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大班科学活动优秀教案-好玩的动画

文章来源
学科吧课件大班科学活动优秀教案:好玩的动画
活动目标
  1 感知静止画面变成动态画面的神奇和有趣,初步了解动画形成的原理。
  2 能用语言、绘画等方式表达动画探索过程,体验当设计师的成功与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两面有不同图案的扇子人手一把,动画小书人手一本,空白扇子、小书、笔若干;教师材料:两面有不同图案的扇子两把,nash课件。
  活动过程
  一、玩扇子,发现画面叠合的现象
  1 师(出示扇子):今天我带来了一样东西,是什么?扇子两面画了什么?这把看上去很普通的扇子,它会变魔术,很神奇,我们来玩一玩。(幼儿快速转动扇子)发现神奇的地方了吗?(两边的图形合在了一起)是真的合在一起了吗?
  2 幼儿自由操作,交流操作发现。
  教师引导式提问:看看两边的扇面上有什么?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原来两边分开的两个图案,经过快速旋转,看上去好像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画面(帆船、树等)。
  3 迁移经验,猜测结果。
  师(出示两边分别画有笼子和鸟的扇子):扇子两面分别画了什么?当这把扇子快速地转动时会发生什么?如果小鸟飞到上面一点,又会怎么样呢?(小鸟飞出了笼子)看来画面的位置很重要。
  ——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秒~0.4秒,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动画、电影就是依据视觉暂留现象制作而成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每个幼儿提供了一把两面画有不同图案的扇子。让幼儿在把玩扇子的过程中发现、感知神奇的视觉暂留现象。在这里,我们没有刻意去向幼儿解释其中的原理,而是让幼儿交流、表达、思考自己的发现。积累一些感性经验。因为对幼儿来说,让他们去理解视觉暂留现象是有难度的,也没有必要。
  二、玩小书。发现画面由静到动的现象
  1 幼儿逐页观察画面,发现小书画面中的规律。
  师(出示小书):这是小书,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一起拿出来看看吧。有三角形标记的是第一页。我们从书的第一页开展,慢慢地一页一页看下去,你能发现什么秘密?
  幼儿表达,教师追问:小书的每一页上都有点变化,它们有什么规律吗?
  (绿色书里每一页上都有一个小球,但小球的位置不同。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的:黄色书里每页上都有一片树叶,但树叶的大小不同,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变化的。)
  2 快速翻阅小书,发现动态效果。
  师:刚才慢慢地看书让我们发现了小书画面上的规律,这一次我们要用特别的方法看书,从头到尾快速地翻看,越快越好,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3 交流讨论。
  师:你发现了什么神奇的事情?(幼儿表达自己的发现)
  小球——原来一张张静止的图片,当我们快速翻看时,小球看起来好像滚动起来了。
  树叶——原来一张张静止的图片,当我们快速翻看时。树叶好像逐渐长大了。
  师:把一张张按动作顺序排列好的图片快速地翻,画面就好像动起来了。这就是动画。
  ——如何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动画形成的过程,是活动的一个难点。教师巧妙地使用了动画小书这一操作材料。先让幼儿逐页翻阅发现画面规律,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再引导幼儿快速翻阅并发现有趣的动画现象——“滚动的小球”和“长大的树叶”,这种发现式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获得的经验是生动鲜活的。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幼儿初步了解了动画形成的过程,也从中体验到自己发现动画秘密的乐趣。
  三、欣赏课件。进一步感知动画效果
  1 欣赏课件——开花。
  师:在这片草地上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呢?(操作课件)美丽的鲜花开放了。这个动画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师:动画设计师把开花的过程分开画成了5张图片,它们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呢?当这些图片按顺序连续播放时。我们看见了一朵渐渐开放的花朵。
  2 欣赏课件——日出。
  师:早晨太阳升起来啦!(演示课件)猜一猜,设计师是怎样设计这个动画的?第一张太阳在什么位置?第二张、第三张、第四张呢?(幼儿表达想法,教师播放验证)
  师:动画设计师把太阳升起的过程从低到高,分成4张图片,再按顺序播放出来。让我们看见一个正在升起来的太阳。
  ——在前面两个环节的操作中,幼儿获得了有关动画形成的粗浅经验。在这个环节。让幼儿欣赏两个nash动画,可以给幼儿一种真实而又愉快的体验。在欣赏动画之后,引导幼儿迁移经验,思考、判断动画片中各个画面的内容,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四、尝试制作扇子和动画小书。感受动画的神奇和有趣
  1 师:动画好看吗?你们想自己设计、制作神奇的扇子和动画小书吗?
  2 介绍材料:后面桌上有扇子和小书,等会儿你可以选择设计扇面,也可以选择画动画小书。请你想一想,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试着做一做。
  3 请幼儿说说自己要做什么,准备怎么设计。
  4 幼儿自己设计、制作,先做好的幼儿可以和同伴、教师交流演示自己的作品。
  5 分享交流作品。师:你画了什么?成功了吗?碰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
  6 观看有关动画原理的视频介绍,了解动画的简单原理。
  ——做扇子和小书,在难度和要求上是有差异的,这也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画扇面相对简单一点,而制作动画小书,对幼儿来说是有挑战的。因为要做成动画小书,幼儿头脑中首先要有多个连续变化的画面的构思,然后在页面上找好位置,运用必要的绘画技能将其表现出来。虽然有难度,但幼儿都愿意接受这个挑战。设计属于自己的动画。教师给幼儿的空白小书,页数从4页到7页不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也体现了对幼儿个体差异性的尊重,让每个幼儿在亲手制作“动画”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感,
  设计思考
  “好玩的动画”最初由我所带的工作室学员张颖黎老师设计。该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提供适合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探索中积累有关动画形成的粗浅经验,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观察、判断、思维、表达等能力:活动的难点是在这样一个比较开放的活动中,如何平衡幼儿自主探索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基于对上述活动重难点的思考,我们从最初的设计到现在的活动,主要做了以下调整:一是在玩扇子环节,原设计是教师演示,幼儿观察、发现画面叠合现象。我认为如果幼儿只看不做,那么他们对画面的观察就不会细致,也不会关注画面的位置关系,幼儿的经验是“看来的”而不是自己“操作得来的”。所以我建议为每个幼儿提供一把不同画面的扇子,并先让幼儿自己玩。在玩中发现有趣的现象。二是在翻看小书的环节,原来的设计过于开放,教师对如何翻书等没有作任何指导,导致幼儿发现不了神奇的动画现象。幼儿自主探索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所以,我建议张老师先引导幼儿逐页观察、发现小书的秘密,再让幼儿带着疑问快速翻阅小书,这样幼儿的操作更有目的,也更有效。三是在欣赏“开
花”和“日出”两个动画的环节,原设计都是在观看动画后马上呈现几幅连续的画面,没有给幼儿推测画面的机会,对幼儿缺乏思维的挑战。所以,我建议在观看动画后先让幼儿迁移前两个环节的学习经验,思考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表达自己猜想的画面内容,然后再揭示谜底,体现环节的递进性和思维的挑战性。
  修改后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关注幼儿生活,凸显活动趣味
  幼儿对外部世界的探究是以自己的现实生活为中心的,凡是与幼儿的现实生活有关的事物都比较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关注幼儿生活,就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能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经验出发,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将幼儿的学习置于其生活背景中,从中获得鲜活的学习经验。“好玩的动画”抓住幼儿都喜欢看动画片这个兴趣点,引导幼儿在看看、玩玩动画小玩具的过程中,共同探究“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尝试自己制作小动画。体验成功感。因为活动内容本身的趣味性,所以幼儿对将要探索的内容必定会充满新奇感。活动的快乐也会由此而生。
  二、在操作中发现,积累感性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体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应让幼儿通过自行操作去建构经验。所以。幼儿的学习离不开实际的操作,幼儿对材料进行操作的过程就是学习发现的过程。操作活动有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根据教学目标提供恰当的操作材料,二是保证幼儿充足的操作时间,三是操作后幼儿经验的交流和提升,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因此,在本活动中我们设计的幼儿操作一共有三次:第一次是玩扇子。在玩中发现快速转动扇子时有趣的叠合现象:第二次操作是观察和快速翻阅动画小书,发现画面规律,猜测、探究动画形成的秘密;第三次是制作简单的动画玩具,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差异,我们提供了难度各不相同的操作材料供幼儿选择。三次操作提供的材料中都蕴含了探索的目标,意在让幼儿在每一次的操作中都会有新发现,积累感性经验。
  三、注重思维挑战,体现活动价值
  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教给幼儿知识,而是激活幼儿思维,让幼儿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同时生发出智慧。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如: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一页一页看下去。你能发现什么秘密?小书的每一页上都有点变化,它们有什么规律吗?猜一猜设计师是怎样设计这个动画的?等等。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饶有兴趣地操作、观察、猜测、判断、表达,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活动,幼儿不仅能了解有关动画的秘密,而且还能引发进一步探究、了解动画的兴趣。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活动的价值也就得以体现。
文章来源
学科吧课件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