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省级骨干院校建设方案

日期:2021-04-01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省级骨干院校建设方案 本文关键词:青海,职业技术学院,骨干,省级,院校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省级骨干院校建设方案 本文简介: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发展建设方案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专业代码560502)管理工程系二O一一年十月《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建设方案》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建设方案第一部分:建设基础一、学院概况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青海省唯一一所培养建筑类、通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省级骨干院校建设方案 本文内容: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院校

专业建设发展建设方案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造价》专业

(专业代码560502)

管理工程系

二O一一年十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建设方案》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造价》专业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建设基础

一、学院概况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青海省唯一一所培养建筑类、通信类高端技能型专业技术人员的高职院校。学院前身是青海省建筑工程学校成立于1978年。2002年由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建立的一所以土建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2006年与青海省邮电学校实现两校整合。是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的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财政部命名的建筑技术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

学院占地152.24亩,建筑面积113207平方米,在校生4385人,专业设置以土建类专业为主,设有20个高职专业,招收高中和中职毕业生,并与省内中职学校联合开展五年制高职教育,同时举办成人学历教育和培训,成人教育规模1000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为青海省省级示范专业。现有在职教职工224人,专职教师156人,副高级职称的67人。三十多年来,学院为建筑业、通信行业培养了二万余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在建设一线“能干、肯干、实干、会干”、“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深受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和欢迎。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连年走高,2008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7.64%,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7.43%,2010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17%。生源以本省为主,面向16个省(区、市)招生。省外招生比例占招生计划的10%左右。

近年来,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省厅评为“全国建设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建设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二、办学优势

(一)服务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委在《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建筑业的技术进步和节能、节水、节材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未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建筑业是青海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以其涵盖范围广(涉及城乡规划、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房地产开发等诸多领域)、产业关联度高(青海经济社会50%的固定资产投资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产业增加值大(建筑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发展要求高(建筑业的技术进步和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水平,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吸纳劳动力多(“十一五”期间,青海省建筑从业人员超过18万,其中农民工约占80%)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时期,我国城乡建设、工程建设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房地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按照今年4月中组部、人社部发布的我国技能劳动者的需求预测。从2009年到2020年,按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分,建筑业对技能劳动者需求增长量是931万人,仅次于制造业的1168万人,需求占比为28.29%。到2020年仅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技能劳动者需求量为3312.6万人。今后十年,建筑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缺口是最大的,需求也是最旺盛的。

当前青海建设行业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建设一线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匮乏。青海省建筑业每年对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逾8000人左右。而青海省高职院校及本科院校建筑类专业每年毕业生约2000人。为实现全员持证上岗,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每年至少需要培训1.5万建筑业从业人员,而现有的高校及培训机构仅能完成1/3的培训任务。建筑类高职教育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和较大发展潜力。近年来,建筑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稳步趋旺。仅青海省建设系统各大公司,每年就录用我院毕业生近千人。每年学院举办的大型供需见面会,有省内外300多家用人单位参加,2011年有60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供需见面会,带来需求岗位5000多个,当场签订就业协议的有300多人,一次性签约率达到90%以上。2008年以来,毕业生实际就业率分别达到97.6%、97.43、98.17%。就业满意率85%以上,专业对口率90%以上。据统计,青海省建筑业从业人员近18万余人,其中技术管理人员共有1.68万人。按现有建设规模,若技术管理人员达到国家平均标准21%的水平,建筑类高端技能型人才缺口2.1万人。“十二五”期间,青海省要加快实施城镇化推进战略,建筑类一线所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将日益突出。

(二)我院主动适应西部开发战略和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确立了把“专业办在行业需求的热点上,建在企业的兴奋点上”的专业建设理念。紧紧围绕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设置专业,服务面向明确,专业结构合理。现有20个招生专业中有17个为建筑类专业,基本涵盖了建设行业的专业人才需求。我院坚持以建筑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积极推行“工学交替、双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一些专业结合建筑施工和建筑装饰行业的季节性特点,实行了“理实融合、能力渐进”的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学生三年级顶岗实习时,其职业素质、专业知识与实操能力能够达到从业上岗要求,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从近年来的反馈意见看,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在90%以上,普遍反应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动手能力过硬、作风踏实、吃苦耐劳。

2009年,我院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保证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

我院高度重视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要求专业课教师每三年至少有6个月时间在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156名专任教师中,长期在企业兼职的有20多人。“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64%以上。40余名专业教师具有国家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造价师、注册安全师等执业资格和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技术职务。

从企业调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12名充实教师队伍,聘请兼职教师39人,改善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

提高教师队伍“双师”素质主要途径,一是从企业引进教师作为学院师资队伍的重要来源;二是派教师到企业兼职、挂职锻炼;三是在院办企业顶岗实践;四是鼓励教师取得执业资格和技能证书;五是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

学院十分重视专任教师学历和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送培高等院校进修和引进高学历教师等措施,目前已取得研究生学历27人,占专任教师的17%。

(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并已有一定基础

我院作为青海省建筑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唯一一所建筑类高职学院,与行业企业有着天然的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青海省各大建筑公司、设计院、房地产业、各州(地、市、县建设局)的企业高管和领导几乎全由我院毕业生担任。这种紧密联系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目前建有校外实训基地31家,校办企业6家,并与省内外300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用人协作关系,为学生实训、顶岗实习、就业提供了保证。

(五)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日益完善

学院建有建筑面积6700m2的实训大楼和1400m2的实验楼,设有砌筑工艺、模板工艺、钢筋工艺、楼宇智能化、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建筑设备、电工电子等33个实训室。附设有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岗位鉴定站,可承担19个工种的低、中、高级工的培训、鉴定和发证工作。可基本满足90%以上专业的操作实训和生产实训教学。

(六)构建了适应建设类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评价和监控体系

学院制定有《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理论课、实训课质量标准》以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严密监控。严格执行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了毕业生质量标准,严肃出题、考试、阅卷程序,端正考风、学风。学院设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机构,在院长领导下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及其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建立了院系两级质量监控和管理系统。由教学督导室代表学院负责宏观监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由实训教学中心牵头,负责全院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安排,各系部负责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管理工作。各系设有毕业生答辩委员会,主任委员和2/3以上成员由行业企业专家担任。

建立了学院质量监控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学院形成了由院领导、教学督导室和教务处、各系部、学生四个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系统。建立了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期中教学检查、听课制度、教学制度、学生评教、教学系(部)评教、领导评教、教师评学等考核制度及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质量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企业用人的反馈制度、行业企业对实习、实训学生毕业鉴定制度等。建立了客观全面的质量评价体系,较好地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国家及青海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坚持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和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坚持“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不动摇,即:围绕一个中心:以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强化两大特色:行业特色和职业特色;建好三支队伍:教师队伍、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干部队伍;增强四种能力:教师实践能力、学生就业能力、干部创新能力和学院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五项建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以建成重点发展专业为目标,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

二、建设原则

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青海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青海省2010-2020年教育重点工程实施方案》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文件要求,重点解决好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方案制定、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习实训条件改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等问题,力争经过2年的艰苦努力,建设成具有学院自我发展能力、产学研相结合的省内一流、西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重点专业。

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要发挥导向作用,要考虑把优质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生产有效结合起来,以项目建设的形式完善学院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按照与职业岗位群对接的要求,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做到先进性、真实(仿真)性、实用性、开放性、生产性相结合。

(2)共享性原则

工程造价专业建设建设目标定位要准确,要综合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辐射周边,充分体现开放性及社会服务功能,使之成为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训练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课堂、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结合的平台。

(3)效益性原则

工程造价专业建设应与学院人才培养规模和市场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状况相匹配,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创新管理理念,注重开辟新思路、实行新机制、采用新模式,提高项目建设的投资效益,走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道路。

(4)持续性原则

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软、硬件建设水平,增强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能力。特别是本专业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其持续运行能力,要坚持依靠专业需求的原则进行建设,在保证完成项目建设的前提下,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管理、运行、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5)动态发展原则

结合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其进一步提高水平和扩大规模。重点建设专业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力争发展成为区域性、示范性实训基地。适时淘汰不适合市场需求、共享和辐射作用不显著的,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专业实训室,实现学院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动态发展。

三、建设目标

(一)建设总目标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要求和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定位,建立工程实例教学资源库,完善“基于工程实例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模拟和仿真实训车间;依据国家和青海省建设行业规范、标准,以职业岗位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工程造价专业的学习领域,建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高水平“双师”结构合理,师德水平高,教学和社会服务能力强,适应“案例教学”和“工学结合”的教学团队;以工程造价专业为龙头,带动建筑经济、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物业管理等专业群建设,提升专业群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的能力。培养面向青海工程建设施工企业从事造价、施工管理、质量安全及技术资料管理等技术工作的、“懂经济、有技术、会计量、能计价”的造价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目标

(1)本专业培养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熟悉工程造价基本流程,遵守工程造价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质量、成本意识,重视环境保护,并具有独立解决非常规问题的基本能力;从事工程造价管理、技术资料管理等技术工作一线的高端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2)创建并完善“基于工程实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程实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打破原来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职业岗位和典型项目的工作任务为基础建构工程造价专业的学习领域,创造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学习情景。从简单项目开始,有易到难,让学生掌握顶岗基本技能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岗位证书。使学生学习内容与考证内容衔接,职业资格与就业技能并行。其基本思想是:以工程实例为载体,以从业资格为标准,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过程为顺序,展开工程造价相关知识的教学,最后又回到工程实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2.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师德教育,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教学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专业梯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3.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而课程内容又包括内容的宽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只有当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所选内容的序化都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要求时,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才能成功。要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核心标准的同步,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的一致性。基于这种理念,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以应用为主,突出专业岗位(岗位群)所要求职业素质和技能,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怎么做”。结合《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按照专业特点与培养规律,根据行业与企业对“造价员”岗位能力的标准和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为指导,围绕编制一栋建筑物工程造价文件为目标,依据“施工图-施工工艺-计量-计价”这一主线建构工程造价课程体系;走“工学结合、学做合一、多证书融合”的道路,打造“过程导向、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专业培养模式。

4.实训条件建设目标

建设具有满足生产要求、真实作业环境,融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仿真性实训基地,充分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通过企业化的运作和创新管理,双管齐下,打造校内讲堂互动化、实验室开放化,校外实习工地共享化的多重教学布局。建立满足专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模拟仿真训练等多层次需要的校内实训场;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稳定的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开放型、内外结合”的实训基地。发挥实训基地开放性、职业性和多功能性的资源优势,开展师资培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社会服务。

四、建设内容

(一)“基于工程实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基于工程实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四个阶段的能力培养构成,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主要培养的能力目标,各个阶段之间的能力培养又是有机统一,相互支撑,相互影响。

第一阶段是第3学期的案例教学,主要以完成项目工作任务为学习线索,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合一,“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一个小型工程项目造价的确定,将工程造价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内化成为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通过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将这种专业素质转化成为专项的基本技能。

第二阶段为第4学期结束后的工地认识实习,时间是4-6周。在暑期随岗实习中学生主要是“看中学”和“干中学”,即学生通过跟班观察和施工现场的兼职教师的指导来获得岗位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第三阶段为第5学期是进行职业岗位技能强化阶段,该阶段主要采用的是针对造价员职业资格的标准内容,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之前做好从事职业岗位工作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第四阶段为第6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阶段,通过前面三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已能在施工现场造价工作中,将已经形成的专业综合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能够独立工作,实现了“做中学”,形成真正的职业岗位能力。学生普遍取得工作报酬,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完成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二)教学改革

1.以工程造价从业资格和实践技能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以工程项目造价的确定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的技术路线是: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开展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工作过程调研和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群专业方向→归纳专业技能教学模块→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景(案例)。该课程体系实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致性,从根本上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

2.构建“工学结合”特征的课程体系

以突出岗位职业能力为切入点,构建“工学结合”特征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课程体系,探索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2+1”或“2+0.5+0.5”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系统的交叉融合;由企业技术专家、技术骨干和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一起,研究和开发职业能力考核的内容、标准和方法评价体系;按照“校企全过程合作”的“2+1”或“2+0.5+0.5”教学进程,编制各专业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新的教育标准,编写新的课程教学大纲;按照“强化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加强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三年建设期内建成3个青海省品牌、特色专业。构建以职业能力模块为单元的课程体系,开发以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融“教、学、做”为一体。继续加大投入,建设“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新建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左右院级精品课程,配合课程建设产生5项以上教改成果或技术研发成果;建设特色教材5部;配套制作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积极推进课程实施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学院课程资源库。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培养专业负责人。选拔业务能力强、专业教学水平突出、具备创新理念、教育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研究深入、具有教研教改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高级职称教师作为专业负责人培养对象。逐步建立相关制度。要求专业建设的负责人,具有清晰的专业建设思路,成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工作的核心,能够负责课程体系构建和开发工作,能够指导骨干教师完成专业建设的各方面工作。

2.培养骨干教师。选拔教学水平突出、科研能力强、具有一定教研教改能力,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参加高职教育研讨会和各种经验交流会,学习高职教育新理念。学院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养骨干教师,使其成为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技术服务的中坚力量。

3.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与青海建设行业各大企业单位合作办学,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通过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施工现场挂职锻炼等途径,强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到2015年,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90%以上,专业课教学的兼职教师比例达50%以上。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省内外知名企业聘请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准入制度,建立校企“互兼互聘、双向交流”机制,聘请现场技术、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库。使兼职教师成为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直接参与者。

(四)数字校园建设与数字化教学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学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手段的现代化,在现有一期数字校园建设基础上,建设数字化校园二期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制定数字化校园建设数据标准、建设数字化校园数据交换平台、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化教学,依托新建的教学录播系统,建设基于校园网的视频教学。优秀教师通过该系统进行远程教学。各班级通过本教室的多媒体投影系统转播授课现场,达到教学资源共享之目的。

(五)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以专业为主线,将专业的教学改革成果、建设成果、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及数字化图书等优质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存储、管理及高效的检索手段,构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基于校园网的开放共享性,可与全国高职院校进行资源共享,为广大师生及社会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建设内容: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系统包括:资源库管理(支撑)平台和专业教学资源库。

资源库管理(支撑)平台包括:资源库硬件系统和资源库管理(支撑)系统。

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专业标准库、专业信息文献库、网络课程(远程教学)、专题特色资源库、多媒体课件库、专业图片库、专业教学视频(动画)库、试题库、案例库、虚拟实训场景、专业建设成果库。

第三部分:项目建设进度、预期效益分析和保障措施

一、建设进度

(一)专业培养模式

2011~2012:初步形成“基于工程实例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2011级进行试行,成立企业专家参加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联合研究形成建设方案。

2012~2013:根据试行情况及改革发展情况,对初步建设方案进行试行并进行修改、完善、提高。完成专业建设方案,进行总结,形成建设方案修改稿,完成建设方案总结报告

(二)教师队伍建设

2011~2012: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5人,双师教师

1

人,聘请并培养行业兼职教师

2人。

2012~2013:培养专业负责人3人;骨干教师5人,双师教师2人,行业兼职教师2

人。

(三)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

2011~2012:完成课程教学方案计划、课程标准等的修订。申报4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院级精品课程。

2012~2013:在工程造价专业2011级进行实施,运行一个周期后修改,完成教学方案计划的主要内容并进行总结、完善、提高。建设完成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

(四)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2011~2012:完成校内2个实习实训室建设工作及验收工作。

2012~2013:建立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签订协议并能运行。

(五)教材建设

2011~2012:制定专业特色教材编写计划、申报

省级重点教材,完成省级重点教材出版1部。

2012~2013:实施专业特色教材校内讲义,校本教材学校重点教材5门。

二、2012年、2013年预期绩效:

通过专业建设的顺利实施,将促进工程造价专业的示范引领、产学结合、社会服务等整体水平的提高,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预计将在以下方面产生效益:

通过“基于工程实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使全系约400人直接受益,受益面达到85%以上。每年为行业和地方输送110名左右工程造价专业技术应用型毕业生,使学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9%左右,用人单位的满意率达95%以上。

通过建设培养一支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业务素质高、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并总结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模式与途径,推进青海省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通过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并带动相关专业的发展。

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在同类院校中起到引领作用。通过专业建设,预计可使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达到同类院校的领先地位。尤其是引进校外企业,校企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达到国内同类先进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由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委书记为组长、学院院长等成员为副组长的“工程造价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加强领导和协调,指导学院开展具体工作,督促学院“建设项目”的工作进展,名单如下:

长:贾应忠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委书记

副组长:张荃境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人事处处长

王福贵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张东成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秦明辉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刘康宁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2.成立“工程造价专业”项目建设实施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长:王福贵

副组长:张东成

秦明辉

刘康宁

员:

戴永竹

刘海峰

刘彩霞

蔡文华

(二)政策保障

为了保障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严格按照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文件要求的实施意见精神,落实工程造价专业项目建设。

(三)经费保障

为把工程造价专业建设成为青海青海省重点发展专业,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除中央财政支持的200万元外,省级财政支持50万元,行业企业和学院将投入配套经费100万元,并承诺确保按期足额到位。

(四)制度保障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比较完善管理制度,学院制度汇编收集管理制度120个,涵盖教学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组织人事管理制度、招标采购制度和与此相配套的审计、监督机制等,为项目的规范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

21

篇2: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本文关键词: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方案,建设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本文简介: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一、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遵循“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校企融合、项目课程、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行业+企业+专业”三业互动的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模式,对接物流企业岗位群。以“流程实训模式”进一步优化推广“333”轮训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和输送综合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本文内容: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遵循“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校企融合、项目课程、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行业+企业+专业”三业互动的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模式,对接物流企业岗位群。以“流程实训模式”进一步优化推广“333”轮训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和输送综合应用能力强的应用型高技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将我院物流专业打造成西部一流的物流专业。到2014年使本专业成为西部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具有前瞻性、示范性和引领性的专业。

2、具体目标

(1)机制创新,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实体建设,与远成物流集团等联合探索和建立流程顶岗实训管理模式。探索新的工学结合管理模式。据企业生产需要,建立学生常规性企业流程实训合作机制。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物流管理专业教育“零距离”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运行机制,逐步达到1/3教学任务在企业完成,形成专业核心课程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教学新模式。

(3)构建基于全程职业化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实践训练体系,重构课程,完善突出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研制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开发方法,与企业合作完成优质核心课程的改造,形成规范适用的课程标准。将职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毕业生双证率达到95%以上。

(4)优化师资结构,提高专任教师质量,寻找校企合作的师资建设突破点,建立有实效的合作机制,让企业主动合作,为专业提供兼职教师,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逐步达到50%。

(5)加强校内物流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校内物流实训基地信息一体化平台,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形成集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企业流程实训、行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开放式教学资源平台。建立校企生产性实训合作新机制。

(6)建立学生就业质量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形成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对毕业生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跟踪,使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建设基础

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于2005年,经过六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瞄准了市场需求,招生形势持续稳定增长,学生在校规模从当初的76人达到目前的473人;实训设施和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初具特色;

2010年4月承办了全省首届高职高专物流技能大赛,我院学生荣获一等奖;2010年5月参加教育部“高职物流教指委”组织的“物流企业沙盘”模拟大赛,我院学生荣获四川赛区两个二等奖,2011年5月参加教育部“高职物流教指委”组织的“物流企业沙盘”模拟大赛,我院学生荣获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各一个,国家级二等奖一个。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政府主管部门和业内充分肯定。

三、建设内容及措施

1、着手进行“流程顶岗实训模式”的建设工作,探索、创新、提升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

我们培养的是综合物流人才,要求专业学生必须全面掌握与实践物流的“六大”功能要素,目前我们的教学实践内容设计由于教学资源问题仅含其中部分功能实践内容,不能全面体现综合物流内容,“流程式”实践基地建立将能满足学生对“仓、运、配、装、信、包”全部功能实践。

2、加快“1.5+1.0+0.5”轮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阶段实施。

在加强现有的工学结合管理机制基础上,充分内利用企业资源,探索新的工学结合管理模式:在“1.0”阶段轮流排序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企业轮岗实践训练,在“0.5”阶段保证学生有定岗实习经历。

“1.5+1+0.5”轮训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理论(1.5)-------实践与理论交替(1.0)---------实践(0.5)

第1、2、3学期

第4、5学期

第6学期

公共必修课

专业限选课(8月理论)

定岗实习

专业必修课

顶岗轮训(2月实践)

毕业设计

专业限选课

3、拓宽学生实践就业路径,深化与远成物流、中铁物流、顺丰物流等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实体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工作环境,结合流程实习,积极拓展校外就业实习基地。在现有3家校外就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建3家,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更能满足学生就业实习需要。建设情况如下:

表-1新建校外就业实训基地一览表

名称

功能

建设

时间

负责人

远成综合物流“厂中校”流程实习基地

学习、顶岗、定岗

2012

田红英

顺风快递有限公司定岗实习实训基地

学习、定岗

2013

中铁物流科技公司定岗实习实训基地

学习、定岗

2014

4、加快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质量。我专业高职称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任教师质量有待提高。希望通过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提供参加周末、暑期培训的机会,提供休假、脱产进修的机会,提供参加专业会议的机会等方式给予教职工激励;同时培训聘请校外专家教授指导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专业专题讲座。

表-2

师资队伍建设计划表

建设后(数量)

培养方式

建设前(数量)

1.教学团队建设

1个

培养

(一个院级教学团队)

2.学科带头人培养

1-2

培养/引进

0

3.骨干教师培养

6

培养

3

4.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10

培养

6

5.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10

聘请/企业实践

3

6.出国交流访问进修

2

出国进修

5、进一步建设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对教学组织模式进行探索和固化。通过科研课题研究,进行准确的西部物流人才需求调研,探索研究西部区域经济环境下专业课程系统结构;通过常规的教学研讨活动固化

“333”轮训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组织模式-“三化”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6、加强校内实训基地信息化平台建设,形成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加大校内模拟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力度,成立在省内高职院校具影响力的现代物流信息一体化实践教学中心。建立校企同步图象信息传送系统,充分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远程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形成集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企业流程实训、行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开放式教学资源库平台。

7、建立学生就业质量的第三方评价机制

布点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网络,形成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常态管理系统,对毕业生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跟踪,使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8.共享重点专业优质资源,提升专业群发展整体实力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教学组织模式、考核方案与方法、课程教学资源库共享,促进连锁经营管理等相关专业共同协调发展。同时,依据企业需要将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与物流管理专业结合一起,实现专业交叉融合,共同组建相关校企定单班,与远成物流联合开设远成城际新干线班,与顺风快递联合开设顺风物流班,与红旗连锁联合开设红旗班,带动专业群专业共同发展,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提高专业群的活力。

四、建设绩效

建设时间

预期目标

预期绩效

2012年

“流程顶岗实训”

建设准备工作就绪

与合作企业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基本运行条件(人员场地资金)齐备

部分核心课程进入“1.5+1.0+0.5”轮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阶段

《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的实践部分进入轮训模式

教师队伍结构优化

引进2名具丰富企业经验的高职称教师,现有骨干教师80%进入企业锻炼。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完成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经专家审定的4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校内实训基地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立校企同步图像信息传送系统

学生就业质量的第三方评价结构搭建

组建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的第三方评价系统

五、经费预算

根据学院制定和实施的《重点专业建设经费管理和使用制度》,严格执行预算,并建立相应的经费使用考核机制。

表-3物流专业建设经费预算表(单位:万)

序号

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

2012年度

2013年度

市财政

小计

合计

1

实训基地建设

26.7%

校企合作“流程顶岗实训”建设

6

12

6

24

80

校内实训基地信息化平台建设

30

15

0

45

校企定单班建设

2

4

5

11

2

师资队伍建设

24.7%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

1

2

5

74

专业带头人引进和培养

6

16

12

34

骨干教师培养

4

8

4

16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2

4

2

8

“双师”素质培养

2

6

3

11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0.7%

市场调研

4

2

0

6

32

双证制建设

4

4

2

10

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指导等)

3

3

4

10

校际联盟

2

2

2

6

4

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

15.0%

课程体系建设

4

2

2

8

45

特色教材及校本教材建设

4

4

3

11

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4

4

3

11

共享性专业教育资源库建设

6

6

3

15

5

专业群建设

13.3%

师资队伍建设

0

0

8

8

40

课程建设

0

0

11

11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0

0

21

21

6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9.7%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调研

4

4

3

11

29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心建设

6

8

4

18

95

105

100

300

篇3: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考研辅导班笔记汇编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考研辅导班笔记汇编 本文关键词:辅导班,汇编,人文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考研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考研辅导班笔记汇编 本文简介:才思教育网址:www.jsfw8.com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考研辅导班笔记汇编各位考研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才思的一名学员,现在已经顺利的考上中央美术学院的硕士,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专业的真题笔记方便大家准备考研,希望给大家一定的帮助。百科知识部分宋代绘画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宋代绘画为中国绘画艺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考研辅导班笔记汇编 本文内容:

才思教育网址:www.jsfw8.com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考研辅导班笔记汇编

各位考研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才思的一名学员,现在已经顺利的考上中央美术学院的硕士,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专业的真题笔记方便大家准备考研,希望给大家一定的帮助。

百科知识部分

宋代绘画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

宋代绘画为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其巨大价值在于丰富艺术表现的手法,运用提炼精粹而纯熟的描绘技术,直接并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在历史上宋代的绘画(和明清的版画)在内容的现实性表现的艺术性方面比较最接近人民群众的爱好与要求。

1.宋代绘画内容,转向生活中的形象描写,注重真实的具体的描写,能够通过瞬间的景象,具体地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一定关系和在生活中的神情动态,当时汉族与外族间的关系在绘画中也得到了反映。

表现自然景物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在宋代充分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有特别重要地位的体裁。

2.宋代绘画艺术技巧上有重要的创造,着重人物的精神状态及思想情绪的表现,着重山水花鸟的动人的美的意趣,围绕着阐明及突出主题的要求自由地而且灵活地组织画面,不受任何机械法则的支配,善于抓住对象外形特征进行提炼形象等等。宋代绘画艺术技巧的创造使中国绘画的样式特点逐渐形成,并日益增强了其从思想上及情感上影响人的力量。

3.宋代一些士大夫和统治阶级中人直接从事绘画活动,对于绘画艺术的繁荣和提高在某一阶段上也有促进的作用,他们对于笔墨诸因素的艺术效果的重视与有意识的追求,也使绘画艺术有了新的表现,并为绘画技术积累了新的经验。

赏析该时代绘画名作《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

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才思教育自1995年开始开设北京地区高校考研辅导班,其中近90%考上北京知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2015年,才思教育将继续在“全心全意、因才思教”的办学宗旨下,踏踏实实地为考研学子指引方向,接受各届同仁的监督。现

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考研辅导课程正在火热报名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dbe04f50102vxvt.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dbe04f50102vxa7.html

http://www.jsfw8.com/note/511866664/

http://www.jsfw8.com/group/topic/78262127/

考研咨询qq:1398338755

    以上《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省级骨干院校建设方案》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省级骨干院校建设方案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省级骨干院校建设方案》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