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代表教改期中总结:“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如果问大家本学期你最关注的是什么?我想,答案肯定是唯一的。那就是这半学期来,我们大家议论最多、思考最多、触动最大的“课改”。
课堂改革早已不是什么新名词,但它从来没有与我们如此的近,从来没有给我们带来如此巨大的震撼。其实,这场“自上而下”的变革早在去年底寒假之初由袁校长召集的几个座谈会上就初露端倪。在本学期开学大会上,学校领导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一场“自上而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大幕拉开。
袁校长作为这场改革的总设计师、总指挥,他把我们的课堂定义为“自主、导学”型课堂。通过召集学科主任会议,专题研讨,建立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核心研究小组”,由各教研室主任、学科骨干教师、学科中层干部组成,为了便于协调学校各项工作围绕课改并为课改创造有利的条件,对校级领导进行了分工,各位校级领导参与到各学科的课改活动之中。
袁校召集每个学科的“核心研究小组”成员开会,参与每个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主要从教学理论与新课程理念,学科教学现状和课堂模式的建构几方面深入讨论,初步形成了“自主、合作、生成、探究”的“自主、导学”型课堂教学模式。紧接着是教研组层面的“样本研究”,每组选择一位教师上先行课,袁校长和分管校级领导与核心小组成员一起听先行课,与大家一起分析得与失,按照我们的理念进行打磨,然后再对全教研组教师开设示范课。听课前,首先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初步了解我们的课改内容,为后续听课、评课做好铺垫。在大组评课的基础上,上课教师与核心小组成员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再进行全组示范教学,为备课组层面的研究做好准备。袁校长和分管校级领导全程参与了这三次听评课,并且适时对教师进行理论引领。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科主任与骨干教师去山东的杜郎口、河南荣、采威参观学习,让我们参与者开阔眼界,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理解更加深刻。
高二小高考后,改革由语数外向所有学科推开。大家注意到,袁校和分管校级领导不仅全程参与了各个学科教研组层级的教学研讨,而且也参与了各学科备课组层级的研讨课。学校还组织了全校层面的大文与大理示范课,全校文科和理科教师参与了听评课。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学校领导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巨大的决心和强劲的推动力。在这场改革中,学科教研室、年级组还有备课组都参与其中,形成合力,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如今,备课组层面的研讨课正在高一年级开展。如果,我们要对前一段工作做个小结的话,我想主要有这几个值得肯定的方面:
1、教师的教学理念产生了可喜的转变。由当初的抵触、怀疑、观望,变成了参与者,不管是不是自觉参与者,不论实施水平高低,至少,大家都在行动了。
2、初步构建了各学科不同课型的“自主、导学”型教学模式。“主动参与、善于合作、大胆生成、乐于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形成。
3、初步建立了学习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广泛运用,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动起来了。
还有一点,我不太好说,因为说了有奉承之嫌,但我觉得还是要说一说,作为一把手的校长,肯定有很多工作要做,本学期来听了数百节课,这样地深入课堂,了解课改的现状,获得了课改的指挥权,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校的课改不断推进,不断上水平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样一个遇到改革瓶颈的关键时刻,我们老师看到并肯定领导的成绩,对领导也是一种鼓励与支持。
老师们,我们不要指望短短几个月就会有质的飞跃,我刚刚总结的三点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了。当然,我们的课堂可能存在的问题更多:
自主学习指导不当;合作学习重“式”,轻“效”; 重“活动”,轻“目的”;合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缺少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盲目合作;教师少帮辅,一味放手合作,即所谓“放得开,收不拢”;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
如此多的问题让很多人感到失望,甚至却步。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课改是慢功夫,是长期的任务,只能打持久战,不能靠打速决战,更不能搞什么一夜工夫的“颠覆”。现在课改的误区是跟风,今天学洋思,明天学杜郎口,后天又学讲学稿,今天拼桌子,明天又拉开,学来学去,一事无成;外出学习,头脑一热,马上效仿,三分钟热度,缺乏持续不断的动力,所以课改成功的学校寥寥无几。
有人说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强迫的,特别是文化的改革。课程改革事实上也是一种文化运动,它只能是引领,不可能强制任何人。”“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的属性和规律决定了改革力量层层衰减不可避免,即便是行政力量,也不能改变这一点。课堂教学实际的专业自主权在教师手里,这种改变是靠唤醒、发现、培植、引领去实现的。
所以,我这里特别强调“自下而上”的改革。所谓“自下而上”,是指我们教师从自身做起,从一线做起,从自己最熟悉的问题研究起,实现“由匠到师”的转变。
因此,下半学期,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继续推进:
1、加强学习、发现真问题
尽管目前在理念层面我们有很大的改进,但是不是能够做到从本质上理解各种教学现象、教学行为背后的支撑理论,就很难说了。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大多会多走弯路,常常事倍功半。因此,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到值得我们研究的真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为大家提供一些研究问题:
如何建设小组文化? 如何把学习小组建设上升到育人的高度,“先考虑学知识的人,再考虑人怎样学知识。”如何将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与班集体管理结合起来?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是否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必须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什么学习内容适合自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什么样的时机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最佳?
怎样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合作学习?例如:合作学习时如何应对学困生不参与合作的现象?尖子生不愿表达的现象?不同群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