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治愈盲目精神的良方。 它可以使厌倦世事的人振奋起来,使消极的人快乐地忘记烦恼,使遭遇逆境的人平静。 不过,这药虽好,却不是药店里卖的,而是自心之中产生的。 因此,那些遇到磨难而郁闷的人,那些在逆境中消极的人,一定要自己配药,自己治病。
说哲学是盲目的良药只是一个比喻。 《辞海》对“大观”一词的解释是“大观,旧称对人生持悲观观,顺其自然,淡定自若,是‘大观’。”对不满意的事情保持开放的态度。” 这个解释似乎还不够恰当。 。 在我看来,悲观主义并不是悲观的人生态度。 有哲学的人还是要坦然面对所遇到的事情,对不如意的事情保持开放的态度,但我认为能够对所遇到的事情感到高兴,并且能够在做某事之前看到发生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哲学。 否则达观知命的意思,哲学不就成了自我教育、自我麻醉的代名词吗? 对于一个真正乐观的人来说,即使遭受重击,他们仍然能够保持平衡的心态,在逆境中,他们仍然能够泰然自若,能够愉快地面对困难,昂首挺胸。 怎么能说他们有“悲观的人生观”呢?
在中国历史上,能用观点处理事情的人是很少的。 然而,刘禹锡和苏轼的人生经历最能说明“意”字的含义。
刘禹锡两次被罢官,在蜀、粤、皖等地度过了23年。 不过,无论是长期身处穷山恶水,还是身在偏远地方,他都能从容应对。 被贬贺州(今安徽泗县)时,他自建茅屋,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陋室铭》,被称为诸葛亮退居荆州的草堂和杨雄求学西蜀的行宫。 。 虽然被贬,住在简陋的房间里,但他依然安逸。 “沉舟旁万帆过,病树前万树春”,通过他结束漫长的仕途后写下的句子,展现了他乐观、奔放的精神。 不从政时,他潜心笔墨,以诗作为“见志之器”。 他一生写有诗文40卷,其中不少传世,被白居易誉为“诗英雄”。
苏轼多次被罢官流放,甚至被假释出狱,还险些挨毒打。 但当他被贬黄州时,他不畏艰辛,奋发图强达观知命的意思,写下了《前赤壁颂》、《念奴娇赤壁怀旧》等一批不朽的巨著。 直至被贬到岭南广州、海南雷州,他仍吟诵不已,心胸一如既往。 “罗浮山下四时春,芦苇白梅新,日吃三百杨梅,不放弃做岭南人。” 他把南疆的特产视为难得的享受; 一生一世。”他把一次又一次被贬,直到世界末日的旅程视为一次独特的旅行。在他看来,官员被贬、流放的地方充满了美丽和独特。政治帮派的敌视和嫉妒者的严厉镇压和背叛,不但没有使苏轼陷入被动和沉沦,反而成全了那个天才,使他成为千古文坛英雄。
事实上,用哲学的方式处理事情需要活跃的头脑和对知识的良好理解,而大多数都是与生俱来的灵智造成的,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由于命运多舛或遭受重重殴打,心中的极不平和怨恨常年无法缓解,以致焦虑患病,甚至神医也救不了的人也时常出现在史书上。 东汉文学家贾谊被贬为宰相昌买肯后,心情悲痛。 知命不忧”之类的话,但最后他却很难理解,33岁就抑郁去世了,就是一个例子。如今,有很多人无法理解。有些人因为无法竞争某项工作而沮丧,或者因为做不到某件事而沮丧,或者因为受到社会的歧视而心理严重失衡,出现了抑郁的情况。甚至还有那些因常年抑郁或意外动荡的刺激而自残的人,那些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的内心缺乏洞察力。
“不听林间打叶声,何不哀鸣缓行。竹鞋篷杖,比马轻,谁怕?一场毛毛细雨,足矣。” 苏轼的《丁风波》颇能表现他的豪迈——虽然我一无所有,但只要有竹鞋、竹杖助我前行,有蓑衣雨衣遮身,我就能迎风吹雨,不顾一切打击和挫折,把错误的路当成坦途,一路披荆斩棘。 ,歌声向前。 一个人如果有这样的精神,人生旅途上有什么样的磨难、坎坷都经不起! 【来源:政协,作者:梅桑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