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公信力如何重塑 本文关键词:公信力,重塑,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公信力如何重塑 本文简介:学术期刊的公信力是学术期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学术界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学术期刊以其严谨、权威、高尚的形象,塑造了自身的公信力,在学术界、教育界、读者中的信誉度是所有传媒中的“阳春白雪”。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学者因造假而导致的撤稿事件的频发,学术期刊的公信力被严重侵袭[
学术期刊公信力如何重塑 本文内容:
学术期刊的公信力是学术期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学术界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学术期刊以其严谨、权威、高尚的形象,塑造了自身的公信力,在学术界、教育界、读者中的信誉度是所有传媒中的“阳春白雪”。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学者因造假而导致的撤稿事件的频发,学术期刊的公信力被严重侵袭[1]。2018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审稿质量,加强对学术论文的审核把关。”《意见》的出台充分显示出国家对治理学术不端、营造科研诚信氛围的高度重视,立场鲜明。在当前的出版环境中,如何重塑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很多同行阐述了各自的做法,包括加强同行评审制度、改善出版政策导向等等[2]。但笔者在多年的学术期刊编辑与出版管理工作中的实践和研究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术期刊的公信力是期刊各项工作的结合体,要重塑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必须从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内容质量提升和出版经营规范有序等常规工作中入手,确保质量,兼顾效益,做到游刃有余,滴水不漏。
一、编辑队伍建设
这里所说的编辑队伍是广义的,包括主编、执行主编、编委会成员、编辑部人员和审稿人员。其中,主编是期刊的领军人物,主要决定办刊的方向,组织得力的编委会,把好刊物的学术关;执行主编主要负责日常工作的管理和制度建设,确保各项事务稳步有序地进行;编委会成员是办刊的主要依靠,是约稿、审稿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优秀诚信的审稿人队伍是学术期刊开展同行评议的质量保障,期刊的品质靠的就是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视野;编辑辅助稿件处理加工,他们的工作贯穿文章出版的各个环节。过硬的编辑队伍是学术期刊公信力最直接的捍卫者,以人为本的期刊管理就是要求编辑队伍中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担当。首先主编不是总编,他应专注于学术本身的经营,不能缠身于繁杂的日常管理中;执行主编要做好期刊工作流程管理和人员考核工作,更好地确保办刊宗旨和办刊路线的践行;编委会成员不能一味注重其名誉、名声,不能挂名,要考虑实用性和经营性,应当制定专门的编委会条例,对编委进行严格的选任与管理;审稿人队伍建设要从入选标准、审阅水平、动态管理机制(防范审稿人不端行为和私下交易)三个方面来把握,主要选取专业领域中一线的领军人物和优秀专家,要求审稿态度认真,审稿意见公正中肯;过硬的编辑队伍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基础,合格的编辑应该具备厚实的专业知识、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按章办事的工作态度。
二、内容质量提升
提升学术质量、扩大学术影响必须要有优质的期刊内容。期刊的内容质量要既有质又有量。论文的“质”主要取决于作者展现的严谨的原创思想、合理的设计与方法、获得突破性成果以及基于科学验证的大胆推测等,这与作者的专业学术水平是紧密相关的,因此要通过优质服务,不断稳定扩大投稿群体,提高投稿者的群体素质。另外要严把学术质量审核关,一是评审项目要全面,要在原创性、新颖性、科学性、重要性、推广性、论述性等方面达到期刊发表要求;二是严格落实三审制度,组织认真敬业、研究方向一致的高水平审稿专家进行稿件审查,必须确保审稿意见准确无误地传达给作者,以及修改后稿件经专家确认后才能准以发表;三是注重编校环节,严格遵守三校一读制度,将期刊差错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四是加强期刊出版后的评审工作,并将结果作为相关人员的工作考核依据。论文的“量”取决于优秀稿件的数量。但是在当前科研评价体系导向下,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稿件投向被SCI和EI等核心数据库收录的国际期刊,优质稿源紧张是当前中文科技期刊面临的重大的发展困境,有很多期刊为了保证稿件质量,不得不减少发文量。但也不排除有些期刊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惜损害期刊名誉,采取降低文章学术档次,以次充好的做法。随着国家对新闻出版物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该类期刊必将被列入整改范围。一部分优秀期刊则积极的应对当前形式的挑战,采取走近学科组织专题、建设特色栏目、打造重点号等措施,突破发展困境,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3]。
三、出版经营规范有序
学术期刊与其他媒体一样,是通过传播来体现媒体价值的。“出版的价值=传承+传播”。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才有可能实现知识的传承和效能的最大化,学术期刊的公信力才有意义。期刊经营的理想状态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增共长。特别是出版体制改革后,绝大多数期刊已经从单边效益转移到双边效益上来,更加注重学术效益与经营效益的平衡。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得出这样的体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期刊同样需要创造经济效益,通俗地说,就是要有目的性和功利性。有人认为这是学术期刊公信力缺失的根源,这种说法有些片面。学术期刊出版管理与经营的目标,就是要使出版质控、时控、财控的系统有效与合理,实现双效价值的协调发展。稿件收费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市场行为,学术最终的价值也是要靠市场来体现的。学术期刊的公信力不在于是否收费,而在于学术期刊推向市场能力的管控。这种管控主要体现在:一是标准生产与精准传播,二是营销策划和品牌建设。其中,第一条是经营出版的基础,没有了规范作保障,编者随意、作者盲投、读者不重,公信力从何而来?第二条是提升公信力的关键。在营销策划和品牌建设中,很多专业期刊在品牌内涵、品牌定位、盈利模式、专题策划、品牌延伸等做好了很好的探讨和实践[4],他们借助期刊的名牌效应,开展了类似技术咨询、产品广告、技术专利转让等扩展服务,既为期刊发展聚集了人脉,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又为出版单位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使学术期刊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5]。为了更好地发挥媒体融合的作用,首先要分析新老媒体的利弊,扬优去劣,才能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传统媒体(纸媒)是期刊内容的重要载体,它拥有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如权威性、公信力、三审三校制度带来的信息的可靠性和可信性。而新媒体是借助互联网传播快的优势,并能够呈现动态立体效果,但其内容可能不够权威和严谨,所以要确保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可信性,必须以传统媒体的内容为依托,并且建立信息发布审批制度,以防止不当内容的传播引起的恶性舆情,从而失去作者信任和读者的忠诚,最终将失去其学术共同体代言者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