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初中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之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课安排在《轴对称的认识》后,明确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轴对称的认识》的联系,起到知识的链接与开拓的作用。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的边角关系,并且是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它所倡导的“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今后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材分析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相关性质。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等腰三角形内角以及边的计算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观察、试验、归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突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
3、教材分析之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
(这两个性质对于平面几何中的计算,以及今后的证明尤为重要,故确定为重点)
难点:等腰三角形中关于底和腰,底角和顶角的计算问题。
(由于等腰三角形底和腰,底角和顶角性质特点很容易混淆,而且它们在用法和讨论上很有考究,只能练习实践中获取经验,故确定为难点。)
4、教材分析之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初一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具直观教学法,联想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际相结合的方法。
5、教材分析之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对于我们教师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本节课我将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观察发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探究---发现---联想---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①复习提问:向同学们出示几张精美的建筑物图片;
问题: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这些图片中有轴对称图形吗?
②引入新课:再次通过精美的建筑物图片,找出里面的等腰三角形。
问题: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③相关概念:定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边: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
角:等腰三角形中,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2、探究问题
①动动手:让同学们做出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的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在一起,你能发现什么现象?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
②得出结论: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
(5)∠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
3、重要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BC上
(1)如果∠BAD=∠CAD,那么AD⊥BC,BD=CD
(2)如果BD=CD,那么∠BAD=∠CAD,AD⊥BC
(3)如果AD⊥BC,那么∠BAD=∠CAD,BD=CD
(为了方便记忆可以说成“知一求二!”)
三、例题部分:
例一:1、在等腰△ABC中,AB=3,AC=4,则△ABC的周长=________
2、在等腰△ABC中,AB=3,AC=7,则△ABC的周长=________
此例题的重点是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及等腰三角形腰和底边的关系,仔细比较以上两个例题,并强调在没有明确腰和底边之前,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而且在讨论后还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三条边能否够成三角形。
例二:1、在等腰△ABC中,AB=AC,∠A=50°,则∠B=_____,∠C=______
2、在等腰△ABC中,∠A=100°,则∠B=______,∠C=______
此例题的重点是运用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这一性质,突出顶角和底角的关系,强调等腰三角形中顶角和底角的取值范围:0°<顶角<180°,0°<底角<90°。仔细比较以上两个例题,得出结论一个经验: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角。
例三:在等腰△ABC中,∠A=40°,则∠B=______
此题是一道陷阱题,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分析,和例二的2小题比较,估计会出一些状况,大多数学生会按照两种情况讨论,得到两个答案。然后跟学生画出图形进行分析,分两种情况讨论,但是答案是“三个”。强调需要自己画图解题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说课七年级说课稿数学专题
七年级说课稿数学专题:图形的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