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教学反思 内容页

学习新理念 实践新课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文章来源
一流范文网课件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的转变来说,艰难的起步来自于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内容,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和教学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的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该对课程作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尽管历来的教学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一般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把学生当成是教学的客体,而非自我活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人。事实上,学生变成教师的仆人,知识的奴隶。他们关注的是教学的主体性价值,而非主体性的教学目标和主体性的教学实践。故而,他们所强调的学生主体仍摆脱不了教师中心论的阴影,也无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断发展的整体统一的人。在这种背景下的教学,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不断走向地死板、机械、沉闷,从而使教学失去生命力。在原来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尤其如此。大都强调的是一种简单的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取向,带有很强的封闭性、强制性,甚至是专制色彩。从而让我们的学生感到难以接受甚至反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新的课程改革使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经念走向学生经念。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案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教师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解读。在这个理解、解读的过程中,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在前不久的一次课堂教学中,我深切的体会到了这种变化,体会到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活力与欣喜。那天的内容是:作为学生,高尚的道德还表现在“爱老师……”等具体行动中。谈到这个话题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有哪些热爱老师的行动。学生的反映很踊跃,有的说:听从老师的教诲;有的说: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有的说:教师节给老师送一些贺卡等小礼物……都是些教科书式的答案。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每次见了老师都主动行礼、问好!”正当我准备赞许这一举动时,下面有个学生却大声的接了一句:“可是老师却视而不见!”全班哗然,显然,他的这句话引起了同学的共鸣。短暂的骚动过后,学生纷纷要求发言,内容无外乎都是老师的一些类似过失。如:站文明岗时列队向老师问候,老师无任何表示扬长而去;去老师办公室喊报告,无人答理而尴尬的站在门外……说着说着,眼看这堂课成了对老师的声讨会:有的老师对待学生指出的

错误不以为然;有的老师粗暴吼骂学生,甚至体罚变相体罚学生;还有的课外家

教高额收费……很显然,学生的这些言论偏离了这堂课的主旨,也是和教材内容背道而驰的。更是课前准备中我所没有预料到的。怎么处理?一笑而过,学生的思想疙瘩不能解开,一味的为老师开脱,学生的怨气得不到疏导,简单的压制,只会加深学生对老师的成见甚至不满,听任学生的发泄,老师的整体形象得不到维护。短暂的尴尬过后,我决定把这个难题交给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作出这样的决定,我当时有些忐忑不安: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学生经过短暂的讨论过后,大致有以下结论:学生声音太小,老师没有听见;老师当时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应答;老师当时的心情不好;老师当时也许很劳累;老师的业余时间不应该是无偿劳动……听到这些发言,我心里阵阵感动:多么善良的学生,多么可爱的学生!在自己受了委屈之后,还能找理由为老师开脱!当然,也有学生开门见山的指出:有些老师没有把学生放在眼里,甚至有学生明确指出:少数老师的道德水平不高!在学生充分分析过后,我又做了总结:首先,肯定的指出少数老师的这些行为是错误的。然后,我又诚恳地说:老师同样是人,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缺点,甚至会犯一些错误。个别老师的错误行为说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但这并不能成为不尊敬老师的借口。接下来,我和学生一起分析了尊师爱师的理由。

从学生略有所思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对于我诚恳的总结,学生是认可、接受的。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达到了。甚至可以说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更令我意外的是,从那以后,主动和我打招呼的学生多了,声音也更响亮了。通过这次成功的教学体验,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是对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的“培养”活动的否定。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要真正的实现师生之间的全面交往,必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不可挑战的权威圣坛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探讨者和引路人,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循循善诱,耐心细致,以此创造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第三,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关系,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尊重学生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

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这次教改的一项重要任务。站在应试教育的此岸眺望素质教育的彼岸,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建议和引导,从而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从而使我们的《思想政治》课迎来又一个春天!

文章来源
一流范文网课件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