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各类感言 内容页

张之洞:中国最大政治遗产当属兴办现代教育

■ 岑刚

1889年11月25日(光绪十五年),52岁的新任湖广总督张之洞乘“粤秀论”首次抵达武昌门口。 初冬的江城已经寒冷荒凉,江面上潮湿的风带着微微的寒意。 在湖北省长奎斌带领的各大机关官员的欢迎下,张之洞踏上了武昌的土地,开始了十九年的督鄂之旅。

他开设了炼铁厂,为武汉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奠定了初步基础;

主持修建了庐汉铁路(即后来的京汉铁路),使武汉成为通九省的通衢;

他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兵工厂。 “汉阳造”曾经是中国最著名的兵器;

他的重大水利工程、张公堤等工程,不仅保护了一地人民武汉大学珞珈学院地址,也使三镇初具规模。

张之洞在武汉留下的最大的政治遗产无疑是近代教育的建立,使武昌成为办学之风。 如今的武昌,正是因为当年的雄厚基础,才成为了大学云集的地方。 教育带动科技发展、商业繁荣,各类人才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893年奏旨设立自强学堂,1902年改称方言学校。1913年至1926年,学校经历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武昌等一系列校名。中山大学。 1928年,国民政府重组武昌中山大学,成立国立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先生提出“武汉大学不应该建立,而应该建立为一所有远大理想、一流水平的大学”。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为武汉大学选址,决定将其建在珞珈山。 一多先生将珞珈山改名为珞珈山,意义深远。

正是因为李四光到了武汉后做出了修建新校的决定,武大的学生才得以摆脱了原中山大学武昌的狭小面积和老旧建筑。 李四光就读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学校宽敞明亮,环境优美。 这也极大地影响了他对大学校园环境的具体要求。 李四光先生认为,大学应该有山有水,宜动宜静,启迪学生的灵性。 随后,兴建新校的事宜上报大学学院,并得到时任中华民国大学学院院长蔡元培先生的批准。 经过现场考察,建委正式决定在珞珈山南麓“卓刀泉东湖嘴片区”(现东湖新村)建设新校舍。 后来,李四光聘用的精通中国工程技术的美国工程师凯尔斯经过现场考察,将新校址从南脚改为北脚,校址最终确定。 但考虑到学校的长远利益,李四光认为自己并不是最合适的校长人选,多次拒绝担任武汉大学校长。

1929年5月,国立武汉大学正式设在珞珈山,首任校长为王世杰。

1932年春,全体师生迁入珞珈山新校区。 后来抗日战争时期,他们被迫迁往四川乐山,直到1946年10月才搬回珞珈山。

1952年,武汉大学成为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文科大学。

1958年9月12日,毛泽东到武汉大学视察。

……

恢复高考后,武汉大学适应时代变化,成为思想的摇篮和发源地。 《青年论坛》创办于1984年11月,首任主编李明华、社长王一鸣均毕业于武汉大学。 这本杂志周围还聚集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 被誉为武汉大学永恒校长的刘道玉写道:“《青年论坛》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办的新锐刊物,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产物,它就像一朵小莲花。”刚刚露出头来,格外引人注目,周围聚集了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学者,进一步推动了思想的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很荣幸受聘为顾问订阅该期刊并每期获赠一份礼物,这让我有机会向国内理论界的年轻学者学习。” 没有刘道愚等教育家的开明思想,就没有《青年论坛》这样的刊物,就没有邓小芒、于山、易中天这样一批有思想的思想家。 没有青壮年,也没有后来的“九十二派”。 “1992派”代表人物陈东升曾在演讲中提到自己担任“青年论坛”北京记者站站长的经历。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一大批在政府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工作的官员或知识分子纷纷自主创业,形成了创业浪潮。 他们是接下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力量。 “九十二派”的概念是由武汉大学经济系79级陈东升提出的。 田原、毛振华等武大校友是“九十二派”的杰出代表。

2001年,武汉大学正式成为985大学。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被誉为中国最美校园的武汉大学并不是一夜之间变得如此美丽的。 她是几代人不懈努力的成果。 她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从只有几间教室的三佛阁“自强学校”,到已初具规模的东场口“方言学校”,再到位于东湖珞珈山的“国立武汉大学”,进入新世纪是由武汉检测水工程学院合并而成,位列“中国十大名校”的“新武大学”,是继省医学院之后组建的。

打开武汉大学校园地图。 鉴湖就在地图的正中央。 东南、西北有枫园、梅园、桂园、樱花园。 樱花园以北是松园,枫园以北是湖滨花园(凌波门附近)。 。 与信息科学系竹园、医学系佳园一起,占地5200亩的武大校园是一座有山、有水、四季花木的大公园。 这是世人眼中最美的校园。

……

今年8月中旬,陪同广东江门回汉探亲的表弟一家参观了武汉大学校园。 当时正值夏季旅游高峰,游客太多,学校要求临时交通管制。 当时,校园里随处可见为学校130周年校庆所做的各种准备工作。 行政楼前的操场和万林美术馆因施工而封闭。 我一直向两个侄女极力推荐冯天宇的“冯氏捐赠博物馆”。 由于客流限制,未能进入内部参观,留下了一些遗憾。 不过,日益浓郁的校庆气氛还是让小侄女感动不已。 她在英鼎图书馆、老宅舍、行政大楼等地拍摄了多张各种姿势的照片,尤其是鉴湖前的网红拍摄点。 立体标语“就读最美大学,奋斗最强中国”前面的照片是她最喜欢的。 一路上,我向分别15岁和8岁的两位同学介绍了武大的人文、历史、风景。我介绍了万林美术馆的外观设计灵感来自珞珈山的狮子石,介绍了振华楼、当代大厦、雷军大厦。 卓尔体育馆的由来,也讲述了曾居住在“十八楼”的风云人物和学术带头人……

经过一下午的旅行,我有一种冲动,想为武大校庆做点什么。 想起孙德胜先生多年来创作的多幅武汉山水画,脑海中浮现出《这里》这首歌的旋律。 巧的是,这首歌的作词者是与我同龄的武汉大学传播学院才女于江。 现为中央电视台编舞、编导。 今年的兔年春晚,上演了一出优美震撼的《鸟儿归巢》。 也是她亲手制作的。

2018年5月,一首歌曲《这里》红遍大江南北。 浪漫抒情的旋律,优美大气的歌词,加上歌手韩磊充满活力的表演,让这首武汉之歌打动了无数热爱武汉的人们。

在笔者心目中,这首《这里》与方言民歌《汉阳门花园》、民族歌唱《黄鹤楼》并称为歌颂武汉的三部经典作品。

“珞珈来了,山水起伏如衣裙,花落前绣你的名字。” 这是武大才女于江对母校的诗意表达。 没有深厚的爱情,怎能有才华呢?

如果能用这样一首歌唱武汉的歌曲来重现珞珈的生日,那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接下来的几天,孙德胜先生在家乡的捐赠仪式正在筹划中,所以我就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孙先生。 第二天,他发来了一些画作,并通过微信视频号进行了演示。 这是一拍即合。 随后我们进行了多次线上和面对面的沟通,也进行了数十次反复的讨论和调整。

孙德胜先生已经76岁了,但每天仍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创作。 他先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完成了70×45的样品,然后又花了两周的时间画了一幅240×120的大画。 武大100周年校庆的喜悦就像甘甜的春露,让老人精神焕发。 他几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创作,灵感和巧思不断涌现。 我每天花很多时间收集信息、整理材料、讨论选题、微调细节。 我也不时与视频制作团队的年轻人黄瑞源、李凯交流意见,不断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新老画作。

武汉青川大学董事长、校长王斌先生是孙德胜的好友,现任武汉大学校友会教育分会会长。 在得知校庆MV的制作后,王校长积极参与其中。 作为一名书法家,他应孙德胜的邀请,高兴地为MV写下了“这里”二字。

在《这里》MV和《白三罗嘉靖青春》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文当书院董事长王一鸣先生的精心指导。 王一鸣和他的妻子林玲教授都是武汉大学的退伍军人。 他们在武汉大学学习、工作、生活40多年。 他们的建议非常有价值,对本次创作有很大帮助……

为了给即将完成的这幅画起一个好名字,孙德胜先生和众多参与者也绞尽脑汁、苦思冥想。 这里、这里的洛迦、白三洛迦等名字,都写在草稿纸上,一一讨论。 看到百年名校郁郁葱葱、风景如画的自然环境,各种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还有纪念先贤的雕塑、亭台楼阁,我的脑海里闪现出“青春”二字。 郑方华和宁方华也是选择。 经过多次讨论,大多数人都觉得“惊”字更有力量,更具有突破时空的想象力。 最终,大家更喜欢“景”字武汉大学珞珈学院地址,于是就定下了《百三十洛家景青年》的画名。

如今,距离三佛阁仅200米,“自强学校”旧址就是武汉市武昌区张之东路。

130年过去了,武汉人民没有忘记张之洞。 香帅仍然以某些形式继续对这座城市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雕塑、纪念馆和路名。 我们没有忘记李四光、王世杰、闻一多、王兴功、周昆生、李达、查谦等一代代武术宗师。

请允许我引用颜智五年前在武汉大学125周年校庆时演讲的很大一部分,因为他说得很好: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武汉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相连。1977年,正是因为查全兴教授的慷慨激昂的讲话,邓小平同志最终决定恢复高考;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武汉大学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学校自由、民主、开放、包容的校风和文化氛围一直延续至今,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以陈东升为代表的“92派”、以于刚为代表的“92派”、以雷军为代表的海归企业家和互联网时代的创业领袖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几个重要创业时期,以及武汉几个重要城市发展的窗口期,武大人都深入参与其中。 武汉大学不仅是改革开放的思想摇篮,也是中国企业家和创业的孵化基地。”

因为我们爱武大,所以我们用音乐、视频、绘画、文章等各种形式庆祝她的生日。我们爱1893年萌芽的自强不息的学校,更爱2023年绽放的珞珈校区。 130岁的武汉大学还很年轻。 她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就像校园里四季盛开的欣欣向荣的树木和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