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质量又是学校的生命。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拥有一大批德高业精的师资队伍,正所谓“名师铸就名校”,学校名师荟萃方可人才辈出。而教师的培养没有灵丹妙药,更没有“速成班”。她需要学校领导者,注重以人为本,加强科学管理,给教师的成长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不断促进教师的成长与提高。
一、理性的常规管理,为教师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创造,创造需要激情。然而,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师反映,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中太机械,太死板,不注重实效。频繁的检查评比,烦琐的量化考核,让教师疲于奔命,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教师创造性发挥。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核评定是教学工作的几个最基本的环节,教师们呼吁常规管理不能单纯地检查布置工作,量化管理过细过滥。否则将会出现“教案教案,千人一面;只为你看,实属无奈;抄袭教案,不足为怪。”的现象。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个性,因此教学管理也是如此,对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不能绝对整齐划一,追求所谓的“标准化”,更不能亦步亦趋。应该以人为本,为教师“减负松绑”。让教师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的环境使人的脑细胞更容易兴奋,使人的思维更活跃,更有利于激发人的创新意识与动机。理性的常规管理是一种从把组织意志变为自觉行动的管理,理性的常规管理将为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智慧的空间,才能使教学工作生机勃勃。
二、完善的培训机制,给教师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
我们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如何将喊得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不管采用哪种教育模式都应抓住教师的培养,教师是具有强烈自尊心和进取心的知识分子,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要提升其素质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给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空间。第一:分类培训。人各有材,材有所别,有的教师擅长班务管理,有的擅长教学研究,有的辅导学生竞赛是能手,有的是赛课的行家……如此种种,学校要进行分类培训,使之成为有特长的教师。第二:分层培训。根据教师从事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培训,尤其注重青年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有:要有一颗爱岗敬业,如何编写优秀教案,如何说课评课,如何上好一节公开课,如何出一份试卷,如何写教育教学论文或经验文章,如何与学生谈话,如何开家长会等。第三:学科业务培训。学校通过学习型教研组展开学科业务培训,让教师在培训中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艺术,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逐步掌握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方法。让教师们坚信:培训是给予教师最大最长远的福利。
三、科学的评价体系,给教师营造自由的学术气氛
一些学校评价教师业绩的唯一标准,依然是分数,层层下达的升学指标让教师别无选择。有的教师因为学生考试成绩在全区(校)排名稍靠后就会受到学校的处罚,这种处罚往往是以经济手段为主,这样一来,本来收入微薄的教师更是苦不堪言,教师的尊严也受到伤害,无疑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这种做法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教学质量评价上,简单地用及格率、升学率、平均分等来排名次,这个名次与教师的奖惩、评职晋级息息相关,于是教师们相互保守,相互封闭,不善于与人合作、交流。有时甚至校际之间也“疾恶如仇”,长此以往,出现无序竞争,人际关系淡薄,教师心理负担极重。教师们更谈不上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畅所欲言。由于评价体系只注重分数,教师就很难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更不愿意花力气探索新路。相当多的课堂教学还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重“教”轻“学”,重视现成的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体差异,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样教师只是培养答题的“机器”而已,教师就不会真正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也不真正去转变角色,适应新课改的精神。功利性的学术研究,让人窒息。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不是单看分数,而是侧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样就能营造自由的学术气氛,激励教师求实创新,博采众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此外,学校领导者在教学管理中要对教师给予合理的感情投入,实施人心工程。要时时处处关心体贴教师,并以实际行动解决他们的一些困难。要至真至诚,切记“做秀”,要让教师切身体会到学校领导的关心与爱护。这样干群和谐,工作中的误会与矛盾将会迎刃而解,教师们更是加强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总之,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如何培养教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想法,甚是肤浅。因为教学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整合性很强的课题,而且在不同的环境中将会孕育出不同的果实。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将会出现一片春意盎然之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