能源地质学 考试重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地质学,能源,重点,考试
能源地质学 考试重点总结 本文简介:第一章沉积有机质的形成与聚集一、沉积有机质的三重属性(掌握)2、干酪根: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质浓缩物.沉积岩中有机质的含量大都在0.5~1.5%之间,生物遗体向沉积有机质转变分泥炭化作用和腐泥化作用3、腐植酸(HA)的定义:具有酸性、亲水性、吸附性和复杂多样结构的芳香性化合物。化合物稳定性序列(抗降
能源地质学 考试重点总结 本文内容:
第一章
沉积有机质的形成与聚集
一、沉积有机质的三重属性(掌握)
2、干酪根: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质浓缩物.
沉积岩中有机质的含量大都在0.5~1.5%之间,
生物遗体向沉积有机质转变分
泥炭化作用
和
腐泥化作用
3、腐植酸(HA)的定义:
具有酸性、亲水性、吸附性和复杂多样结构的芳香性化合物。
化合物稳定性序列(抗降解能力)
蛋白质90%
或
C1%
>95%
湿气(富气):
CH45%
16、油页岩:(又称油田页岩)
是一种高灰分(>40
)的固体可燃有机矿产,低温干馏可获得类似天然石油的页岩油。有机质含量较高,主要为腐泥质、腐殖质或混合型,其发热量一般>4.1868MJ/kg。国际煤岩学委员会会议确定,灰分产率≥50~90%,
液态烃产率达到45~250kg/t的页片状岩石,
称为油页岩。
第三章
沉积有机质的性质和利用
1)吸附性——吸附方式:物理吸附,范德华力。
吸附模型:单层吸附,多层吸附,容积充填理论
。吸附状态:过饱和,饱和,欠饱和
2)渗透性是指煤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质。可分为
宏观裂隙
裂隙渗透率
紊流
绝对渗透率
分级
显微裂隙
裂隙渗透率
达西渗流
分类
单相渗透率
H2O、CH4
孔隙
基质渗透率
菲克扩散
双相渗透率
渗透率的各向异性:受裂隙发育的非均质性控制,一般垂向渗透率小于水平渗透率,面裂隙方向渗透率优势明显。
六、煤的化学工艺性质
1、煤的发热量
煤的发热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煤完全燃烧所产生的全部热量,以符号Q表示。
2、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
粘结性—指煤粒(d<0.2mm)在隔绝空气受热后能否粘结其本身或惰性物质形成焦块的能力。
结焦性—指煤粒隔绝空气受热后能否生成优质焦炭
(焦炭强度和块度符合冶金焦的要求)的性质。
影响粘结性和结焦性的因素:影响煤粘结性和结焦性的因素有煤化程度、煤岩成分、煤的还原程度、风氧化程度、煤中矿物杂质的含量等。
七、
煤的可选性及评价方法
1、选煤选煤是利用煤与矿物杂质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设法除去或减少煤中的矿物杂质,把煤分成不同质量和规格的产品。
①重力选煤:跳汰洗煤(占60%),重介质洗煤(占23%)
②浮游选煤:利用煤与矸石表面湿润性的不同适于粒度<
0.5mm的粉煤(占14%
)
。
③特殊的选煤方法:如干选、静电选、磁选、摩擦选、风选、滚筒碎选、人工拣矸等(占3%)
2、煤可选性的评价方法—把矿物杂质从煤中分离出来以达到工业用煤要求的难易程度称煤的可选性。采煤样进行筛分和浮沉实验,并据其结构进行评价。极易选煤:±0.1邻近密度物出率<10%
、易选煤:
0~20%、中等可选煤:
20~30%
、难选煤:
30~40%、极难选煤:>40%
3、影响煤可选性的因素
①
煤中矿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数量及分布特点
②
煤岩组成
③
煤的粒度④
分选密度
第四章
沉积有机质的演化作用
一、
沉积有机质演化阶段
1、沉积有机质的完整演化历程包括:沉积作用、埋藏作用、风化作用
2、流体:无机流体和有机流体干气:泥炭~褐煤
阶段
3、天然气的形成经历
湿气:气煤~焦煤阶段
干气:贫煤~无烟煤阶段
4、生油门限或石油生成线:褐煤~长焰煤阶段生油死限或石油死亡线:焦煤阶段的初期
“生油窗”:生油门限与生油死限之间
二、
沉积有机质演化标志
1、物理、化学标志应具备的条件①
演化程度相同时,性质稳定或变异性较小;②
在沉积有机质中分布广泛,易于寻找;③
演化程度不同时,同种参数的演化幅度要足够大;
④
是沉积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或重要成分,代表性较强;
⑤
面积要足够地大,便于观察测量
主要的参数类型
物理参数:Ro,max、
Ro,ran
、
Ro,m
化学参数:
Vdaf、Qdaf、
Mad
有机元素:
Cdaf、Hdaf、Odaf及其原子比(H/C和O/C)辅助参数:显微硬度、荧光参数以及某些光谱参数等
三、沉积有机质的演化产物
1、沉积固态有机质产物演化的总体规律
:①
某些原生显微组分消失,同时新生成了某些显微组分;②
肉眼可见的光泽逐渐增强,条带状结构趋于明显;③
显微组分的荧光性和透光性逐渐消失,反光性持续增强;④
孔隙性、吸附性等物理性质出现规律性演化;
4、表4-1
沉积有机质演化跃变的主要特征
5、、演化的地球化学机理:缩聚作用、降解作用
6、有机质演化的地质因素:
受热温度、受热时间、演化压力
演化时限:在某一温度段下演化发生进展的时间,亦称有效受热时间。
演化程度与时间为线性关系,但与温度之间表现为指数关系,因此温度是控制演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如果演化程度一定,则温度与时间互为补偿,即短时高温或长时低温可以达到同样的演化效果。
四、有机质演化的类型
1、深成演化作用:是在正常地热场条件下、埋藏深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进行的。
希尔特定律:沉积有机质的演化程度随埋深的加大而增高的现象。
2、岩浆热演化作用:是在异常高热地热场条件下发生的,系岩浆上涌带来的热流与正
常地热场背景的叠加作用
。
①区域岩浆热演化作用:起源于岩浆向地壳浅部
侵入,但岩浆体未能进入烃源原岩层。{1)等演化线或等演化面的产状往往与煤层的产状无关,只与岩浆侵入体的顶面形态基本一致;2)等演化带的宽度多窄于深成热演化作用,在水平分带
和垂向分带中都是如此;3)等演化线的展布方向往往与构造线方向不一致,表明浅部构造对区域岩浆热演化作用的控制作用相对较弱。
4)光学各向异性显微组分较为普遍,出现了镶嵌结构、似流变结构、裂解碳等各类新生光学结构5)次生气孔较为发育,尤其是在镜质组中普遍可见;
6)同生矿物受到较为强烈的改造,黄铁矿等的重结晶明显;7)与同演化程度的深成热演化沉积有机质相比,氢含量、挥发份产率、H/C等相对较低;8)蚀变矿化现象普遍存在,广泛发育热液脉体,
F、Cl、As等与岩浆期后热液有关的元素往往较为富集,特别是流体
包裹体,是一种良好的地质温度计和地质压力计。9)重磁异常:隐伏岩体的存在,正航磁异常}②岩浆接触热演化作用
岩浆接触热演化作用起源于岩浆与含沉积有机质岩系或有机质的近距离或直接接触{1)变质范围窄于深成热变质和区域岩浆热变质;
2)接触带上被烘烤成天然焦或石墨;
3)变质程度、变质带宽度随离岩体的距离而变化,且分带明显:4)出现热变组分和热变结构,各向异性质、小球体等镶嵌结构;5)煤的工艺性质发生变化,
;6)常有围岩蚀变现象,变质岩、变质结构
1、
沉积有机质的动力演化作用
摩擦热假说、机械化学假说、动力能假说
第五章
煤层和油气藏的形成和变化
一、沉积相概念
1沉积相-----沉积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下的沉积特征的综合
2、沉积环境: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构造条件、沉积介质的物理性质、沉积介质的地球化学条件
3、沉积相标志: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
4、相序递变:沉积相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连续变化。
沃尔索相律(相律连续性原理或相律递变规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发育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二、沉积体系概述
1
沉积体系:具有统一物源、统一水流动体制、在成因上具有共生关系的沉积组合而成的巨大三维沉积体
2、体系域—沉积体—相—亚相—微相
构造层序—层序—小层序组—小层序—微层序
3、含能源资源的沉积体系
①
具能源资源的沉积盆地都是多种沉积体系复合充填的结果
“五史”:构造史、沉积史、埋藏史、热演化史、
生烃—运移史
古构造
古气候
古生物
古地理
②
含能源资源的沉积岩系,其围岩与化石燃料
矿产在成因上具有共生关系
含油岩系
含煤岩系
含气岩系
含油页岩岩系
4、含煤岩系——是一套在成因上有共生关系并含有煤层(或煤线)的沉积岩系。含煤岩系的顶底界不一定是同时的,有时是穿时的。
岩系的旋回结构——煤系沉积层序中有共生关系的岩性、岩相等特征有规律的重复交替现象。
三、冲积扇沉积体系——从山地峡谷向开阔平原转变地带上的一种河流沉积体系,呈扇形或半圆锥状、以粗粒碎屑占优势的堆积物。
特征:冲积扇是陆地上最靠近物源区的沉积体系,粒度粗,分选差,沉积速率高
类型:潮湿气候带
湿地扇或湿扇
裂谷带
断陷盆地
气候
构造
干旱气候带
旱地扇或干扇
走滑断裂
拉分盆地
1、(1)、湿地扇沉积特征
亚相:扇顶近源相、扇中中段相、扇尾远端相
特征:粒度、分选性、层理、泥石流、水流搬运、垂向结构
辫状河:水道浅、常见冲刷现象、水道呈辐射状分布
扇顶(泥石流、砾质坝、砾质辫、状河道);扇中(砾质和砂质辫状河道、砾质坝与砂质坝);扇尾(洪泛平原、砂质辫状河道、砂质坝)
(2)、扇三角洲——冲积扇直接进入水体在滨湖或滨海地带形成的粗碎屑扇状体
亚相:陆面冲积扇相、扇三角洲平原相、水下扇三角洲相
特征:水下部分的改造、重力流、沉积相组合复杂
2、冲积扇体系与能源资源
①
泥岩沼泽发育的位置
②
油、气储层,形成油气藏
铀矿资源
③
铀矿资源
④
地下水资源
四、河流沉积体系
—河流环境内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组合。
1、河流沉积类型
2、河流沉积亚相
心滩
河漫滩
河道亚相
边滩
泛滥盆地亚相
河漫沼泽
河床滞留沉积
河漫湖泊
河岸亚相:
天然堤、决口扇
牛轭湖:废弃河道
3、主要河流沉积特征
1》辫状河的沉积特征
:
①
缺少明显的天然堤
②
洪泛沉积不发育
纵向砂坝
③
具各种类型的河道坝沉积
————
横向砂坝
③
心滩发育
侧向砂坝
2》曲流河的沉积特征:
(1)岩性(2)粒度概率曲线(3)沉积构造(4)C-M图(帕塞加图)5)生物化石(6)地球化学(7)地球物理特征(8)横向、垂向变化
3》网结河的沉积特征:
河道在平面上交织成网状,河道十分稳定,河道间发育河心岛或植被岛的河流。
河道坡度小,弯度多变,导致频繁的溢岸洪泛。湿地环境占60~90%,河道环境分布局限.
与河道沉积有关的相:河道相、决口扇相、天然堤相
与湿地有关的相
:湖泊相、沼泽相、泥炭沼泽相
4、河流沉积与能源资源:(1)冲积平原、岸后沼泽、
废弃河道、牛轭湖是泥炭沼泽发育的场所(2)河流沉积也有石油、天然气储集
五、湖泊沉积体系
1、特征(1)湖泊的碎屑沉积速度比海盆要快(2)湖水波浪的影响范围要小(3)湖泊对气候因素的影响反应较快
六、三角洲沉积体系
1、由于河流作用沉积在水体(海、湖)中的陆上和水下连续的沉积体,称为三角洲
七、滨浅海带沉积体系
1、滨海带一般指滨海平原的外缘一直到海水
浪基面以上的地带。
2、类型:陆源碎屑滨海带、碳酸盐滨海带
3、陆源碎屑滨海带沉积物的来源:沿岸流搬运的远方河流沉积物、向陆搬运的大陆架沉积物、局部的陆岬侵蚀产物、小的滨岸水系携带的沉积物
4、碳酸盐岩滨浅海带
1》、形成条件:
1)
具有温暖的浅水2)
具有清水环境3)
沉积物主要是生物化学成因的2》、沉积模式:1)
碳酸盐缓坡的沉积体系2)
碳酸盐陆架或镶边陆架沉积体系
5、碳酸盐缓坡的沉积体系与碳酸盐陆架或镶边陆架沉积体系的差别
1)前者表面的坡度极缓,后者则存在明显坡折;2)缓坡不存在生物礁;3)前者内坡相碳酸盐产率比后者台地顶部少;4)海平面略下降时,前者各相不会同时完全暴露,向海方向迁移;5)海泛发生时,前者缓慢淹没,泥炭沼泽发育,形成厚煤层
八、煤层的形成和煤层的特征
(一)煤层的形成
1、泥炭的堆积的条件
碎屑沉积物的注入贫乏
植物的大量繁殖
有机质的保存
2、补偿方式
①
过度补偿—沼泽水面上升速度
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
(二)煤层的结构、顶底板
1、煤层的结构
简单结构煤层
复杂结构煤层
2、煤层顶、底板
直接顶、伪顶,根土岩
岩石类型、封盖性、稳定性
九、煤厚和形态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1、泥炭沼泽基底不平
①
“顶平底不平”;
②
往往在含煤岩系的底部或下部的煤层,煤厚变化极为不规则;
③
基底古地形低洼处煤层增厚,向突起部位尖灭变薄,呈现超覆样式。2、沉积因素:(1)沉积体系(2)同沉积构造包括:基底断裂系
,
盆内次级同沉积褶皱和盆内同沉积断裂
3、煤层的冲蚀4、后期构造变动
5、岩浆侵入
6、岩溶作用造成的无煤陷落柱
十1、圈闭:
圈闭是地下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并且使油气在其中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
储集层圈闭形成的必要条件
盖层遮挡条件(封闭条件)
2、油气藏:
油气藏是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位。
3.
储集层:(1)
凡是能够存储和渗滤流体(油、气、水)
的岩层都可以称之为储集层。(2)储集层类型
碎屑岩储集层
岩石类型
碳酸盐岩储集层
其他岩类储集层
孔隙型储集层
裂隙型储集层
空间类型
溶洞-裂隙型储集层
孔隙-裂隙型储集层
孔隙-溶洞-裂隙型储集层
岩石类型
碳酸盐岩储集层
其他岩类储集层
孔隙型储集层
裂隙型储集层
(3)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对于不同的岩石有所不同1)碎屑岩类和部分碎屑灰岩、生物灰岩
2)碳酸盐岩
4、生储盖组合类型
(1)旋回式组合
(2)侧变式组合
(3)混合式组合
十一、油气运移的驱动力(掌握)
1、构造运动力
2、水动力
3、浮力
4、毛细管力
5、地静压力
6、热动力
十二、
1、边水:围绕在油气藏溢出点以外的水。
2、底水:油气藏下部的水。
3、圈闭的成因分类:
①
构造圈闭
②
地层圈闭
③
岩性圈闭
④
混合圈闭
?
5、背斜油气藏的特征
(掌握)
①
油气主要来自盆地充填地层内部的生油层
②
油气藏含油面积的形态往往与背斜形态相似
③
油、水成环带状分布
④
油层压力的分布和等高线大致平行
?
6、断块油气藏的特征
①
在断层附近容易
形成高产油气区
②
油、气、水的分布格局比较复杂
③
油气的富集带常常是聚集于断层靠近油源的一侧
④
含油面积形状多和断块的形状相似
4、油藏、气藏、油气藏的分类(掌握)
礁块油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第六章
能源盆地
1、能源盆地:赋存有化石能源资源的盆地,出现于地壳区域构造格架的一定部位和其构造演化的
一定阶段。
2、沉积盆地:是地壳或岩石圈局部下沉和沉积物在其中不断填充过程中的一种地壳构造(赵重远,1988),一般有
一个或几个沉积中心,沉积物的发育特征明显受盆地的限制。
3、油气盆地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
:生、储
、盖
、运
、
聚、保
“五史”配置:沉积埋藏史、构造演化史、热演化史、生烃运移史、地下水活动史
“三场”演化:地应力场、流体场、温度场
4、
朱夏(1986)归纳的油气盆地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A.油气生成、聚集条件指标
①
物质基础
②
成熟度
③运移
④
保持
B.地质因素
①
沉积作用
②
沉降作用
③
应力场和应力条件
④
构造样式或形态
C.时间和控制因素
①
构造背景或构造环境
②
时间上的发展和演化③
热史、热体制或状况
5、能源资源聚集盆地的分类
6、煤盆地:(1、拗陷型聚煤盆地特点:
盆地的基底基本上为一连续界面或风化剥蚀间断面;
聚煤期地壳运动以宽缓开阔的波状隆起和拗陷为主;
边缘为构造活动带;
陆源区和含煤沉积区相对高差不大;
几何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箕形;
沉降中心一般位于盆地的中部
;
旋回结构清晰
;
煤层发育比较广泛、稳定,易于对比
;
次级隆起和拗陷较发育,基底脆性断裂不发育
;
河道沉积构成盆地沉积体系的骨架(2、断陷型聚煤盆地特点:
基底为不整合构造一剥蚀面,或被先成断裂系所切割;
成盆期地壳运动以断裂运动为主,盆缘常存在主干断裂;
呈狭长几何形态,沿控制性断裂的展布方向延伸;
盆地的横剖面一般不对称;沉降中心靠近主盆缘断裂一侧;
常按一定方位和组合型式成群成带出现
;
盆地的充填序列一般为双层结构
;
含煤岩系的岩性岩相变化剧烈,对比困难
;
煤层组沿走向形成富煤带,沿倾向分岔、变薄、尖灭
。
同沉积隆起识别标志
沉积物厚度向同沉积隆起脊部显著变薄
沉积间断面频繁
沉积超覆现象明显,沉积剖面旋回结构不对称
岩性岩相发生明显变化
煤层底板根土岩比较发育
前陆盆地
位于褶皱山系前缘与毗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挤压推覆构造作用是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挤压挠曲作用和冲断体的叠覆荷载作用导致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强烈拗折,形成与褶皱带大体平行展布的沉积槽地。
拉分盆地:
在不连续的走滑断层或雁行排列的走滑断层之间,相互错动的部位或相互重叠的部位由于走向滑移引起横向拉张作用而产生的构造凹陷。
生储盖组合
1、盖层的定义
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封隔储集层,阻止其中的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2、盖层的封盖能力
盐岩、石膏层
>
泥质岩层
>渗透性较差的砂岩、石灰岩、铝土岩和煤层
3、盖层的封闭机理
(1)排替压力差/毛细管/薄膜封闭
(2)异常压力封闭
(3)烃浓度封闭
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
盆地的侧向迁移
盆地反转
指原为隆起或沉降地区向相反方向的一种构造转化。
形式:正反转与负反转
篇2:能源地质学考试重点总结
能源地质学考试重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地质学,能源,重点,考试
能源地质学考试重点总结 本文简介:第一章沉积有机质的形成与聚集一、沉积有机质的三重属性(掌握)2、干酪根: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质浓缩物.沉积岩中有机质的含量大都在0.5~1.5%之间,生物遗体向沉积有机质转变分泥炭化作用和腐泥化作用3、腐植酸(HA)的定义:具有酸性、亲水性、吸附性和复杂多样结构的芳香性化合物。化合物稳定性序列(抗降
能源地质学考试重点总结 本文内容:
第一章
沉积有机质的形成与聚集
一、沉积有机质的三重属性(掌握)
2、干酪根: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质浓缩物.
沉积岩中有机质的含量大都在0.5~1.5%之间,
生物遗体向沉积有机质转变分
泥炭化作用
和
腐泥化作用
3、腐植酸(HA)的定义:
具有酸性、亲水性、吸附性和复杂多样结构的芳香性化合物。
化合物稳定性序列(抗降解能力)
蛋白质90%
或
C1%
>95%
湿气(富气):
CH45%
16、油页岩:(又称油田页岩)
是一种高灰分(>40
)的固体可燃有机矿产,低温干馏可获得类似天然石油的页岩油。有机质含量较高,主要为腐泥质、腐殖质或混合型,其发热量一般>4.1868MJ/kg。国际煤岩学委员会会议确定,灰分产率≥50~90%,
液态烃产率达到45~250kg/t的页片状岩石,
称为油页岩。
第三章
沉积有机质的性质和利用
1)吸附性——吸附方式:物理吸附,范德华力。
吸附模型:单层吸附,多层吸附,容积充填理论
。吸附状态:过饱和,饱和,欠饱和
2)渗透性是指煤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质。可分为
宏观裂隙
裂隙渗透率
紊流
绝对渗透率
分级
显微裂隙
裂隙渗透率
达西渗流
分类
单相渗透率
H2O、CH4
孔隙
基质渗透率
菲克扩散
双相渗透率
渗透率的各向异性:受裂隙发育的非均质性控制,一般垂向渗透率小于水平渗透率,面裂隙方向渗透率优势明显。
六、煤的化学工艺性质
1、煤的发热量
煤的发热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煤完全燃烧所产生的全部热量,以符号Q表示。
2、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
粘结性—指煤粒(d<0.2mm)在隔绝空气受热后能否粘结其本身或惰性物质形成焦块的能力。
结焦性—指煤粒隔绝空气受热后能否生成优质焦炭
(焦炭强度和块度符合冶金焦的要求)的性质。
影响粘结性和结焦性的因素:影响煤粘结性和结焦性的因素有煤化程度、煤岩成分、煤的还原程度、风氧化程度、煤中矿物杂质的含量等。
七、
煤的可选性及评价方法
1、选煤选煤是利用煤与矿物杂质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设法除去或减少煤中的矿物杂质,把煤分成不同质量和规格的产品。
①重力选煤:跳汰洗煤(占60%),重介质洗煤(占23%)
②浮游选煤:利用煤与矸石表面湿润性的不同适于粒度<
0.5mm的粉煤(占14%
)
。
③特殊的选煤方法:如干选、静电选、磁选、摩擦选、风选、滚筒碎选、人工拣矸等(占3%)
2、煤可选性的评价方法—把矿物杂质从煤中分离出来以达到工业用煤要求的难易程度称煤的可选性。采煤样进行筛分和浮沉实验,并据其结构进行评价。极易选煤:±0.1邻近密度物出率<10%
、易选煤:
0~20%、中等可选煤:
20~30%
、难选煤:
30~40%、极难选煤:>40%
3、影响煤可选性的因素
①
煤中矿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数量及分布特点
②
煤岩组成
③
煤的粒度④
分选密度
第四章
沉积有机质的演化作用
一、
沉积有机质演化阶段
1、沉积有机质的完整演化历程包括:沉积作用、埋藏作用、风化作用
2、流体:无机流体和有机流体干气:泥炭~褐煤
阶段
3、天然气的形成经历
湿气:气煤~焦煤阶段
干气:贫煤~无烟煤阶段
4、生油门限或石油生成线:褐煤~长焰煤阶段生油死限或石油死亡线:焦煤阶段的初期
“生油窗”:生油门限与生油死限之间
二、
沉积有机质演化标志
1、物理、化学标志应具备的条件①
演化程度相同时,性质稳定或变异性较小;②
在沉积有机质中分布广泛,易于寻找;③
演化程度不同时,同种参数的演化幅度要足够大;
④
是沉积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或重要成分,代表性较强;
⑤
面积要足够地大,便于观察测量
主要的参数类型
物理参数:Ro,max、
Ro,ran
、
Ro,m
化学参数:
Vdaf、Qdaf、
Mad
有机元素:
Cdaf、Hdaf、Odaf及其原子比(H/C和O/C)辅助参数:显微硬度、荧光参数以及某些光谱参数等
三、沉积有机质的演化产物
1、沉积固态有机质产物演化的总体规律
:①
某些原生显微组分消失,同时新生成了某些显微组分;②
肉眼可见的光泽逐渐增强,条带状结构趋于明显;③
显微组分的荧光性和透光性逐渐消失,反光性持续增强;④
孔隙性、吸附性等物理性质出现规律性演化;
4、表4-1
沉积有机质演化跃变的主要特征
5、、演化的地球化学机理:缩聚作用、降解作用
6、有机质演化的地质因素:
受热温度、受热时间、演化压力
演化时限:在某一温度段下演化发生进展的时间,亦称有效受热时间。
演化程度与时间为线性关系,但与温度之间表现为指数关系,因此温度是控制演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如果演化程度一定,则温度与时间互为补偿,即短时高温或长时低温可以达到同样的演化效果。
四、有机质演化的类型
1、深成演化作用:是在正常地热场条件下、埋藏深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进行的。
希尔特定律:沉积有机质的演化程度随埋深的加大而增高的现象。
2、岩浆热演化作用:是在异常高热地热场条件下发生的,系岩浆上涌带来的热流与正
常地热场背景的叠加作用
。
①区域岩浆热演化作用:起源于岩浆向地壳浅部
侵入,但岩浆体未能进入烃源原岩层。{1)等演化线或等演化面的产状往往与煤层的产状无关,只与岩浆侵入体的顶面形态基本一致;2)等演化带的宽度多窄于深成热演化作用,在水平分带
和垂向分带中都是如此;3)等演化线的展布方向往往与构造线方向不一致,表明浅部构造对区域岩浆热演化作用的控制作用相对较弱。
4)光学各向异性显微组分较为普遍,出现了镶嵌结构、似流变结构、裂解碳等各类新生光学结构5)次生气孔较为发育,尤其是在镜质组中普遍可见;
6)同生矿物受到较为强烈的改造,黄铁矿等的重结晶明显;7)与同演化程度的深成热演化沉积有机质相比,氢含量、挥发份产率、H/C等相对较低;8)蚀变矿化现象普遍存在,广泛发育热液脉体,
F、Cl、As等与岩浆期后热液有关的元素往往较为富集,特别是流体
包裹体,是一种良好的地质温度计和地质压力计。9)重磁异常:隐伏岩体的存在,正航磁异常}②岩浆接触热演化作用
岩浆接触热演化作用起源于岩浆与含沉积有机质岩系或有机质的近距离或直接接触{1)变质范围窄于深成热变质和区域岩浆热变质;
2)接触带上被烘烤成天然焦或石墨;
3)变质程度、变质带宽度随离岩体的距离而变化,且分带明显:4)出现热变组分和热变结构,各向异性质、小球体等镶嵌结构;5)煤的工艺性质发生变化,
;6)常有围岩蚀变现象,变质岩、变质结构
1、
沉积有机质的动力演化作用
摩擦热假说、机械化学假说、动力能假说
第五章
煤层和油气藏的形成和变化
一、沉积相概念
1沉积相-----沉积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下的沉积特征的综合
2、沉积环境: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构造条件、沉积介质的物理性质、沉积介质的地球化学条件
3、沉积相标志: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
4、相序递变:沉积相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连续变化。
沃尔索相律(相律连续性原理或相律递变规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发育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二、沉积体系概述
1
沉积体系:具有统一物源、统一水流动体制、在成因上具有共生关系的沉积组合而成的巨大三维沉积体
2、体系域—沉积体—相—亚相—微相
构造层序—层序—小层序组—小层序—微层序
3、含能源资源的沉积体系
①
具能源资源的沉积盆地都是多种沉积体系复合充填的结果
“五史”:构造史、沉积史、埋藏史、热演化史、
生烃—运移史
古构造
古气候
古生物
古地理
②
含能源资源的沉积岩系,其围岩与化石燃料
矿产在成因上具有共生关系
含油岩系
含煤岩系
含气岩系
含油页岩岩系
4、含煤岩系——是一套在成因上有共生关系并含有煤层(或煤线)的沉积岩系。含煤岩系的顶底界不一定是同时的,有时是穿时的。
岩系的旋回结构——煤系沉积层序中有共生关系的岩性、岩相等特征有规律的重复交替现象。
三、冲积扇沉积体系——从山地峡谷向开阔平原转变地带上的一种河流沉积体系,呈扇形或半圆锥状、以粗粒碎屑占优势的堆积物。
特征:冲积扇是陆地上最靠近物源区的沉积体系,粒度粗,分选差,沉积速率高
类型:潮湿气候带
湿地扇或湿扇
裂谷带
断陷盆地
气候
构造
干旱气候带
旱地扇或干扇
走滑断裂
拉分盆地
1、(1)、湿地扇沉积特征
亚相:扇顶近源相、扇中中段相、扇尾远端相
特征:粒度、分选性、层理、泥石流、水流搬运、垂向结构
辫状河:水道浅、常见冲刷现象、水道呈辐射状分布
扇顶(泥石流、砾质坝、砾质辫、状河道);扇中(砾质和砂质辫状河道、砾质坝与砂质坝);扇尾(洪泛平原、砂质辫状河道、砂质坝)
(2)、扇三角洲——冲积扇直接进入水体在滨湖或滨海地带形成的粗碎屑扇状体
亚相:陆面冲积扇相、扇三角洲平原相、水下扇三角洲相
特征:水下部分的改造、重力流、沉积相组合复杂
2、冲积扇体系与能源资源
①
泥岩沼泽发育的位置
②
油、气储层,形成油气藏
铀矿资源
③
铀矿资源
④
地下水资源
四、河流沉积体系
—河流环境内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组合。
1、河流沉积类型
2、河流沉积亚相
心滩
河漫滩
河道亚相
边滩
泛滥盆地亚相
河漫沼泽
河床滞留沉积
河漫湖泊
河岸亚相:
天然堤、决口扇
牛轭湖:废弃河道
3、主要河流沉积特征
1》辫状河的沉积特征
:
①
缺少明显的天然堤
②
洪泛沉积不发育
纵向砂坝
③
具各种类型的河道坝沉积
————
横向砂坝
③
心滩发育
侧向砂坝
2》曲流河的沉积特征:
(1)岩性(2)粒度概率曲线(3)沉积构造(4)C-M图(帕塞加图)5)生物化石(6)地球化学(7)地球物理特征(8)横向、垂向变化
3》网结河的沉积特征:
河道在平面上交织成网状,河道十分稳定,河道间发育河心岛或植被岛的河流。
河道坡度小,弯度多变,导致频繁的溢岸洪泛。湿地环境占60~90%,河道环境分布局限.
与河道沉积有关的相:河道相、决口扇相、天然堤相
与湿地有关的相
:湖泊相、沼泽相、泥炭沼泽相
4、河流沉积与能源资源:(1)冲积平原、岸后沼泽、
废弃河道、牛轭湖是泥炭沼泽发育的场所(2)河流沉积也有石油、天然气储集
五、湖泊沉积体系
1、特征(1)湖泊的碎屑沉积速度比海盆要快(2)湖水波浪的影响范围要小(3)湖泊对气候因素的影响反应较快
六、三角洲沉积体系
1、由于河流作用沉积在水体(海、湖)中的陆上和水下连续的沉积体,称为三角洲
七、滨浅海带沉积体系
1、滨海带一般指滨海平原的外缘一直到海水
浪基面以上的地带。
2、类型:陆源碎屑滨海带、碳酸盐滨海带
3、陆源碎屑滨海带沉积物的来源:沿岸流搬运的远方河流沉积物、向陆搬运的大陆架沉积物、局部的陆岬侵蚀产物、小的滨岸水系携带的沉积物
4、碳酸盐岩滨浅海带
1》、形成条件:
1)
具有温暖的浅水2)
具有清水环境3)
沉积物主要是生物化学成因的2》、沉积模式:1)
碳酸盐缓坡的沉积体系2)
碳酸盐陆架或镶边陆架沉积体系
5、碳酸盐缓坡的沉积体系与碳酸盐陆架或镶边陆架沉积体系的差别
1)前者表面的坡度极缓,后者则存在明显坡折;2)缓坡不存在生物礁;3)前者内坡相碳酸盐产率比后者台地顶部少;4)海平面略下降时,前者各相不会同时完全暴露,向海方向迁移;5)海泛发生时,前者缓慢淹没,泥炭沼泽发育,形成厚煤层
八、煤层的形成和煤层的特征
(一)煤层的形成
1、泥炭的堆积的条件
碎屑沉积物的注入贫乏
植物的大量繁殖
有机质的保存
2、补偿方式
①
过度补偿—沼泽水面上升速度
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
(二)煤层的结构、顶底板
1、煤层的结构
简单结构煤层
复杂结构煤层
2、煤层顶、底板
直接顶、伪顶,根土岩
岩石类型、封盖性、稳定性
九、煤厚和形态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1、泥炭沼泽基底不平
①
“顶平底不平”;
②
往往在含煤岩系的底部或下部的煤层,煤厚变化极为不规则;
③
基底古地形低洼处煤层增厚,向突起部位尖灭变薄,呈现超覆样式。2、沉积因素:(1)沉积体系(2)同沉积构造包括:基底断裂系
,
盆内次级同沉积褶皱和盆内同沉积断裂
3、煤层的冲蚀4、后期构造变动
5、岩浆侵入
6、岩溶作用造成的无煤陷落柱
十1、圈闭:
圈闭是地下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并且使油气在其中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
储集层圈闭形成的必要条件
盖层遮挡条件(封闭条件)
2、油气藏:
油气藏是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位。
3.
储集层:(1)
凡是能够存储和渗滤流体(油、气、水)
的岩层都可以称之为储集层。(2)储集层类型
碎屑岩储集层
岩石类型
碳酸盐岩储集层
其他岩类储集层
孔隙型储集层
裂隙型储集层
空间类型
溶洞-裂隙型储集层
孔隙-裂隙型储集层
孔隙-溶洞-裂隙型储集层
岩石类型
碳酸盐岩储集层
其他岩类储集层
孔隙型储集层
裂隙型储集层
(3)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对于不同的岩石有所不同1)碎屑岩类和部分碎屑灰岩、生物灰岩
2)碳酸盐岩
4、生储盖组合类型
(1)旋回式组合
(2)侧变式组合
(3)混合式组合
十一、油气运移的驱动力(掌握)
1、构造运动力
2、水动力
3、浮力
4、毛细管力
5、地静压力
6、热动力
十二、
1、边水:围绕在油气藏溢出点以外的水。
2、底水:油气藏下部的水。
3、圈闭的成因分类:
①
构造圈闭
②
地层圈闭
③
岩性圈闭
④
混合圈闭
?
5、背斜油气藏的特征
(掌握)
①
油气主要来自盆地充填地层内部的生油层
②
油气藏含油面积的形态往往与背斜形态相似
③
油、水成环带状分布
④
油层压力的分布和等高线大致平行
?
6、断块油气藏的特征
①
在断层附近容易
形成高产油气区
②
油、气、水的分布格局比较复杂
③
油气的富集带常常是聚集于断层靠近油源的一侧
④
含油面积形状多和断块的形状相似
4、油藏、气藏、油气藏的分类(掌握)
礁块油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第六章
能源盆地
1、能源盆地:赋存有化石能源资源的盆地,出现于地壳区域构造格架的一定部位和其构造演化的
一定阶段。
2、沉积盆地:是地壳或岩石圈局部下沉和沉积物在其中不断填充过程中的一种地壳构造(赵重远,1988),一般有
一个或几个沉积中心,沉积物的发育特征明显受盆地的限制。
3、油气盆地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
:生、储
、盖
、运
、
聚、保
“五史”配置:沉积埋藏史、构造演化史、热演化史、生烃运移史、地下水活动史
“三场”演化:地应力场、流体场、温度场
4、
朱夏(1986)归纳的油气盆地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A.油气生成、聚集条件指标
①
物质基础
②
成熟度
③运移
④
保持
B.地质因素
①
沉积作用
②
沉降作用
③
应力场和应力条件
④
构造样式或形态
C.时间和控制因素
①
构造背景或构造环境
②
时间上的发展和演化③
热史、热体制或状况
5、能源资源聚集盆地的分类
6、煤盆地:(1、拗陷型聚煤盆地特点:
盆地的基底基本上为一连续界面或风化剥蚀间断面;
聚煤期地壳运动以宽缓开阔的波状隆起和拗陷为主;
边缘为构造活动带;
陆源区和含煤沉积区相对高差不大;
几何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箕形;
沉降中心一般位于盆地的中部
;
旋回结构清晰
;
煤层发育比较广泛、稳定,易于对比
;
次级隆起和拗陷较发育,基底脆性断裂不发育
;
河道沉积构成盆地沉积体系的骨架(2、断陷型聚煤盆地特点:
基底为不整合构造一剥蚀面,或被先成断裂系所切割;
成盆期地壳运动以断裂运动为主,盆缘常存在主干断裂;
呈狭长几何形态,沿控制性断裂的展布方向延伸;
盆地的横剖面一般不对称;沉降中心靠近主盆缘断裂一侧;
常按一定方位和组合型式成群成带出现
;
盆地的充填序列一般为双层结构
;
含煤岩系的岩性岩相变化剧烈,对比困难
;
煤层组沿走向形成富煤带,沿倾向分岔、变薄、尖灭
。
同沉积隆起识别标志
沉积物厚度向同沉积隆起脊部显著变薄
沉积间断面频繁
沉积超覆现象明显,沉积剖面旋回结构不对称
岩性岩相发生明显变化
煤层底板根土岩比较发育
前陆盆地
位于褶皱山系前缘与毗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挤压推覆构造作用是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挤压挠曲作用和冲断体的叠覆荷载作用导致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强烈拗折,形成与褶皱带大体平行展布的沉积槽地。
拉分盆地:
在不连续的走滑断层或雁行排列的走滑断层之间,相互错动的部位或相互重叠的部位由于走向滑移引起横向拉张作用而产生的构造凹陷。
生储盖组合
1、盖层的定义
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封隔储集层,阻止其中的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2、盖层的封盖能力
盐岩、石膏层
>
泥质岩层
>渗透性较差的砂岩、石灰岩、铝土岩和煤层
3、盖层的封闭机理
(1)排替压力差/毛细管/薄膜封闭
(2)异常压力封闭
(3)烃浓度封闭
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
盆地的侧向迁移
盆地反转
指原为隆起或沉降地区向相反方向的一种构造转化。
形式:正反转与负反转
篇3:构造地质学实践报告
构造地质学实践报告 本文关键词:地质学,构造,实践,报告
构造地质学实践报告 本文简介:构造地质教学实习实习报告班级学号姓名导师日期一.绪言1.实习概况构造地质教学实习是一次旨在旨在培养我们观察、认识地质现象、掌握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方法、训练实际工作能力的现场教学活动,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野外地质教学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地质基本知识和内容
构造地质学实践报告 本文内容:
构造地质教学实习
实习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导师
日期
一.绪言
1.
实习概况
构造地质教学实习是一次旨在旨在培养我们观察、认识地质现象、掌握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方法、训练实际工作能力的现场教学活动,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野外地质教学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地质基本知识和内容,掌握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地质思维方法,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为后续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及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通过为期两周的实习时间,我们掌握野外沉积岩分类的基本方法,熟悉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描述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和内容等专业技能。
2.
实习目的
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是《构造地质学》课程结束后,进行的野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本次野外实习,能直观地反映课堂所讲的内容,使我们直接观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质现象,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将认识、掌握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许多东西。为我们以后在学习专业课方面奠定了基础:
1).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实地的野外观察、认识、描述和分析,获得对构造地质学的进一步认知,加深对课堂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学会观察并认识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
2).掌握并应用一些野外地质工作的技能。练习野外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包括岩性点的观察和记录、构造点的观察和记录、路线地质观察和记录。进行常见沉积岩、沉积现象的野外识别。
3).培养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生活作风和科学精神,锻炼意志,增强体质,努力适应野外地质工作环境。
4).了解人与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关系,增进人文和社会意识,增强地质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实习安排
6月24日—6月26日:实习动员
6月27日:漳州火山地质公园
6月28日—7月4日:数据整理
7月5日:青云山
7月6日:长乐下沙海滩
7月7日—7月10日:数据整理,撰写实习报告
4.
实习区地质概况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濒临西太平洋,属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是环太平洋成矿带中
的重要成矿区之一。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钨、钽和重晶石、叶腊石、萤石等矿产在国内有重要的地位。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尤其是粒状碎斑熔岩,燕山花岗岩以及地质构造特征等基础地质问题,变为我国内外地质界所注目。
福建省的地层发育自上元古界至第四系多有出露,且各时代地层分区性较明显。北部及
西北部以晚元古代变质岩地层为主,属地槽型的巨厚沉积。中部及西南部出露震旦纪至晚白垩世的浅变质岩、沉积岩及火山层地层,尤以晚古生代准地台型沉积发育,古生物较丰富,省内许多地方性地层名称皆渊源于此区。东部地区则以大面积晚侏罗—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地层占主导地位,岩石类型复杂,厚逾万米,是研究我国东南没海中生代火山岩地层的重要地区之一,上第三系及第四系零星分布,但在沿海地带较发育,由基性喷出岩及海陆相松散沉积物组成。
实习区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实习区内岩浆作用明显。其中,实习区漳州火山地质公园,位于24oN,118oE的位置,地层出露的地层为第三系。有玄武岩,砂砾岩、砂页岩等岩石。实习区永泰青云山25.78oN
118.96oE,为白垩世的花岗岩为主。实习区长乐下沙25°
48
N
119°
37
E,为白垩世的花岗岩为主。
二.地质构造分析
漳州火山地质公园
1.地质概况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典型的第三纪火山地质地貌,位于漳浦县前亭镇。区内保留了中心式火山喷发构造形迹和后期风化侵蚀的地形地貌景观,壮美秀丽,具有地质构造学、火山学、古地理学、地震学、大地构造学等多学科科研价值,是集地质遗迹保护、科学研穷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区内火山玄武岩是在距今17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中岩浆由地球深处沿北东向断裂向上涌出喷发形成的,火山构造显现异常清楚,反映了西太平洋新生代惊心动魄的火山活动和地质构造历史进程,以林进屿为代表的火山喷气口群和南碇岛及鱼石坑为代表的玄武岩柱状节理群,是一处世界罕见的奇观,雄伟壮丽。
实习区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实习区内岩浆作用明显。其中,1号点实习区漳州火山地质公园,位于24oN,118oE的位置,。
本区地层出露不全,仅有上三叠统、上侏罗统和第四系,第四季分布最广泛,出露有玄武岩,砂砾岩、砂页岩等岩石。本区火山作用均为中心式喷发,区内仅发育晚侏罗世火山岩,岩类复杂,中性,中酸性和酸性火山岩均有出露。总的来看,以流纹质熔岩和凝灰岩为主。本区侵入岩划分为燕山早期第三阶段和燕山晚期第一阶段及喜马拉期。
2.观测点地质构造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1.1号观测点
实习区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实习区内岩浆作用明显。其中,1号点实习区漳州火山地质公园,位于24oN,118oE的位置,地层出露的地层为第三系。有玄武岩,砂砾岩、砂页岩等岩石。
本观测点在某小岛的西北332度方向的一片海滩上。观测区发育良好的岩浆岩节理。通过观测此岩浆岩的颜色较深,且周围的岩石具有波状和绳状特点,有类似碗状大小的孔状结构。翻阅相关的地质资料,可以判断此岩浆岩为玄武岩。
主节理西北321度。发育多组的X节理。可划分为层节理。仔细观察,节理产状稳定,延伸到出露岩层的地下,节理断裂无被其他的矿物填充,可以判断此节理可能是剪节理。查阅龙海县幅G-50-128-D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本去发育有龙海大帽山花岗岩和南靖草坂西南梨山组砂岩断层,走向约为北西310度,倾向北东等资料,加上该X节理为锐角,可能该节理为σ?为主的派生剪节理。
1.1号观测点海崖上有掏空区,应该是海蚀凹槽和海蚀洞。
节理附近有一个长直径大小为2m,短径为1.5米的凹坑,其周围的岩石有着一圈圈的线条痕迹构造。可能是岩浆底辟和火山穹窿等穹窿构造。它是岩浆侵入沉积岩中,沉积岩上拱而成。在结构上外部为沉积岩,核部为岩浆岩。当外部沉积岩层被剥蚀后,核部的岩浆岩就会暴露,发展成为山丛。但是。外围原有的河流仍然保持放射状,沉积岩层则出现多重的环形单面山或猪背山以及环状水系。由于构造运动,使局部沉积岩层上拱而成。啊啊啊啊啊啊啊安啊啊啊啊
海滩上有气孔构造,直径很小,呈圆球形或椭圆形的空洞。熔岩喷出地表后逐渐冷却,赋存在熔岩中的气体逸散时留下的椭圆形或近圆形气孔构造,并部分为绿泥石、方解石等矿物充填形成杏仁体。气孔多集中在熔岩层顶和层底构成气孔带。层顶气孔带厚度较大,气孔含量较多,多呈圆形,部分呈椭圆形。层底气孔带厚度相对较小,且气孔多呈扁椭圆形,气孔直径小,数量相对较少。气孔的形态、大小及含量是划分岩层和判定喷发次数的依据之一。气孔柱和管状气孔是火山活动晚期的排气构造,是气体聚集向上逸散而形成,一般垂直层面分布,多呈直立状。由于熔岩在冷却过程中继续向前流动,导致柱体和管状气孔发生倾斜或弯曲(根据倾斜、弯曲的方向可判定熔岩流动方向)。气孔柱由于富含玻璃质,质地坚硬耐风化,常突兀于岩石表面呈“梅花桩”状,在海浪侵蚀下,形成奇特的形态。
本观测点还发现一组岩石,其表面不平,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整合小裂缝。颜色为绿黑色。颗粒较粗。其有可能是枕状构造收到地质力的作用抬深到海边,在海浪的侵蚀冲刷下,形成了现在的形状。或者是围岩收到力的作用,而形成的次生断裂构造。
1.2号观测点“龙尾”
龙尾实际是玄武岩石墙,长200米,宽30-50米。此侵入岩呈深灰绿色,斑状结构。结合龙海区内多次岩浆侵入,岩脉活动频繁。此岩墙形成时期为喜马拉雅侵入岩。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1.3号观测点“八卦莲花盘”和“海誓山盟台”
其由来是不断喷涌的玄武岩熔浆,成流体半流体状大面积缓缓漫流,犹如微波荡漾的湖水。冷却后凝固成了平台状,熔岩湖的形成,很能反映玄武岩浆的特性。地质学上成为熔岩湖。
1.4号观测点火山口
古火山口形状似一个朝天的椭圆形喇口,开口处顶端直径50米,底部深3米,潮涨水淹,潮退口现。此观测点看到发育良好,规模很大的节理柱。柱状节理的形成与熔岩冷却速度、冷凝等温面形态、古地形以及接触面产状有关。溢出地表或充填于火山颈中的玄武岩浆在缓慢冷却、结晶过程中,因受张力作用,使玄武岩体收缩、凝固和张裂,产生近五边形或六边形的龟裂,形成柱状节理。柱状节理一般与熔岩冷却时的等温面相垂直,其形态排列方式受古地形及接触面产状控制。牛头山火山口中扇形柱状节理排列及柱体产状即随火山颈产状的变化而变化节理柱是岩浆裂隙式喷发形成的。玄武岩中发育柱状节理,习惯成为熔岩石柱。若是原生构造的柱状玄武岩柱应都是垂直于地面的,此处的柱状玄武岩都是向一个方向倾斜,因此,我们可以据此推测此处的柱状玄武岩柱应该又经过了地质构造,因而发生了倾斜,所以造成了现在的状况。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结论:
本区火山地质构造明显,火山地质遗迹类型多样,系统完整,火山活动历史频繁。有中心式和裂隙式两种。本区火山岩以玄武岩为主,有新第三纪佛昙组火山岩出露。活动分为三期:第一期产状的变化记录了火山作用过程中的一次活动间歇。第二期为三次较强喷发活动的产物,第三期火山活动可能更强烈,大面积分布的厚层玄武质熔岩无论从产状上还是在岩石学特征方面都有别于其他期.火山岩地层总体产状稳定,平缓地倾向海面。
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火山地质地貌。玄武岩构成了典型的火山地质地貌景观。喷发机理完整,层次清楚,保存完整而闻名国内外,历经15次喷发,总厚度为178.5米,是国内外火山地质遗迹的典型代表。
永泰青云山
青云山火山地质遗迹景观区位于永泰县岭路乡,面积47平方米。构造上处于早白垩系下统石貌山群,厚度1747.60m。永泰火山构造洼地云山大型环状火山机构中心位置,由白垩系寨下组(中)酸性火山岩和潜火山岩组成的火山岩地貌风光旖旎.云天石廊、白马峡谷瀑布群、天池
火山口、十八重溪石林、状元洞、红军洞和藤山草场、桫椤峡谷等景点。山高林茂、雄伟壮观,为福州旅游的主要景区之一。
1.区内火山岩与火山作用
区内主要出露晚侏罗世南园组和早白垩世石帽山群及燕山期侵入岩:
①南园组发育第二、三两个岩性段,为一套陆相喷发的酸、中酸性火山岩系,总厚度大于1695.66m。
第二段岩性地层为灰白色流纹岩、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及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夹杂有凝灰岩、硅质岩和凝灰质砂岩、粉砂岩。
第三段岩性为灰、深灰色英安质晶屑凝灰熔岩、含角砾晶屑凝灰熔岩、晶屑溶结凝灰岩。厚度964.54m。喷发不整合在南园组第二段之上。
②石帽山群,为一套厚度巨大的紫红色陆相火山喷发岩系,由
三个沉积喷发——旋回组成,自下而上分为黄坑组、塞下组、石牛山组。
i黄坑组为一套紫红色、紫灰、白灰色沉积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系。岩性有灰白色、紫灰色厚层状砾岩、砂砾岩、砂岩、凝灰质砂砾岩夹流纹质凝灰岩、安山质角砾晶屑凝灰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等,局部夹玄武岩,厚度728.96m。
ii寨下组岩性为以紫红色砂砾岩、流纹斑岩、钾长流纹岩、玄武岩为主,厚度651.26m。
iii石牛山组以紫红色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熔结凝灰岩为主,局部有斜长流纹岩。石牛山组厚度为1747.60m。
白垩纪火山岩组成的青云山破火山构造,是永泰构造洼地内众多的火山构造之一
。呈北东东向展布的椭圆形,面积40多K㎡
。火山构造中心部位为潜火山岩相的石英二长斑岩,往外为喷溢相碱角闪石钾长流纹岩,呈熔岩湖状—熔洼凝灰质砂岩、粉砂岩—钾长流纹岩等岩相带。围绕破火山口四周发育环状、放射状断裂构造。
2.区内地质概况
实习去内的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按方向分为北东东向、北北东向、南北向及东西向。受长庆、盖洋、嵩口一带受浦城——永泰嵩口南北向构造制约,山脊水系多呈南北向展布,受大樟溪深大断裂控制,沿岸山脉多呈北东向、北西向,水系呈网格状,尤其以赤锡为中心网格状特征最为显著,间距10~20km。
城关、清凉、红星一带受东西向构造影响,常见山脊呈东西向。石柱山、云山地区以破火山口为中心,山脉呈环状阶梯展布(每一阶梯常形成200m左右的环带状壁崖),水系呈放射状展布。
实习去内有良好的晚侏罗纪——白垩纪遗迹。在印支运动之后,实习区进入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的演化阶段。和东南沿海其他地区一样,因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引起一系列断裂、形成段陷盆地,进而发生大规模的岩浆喷发和侵入作用,而且随板块俯冲作用的发展和演化,上述断裂,断陷及岩浆喷发、侵入作用也呈明显的阶段性演化。因此这一时期可以分成晚侏罗纪世和早白垩世两个阶段。
燕山运动之后,进入晚侏罗纪世,俯冲带发生消减作用,消减的地壳发生重熔作用,实习区也进入一个以大规模的中酸、酸性岩浆喷发为特征的喷发期。在构造变动上,主要表现为在区域挤压环境下,地壳发生拉张,形成断裂,导致大规模的岩浆喷发活动。
进入早垩世,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由早期向北西俯冲转为向北俯冲,进而形成北北东向、北北西向断裂。在岩浆活动上,形成了两套陆相火山碎屑沉积——中、酸性火山建造。
3.观察点地质构造
①观测断层观测点
断层的走向北西向,为正断层,断层面延伸至地层下,断层面没有发生平移,接触紧密,挤压破裂,无其他矿物填充物。断层带岩石破碎相对不太强烈,角砾岩多棱角,超碎裂岩不太发育,没有强烈挤压形成复杂小褶皱现象等观察断层两侧的岩石的颜色,偏黑色,岩性为花岗岩。根据断层形成的机制,其最大主应力σ?直立,中间主应力σ?和最小主应力σ?是水平的,σ?与断层走向一至。
我们注意到,往前走几十米,在①号观测点的对面峡谷,又有断层出现。分析此断层的构造,我们假设此断层跟①号点的断层是同一断层。查阅该地区的地质图幅,永泰地区发育有北东东向,北东向,南北向及北北向四组的断裂带,另外,此处发育温泉和天湖,得到的原因是该区域发育一个大的断裂带,该锻炼带为北东向,断裂层的局部岩性较脆和软,在水流的侵蚀,冲击下,形成
V字谷。山谷弯弯曲曲,常见U形转弯,根据断层的特点,可得断层的存在影响水系发育,引起河流的急剧转向甚至错段河谷。河谷中形城侵蚀阶地,见到基岩裸露。同时,峡谷的水流不断续,也是该区域有断层的依据。
②
观测点石桥两边的地貌
在两边的岩石上,发现断层面上一组比较均匀的平行细纹,该细纹为擦痕。观察擦痕上的植被,发现植被的生长方向是向右生长的,与周围的植被生长特点是不一致。擦痕对植被有影响,且该地又有峡谷,故我们假设该擦痕是冰川擦痕。此外我们在擦痕的底部发现由于擦痕呈直交的微细陡坎,即阶步。
③观测点红军洞
红军洞是一个火山岩的天然岩洞,是当年闽中游击队活动场所之一。洞呈半园形,洞口有碎石砌成的围墙,高约25m,宽24.5m,洞深约30m。红军洞内有两条节理,形成的原因不明。
④瀑布
瀑布沿青崖石壁飞流而下,气势恢弘,空谷轰鸣,堪称闽中一绝。早白垩世火山岩在长期地壳运动的作用下
产生许多环状及北东东的高角度正断裂,长期的风雨侵蚀。水冲石垄,造成地表软处成峡,硬处成崖,水侵残壁,高处成壶,低处成潭,造化出峡谷瀑布,残壁水帘的天然奇观。
⑤峡谷的碎石
峡谷中有碎石,且碎石的大小从峡谷的上游到下游是递减的。说明了上流的河流的搬运弱。碎石的多棱角,形态各异,初步判断应该是两侧的断裂带受到力的作用而带下来的。
结论
青云山的火山地质遗迹景观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功能。因其规模巨大,破火山构造发育完整,特别是研究中生代火山岩地质地貌类型组合特点,揭露浙闽粤中生代火山带的发展演化规律,探索晚侏罗纪——白垩纪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活动带的地质构造演化发展历程,具有极高的科研和科普价值。
长乐下沙
1.
地质概况
长乐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口南岸,东濒台湾海峡,西与闽侯县毗邻,南与福清市相连,北与马尾区隔江相望。北纬25°40’—26°04’,东经119°24’—119°59’。陆地面积717.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辖15镇、2乡。西部属闽江流域平原,东部为海滨平原。其地层出露以第四系的冲洪积和晚白垩世的花岗岩为主。
下沙海滩是福建沿海主要海岸类型之一,多分布在闽江口以南的沿岸;与其伴生的砂质海滩(沙滩)是福建省重要的滨海旅游资源。解和掌握沙滩的地貌及沉积特征,对这种宝贵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福建沿海又是台风多发区,台风大浪水动力条件往往造成沙滩地貌及沉积特征的强烈响应。沙滩对台风浪的响应既与风浪要素的强弱有关,又受到沙滩沉积地貌组合特征的直接影响。不同的沉积地貌组合对台风的响应特点有所不同。
下沙沙滩位于福建省长乐市东南部的江田镇海岸,剖面位置如图1所示,研究的构造地质位于长乐—诏安断裂带。福建有三条地震带,分别为福州长乐—漳州诏安、南平政和—广东海丰、南平邵武—广东河源等三条,目前还没有监测到异常动态。
以闽清—德化—南靖为界,福建分为2个地震活动带,东部属东南沿海地震带外带,南延到广东沿海和海南岛,是华南地震区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地区。以北北东、北东走向展布,长约375公里、宽约80~90公里的长乐—诏安断裂带为主要发震构造。长乐—诏安断裂带与东西向构造及闽江、兴化湾、晋江、九龙江等北西向断裂交汇地区是强震发生的主要部位。
区域地貌上低山丘陵发育,海岸带地貌则具海积平原特征,海岸类型为开敞的平原夷直海岸。
沙滩剖面方向为近EW向,面朝开阔的东海水域;潮汐类型为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为4.
46m,最大潮差7.
04m,属于强潮海区。常波向夏季为SSW向,秋、冬、春季为NNE2NE向;波高平均值为1.
11m,最大波高为16m。沿岸流受季节性盛行风和入海径流的影响,冬季沿海岸向西南流动,夏季则相反,即顺岸北上;沿岸流强度冬季强于夏季。
长乐沙滩的海岸类型为平原夷直海岸,是由古洪积、海积平原经波浪塑造形成的。
第四系沉积地层由于构造运动或者海平面的相对升降,构成广阔平坦的古洪积、海积平原,其沉积物岩性一般为砂砾、砂和粉砂等,沉积层质地疏松,易受改造.
冰后期海平面相对稳定后,平原边缘经波浪长期塑造,处于自我响应调整过程中,形成较为平直的砂质海岸,即夷直海岸。其海岸地貌特征为:
①海岸地势日趋夷平,滨线较平直,不见基岩岬角或基岩岬角不发育;
②具有以细砂为主要沉积物的宽阔平缓的潮间浅滩,滩面起伏微弱;
③岸滩地貌处于弱侵蚀2堆积状态;
④后滨发育海岸沙丘,并与高潮带相连。
2.观察点分析
①凤母礁
凤母礁
凤母礁是花岗岩,颜色偏黄黑色。发育多组的节理,其节理走向与海岸面平行,节理产状为73°∠34°。其节理为原生构造。节理表面不平,但节理间紧密接触,没有缝隙。观察礁石的下部,发现有白色晶体是石英石填充在花岗岩的上。
②海滩沙丘
下沙沙滩海岸沙丘的形成主要归因于低潮时向岸风对滩面干沙的向岸吹送.
长乐海岸常年以东北风为主;年均风速为5.
6~8.
0m/s,超过干细沙起动速度;沿岸常见大风(瞬间风速达17m/s,即8级风以上者)天气,年大风日数在100~150d之间。低潮时前滨干沙在向岸风吹送下,沿平直滩面以跃移方式向岸移动;跳跃式前进的沙粒在高潮线以上的后滨地带遇到植被的阻拦而沉积,形成小沙堆地貌。
这种小沙堆地貌又进一步促进向岸风沙的沉积,并最终形成海岸沙丘。下沙沙滩后滨的砂质堆积地貌由海向陆依次为低沙丘、高沙丘和巨型沙坝体,呈带状分布。在海岸供沙丰富的条件下,低沙丘可以发展为高沙丘,高沙丘则往沙坝沙体方向演化。
③滨海沉积
滨海是波浪及潮汐强烈运动的近海水域,其下界为浪基面。滨海的宽带,在崖岸区段狭窄,在平坦海岸区段宽,可达数千米以上。根据海水的特点,滨海分为三带:1)外滨带,又称潮下带。其上界为低潮线,下界为浪基面。宽度由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2)前滨带,又称潮间带。介于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构成海滩的下部或主体。在下沙的海岸段宽。3)后滨带,又称潮上带,是钱滨带上升超出高潮线的平坦地带,在下沙中,这个地带分布一些临时建筑和一些海边的植被。
④下沙海砂沉积特点
下沙沙滩的上述沉积特征是由其沉积环境决定的.
宽阔平坦的前滨滩面使下沙沙滩剖面具有较强的消散性,而坡度较大的后滨沙丘带又使得该处滩面具有一定的反射性;可以说,下沙沙滩剖面具有强消散性和弱反射性相结合的滩面结构.因此,虽然该处沙滩处于浪潮作用较强的海区,但总体上滩面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有利于中细砂、细砂等砂质沉积物的输移和沉积.
从滩面沉积物的来源上来说,下沙沙滩有着较为丰富的沙源.一方面,海积平原夷直岸的海岸类型决定其滨海陆架浅水区有大量的沙体沉积,这些沙体多为冰后期沉陷于海水中的古沙滩、沙坝沙,并在后来的海平面变化中受到各个时期水动力条件的改造;在现代水动力条件下,陆架浅水区的砂质沉积物会逐渐向岸迁移,形成沙滩沉积物的一个来源.另一方面,下沙沙滩位于闽江入海口南侧约40km,受闽江输沙的影响较大;闽江入海泥沙在西南向的强势沿岸流和柯氏力的共同作用下,一部分沿海岸往西南方向运移,沿途受岬湾、岛屿及海底脊槽、岩礁等地形的影响,逐步沉积,是砂质海滩的另一个沉积物源.根据张文开等(1991)的研究,长乐沿岸的表层沉积物主要来自闽江输沙.
闽江入海泥沙在沿岸流的输送下,不断往长乐沿海运移并沉积,是下沙沙滩剖面沉积物的一个重要来源.
此外,陆架供砂和径流供砂是相互联系的,河口区(尤其是较大河流的河口)附近的陆架砂质沉积物往往受到径流输沙的强烈改造.
径流输沙作为砂质海滩的沉积物来源,通常也是先在陆架浅水区沉积,然后在适当的浪、潮、流条件作用下,逐步向岸输送.
⑤两条平行的黑色岩脉形成原因
黑色岩脉是侵入岩,其是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指液态岩浆在造山作用下贯入同期形成的构造空腔内,在深处结晶和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岩。侵入岩主要形成于燕山期,产状为岩株、岩枝、岩脉,岩基极少。岩类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居多,钾长花岗岩、流纹斑岩次之。花岗岩类可分改造型、同熔型两种,改造型又分重熔型和混合交代型。
此处的侵入岩体的边界面与围岩层理大致平行,因此可以判定它是岩浆受到机械力的作用,沿着层理面侵入而成的,由此可以判定侵入岩体的产状为协调侵入岩体,并且可以大致推断这个侵入岩体为浅成侵入岩。
结论
下沙沙滩剖面沉积物组成以细砂和中细砂为主,结构上具有三维的均匀性,沉积特征趋于单一化。
在剖面地形上,该沙滩具有典型的夷直海岸特点,前滨滩面宽阔平坦,后滨沙丘带发育,岸线平直。在其对台风的响应方面,剖面地形以后滨低沙丘和高潮带的强烈侵蚀为特征,后滨沙丘带平均蚀退超过6m,沙丘前缘多见高度0.
5~1.
0m不等的直立侵蚀陡坎;沉积物粒度整体上略有粗化,分选变差,沉积特征变化相对较弱。
三.实习总结
1.
实习综述
本次实习是在福建省三个具有典型火山遗迹的地点实习的。通过实习,我们初步认识了福建地区的地层。认识到福建地层发育,自上元古界到第四系多有出露。岩石类型较为复杂,沉积岩和变质岩各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大地构造为华南褶皱系东部。其中以大面积的晚侏罗纪——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占主导地位,是研究我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的重要地区。上第三系和第四系零星分布,但是在沿海地带较发育,由岩基喷出岩及海、陆相松散沉积物组成。
自晚太古代以来,福建经历了多期多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并相应形成了一系列北北东北东东、北西及东西、南北向构造(断裂)带。它们将福建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块体(地体、断块),构成了
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基本构造格架。根据切割深度、规模及对各时代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成矿属性控制程度的不同,构造(断裂)带划分为具省内一级构造单元的主要构造(断裂)带及次一级的区域性断裂带。分为南平——宁化构造——岩浆带、政和——大埔断裂带、平潭——东山构造——杂岩带。三个大的断裂带又分好多个下级断裂带。其中,漳州火山地质公园和长乐下沙位于长乐——东山断裂带。青云山位于政和—大埔断裂带。
2.
实习感悟
在此次实习中我们学到了许多重要的地质地貌知识,并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继续学习的热情。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
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缩小了书本与实际的差距。了解了福建省的岩层构造,对沉积岩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断层与滑坡等地质现象有了进一步认识,理论联系实际。掌握野了外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包括岩性点的观察和记录、构造点的观察和记录、路线地质观察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