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整合,课程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本文简介: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丰城市拖船中学陈正辉【摘要】教学设计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环节,其基本原则是,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学习方式应该多样,教学设计实际是“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设计要有多维目标,“弹性区间”;内容设计要联系生活,统合教材;方法设计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丰城市拖船中学
陈正辉
【摘
要】
教学设计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环节,其基本原则是,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学习方式应该多样,教学设计实际是“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设计要有多维目标,“弹性区间”;内容设计要联系生活,统合教材;方法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具有个性特色;学习情境设计的策略多种多样。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新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将对课程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和作用,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创造出全新的教育时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变革传统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在新课程和信息技术双重视角的观照下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改进教与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媒体本身并不能显著地增加教学效率,任何一种新媒体应用到教育当中,都应当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确立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新课程倡导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和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课程教学的革新注入了活力,也提供了基础与可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世界提供了技术平台,为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新思维提供了技术平台,同时也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优化学习生活质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关键是教学设计。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应关注以下事件:重视课堂生成目标,课堂生成目标即过程性目标,过程性目标具有多元价值;学生主动参与、投入学习活动,师生双方互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等。
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师的教学采用如下策略,将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等。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应主要着眼于以下几点:多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生动和谐的教学过程等。
当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足:教学方案没有明显的设计思想,缺乏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仍然是经验型的思路;教学目标局限于认知,且只有预设目标,没有课堂生成目标,没有建立在对学生的状态分析和可能的发展分析的基础上;教学过程强调整齐划一,缺少“弹性区间”;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的作用等。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及策略。
(一)现代设计理念:有效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体实际需要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在教学活动时,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如讨论、实验、观察等等,是必要的,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发展。
要实现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即使不能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因人施教,至少也应该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的教学安排,让那些没上课已能完成作业的学生或上了课却似懂非懂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不能硬性规定全班统一步调齐步行进。
2、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学生既有的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进行教学设计的工作基础是了解学生,建立在学生对未知问题的求知欲望的基础上。但在日常教学中,假问题、假启发的现象,在公开课、观摩课中屡见不鲜:教师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方法,展示了许多与新课相关的图片或实物,然后满怀激情地启发学生,问他们知道不知道或愿不愿知道其中的奥秘,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愿意”,事实上许多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新课”的问题和内容,所有的“发现”与“兴奋”,不过是做秀。
在了解学生实际问题上,没有捷径可走。生活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调查研究必须不断进行。了解学生、调查问题将会成为教师重要的工作环节,从备教材为主到备学生为主,是教师必须直面的挑战。
3、学习方式应该多样。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博士(1983)认为,智力是一组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能力,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多元智力理论实际上肯定了人的多样性存在,并且希望在教育中释放个人的兴趣、智力特性和综合素质。多元智力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今后还可能会增加新的智力类型,如加德纳后来总结的生存智力。这种智力理论与布卢姆的分类理论相互呼应,更支持了学习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认识学生和认识学生的学习倾向,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理论框架。关心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多种方法来达成学习目标,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特别是在学生都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可以及时上网的条件下,怎样在学习活动中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学习,值得教学设计者特别关注。
4、教学设计实际是“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只是一份预案,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教学设计是教师为学生规划学习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的。
教师在设计时以问题为核心,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阅读、讲解、点拨,然后再激发出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会留有空间,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自由发挥、自主探究的机会。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关心实施步骤,环环相扣,教学设计就没有多少机动的余地,教学活动就会过于紧张,很难针对现场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整。因此,教学设计应该向构想*拢,应为课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实践创设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可能,应该是“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教师不是工程师(他要按图纸施工),也不是电视导演(他们一般要按分镜头剧本去工作),而是节目策划,是与学生共同创造未来的人。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具体指向。
1、教学设计中的目标指向:多维目标,“弹性区间”。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灵魂和方向,任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然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
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多维目标。在注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要注重考虑学生的情意发展,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情绪、感情、态度以及合作、交往等。即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它作为和认知同样重要的要素在教学目标中加以确立。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尽可能地挖掘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育人价值。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弹性区间”,既要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要考虑到预设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2、教学设计中的内容指向:联系生活,统合教材。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
教学内容设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内容要避免“繁、难、偏、旧”,突出基础性;同时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当前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内容只有与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才有可能保持和发挥课堂教学载体的主导功能;只有和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让学生积极思维,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能。
教学内容设计要对教材进行统合。合理安排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要作适度的区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材观,要认识到教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学生学的媒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进行统合,使之成为有助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学材”。如中学语文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美学随笔,观点新颖,但议论说理比较抽象,教学设计时结合音乐、绘画、舞蹈,从多角度拓展学生的审美空间,运用多媒体相继引入小提琴《梁祝》,法国卢浮宫的胜利女神、蒙娜丽莎和维纳斯雕像,张大千虚实相生的山水画,杨丽萍的手舞,春节晚会上的《千手观音》等,使学生在丰富的审美欣赏活动中,充分领悟到作者的美学观点:维纳斯失去的只能是双臂,失去双臂带来了丰富的美,缺失引起的美是一种超越之美,真实之美。
3、教学设计中的方法指向:符合学科特点,具有个性特色。
教学方法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学科不同教法也不同。语文重朗诵、赏析和体悟,多用情境教学法、赏析教学法;英语重交际,多用交际法、表演法;数学重归纳、论证和推理,多用讲授法、探究法;理化重实验操作、规律探索,多用实验法、发现法;思品重辨析、体验,多用辨析法、体验法等。
教学方法设计要要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师个性特点。教法必须为学生所接受,适合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教师要熟悉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法要体现教师的个性特色,教师选择了适合自己个性的教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要更新观念,以辅导者、帮助者和领航员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的要点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设计重点应放到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问题、相关的实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社会背景支持等六个部分,以问题为核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1、信息技术环境下几种学习情境的设计策略。
(1)问题情境设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课文《我的空中楼阁》时,设计为“我眼中的楼阁”和“我心中的楼阁”两个问题板块,用两组多媒体视频动画演示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Internet中的搜索引擎等查询工具,培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真实情境设计。利用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外部多种刺激,迅速感知教学内容。利用网络共享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即时访问远程主机,获取大量资源。例如,学习中学语文《威尼斯商人》一课,教师可以直接从网上调出有关威尼斯的网页,使没有到过威尼斯的同学亲身领略一下水城优美独特的风景,将会更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模拟真实情境设计。一些危险性、不易或不宜真实接触的必修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可以创设模拟现实情境来满足教与学的需求。如创建模拟法庭,现场进行演练,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学生自编自演英语话剧,锻炼英语听说能力等。
(4)协作情境设计。利用网上交流工具(如BBS、聊天室、电子邮件、ICQ、Internet
Phone等)创设协作化学习情境,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常用的协作式教学情境有竞争式、协同式、伙伴式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如学习课文《赤壁赋》,重点是理解江、月意象,体会诗人借江、月所抒发的胸中情意,设计让学生分成小组,上网查询有关江、月的诗句及意象特征,从比较中体会诗人的独特情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共享信息,互相交流,共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5)创作情境设计。利用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创作工具平台,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自己的作品或亲自动手模拟实验操作的情境。例如,为学生提供IE浏览器、Word等软件和工具,创设网上作文创作环境;提供“几何画板”的创作工具平台,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创作诸如“三角形函数图像性质”等应用小程序。
2、情境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情境设计要尽可能真实。“真实”包括真实性和科学性,只有真实才更富有感染力,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主题的认知和意义的建构。
(2)情境设计要有多样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社会环境而建构的,每个人的经验存在差异,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的。因此,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该围绕学习主题,从不同角度提供多样化的情境,由学生自己去选择符合自己经验的情境进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意义的建构。应运用多媒体网络的优势,设置多种学习的起点和多条学习的路径,能让学生随机进入,灵活跳转,以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与不同认知的需要。
(3)情境设计要有艺术美感。情境创设要善于创新,富有美感和吸引力,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新的问题,尤其是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更要有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重要的信息上。
(4)情境设计要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从教学内容的类型上分,提供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宜用于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概念、规律等逻辑性较强的内容的学习;而真实情境则宜用于态度情感和技能的学习,此外,还常用于启发学生思维、渲染环境气氛等。
(5)情境设计不能忽视教师的主持者作用。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对于抽象的知识体系,运用多媒体网络系统很难具体化、形象化,还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由的“遨游”,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李龙.教学过程设计[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3]李克东.信息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A].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
[4]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R·M·加涅著,皮连生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戴维·H·乔纳森著,郑太年等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2:科教版信息技术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教学设计
科教版信息技术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字化,教学设计,科教,合成
科教版信息技术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教学设计 本文简介:《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教学设计浙江省安吉高级中学程国祥【教材分析】“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是高中教材《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五章“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的最后一节内容。本节要求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阶段及其对社会产生的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在多媒体信息上主要体现在对图像进行理解和加工,初步体验图像的独特
科教版信息技术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
《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教学设计
浙江省安吉高级中学
程国祥
【教材分析】
“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是高中教材《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五章“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的最后一节内容。本节要求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阶段及其对社会产生的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在多媒体信息上主要体现在对图像进行理解和加工,初步体验图像的独特魅力,尝试合理、有效地选择工具进行图像加工,并在实际应用中能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Photoshop的功能及工具,本节内容是前一节内容的延伸,也是整个图像信息加工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Photoshop的一些应用来尝试图像简单合成的过程。其课型属于“实验操作课”类型,同时也是一节“新授课”。由于本节只进行图像合成及修饰的基本操作,故教学课时为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Photoshop进行简单的图像合成和修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互助方式获得新知识,任务驱动与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欣赏美的能力,团结互助的精神以及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学情分析】
小学和初中已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学生都很熟悉计算机中的常用操作和基本概念(如鼠标操作及对应术语等),具备良好的操作基础。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学习过“画图”、“金山画王”等图像制作工具,具备一定的图像处理能力。通过前面“图像的加工”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Photoshop的打开、选择、移动、色彩调整、旋转、滤镜、关闭等操作。此外,学生还具备一些基本的美术素养(对美的认识,什么样的图像才是完美的)。
【教学重点】
掌握Photoshop合成图像及修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图层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采用有趣的情境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任务驱动与评价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模式;采取“实物演示”方法介绍图层的概念;在指导巡视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要发掘典型便于评价;采用对具体案例评价分析的方式,进行情感教育。
【学习方法】
在机房服务器内建立导学教案,学生通过浏览它们,自学和总结操作步骤。
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以及新授课的特点,学生采取异质分组(根据本校实际,4人一组)。
以小组协作方式完成任务。
通过评价和自我定位,优化操作。
通过自主思考,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环境】
网络教室
大屏幕
Photoshop8.0中文版
【情境导入】
脑筋急转弯:把大象装进冰箱总共需要几步?
合作探究1:
1.参考导学案例“不规则选取”与“图像合成”部分,使用磁性套索工具,选择完整大象图形,与冰箱图进行合成。
2.组内协作完成,个人总结步骤。
问题发现:
在合成后的图像中,选择移动工具并在屏幕上拖动鼠标,能随着鼠标拖动而改变位置的只是最后一次被合成的图像元素,这是为什么?
实物演示:演示透明胶片叠加效果,解释图层的概念。
合作探究2:
1.参考导学案例中“图层概念”部分,实践其中的操作。
2.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图层概念。
3.组内协作,共同探讨。
问题解决:通过实践总结为什么只能改变最后一次合成元素的位置。
知识巩固:选择规定图层,设置透明度并隐藏该层。
问题发现:大小比例、布局、合成痕迹、不完美。
合作探究3:
要求:
1.结合导学案例“图像修饰”部分,修饰自己合成的图像。
2.结合美术学的虚实、空间等概念,使合成图像达到最佳效果。
3.组内互助,取长补短。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综合实践:
1.在“练习2”文件夹中,任意挑选2幅(或以上)图片,进行合成操作,注意要用到刚学的选择工具。
2.结合网页学习文件及自己操作实践,修饰图像。
3.遇到问题,参考网页学习文件“问题解答”部分,和同学互助,也可以询问老师。
作品互评:展示两幅学生作品,由全体学生进行作品评价。
精品赏析:部分优秀作品。
作品评价:
优秀作品的特点:
1.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向上,贴近时代要求。
2.熟练使用图像合成技术,做到“天衣无缝”。
3.作品具有美感,大小比例适合,色彩搭配融洽,布局合理。
4.构思新颖,有创意,个性强。
教学思考:
1.导学案例的使用
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知识的差异,加之教材设置的“非零起点”问题,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而导学案例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并能有效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特别对于实验操作课,建立导学案例是很有必要的。
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教师提出目标要求、学生参考导学案例(或互助探索等)完成任务、评价完成效果”──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现在较为常见、也是较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对于实验操作课中培养学生探索能力与动手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但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任务难易程度是否匹配。
3.教学分组、小组协作
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学习时应采取不同的分组方式(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但是,无论哪种分组方式,在小组内部都应该采取协作探讨的模式,以实现全员达标的教学目标。
4.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巩固学习、取长补短、检验教学效果等,因此如何合理运用评价方式是决定教学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简单问题的评价,一般采取学生自评(例如是否完成某项操作);对于需要讨论的问题,采取互评的方式(例如对一个作品优劣的探讨);而一些高层次、理论总结性的评价,一般采取教师点评的方式。
篇3:网页风格和创意教学设计方案
网页风格和创意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关键词:创意,设计方案,风格,网页,教学
网页风格和创意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简介:网页风格和创意教材分析:本内容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四单元加工表达信息第二节创作电子作品知识内容,网页规划(二)网页的风格和创意。新课程改革将此内容独立出来作为一个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而以前的书本中更多地涉及技术的讲授,对于风格和创意的这种比较抽象的内容未作要求说明。教
网页风格和创意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内容:
网页风格和创意
教材分析:本内容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四单元
加工表达信息
第二节
创作电子作品知识内容,网页规划(二)
网页的风格和创意。新课程改革将此内容独立出来作为一个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而以前的书本中更多地涉及技术的讲授,对于风格和创意的这种比较抽象的内容未作要求说明。
教学对象分析:传授对象是新入学高一学生,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已不再依赖于具体事物来进行运算和思考,具有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理解风格的含义、掌握分析电子作品风格的方向,并能够初步确定自己网页作品的风格,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确定自己作品的风格,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会分析体会一个电子作品的风格,并能够初步确定自己网页作品的风格。
教学难点:有创意地确定自己网页作品的风格。
教学过程:
附录一:
附录二: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学习,明确网页规划的重要性,风格的确定是抽象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对和错的衡量标准,因而,让学生明确确定风格的方向以及鼓励学生的创意性是最重要的。本节课设计者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步步深入,慢慢贴近自己的作品,明确风格的确定方法及方向。基本上,大部分学生的描述很有想象力,尤其是用动物描述看到的电子作品,以及描述自己的网站作品,学生特别感兴趣,而且描述也很贴切。一系列体验活动的设置,希望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逐步体高自己的修养。让学生对作品的制作一开始就有一个系统的、深入的思考,经过思考的作品与没有经过思考制作出来的作品会有很大差别,这也是信息素养培养和提高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