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职称评审论文第一部分:学校数学职称论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堂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持续和谐进步”。 为此,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并在认知、情感、力量等方面取得进步。以及其他方面的经验和反思。 1、通过探究挑战“实现”学习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两次转化的过程。 一是从课本知识结构到同学认知的转变; 二是从同学的认知结构到智力的转变。 这个转变过程只有以同学为主体,在老师的乐观引导下才能实现。 没有同学的参与,就没有办法学好数学。 因此,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知识进步的阶段性,让学生进行试验、假设、运算、探索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乐观的学习愿望,使学习成为可能。数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要和必然性。 追求。 例如,在《十到整百和十到整百的计算》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口算“30+20、70-50、60+40”。 对计算有了很好的了解后,我再让学生们计算组织正在猜编的加减百十题:“230+170、560-190、350-170、180+240”渗透到了这极其之中。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在学习期间,我曾多次组织学生参加猜谜活动。 目的不是确定学生能否猜出正确的结果和结论。 重要的是,猜测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的规则。 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发现整百数加减法、减法进位、整十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理解自己的计算的过程成为思维不断深化、不断进步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成为享受探究活动乐趣的过程。 2、通过操作活动来学习,“认识到”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同学们的探索和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进步。 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数学学习。 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了解知识在动态过程中的生存初中数学评职称论文,并从过程中获得乐观、美好的体验。 例如,在教《圆锥体的体积》时,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将全班分成5人一组,每组准备4盆黄沙,4个圆柱体,4个圆锥体(等底不等边)高度,高度等于底数,底数等于高度,底数等于高度)。 1、如何进行实验,如何选择工具,如何分工。 同学们可以对这些规则进行自由辩论。 2、分工合作后,思考:你们组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为什么? 3. 就选择哪种圆柱体或圆锥体测试达成共识? 你能看出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吗? 从你所学到的知识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乐观地参与操作,仔细、全面地分析现象,积极表达自己的一些直接感受,互相配合,达成共识,得出了规则:v锥体=1/3v圆柱体。 由于学生在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中具有亲身体验,因此他们很容易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并充分内化。 还能举一反三,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和技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基础。 他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虽然他对新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但有些学生也可以依靠自己的知识形成对问题的理解。 整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发现,并在发现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圆锥体的感受和体验。 又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面积时,给学生做如下指示:(1)触摸它。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体,用手触摸其侧面,感受一下整体面积。 (2) 第一卷。 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纸管??,然后将纸管打开,让学生明白“圆柱体的侧面张开成长方形”。 (3) 测量。 让学生测量并标记打开后的圆柱体的长度和宽度。 (4)想一想。 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并谈论它。 然后求它的面积。 (5)总结。 计算圆柱体侧面积的方法(公式)。 3、通过迁移和同化来学习,“悟”到知识。 数学培训师弗里德恩多次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践“再制造”,即学生自己发现和创造自己想学的东西。 出来。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经验解释和吸收新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初步熟悉分数》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用1和3这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算出结果。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情境有效地传达了数字与表达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学生们探索“1÷3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了9÷9和6÷3这两个计算公式。 学生利用它们进行类比思考,发现1÷3、6÷3等计算公式之间的本质联系。 这种教学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注重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在捕捉联系、发现巧妙的“启蒙”方式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和经验的转移、同化以及认知冲突。 为了达到平衡,认知结构得到扩展。 4、从老师和学生的评价中学习,“悟”知识。 素养培养倡导“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即一切以人的进步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提高素养。 朱熹曾说过:“大者可成大,小者可成小,不可无一”。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地评价学生。 对于成绩不佳的学生,我们将实行“暂不评分”和“愿意给分”; 对于优秀学生,我们将对其表现实行“突破满分”。 这为学生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师生的鼓励下,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攀登知识的高峰。 总之,要把数学教学的目标从获取知识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经历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在知识、情感、智力等方面的持续和谐发展。 第二章:学校数学教师职称论文:“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素养培养的推进,我们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根本要求是让学生全面、主动地进步。 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让学生学会生活。 ,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伙伴。 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只有“授之以渔”,才能让他们受益终生。 1、引导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学习。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从心理和训练的角度来看,中学生很大程度上依靠兴趣爱好来学习。 一旦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学习。 效果就是事半功倍,所以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有趣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课程时,在测量圆的周长时,以前接触过平面图形的学生可以用尺子准确地测量出其周长,但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测量闭合曲线。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安排教学活动。 先问学生:“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时,可以用尺子直接测量它们的周长。圆的周长是一条闭合曲线,如何测量它的周长?学生可以用尺子和布条来测量。” “测量一下。有多少种测量方法?我们来试试吧。” 瞬间,全班同学都参与了,你做了那个实验,我也做了这个实验,气氛非常活跃初中数学评职称论文,之后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测试结果。
有的说:“我用滚动的方法来测量这些圆的周长。” 有的说:“我认为滚动的方法有其局限性,如果遇到无法滚动的圆圈,我认为最好使用绳子,测试方法更好。” 老师首先确定了他们的思维方法,然后顺势提出了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测试:用绳子的一端系一个扣子,手握住绳子的另一端,扭动绳子。绳子,并将按钮在空中画一个圆圈。 “你能像这样用绳子测量和滚动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吗?我们能找到求圆周长的通用规则吗?” 然后,计算机演示了两个不同大小的圆在同一个圆上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 “你看到的圆的周长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大家又试了一遍,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π乘以直径的结论。 2、努力营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 培根认为:“所有的本能和承诺都不如习惯那么强大。”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学业的提高; 它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对未来产生乐观的影响,使他们受益终生。 新课程强调把课堂交给同学,充分发挥他们的课堂英雄作用。 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乐观探索。 例如:在讲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报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字,然后交换其中一些倍数的每个数字上的位置。数字。 例如:123→321、213→312、132→231。 让学生检查变换后的每个数字是否仍然是 3 的倍数。
同学们惊讶地发现:奇怪,怎么都是3的倍数,和原来的数字一样呢? “新的数字和原来的数字有什么联系?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玄机?”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兴奋情绪转移到了老师提供的新知识背景上。 这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变成了一种对知识的“自我需要”,产生强烈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主动深入钻研、取长补短。 连接总结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3、正确引导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方法是学习的关键。” 采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老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如何学习。 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还要教给他们方法。 可见,培养同学的力量,教会他们如何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 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捕捞无穷无尽的知识“鱼”,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并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懂得利用现有条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熟悉新事物,并产生乐观情绪 联想的方式是可以用来教导他们的宝藏。 1.引导预览。 自主学习预习在自主性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自主获取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前辅导以“支持、释放”为原则,课前设立“学习指导单”,设计一系列问题,从“学什么”和“学什么”两方面提供指导。如何学习”。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问。 有些学生受到学龄等限制; 有的胆怯,不敢提问; 有些人满足于了解一点点,而不愿意提出问题。 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激发学生提问、提问的氛围。 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快速提问。 性问题。 4、营造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乐观地为学生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受到培养、感染、激发主动学习的动力:①设置疑难问题,激发学生奇怪的心理; ②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 例如:教学《正比例》时,老师带领学生来到操场。 生动的表演可以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熟悉人民币》时的最后一个练习,可以在“推销员”和“顾客”之间进行表演:一名学生假装是推销员,提供一支售价2.7分的铅笔,其他学生扮演顾客。 谁准备好先付款? 方法,铅笔卖给谁。 总之,在课堂上,我善于运用教材,迅速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力量。 第三部分:原学校数学教师职称作文 原学校数学教师职称作文 原学校数学教师职称作文 数学课堂渗透德育训练 数学课的内容表面上看起来可能很枯燥。 除了一些单调的符号之外,就是一些直观的数字。 老师和同学的精力更容易被转移到如何解决那些数学问题上,而问题中所蕴含的独特思想内容往往被忽视。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将德育训练融入到知识分析的始终。
1、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历史数学资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故事、数学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方法、数学轶事、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古代算法等,并附有习题和注释。 、附录你知道吗、小学题等小栏目消失了。 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使学生得到广泛的训练。 这些内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目的的生动培训材料。 我们可以及时结合教材,利用这些教材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国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了解高智商所创造的价值。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增加学生数量。 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渗透到道德教育培养中。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数学家的奋斗史,介绍我国数学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鼓励学生学习数学家非凡的毅力和刻苦努力,从而树立从小就有远大的目标。 例如,了解了圆周率后,你可以向同学介绍,中国杰出数学家祖冲之算出的圆周率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比17世纪的荷兰人安东尼早了1100多年!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学习完素数知识后,可以向同学简单介绍一下数学家陈景润战胜“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让学生从小学会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做人。乐观向上,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责任感。
又如第五节课统计时的题目:“中国运动员在24日至26日的三届奥运会上分别获得了18枚、54枚、50枚奖牌,做了一个奖牌统计表”。 对于这个问题,请学生先仔细阅读问题,并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很多同学都认为我国的体育成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随后我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以及在国际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影响力,运动员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也应该像运动员一样努力学习,为祖国争光。 学生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学习的兴趣和乐观的心态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2、探索数学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数学鉴赏力,提供审美训练,培养学生美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几何、对称、旋转、七巧板等知识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美育训练内容。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论美,让学生学会欣赏、感受美,然后传达数学的美:对称、统一、简单、奇异、曲线等。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图形设计出精美的图形来表达美、创造美。 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锻炼。 3、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培训。 当前,环境污染对人们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 帮助孩子从小培养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是我们每一位培训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低年级的数学课本中,有很多关于花草树木的场景图和计算题。 我们可以用这些美丽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绿色和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从小珍惜花草树木,渗透环境保护。 意识。 又比如,在学习万以内数字的加减法时,教材设计了“废电池回收”的主题场景。 我们可以先向学士介绍废旧电池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帮助学生熟悉回收废旧电池的好处。 、从小树立爱护环境的思想和意识。 四班学生学完统计后,我让学生回家调查一下家里每天使用的垃圾袋数量。 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级家庭在一周、一个月、一年内使用的垃圾袋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还提供了并进行环保培训。 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细无声; 数学教学如沙,时刻渗透着细雨之水; 同学们就像小草一样,吸着沙子里的水。 只要我们能够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要善于挖掘、善于捕捉,抓住机遇,将知识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术教学、智力培养、思想修养。 道德修养同步到位。 真正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