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方案 >> 工作方案 内容页

《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课程目标定位。

  诗词是心的灵动,情之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丰义初中具有浓厚的诗词文化底蕴,阅读、欣赏、创作诗词的氛围浓厚。十多年来,我校持之以恒地开展了“让诗词走进校园”的活动,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之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充分肯定了中华诗词在母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提出近200首的诗词读背要求。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更要求师生在共同探讨研究的过程中去学习,去提高。我们认为《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办课程的开设不仅要满足新课标对所有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诗词教育的要求,又要为部分诗词爱好者的个性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广阔的通道。而诗词教育对人才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对推动和强化素质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诗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历朝历代都重视诗教工作。现在,在我国部分学校也已开展了诗教工作,但诗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还是一个空白。我校编有《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教材、开设校本课程,迈出了诗词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第一步。开展诗教工作,让诗词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以继承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诗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诗词,热爱诗词,更要研究如何让诗词走进学生生活,研究诗词对学生人格情感、知识积累、审美情趣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互补和促进作用。

  二、《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1999年10月,由学校领导、诗教骨干教师组成课程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学校诗教工作,把诗教工作推广到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学校“百草园”诗社,为师生提供了固定的活动场所。

  2、营造氛围,形成共识 。开发诗词校本课程,关键在于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为此,学校广播站增设了诗词赏析节目,班级黑板报开辟诗词学习专栏,学校布置了校园诗词创作宣传栏和校园诗词创作黑板报。语文阅读课增加诗歌赏析吟诵,音乐课练唱古典诗词歌曲。2009年8月,学校又布置了诗词长廊,定期介绍中华传统诗词,宣传师生诗作。校园各楼层墙壁上布置了师生诗词作品。校园的每一处花坛、每一片草地、每一条走廊、甬路,每一间教室、办公室的布置都体现诗词教学的特色。这些作品或从大处着手,或从小处落笔,以景取诗,以诗写景,诗化校园,学生徜徉其中,其景融融,其诗融融,其乐融融,长期接受着诗词的熏陶,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诗化校园环境,营造诗词氛围,进一步使全校师生形成了共识。师生认识到诗教工作的重要性,爱诗、读诗、写诗的兴趣渐渐浓厚起来。

  3、课程保证,活动推进 。学校每周开设一节“诗歌”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教师指导性和创造性地用好《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本教材,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认真上好“诗歌”课。每个学生备有一本《诗词诵读袖珍集》随身携带,学生把已经学会的诗歌摘抄在《诗词诵读袖珍集》上,内容和格式由学生自由设计,可以给诗歌配上插图或者写上自己的读诗体会,这本集子最大的优点就是携带方便,便于学生随时背诵复习巩固。袖珍集还可以收藏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内长期保存。通过丰富多彩的诗歌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师生素养。各班或年级段组织的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诵诗会、诗歌接龙、诗文表演、诗歌主题活动、诗词知识知多少、诗词名人会、诗词典故趣闻、诗词创作大赛等。活动的内容与时令、传统节日、重大时闻相结合,如四月份学习革命先烈,组织学生朗读烈士诗选,了解烈士事迹,诗写学习感受。活动前,精心策划,活动中认真组织,活动后注重成果评价和资料收集。

  4、注重考核,建全制度。实施诗词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校坚持让学生创作与欣赏古典诗词并注重考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还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总结考核经验,设计《诗歌素养发展手册》使定期考核制度化。考核分学期考核、年段考核、毕业考核三种形式。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等级考核,学期考核由诗歌任课教师负责进行,每首必背。年段考核、毕业考核由学校指派专人负责。学期考核、年段考核、毕业考核等级均记载在《诗歌素养发展手册》之中。年段考核为优秀的学生学校给予张榜表扬,授予“校园诗人”称号,发给证书。在强化诗词积累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引导、激励和帮助的作用,努力保护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愿意、乐意创作。

  5、出版诗刊,鼓励创作 。 读诗是体味,创作是内化。在强化诗词背诵积累的同时,我们提倡并鼓励部分对诗词有浓厚兴趣的师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创作氛围,采用如“读后抒怀”、“赏画题诗”、“观景联句”、“生活采风”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为了鼓励学生的创作活动,我们组织诗教辅导员

TAG标签: 校本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