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关系。
2、能运用有关知识初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
教学难点:对“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等术语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建立表象。
1、初步理解“相关联的量”的含义。
比身高和两手臂伸直的长度。请两位同学来玩一个竞赛,其他同学做裁判,老师发令“先比身高,后比两手臂伸直的长度。”接着老师和同学比一比?假如再过几年,他长得像姚明一样有2米多高,那时我再跟他去比,你觉得会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也就是人越来越高的话,两手臂伸直的长度也就越来越长。像这样的量,我们可以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举例说明“什么是不相关联的量”。
二、创设情景,学习新知。
活动一:
1、教师拿出帽子,同学猜价格,引出总价和数量。大家先来猜一猜这顶帽子的价格,看谁最厉害(2元)。假如老师有4元钱,可以买几个帽子?8元呢?要买10个帽子的话,得有几元?(板书数字)1、2、3、10这些叫数量,2、4、6、20叫做总价(板书:数量总价)
2、研究总价和数量。大家注意观察这张表格,你有没有什么发现?(强调这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板书:比值一定)用箭头表示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3、过渡到“相对应的两个数”。老师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要20除以10,不除以3呢?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