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管理行为》读后感

日期:2021-06-18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管理行为》读后 本文关键词:读后感,管理

《管理行为》读后感 本文简介:读西蒙著《管理行为》有感周冰彦201500640245如导言所说,本书是为组织观察者与组织设计者而撰写,而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组织环境中度过的,我们也都是组织观察者,因此本书适合所有人阅读。作者西蒙时管理学界内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他的有限理性理论在书中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第四版对每

《管理行为》读后感 本文内容:

读西蒙著《管理行为》有感

周冰彦

201500640245

如导言所说,本书是为组织观察者与组织设计者而撰写,而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组织环境中度过的,我们也都是组织观察者,因此本书适合所有人阅读。作者西蒙时管理学界内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他的有限理性理论在书中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第四版对每个章节都做了较为细致的评论与延伸,作者所处的年代已经变迁,放在这个新的时代仍然适用但需要与新的发展所结合。通过阅读本书,我对管理行为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已经不是仅仅在表面上对待管理学模棱两可了。

由于学习管理学仍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对作者的观点提出个人意见和深刻的想法,本报告对大致内容进行浅层的概括并挑选出个别对我印象深刻的部分进行自我提问与解释。

管理理论既包含决策,又包含执行,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无意选择的结果,在管理中的行为必须有目的,有价值。出现两种定义:导向最终目标选择的决策为“价值判断”;包含最终目标实现的决策为“事实判断”。这两个定义从第一章出现,而在以后几乎每一章都提到,也是整本书让我感到比较困惑的两个名词,在管理学中地位可想而知。决策无法实现所有的目标,因此需要权衡并寻找一个共同衡量尺度。管理行为这个复杂的过程因而需要组织力量来完成团队任务,这就要求组织的协调,专门技术,职责等来完善效率。影响组织人员行为,有一软一硬两种方式,作者在拓展中总结出权威、组织忠诚、效率准则、建议和信息、培训几个方面如何影响组织成员的决策。

作者在对某些公认的管理原则上作出了矛盾分析。1.组织内部的专业化,并不能靠泛泛追求而实现效率的提高,高度专业化、职能化在官僚体制中较为典型,每个员工只负责自己擅长的一项特定工作,超出公认专业范围的工作无法胜任,然而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呆在自己的职位上,当其任期过久而升职时,便造成了彼得原理,严重影响决策的效率,又如近期课堂上讲美国的文官制度,在开始时期,美国要求的是工科院校毕业的学生,然而在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专业化性质逐渐模糊,过度专业化并不能满足效率的完善。2.命令同意原则也无法在组织机构中完全实现,由于层级众多,一个等级的人员无法同时服从多个上级的权威,造成决策服从混乱,正如老话“我上司的上司不是我的上司”,并且违背专业化原则,各职能管理人员缺少权威来行使各种约束或保障手段。3.管理幅度应该增加还是减少,限制则会产生频繁的中间手续,增加则会减弱每层的控制能力。4.按照目的、过程、顾客、地区来进行组织分工之间犹豫概念的相似与模糊,在行为上很难做出裁决应当优先考虑谁。

在现实中存在完备的管理理论但却无法按照“谚语”实现高效,作者通过对原则的批判总结出在建立原则之前概念设定的重要性,“效率”并非原则而应视为定义,牢记理性限度是个变量的重要事实,赋予各准则权重,在这就需要充分的实验验证。

第三章内容理解越来越困难,作者提出“事实”与“价值”间的区别与联系,任何一个决策虽然表现出事实性但无法忽略其价值要素及所含有的道德性,追寻决策的最总目的总会发现与道德相关,然而事实与道德的区分就出现了政策与管理的分离,但事实上无法将事实与道德完全分离。要履行现代政府的民主职责,就要大致画出立法机关与管理者之间的分界线。

事实判断是指客观、实证意义上评价对与错;价值判断是指纯主观上认为是好是坏。作者在对私营企业进行分析时格外强调了事实与价值判断,因为公共组织或者国有企业在价值判断上以绝对的公共利益为目标,而私营企业在价值上注重个人利益如公司盈利和产品销量,这种价值判断所造成的外部效应往往都是负向的。

管理理论的焦点,是人类社会行为的理性和非理性层面的分界线。管理者为了达到“满意”的目的,主要关注如何选择有效手段,目的本身就是帮助实现更远大的目标,因此出现目标层次,而理性将目标与手段进行整合,然而在分析时会产生错误:1.其他行动方案可以达到的目的会使某特定行动方案达到目的的陈述变得片面、错误;2.真实中无法将目的与手段进行分离;3.忽略时间要素,为了达到短期目标而造成不幸的长期后果。基于上述不足,行为备选方案变得尤为重要。决策制定要求时间与行为的协调,知识性的以经验规律预测抉择后果,群体成员彼此的了解和行为预测和调整,但在现实中这些条件均有有限性,而理性要求根据评价行为结果的某些价值系统来选择偏好行动方案。有限理性理论的产生引发对人类行为与心理环境产生原因的探讨。第五章对人类决策行为进行心理层面的深入讨论,既说明人类组织的优势又强调理性的有限性。合作组织无法精确预测个体的期望与行为,因此协调至关重要。理性的限度来源于人类头脑没有考虑一项决策的价值、知识和相关行为的各个方面的能力。

组织就是一个平衡系统,它接受货比或劳动形式的贡献,并提供诱因作为回报。这些诱因包括组织目标本身、组织的存续和成长以及与这两者无关的刺激。组织均衡是由控制群体来维持的,他们的个人价值有很多种,但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他们承担着维持组织生存的责任。组织成员在组织内部的表现取决于组织目标的刺激,目标的调整也需要考虑群体参与者的利益。“升职加薪”就成了员工的激励。组织均衡有商业、政府机构和非盈利私营组织的分类,各种组织目的、手段均不相同。最后,任何组织都有某种或某些均衡机制,任何组织中效率都是管理抉择的一个基本准则。

在现实决策中,可接受的行动方案必须满足要求或限制条件的整个集合。组织的存在与消亡取决于能否在组织决策系统中体现所有参与者的全部重要动机的缘故。

内部、外部刺激因素会影响组织中个人的决策,对成员进行预期指导时,简单情况下可进行自我协调,复杂情况下则需要服从群体计划,这种指导他人行动的决策制定权力就是权威。

权威通常体现在两个人出现分歧,并且无法用讨论、劝说或其他让人信服的手段解决时,一方对另一方的意见福欧诺个。权威受到五个方面的约束:1.社会环境对个人思想的影响;2.个人间心理差异,不同角色的个性差别;3.目的设定的动力性;4.“工作”与经济保障和经济地位间的关系;5.三、四类影响,个人是否愿意承担责任、

权威的一个极端重要的职能就是获得高度理性和效力的决策,只有这样才有充分的理由行使其另外两个职能:职责和协调。权威也影响到第二章提到的命令统一。为解决权威冲突,出现命令层级制(命令金字塔),也叫按人进行职权分工。当一个人放弃自己的权力,让他人的决策来指导自己的决策时,他就成为了权威施加的对象。权威让某一组织成员的决策能够影响其他成员的决策,从而使得决策制定的专业化成为可能。

评论与延伸中提到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实在环境能提供不多不少数量刚好的时候,压制与约束不一定会扼制创造力,而大空间的自由也不一定会激发创造力。

沟通是一个组织成员向另一个组织成员传输决策前提的过程。决策职能的专业化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决策中心之间建立足够的双向沟通渠道的可能性。组织结构包含正式沟通渠道,还有一个依据组织内部的社会关系建立起来的丰富的非正式沟通网络作为补充。在当今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大量涌现,但人员接纳能力有限,造成注意力瓶颈变窄。社会组织一种由一种生产有形产品扩展到一系列无形服务的趋势扩大了外部效应,后工业时代的各个产业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如,服装商城依赖于服装制造厂,而它又依赖于棉花布料生产厂,等。现代化服务类型多种多样,因而副产业必不可少,其间的依赖性就必然很强,当价值判断比较片面于追求利润时,在中间环节就会造成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这种现象产生之外的经济损耗即为负外部效应。组织内部同样存在依赖性,但决策系统之间的劳动分工都必须考虑子系统的过强依赖性会造成注意力过于集中,决策权局限性。因此应当尽量做到决策分解和注意力分配,毕竟人类与计算机均存在有限理性。

庞大的数据与信息和流动人员的变动性需要记忆库存在,我们必须学会从记忆容量、记忆的索引方式、信息处理速度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来刻画这些信息系统。培训也是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受训者的接纳、支持态度是关键。

效率,即达到的成果与消耗的资源的比值,是组织所有决策的适当而又根本的基准。然而,效率的评估可能极为困难,尤其是评估公共机构的活动。

决策中的道德要素是对备选方案的所有内在价值要素的认识与评价,事实与价值的区别,对于保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之间的正确关系,具有根本重要性。

关于立法和管理两个方面的政府决策制定过程,作者提出了一个改善途径:预算文件的编制。改进预算编制方案的两大好处:1.允许在政策制定和管理机构之间更加有效地进行劳动分工;2.它能把人的注意力集中于社会生产函数,及其在决策制定上的关键作用。

认同对于组织内抉择的非个人化和履行社会责任起到很大的作用,它会妨碍组织成员在必须权衡自己认同的有限范围的价值与该范围之外的价值时,制定正确的决策。

有组织的社会通过认同,迫使个人接受社会价值系统,以此来取代个人动机,而使个人认同感从小集体扩大到社会从而在决策时不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然而资源有限,欲望无限,管理决策就需要效率准则而非达成度来衡量目标的实现。

影响认同心里的因素大致有三个:个人对组织成功的兴趣;私营管理心理转移;注意力焦点(范围及局限性)。这里私营经济运作前提是以单个企业组织的利润为依据来制定决策,因此动机主要导致对组织存续目标的认同,而不是对特定组织目标的认同。由此也引发了对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思考,“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是真的无私还是人类为了适应生存而产生的开窍了的自私?

组织行为是由各种决策过程构成的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

符合决策过程中,支配行为而产生的约束必提及影响力,组织对个人决策产生的影响有内外之分,计划和审查时决策施加多重影响过冲中的两个重要技巧。组织成员的能力成为分权成都的决定因素,然而效率与达成度之间的区别在制定正确决策所付出代价和决策权向管理上层集中,会将新的货比和时间成本引入决策过程要求决策权的分散化。这就再次引入了对有限理性的思考,人类的理性是有限度的,而这些限度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取决于个人决策所处的组织环境。因此,管理的任务就是设计出一种环境,让个人在制定决策时,确实能接近根据组织目标来评判的理性。(总计4125字)

5

篇2:《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读后感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读后感 本文关键词:读后感,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读后感 本文简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读后感方成圆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知自己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我们应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可是我总感觉本班级的学生和别的班级比起来总是有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经过长期细心观察之后,我发现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怎么好,有待进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读后感 本文内容: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读后感

方成圆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知自己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我们应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可是我总感觉本班级的学生和别的班级比起来总是有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经过长期细心观察之后,我发现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怎么好,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之后,学生的学习习惯好了很多,可是还有那么几个学生好象又回

到了原先的老样子,真让人着急啊。假期里,我看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之后,有了一些小小的体会。

一、要充分了解学生

某位教育家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了解人。”学生千差万别,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就必须去观察.、了解学生.。亲近他们和他们交朋友,弄清他们想什么、需要什么。如果他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就给予及时的关心和帮助。这样平等了师生关系,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对学生了如指掌,出现问题就能“对症下药”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学生纪律加强了,学习的习惯也会慢慢改过来。

二、让教育充满爱心

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漠,随意伤害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引起学生的厌恶和反感,形成逆反心理,对教师的要求不但不听,甚至有可能反其道而行。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作为班主任,我要给学生以真诚的爱,这种爱的基础是给予关心、尊重和了解。用诚恳的态度与学生对话,取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接受你的爱。心理学表明每个学生都需要同情和爱护,当学生的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能引发学生的良好兴趣,而且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相反的能发挥最大的学习积极性,促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不要吝啬你的微笑

教育研究专家孙云晓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权威性是独一无二的。”教师的态度与学生的人格需要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鼓励越多,学生的成就需要就越强烈,越自信;反之教师对学生鼓励越少,学生就越自卑。用微笑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厌学、胆小等心理疾患,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天才,想方设法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会信心百倍,确立学习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的运用自己的微笑。

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改“说教式”教学为“自主式。”“自主式”从理念上说就是尊重、相信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变强制性教育为自主性教育。俗话说“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愿意学习”是学习的强大动力,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爱学、想学。“对人心有力量的东西是能引起我们欲望的,即对我们是有价值的东西。”有了“愿意学”的意愿,再采取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欲罢不能”,主动地改变自己的习惯。还必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改变,在品尝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强化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新的目标不断涌现,新的方向不断确立,天天都有进步!

中国有句古话:习惯成自然。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

已经形成习惯,这种行为方式就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倾向和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越学越高兴,越学越主动,越学越聪明,这也往往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有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也将产生影响,甚至使他们终身受益。我将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继续努力。

篇3: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 本文关键词:伦理学,读后感,马可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 本文简介:《尼各马可伦理学》读书笔记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幸福这个话题,从古到今都是人们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的伦理学中,它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古往今来不同的人对幸福具有不同的理解,但大多数都认为幸福是人生的潜在动力和最终目标。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 本文内容: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书笔记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幸福这个话题,从古到今都是人们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的伦理学中,它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古往今来不同的人对幸福具有不同的理解,但大多数都认为幸福是人生的潜在动力和最终目标。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从他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可以全面的了解他的幸福观和幸福体系。

先从总体上来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在他看来,幸福就是至善,幸福是终极的、自足的,我们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幸福是通过德性,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此外幸福也需要外在善的辅佐和合乎中道行为的才能得以实现。

一﹑幸福就是至善

最早提出“善”的概念的是苏格拉底。他提出“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同时从各个方面进行论述和探究。比如他说:“善是有秩序的安排;善是自由、自制、自主;美德是善的追求”等等。亚里士多德延用了这个“善”并作为他研究幸福的逻辑起点。

对善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他认为“善”是一种目的,而善的意义和存在的理解也是很丰富的,比如豪宅、良机、财富或者是好的朋友和有德性的灵魂等等。所以善是具体的、多样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里,他主要研究的是人的善,即人的活动和目的。“善”与人的生活行为密切相关,行为的好坏决定了人的善与否,而善的行为品质本身就是幸福的一种显现,所以它与幸福是密切相关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分为三种:外在的善(比如财富、好运、友爱);身体的善(比如健康、强壮、敏捷);灵魂的善(比如节制、勇敢、公正)。而“至善”就是三者的有机结合,就是善的顶点。因此,善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亚里士多德以“善”来规定幸福的丰富性和完满性。人只有做到善,才有获得幸福的机会。

二﹑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幸福并不是仅仅靠感性的观念而能被说服的,而只有善是不足以说明幸福的丰富内涵的,这是必须深入到现实的实践当中去感受的。因此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把幸福理解为“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首先,是理解“合乎德性”。亚里士多德说:“每个人只有在他固有的德性上才能完成的最好。”

他认为,在人的各种业绩中,没有一种能与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相比,而在这些活动中,人通过合乎德性而享有的幸福的生活,是最为持久的,也是最具荣耀和巩固的。在他看来,德性分为两种:一种是理性的,理性的德性大多数是由后天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需要经过思考和推理的。另一种是伦理的,伦理的德性大多数是由后天的风俗习惯熏陶而来的,它由人的行为活动所表现出来。他认为人只有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理性,才能达到自满自足的快乐,认为只有行为高尚的人才能赢得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

其次,是要把德性和实践联系起来。因为我们只有在实践德性的现实活动中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德性,只有在待人接物的行为活动中,才会成为公正的或不公正的人,成为勇敢的或怯懦的人,而只有这样一个人的品质才能从现实活动中得到反映。一个人优秀地完成了他的功能,养成并实践了良好的德性,也就是达到了人的善,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了。所以,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实在在的获得幸福。

幸福是属于现世的幸福,它与人的实践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它存在于人的生活经验和理性能力的行为之中。因此,幸福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动态的和发展的。此外,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人类的一切德性实践,最终将使他趋向他自己的灵魂在沉思中获得完善”,而那些内在于沉思活动的善则是最高的善。

三、通往幸福的途径

首先,是公正。亚里士多德指出:“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整个的德性。”他说:“所谓公正,使一种所有人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表现出来的品质,使他们成为做公正事情的人,由于这种品质人们行为公正和想要做公正的事。”

在古希腊,公正是被看作是最主要的政治美德。柏拉图《理想国》中也把它视为是城邦伦理秩序的基本原则,亚里士多德就继承了希腊思想的这一传统,他也把公正看作是一种完全的美德。如果没有公正,人们也就没有获得幸福的保障,因此,公正对于幸福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保障。

其次,是快乐。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中,幸福虽然不等同于快乐,但它也绝不会排斥快乐;而恰恰就是在快乐的生活之中才会获得幸福,它是一种现实的活动。当然,要获得快乐还需要现实的条件或手段来补充,否则任何事情都会很难做成,因此还要注意我们获得快乐所运用的方式。在此亚里士多德则强调把德性、理性与快乐相融合,这样才会有善的快乐,有理性的快乐,他认为属于善的快乐是高尚的,而属于恶的快乐是低级的。只有在人追求美好事物时所得的快乐才是本性上的快乐,这就是合乎德性的行为,做到了这一点,所得到的快乐才会让人感到幸福。

再次,是中道。“中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德性幸福观的一个重要原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是关于感受和行为的,而在感受和行为中就存在着三种情况:过度、不及和中间。过度和不及都会产生失误,破坏道德规范或是不能把事做好,而适度或者中间则会获得良好的结果并受到称赞。因此,过度和不及都不是合乎德性的,只有中道才是合乎德性的。在幸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要遵循中道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的运用中道的理性培养善德,而获得幸福。

最后,就是德性和至善。首先是德性,由于幸福是通过德性而获得的,所以德性在使人获得幸福的过程中也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若不具备德性条件,即使有再多的钱,有再高的荣誉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其次是至善,因为心灵的善就是幸福。但是幸福光靠内在是不行的,还需要有外在的辅助,所以人也必须具备外在的善,比如好的生活条件和高尚的朋友,这样好的生活才能有保障;还有身体的善,具备了身体的善,人才有机会和能力去享有幸福。当这三种善都具备了,才可能达到至善,得到真正的幸福。

四、总结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理解的幸福就是中等的外部生活条件,而且有着高尚的思想和行为,过着节俭适中的生活。他追求的是一种人的全面的善,而把这种全面的善贯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是一种全面的积极的幸福观。这种幸福首先要求人们要注重内心的德性修养,以德性的标准要求自己;然后要以实际行动来实践这种德性,以平和中道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外在的事物,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最后也要尽量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拥有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保证必要的外在善的辅助。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如此,就能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人生,以豁达的心境对待得失,从而获得真正的人生幸福。

4

    以上《《管理行为》读后感》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管理行为》读后感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管理行为》读后感》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