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评课稿 内容页

听评课为何这么虚?

听课笔记是学校常规检查的内容之一,学校通过检查听课笔记了解教师的听课和评课情况,这是一种很好的手段。不过对于这项重要的常规工作,许多教师都是“临时抱佛脚”,在检查前突击地听几节课,或者是闭门造车,找同事的抄一下,或者直接假造,以此应付检查。即使学校专门布置的研讨课,教师不得不去听,评课时却是“好好先生”,百般客套,平淡无味,起不到学习和交流的作用。
“虚”?
教师为什么对于学校非常重视的“听课、评课”活动不冷不热,提不起兴趣?总是应付过关?听课、评课这样一个重要的教学研讨活动为什么变得这样“空虚”?
原因之一:教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反思的能力。
由于职业的需要,教师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一般来说,教师也愿意坚持学习的状态,不时进行教学反思,听课、评课就是向其他教师学习、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有效手段。可是,这些应该成为教师生长的内在需要,成为教师自然而然的天性行为,假如要靠制度去维系,靠管理的力量去实现,自身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教师为什么不愿意听课、评课?因为各种教学常规的烦琐要求已经让教师迫于应付,只有招架之功,缺乏学习的时间和反思的机会。现在,学校管理要求不时细化,对于教师的考核愈加严格,平安教育、防病知识宣传、各种检查达标活动等,样样都要靠教师去落实,“两眼一睁,忙到天黑”,久而久之,疲于应付成了教师的生存状态,对于听课评课自然也是如此。
原因之二:课堂与实际的分离使得听课成为一种形式,缺乏“唤醒”的效果。
很多时候,学校想通过听课达到一种示范效应,给教师教学提供借鉴和反思提高的机会,尤其是听“名师”或者“骨干”的课,对于教师来说,更是一种心灵“唤醒”,学习精湛的教学艺术,激发教师革新课堂的热情。许多示范课的组织者也往往有这样的目的。精美的设计、生动的课堂、高超的艺术,这一切让听者无不兴奋起来。可是,回到实际,面对自身的同学、自身的教学条件,尤其是面对“以考试成果论成败”的评价机制,却不得不在自身的课堂上仍旧“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如此以来,许多示范课,优质课还有其它形式的公开课在教师的心目中只有“展示”和“扮演”的功能,距离普通教师的实际处境很远,成为一种形式也就缺乏为怪了。
原因之三:评课过程过于程式化,评课语言缺乏真实的表达。
评课,通过听者与听者之间或听者与教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总结得失,互相提高。可是如今的评课过程却存在太多的程式:评课过于客套,对于名师和自身身边教师的评课更是如此,优点是一二三,然后再说一些无关痛痒的改进之处,这样下来“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要么从课堂设计到教学目标说开去,大而全,没有突出本节课的特色,结果评了和没有评差不多,大家没有什么印象;有些时候评课由专家操纵,普通教师没有发言的机会,结果评课成了“一言堂”,专家云大家亦云。由于评课缺乏教者和评课者的互动,缺乏专家和普通教师的互动,没有了民主交流,没有“真实”的表达,缺少“多种声音”,评课也就成了形式,丝毫不会引起教师的兴趣,这样的听课评课在教师的心中就会“虚”起来。一些教师在听课笔记后面的评语经常写到:板书工整;环节齐全、生动有趣、设计合理。这样的八股式评课有什么价值呢?
原因之四:一味要求教师课堂的革新,却忽视了管理方式的改革。
听课、评课“虚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管理的浮躁,没有给教师发明宽松的生长环境。各个部门一味要求教师课堂的革新,却忽视了管理方式的改革,管理视角没有触和听课、评课的实质环节,结果使得听课、评课只有制度层面上的要求,而没有管理过程的细化和优化,最终也就无法引起教师的兴趣,缺乏教师主动的参与。所以,只有改进管理,才干从根本上解决听课评课“虚化”现状。
“不虚”?
从改变烦琐的“常规”做起,给教师留出自主生长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除了备课、上课、辅导以外,还需要有自身支配的时间来读书,丰富精神世界;还需要有反思的机会,对自身的某一节课、某一个教育活动都能细细体味,反思之中才干有新的提高;教师更需要有学习的机会,尤其是青年教师,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听课,参与评课,参与学习交流活动,这样才干坚持鲜活的心灵。疲于应付是一种精神状态,久而久之,教师对任何教学活动都会以应付的态度去对待。减少烦琐的“常规”,将教师“解放”出来,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之中,这样不只会提高教学效率,也会培养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使学习和提高成为内在需要。所以,管理者在细化管理措施的时候无妨也做一下“减法”,考虑一下哪些工作可以降低要求,哪些工作可以减少环节,哪些工作教师可以不做,给教师留出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有更多的精力做好课堂教学、教育研究这些本职工作。
让教师享受教育教学的乐趣,唤起教师的革新热情。
听课评课不是管理的目的,而是一种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管理,听课以后更需要行动,将听课的收获转变为自身的教学理念,成为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这就需要让教师享受到教育教学的乐趣,唤起教师革新的热情,在这一点上,管理者对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非常重要。假如校长关注教学研究,关注课堂教学,不只对教师有要求,自身还能率先“示范”,那么教师也会自觉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之中,必定关注自身的课堂和他人的课堂。要想使这种关注耐久,还需要制度的支持,改革保守的“约束性”评价方法。有些学校实行“首席教师”评选制度,这不只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肯定,对其他教师也是一种制度引领,其他的像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实验,对教师取得的科研效果给予奖励,鼓励教师上各种类型的公开课等,这些都是制度保证措施。学习名师的课堂教学经验,了解名师的生长经历,这也是唤起教师教学热情的重要方式,常说“名师不可仿”,这是指课堂教学都有自我特征,不可能完全仿效,但是名师的生长对教师却有典范示范的作用,尤其是名师对教育的热情和对教学的研究精神更容易感染教师。假如一个人真正地关注和投入教育教学工作,那么他就更容易享受到教育教学的乐趣,越有乐趣,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就会越耐久、越深入。
对听课和评课的细节管理是提高实效性的突破口。
我们不只要看教师听了多少节课,参与评了多少节课,还要看教师的课是如何听的?评课的过程有无实质性内容?效果如何?这就需要学校管理重心下移。一是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听课,邀请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公开组织评课,从方法到内容上给教师以后听课、评课起到“引路”作用;二是学校管理人员要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这不只有利于督促和控制听课评课过程,也有利于对教学现状的了解和掌握;三是对评课的过程要优化,要有备而来,有感而发,教者和听者能够互动交流,防止“一言堂”或者“好好先生”之类的评课情形,造成评课低效;四是听课评课要有主次,选好典型,有点有面,这样才干有目的、有深度,以免造成听课盲目症,加重教师负担,反使教师厌烦。这些细节性的要求不是依靠一两项规定就可以解决问题,需要掌握好从引导到监督、控制、考核等整个管理过程,最终成为教师的习惯和主动行为,成为一种良好的文化形态,这样听课评课就会由“虚”到“实”,真正成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管理手段和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促进方式。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