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方案 >> 工作方案 内容页

府学实小“走进家庭、走近学生”集中家访月活动方案

  府学实小“走进家庭、走近学生”集中家访月活动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教育好学生,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根据苏州市教育局苏教政宣局〔2015〕33号文件精神,经学校讨论,围绕上级文件精神指示在全校开展“走进家庭、走进学生”的家访活动,现制定的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家访活动主题:走进家庭,走近学生。

  二、总体目标:

  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衔接,取得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关心和支持,我校开展了“走进家庭、走进学生“的家访活动,以达到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接受社会监督,改进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为目标,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关爱下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组织机构:

  组长:z(校长

  副组长:z(副校长)z(副校长)z(校长助理)

  组员:z及各班班主任和各任课老师

  四、家访内容:

  (一)开展家庭调研。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生活现状,全面掌握家庭教育中的教育元素。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学习习惯,以便于针对学生家庭成长环境进行因材施教。

  (二)宣传育人理念。要有意识地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教育教学目标、日常管理要求等,努力使家长理解并产生认同,从而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突出安全教育。要积极宣传学校法制安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防灾抗灾的有关常识,争取家长对学校安全法制教育的积极配合,有效保障学生生命安全。

  (四)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要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通过与学生和家长零距离地接触沟通,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感。

  (五)进行学习指导。做好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重点关注学困生、偏科生,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的特点,制定针对性强的指导预案,以导学为主,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与家长共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措施和方法。

  (六) 促进家校沟通。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鼓励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广泛征询家长对学校发展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五、家访对象:

  本次访问对象是全体学生,对下列重点对象应做到必访,并建立师生一对一的联系帮扶机制:

  1、是经济困难家庭。

  2、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家庭。

  3、是思想和学业上有重大变化的学生家庭。

  4、是留守儿童及单亲子女家庭。

  5、是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

  6、是残疾学生家庭。

  六、活动形式:

  家访主要采用面对面家访、利用网络、电话、短信、信函等形式进行家访,以进一步接触学生家长,增进彼此情感,凝聚家校合力,提高教育实效。

  七、实施阶段:

  从2015年9月1日开始,至2015年9月30日结束,整个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一)动员阶段:(2015年9月1日——2015年9月10日)

  1、认真研制具体活动方案,召开动员会,安排部署教师家访工作有效推进,并将实施方案。

  2、分级培训。抓好班主任、各科教师培训,明确家访活动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和要求。

  (二)家访实施阶段:(2015年9月11日——2015年9月26日)

  1、收录学生地址、家庭情况、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拟定班级家访计划。将班级家访工作列入班级考核。

  2、组织实施。以班级为单位,校长带头,班主任为主,各科教师全员参与,组成教师团队,开展多形式的家访活动。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5年9月27日——2015年9月30日)

  学校对集中家访活动进行自查总结,整理家长意见和建议,分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特点,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家校共育方式的工作举措。撰写总结上交。

  八、活动要求:

  1、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家访前将做好充分准备,对被访学生全面了解,明确谈话主题。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注重交流的方式方法,多鼓励、多赞赏、多倾听,创设和谐氛围。从关心、爱护和鼓励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与家长共同商量解决的方法,并进一步探讨家校合作的方式。

  2、尊重家长,树立形象。对家长态度诚恳,虚心接受家长的正确意见,及时向学校领导反馈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家长因不了解情况而提出的不正确甚至偏激的意见,耐心诚恳地加以解释,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走访中,不接受家长馈赠的礼物等,树立和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