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现有的课堂模式制约了教学效益的提高。
目前,我国教育的教与学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和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学习负担很重。
2.教师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的滞后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在升学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仍有许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为提高考试成绩,采取”题内损失题外补”的做法,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牺牲本该属于学生实现个性发展的时间,这样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出现这种局面最主要的是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不足,对优质课堂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追求课堂教学质量常常侧重于单一成绩(结果) 取向,课堂形式与内容自然比较落后。部分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现象依然存在;教师讲讲、划划,学生读读、背背的现象较为普遍;有讲无练、讲练脱离的现象等大量存在。其次,教师缺乏问题教学的意识和策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到位。教学设计的问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直白表述,假问题教学的现象占有相当比例,即使设计的问题是具有思考价值的“真问题”,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自问自答、即问即答、学生思考时频频点拨,难以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和独立性。
3.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求唤醒学生的学习及求知欲望;是互动的课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讨;是优质高效的课堂,要求体现诱思、探究的教学思想,提高信息量、思维量和训练量。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培养目标, 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 从结果看, 不仅学生的学习成效、行为表现达到预想结果, 而且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尽可能得到全面、和谐、自由与可持续地发展, 这样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给化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改良创新的土壤,新课程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而深受学生喜爱,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则充分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提高课堂效率,创造学习的兴趣化和生活化。
综上所述,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把化学课堂生活化、兴趣化,是每个化学教师的理想和愿望。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战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能否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都必须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这个核心问题,也只有把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置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有一个质的转变,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的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也才能有根本的转变。新课程背景下的优质化学课堂建构的研究,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和促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快乐校园的根本要义所在。
2.通过课题的研究让全体化学教师能意识到优质课堂在现代教育中的决定作用!有了优质课堂才能既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又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才敢于开展一系列活动,并借此提升学生的素质,达到学习和活动相辅相成的良性互补;没有优质课堂,把学生残忍地一把推进题海里、任由其自生自灭,每日逼迫着学生向自己的极限挑战,比拼的唯一利器就是时间+汗水,这样的教育是没有出息的。
3.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我校化学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有助于提高我校的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并进一步促进我校化学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素养的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4.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消解课堂异化和实现学生的优质成长,同时也能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概念的界定
(一)课堂的理解
基于对课堂认识的加深, 研究者们开始运用不同的学科理论、从不同的视角来透视和理解课堂:有研究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加以考察, 认为课堂是一个微型社会, 是社会大系统中具有特殊功能的一个小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教师、学生和环境之间不断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发生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 由此促进着课堂的不断变化和学生的不断发展。有研究者从管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 认为“课堂是以教室为活动场所, 通过师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和职权、职责的制度化而有计划地协调师生活动,以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组织系统”。有研究者从生态学的视角加以理解, 认为“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 课堂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生活于这一特殊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为某种任务而行动”。有研究者从文化学的视角进行分析, 认为课堂既是师生共同学习知识、进行探究与创新活动的一种教育情景, 也是师生交往互动的一个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