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教学反思 内容页

谈课程从选拔性评价到发展性评价之转变

文章
来源一流范文网课

摘要:传统的选拔性评价存在明显的弊端,不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跟随社会进步的步伐,发展性评价必然取而代之,它具有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展示自己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等优势。

关键词:选拔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转变

据说某校一位教师积极承担课改实验任务,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受到专家、学生的好评。但他的学生却在考试面前吃了“败战”,因此向校领导提出不搞课改实验,向家长学生道歉云云。课改最终难逃回归应试教育的宿命,这是一大悲哀。

一、传统应试教育的选拔性评价存在两大弊端。

(一)注重量化评价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认为“考试=评价”,把复杂的评价简单化,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从学校、老师到社会,关心的焦点就是分数和升学率。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为了少数学生的发展(也偏重于智育方面),而以牺牲多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作为代价。考试分数是衡量教师、学生的最主要标准。而客观上讲在一个群体中,无论每个人怎样努力,就考试分数而言,总是有“上中下”之分,应试教育使教师们习惯于把学生“好中差”正态分布,学生们也习惯于按成绩将自己归为“成功者”或“失败者”。当然“成功者”绝对是少数,这样一次次考试不断强化着“失败者”的自责,挫伤着学生成功的自信,也带来教师、学生的失望甚至是冷落和歧视。天真烂漫的孩子在上学前个个欢天喜地、个性健康,带着全家人的祝愿跨进校门没有几年,其中一些孩子就成了教师、同学、家长眼中的“朽木”,成了惧学、厌学、甚至弃学的“差生”,他们失去了正常人的心理状态,或者变得麻木不仁、玩世不恭,或者成为攻击社会或自我攻击的问题学生和危险学生。考试虽然可以提供数量化的信息,但由于这些信息不能涵盖被评价对象的所有方面,据此作出的评价是不全面的。这种以选拔和甄别为目的的评价是一种单一的评价模式,是一种注重量化的评价,明显的特点就是严格的选拔性,其弊端集中表现在以一把尺子评价一切,以一个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以单一面对多元,最终的结果就是鉴定质量、区别优劣、选拔淘汰。

究其原因,传统教育不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一种关怀,而看作是一种单纯功利的需要;没有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去重视学生内在独立人格的塑造培养,而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窗口,当作灌输、矫治的对象;没有把学生当作有着不同发展状况的个体,而是用一个标准(往往是自己理想化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学生,忽略了学生在程度和水平上的差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特点,重视外在的社会规范的强化,热衷于把发展暂时滞后的学生当作转化的对象,人为地给一些学生贴上“差生”、“后进生”的标签。

(二)目的和手段背离

由于目的与手段的背离,学习主体在教学评价中无主体性可言,教学评价缺乏必要的科学基础,未能看到教学活动是双主体活动,割裂了教与学的完整统一,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两种对立的力量,而不是教师、学生和课程的共同发展,没有显现出评价的应有之意。虽然这种相对评价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它是一种遵循正态分布的评价,反映的是某个学生在其所在集体中的相对水平,但根据这些难以判断其实际达到的水平,而且正态分布对学生带来焦虑和恐惧,使学生把自身的发展向评价要求靠拢,主体的发展反而成为次要的事情;另外,这种评价多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排除了与课程、教学整体的有机联系,其结果是导致师生不能内控和调节课程、教学全过程,不能有效地反馈各种信息,失去了主动调控的机制,也与评价的本意背道而驰。这种评价的误区是把规范当作一种限制,作为剔除的手段,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反而用种种条条框框去限制被评价者,不能越雷池半步,严格是必须的,但过分限制则是错误的。

因此,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现代教育评价强调评价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展示自己才能,从而成为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的教育过程。

二、现代教育评价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更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其优势可以概括为两层:

(一)指导思想:“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评价的指导思想上,新课程评价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过去的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评价的范围看,新课程评价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

(二)体现“发展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现代教育评价重视定性与定量评价、外部与内部评价、绝对与相对评价的结合,体现了重“发展性”和“多元化”的特点。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与学习质量,通过个体内部差异评价可以获得个人发展情况,明确地显示学生在教育目标上的到达度,无需遵从正态分布,更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状况,减少学生心理压力,有益于教师和学生学习的改善,促进学生身心全方面地和谐健康发展。这种评价的诊断、反馈、改进、激励、强化等教育发展功能不断得到强化,其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让他们在课程体系中找到自我,找到前进的方向。同时,通过深入有效地评价,课程与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得到强化和矫正,使课程目的地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控制和保证,促进学生提高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是一个以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

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和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其本质是立足在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的。行为主义认为:人的心理过程是不可测量的。因而,人们只能测量和评价外显的行为。就教育评价来说,就是只能关注作为教育活动结果的学生行为的变化。在实际的课程与教学中,我们要把新的理念运用到评价中去,由传统的“甄别选择”转变为“育人为本”。

三、实现从选拔性评价到发展性评价转变的途径是什么呢?

首先,评价要面向所有学生,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评价的着眼点在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展,不出现一个差生,不留一个空白点。

学生之间有各种差异:有的成绩一流,有的差强人意;有的郁郁寡欢,有的活泼开朗;有的粗心大意,有的心思细腻;有的勇敢果断,有的懦弱不前。等等,不一而足。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表象不是固定的,随着情境变换,有些是暂时性的,甚至可能出现两种性格交替变换。这就要求评价者有足够的理智,肯定其主流,寻找和发现闪光点,在批评、帮助、指出不足的基础上,树立学生发展的信心和改正缺点的勇气,指明发展的方向。

例如有一合作学习小组探究课题“种子萌发条件”时,在设计以氧气为对照变量的对照实验时,教材是以水浸没种子示缺氧,但学生立刻给予否定,认为此对照实验有两个变量,一是水、一是氧,这就不是对照实验。进行了激烈讨论后认为示缺氧一瓶可以设计成:玻璃瓶内放入餐巾纸、适量水,橡皮塞塞紧。橡皮塞具有两根玻璃管,一端通入瓶内,一端连接橡皮管,往其中一橡皮管吹气(学生错误地认为人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而没氧气。)进入瓶内,然后立刻把两根橡皮管扎紧。笔者当时并不给予纠正错误,实验当然失败了。在给予肯定和鼓励后,学生继续进行讨论,他们在探究“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发现只要氧气充足,过量的水并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据此讨论把对照实验设计如下:示有氧的一瓶:整瓶装满水(种子用稻种子,萌发需氧极少)……,示没氧的一瓶:也是整瓶装满水,酒精灯加热至开,冷却后均匀放入种子,密封……,实验最终就成功了。

笔者以为,仅学习到死板的知识是不够的,重要的在于能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即对学生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在于通过肯定或否定形成激励作用,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而不单单是淘汰、选拔的工具。通过评价,对课程产生更大的调控作用,为所有的学生发展提供多种条件。

其次,评价要帮助学生缩小互相之间的差距,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提高和发展。

评价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通过积极的评价,承认并提升学生的价值,使评价成为一种关怀的手段、良好的课程与教学发展行为。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关键因素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激励性评价。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两点:

1、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为学生成功确定切合实际、能够通过努力达到的目的。在制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品尝成功的“滋味”,然后再加大力度,让学生拾级而上,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分心,集中精力面对压力和挑战。

2、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教学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A、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评价点;B、依据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C、依据教学情景确定评价策略。具体而言,可分三种情况:第一、依据教学对象,做到“生畏而扶,生怯而激,生馁而鼓”;第二、依据教学过程,做到“遇疑而启,遇难而助,遇惑而解”;第三、依据教学氛围,做到“遇冷而温,遇闷而扬,遇散而凝”。

第三,评价要唤醒学生的主体个性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更需要有一种创新的评价方式。创新评价的本质在于呼唤学生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认为:“教育的成功在于使每个人的创造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求学的目的,不应只是求学问,而应该培养有知识、能独立思考的人。”

现实中,我们也发现,遇到问题不爱独立思考的学生往往依赖性强,容易墨守陈规,人云亦云,缺乏创见。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很重要一条是必须给学生创造能够充分发表个人独创意见,表达个人真实感想及提出疑问的机会和空间。倘若在课堂上,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发言,对爱提问、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回答问题的学生不感兴趣,甚至刁难、打击,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学乖”,懂得小心翼翼地以教师规定的内容来回答问题,学生会变得不爱独立思考,思维受到抑制,素质难以提高。

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发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正是唤醒学生主体个性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激发学生智慧火花和思维亮点的切实做法。教师的评价当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形式是“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只要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目的是使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发展都得到重视和欣赏,最终形成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第四,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笔者认为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全方位地进行。除了平时要对学生多一些口头肯定和多一些其它鼓励办法外,对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表现的评分,以及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课题探究中的表现评分,应该占期末成绩的60%,期末卷面分数占期末成绩的40%。平时应注重对各个合作学习小组课题探究进行评价,当合作学习小组完成一个课题探究时,把课题研究的成果、论文、平时记录集中起来,评出合作学习小组的整体分数,然后根据个人对课题的贡献折算出个人分数,到了期未将每位同学的所有平时分数根据比例折算成占期末成绩的60%

参考文献:1、《从理念到实践:解读研究性学习》教育管理杂志社编

2、《“综合课程”的春天来临——我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剖析》吴慧泉厦门晚报xxxx32817

文章
来源一流范文网课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