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孩子在六年级孩子的变化,认识六年级阶段学习的特点。
2、掌握六年级学习高效的方法。
3、解决六年级家长教育的困惑。
教学重点:掌握小学六年级学习高效的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讲解,家长与老师互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各位家长,大家好,非常感谢你们能在百忙之中参加今天的家长会 和长期以来对学校、对我们班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今天能有机会坐在一起,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为了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的进步、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召开这个家长会,主要目的 是我们一起研讨怎样提高六年级孩子的学习成绩。
二、现状分析
各位都知道,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很多,例如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先天遗传素质、后天身体状况、教师与家长教育水平高低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校园小环境与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原有知识基础好差以及智力、能力强弱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想学(目的态度);二是会学(学习方法)。 可以说,所有学生在刚进校的时候,都是想学的。但是,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同是那几个老师所教,使用统一课本,入学时基础差不多,过了一段时间,成绩就会出现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小学六年级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就是典型的例证。
什么原因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学生开始时个个想学好,但是有的会学,有的不会学。 会学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越想学知识越增加,智力越发展,能力越提高,成绩越拔尖,形成良性循环。
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暂时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进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是可以赶上去的。如果任其发展,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容易赶上了。那时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差,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厌恶、害怕甚至拒绝学习。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必将成为学习上的失败者。
分析这两种学生的发展过程,前者走的是: 想学——会学——更想学的路线,后者走的是: 想学——不会学——不想学的路线。 两条路线起点相同,分歧点就在学习方法上。
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对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确实至关重要。首先来看我对孩子平时学习方法做的调查结果:(多媒体播放)
课前准备
长期坚持制定计划,并按计划做。 占学生数15%
有计划,但不能按计划去做。 占学生数75%
没有计划 占学生数10%
课中听课
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地接受知识。 占学生数40%
认真听课,没有自己的想法与思考。 占学生数50%
听课不认真,经常开小差。 占学生数10%
课后复习
坚持复习,并独立完成作业。 占学生数50%
有时能复习,有时有抄作业情况。 占学生数20%
不复习,不愿意做作业,是老师逼迫做。 占学生数10%
有考试方法与技巧。 占学生数40%
知道方法,但不能在考试中使用。 占学生数43%
没有方法。 占学生数17%
那么我们的孩子的学习是属于以上哪个比例中的一员呢?现场向二位家长提问:(没有方法的学生家长)
过渡:像这样没有方法的学习,我们的孩子就是有再好的智力也学不好的。我们作为家长该如何指导孩子学会学习呢?
三、指导学习
(一)教会孩子学会写学习计划。
中国有句俗语: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这句本是对老百姓过日子说,我认为孩子学习不会做计划,学习也“富”不起来。
我们来看两个案例:
小龙在学习上很刻苦,可成绩一直上不来,原来他做事没有计划,做事就像狗熊掰苞米一样,捡了这个,丢了那个。考试前,他有时忙起来,恨不得把整本书都看完,可越看越糊涂,考试起来,还是什么都不记得了。他很出力地学还是学不好,渐渐就觉得自己比别人笨,也不相信自己的成绩能赶上别人,结果就因为学习方法的问题,耽误了他的前途,并且这种自卑感伴随他一生。
再看一个相反的案例:
小程同学的成绩非常好,而且看上去学得一点也不吃力,他是班上最喜欢搞笑的一个,也最活跃,上课发言都不会少了他,别的同学看他学得这样轻松,都向他请教,他拿出一张计划表说:我全是靠它了。他的计划和别的同学不一样,他每天都用荧光笔标出大大的“休息”和“玩”,他说能痛快的玩,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的计划中他不仅写学习的时间,还写学习要达到的效果,最多的是“理解”,“运用”,“掌握”的字样,他回家后每天不是先忙作业,而是先看看今天上课做的笔记,看明白了,再做作业,而且很轻松完成了。做完了作业后,他在不看书的情况下,把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拼在一张图上,并与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他的计划表中还留出半个小时的补漏洞时间,把每天的错题都抄在一个错题本上,再来做一遍。
看了上面两个案例我们会有什么启发呢?我们是不是发现学习与做工程一样都要有计划,这种习惯如果养成,那对孩子以后的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