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家庭教育,尤其是对家长的要求和建议,“言传身教”一直是共识。 即便是那些不懂教育、不知道如何教育的人,也往往对此没有异议。
尽管孩子目前正在经历这种史无前例的教育“内卷化”,但绝大多数人仍然愿意相信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父母的言行比报更多班或上名校更重要。
也许是因为说多了、看多了,很多人逐渐开始谈起“言传身教”,甚至有的人将其视为解决孩子教育问题的主要、普遍的方法。 尤其是对父母说教的时候。
这并不是说不应该这样,但我认为我们在重视“言传身教”之前还需要更多地了解这一点。
因为根据我的观察,我认为很多人对于言传身教的认识还不够。 可以说,“言传身教”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最典型的是,很多人在谈到“言传身教”时,更注重“教”和“教”——所有的变化、表演等都是为了尽快完成这两个目的。
当然,这是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原因造成的。 毕竟作为父母,大多数父母都很难接受孩子的安置问题。 相反,更多的家长希望及时、尽快解决问题。
但我还是认为“言传身教”确实可以做得很好、很到位。 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言”和“行”。
这里的区别,或者说前者和后者的关系,其实就是“皮不留,毛必附”的关系。
说到教育孩子,言传身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通过言语来教育、教导孩子,更要通过行为榜样为孩子做出榜样。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绝大多数家长对于为人父母和教育孩子的经验很少。 很多人即使有一定的理论储备,但往往实践经验却很少。 甚至一些专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教育其他孩子时也会面临截然不同的问题。
我们父母所说的很多“话”其实并没有被记录下来。
如果我们真的把一切都记录下来,经过比较,我们一定会发现,我们对某些事物的“言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不同、认知的不同等而发生很大的变化。通常这种“言语”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都将变得更好、更深刻。
但事实上,这些“话”可能是我们每时每刻所能给出的最好、最合理的话语。
但其实,当我们回头看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有些事情我们做得并不好,有的甚至是错的。
言传身教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说说而已。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教不了”、“管不了”的时候。 那时,我们讲的道理并不深奥,我们给出的分析往往也很有道理。
就连我们自己也做得很好。 例如,如果孩子不喜欢学习、阅读和思考,那么他们的父母可能也不是不喜欢学习或阅读的??父母。
父母的言行都设定了一定的角色,但孩子未必“全盘接受”。
更具体的问题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以“不努力学习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会怎样等为例。
无数家长都能把这件事分析得很透彻,尤其是“不努力”本身的坏处或者“努力”的必要性,阐述得非常清楚……
但大多数家长仅限于此——他们可以解释一切,却无法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很多时候,父母的努力只是为了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认为,只要孩子获得了这样的感受和认知,他自己就能做到……
会有成功的例子,但更多时候,家长无法通过“言语”来解决这些非常具体的问题,更不用说“体”教育了。
我个人认为,造成这个非常普遍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更容易关注“讲”和“教”的输出,而对“言”和“身”的提升重视不够。 ”。
仔细想一想,我们都应该知道,输出的前提是我们自己有一些值得输出、可以输出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其实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很容易受到我们不断输入和补充的影响。 变得更加完整和丰富,最终影响我们产出的效果。
因此,言传身教的原则固然是正确的,但要想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家长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不断提高自己。
这些改进非常广泛。
所以说“言传身教”看似不难,但实际上做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