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学校教育中,长期以来,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在上课时,能否集中精力听讲,的确是学习的关键所在。由此老师的课堂讲授,都必须经过精心设计。对于重点部分,总是要反复强调,多次重复,督促学生用心去听。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的放矢,因材施“讲”,学生集中思维,“读”、“练”结合的学,不愧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的“讲”,就是“精讲”;所谓的“读”,就是“精读”;所谓的“练”,就是“精练”。下面,我以《狐狸和乌鸦》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抓住重点难点精讲。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教师讲授占去五分之四的时间,虽然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由于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激不起思维的浪花。这样的课表面上是严谨扎实的,但学生却学不到什么东西。而“精讲”恰好克服了上述缺点。它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哪些是一篇课文的重点词句呢?这要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确定。
如《狐狸和乌鸦》结尾写道“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单从字面看,此句中没有生字新词,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子。句中的“叼”、“钻”两个词说明了狐狸动作之迅速,暗示狐狸早已作好了准备,使学生很快明白到:原来这真的是一场骗局。如果教师不讲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小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一层含义的。也就是说,抓住上述两个重点词的依据是学生的知识水平。
又如《狐狸和乌鸦》中有句这样的描写:“狐狸想了想……”。这个句子告诉我们狐狸正在暗暗打主意,是理解整个故事发生过程的一个切入口,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为了“精讲”,教师可找出上述句子中的“想了想”一词,使学生体会到狐狸早已想好了骗肉的方法。
当然,指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教师还要善于把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如《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的三次对话突出了狐狸有意奉承乌鸦。找出这些句子进行精讲,让学生清楚乌鸦是怎样一步步受骗的,解决了课文难点的教学。抓住它,就抓住了课文的“主心骨”,从而可以比较快捷的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二、把握关键语句精读。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学生良好的阅读”。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使孩子终生受益。可见读书的重要性。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应该教会学生一些恰当适宜的方法。精读就是其中的一种,读书不仅只看数量,更重要的是阅读质量。从孩子入学时起,课本就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必须背会、掌握的课文、段落。这些内容应当成为学生精读的重点,要努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切不可囫囵吞枣。
在《狐狸和乌鸦》这一课中,狐狸对乌鸦说的三次话成了学生精读的对象。如:狐狸第一次说:“您好,亲爱的乌鸦!”装出一副跟别人很友好的样子;第二次说:“您的孩子好吗?”狐狸知道乌鸦很爱自己的孩子;第三次说:“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真好……”事实上乌鸦的羽毛并不漂亮,嗓子并不好,这是奉承话。学生带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这些话,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角色,把课堂气氛推上了高潮。这样,通过视、听、想的综合体验,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三、紧扣主题中心精练。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形成,都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练”出来的。经过一堂课的阅读训练,学生所学的知识需要整理,心理需要调节,效果需要评估,这就需要出示检测性、总结性、巩固性的课堂训练题,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动脑、动手或动口的活动。所谓练得扎实,并不是搞题海战术,它指的就是“精练”或“针对性的练习”。
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中,我紧扣教材,针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对课文展开了别开生面的讨论:学了这一课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主动探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七嘴八舌,纷纷议论。有的说:“乌鸦真傻,不应该相信狐狸的话。”有的说:“狐狸真狡猾,尽打乌鸦的坏主意。”接着,拓展延伸,议一议:如果你是乌鸦,会怎么做?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各抒己见归纳成一首打油诗:乌鸦乌鸦真好笑,嘴里有肉怎么叫?原来上了狐狸当,三次“好话”把肉叼。狐狸狐狸真狡猾,嘴里尽是奉承话。小朋友,要记清,奉承话,不要听。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即掌握了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综上所述,“讲”是为了“读”、“练”而设计的,“读”、“练”是为了“讲”而进行的。其中,“讲”为“读”、“练”服务,“读”、“练”督促教师的“讲”。这样,讲中有读,读中有练,以讲带读,以读带练,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这堂课的独特风格。
总之,精讲、精读、精练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提灯引路,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顺畅地把学生引入知识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