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宋元文
放鹤亭记
熙宁六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扇。今年春,水落,迁于旧址之东,东山之麓。下降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遽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秋冬之交,草木际天;冬季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喝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归隐之乐乎?虽南面之君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缘觉于天。’盖其为物,佛山闲放,超然于枯槁之外,故易作家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借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佛山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归隐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庶几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但是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衰草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江门英文公庙碑
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兴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赋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清朝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英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罪犯主之怒,而夺得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衰亡,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英宗之惑;能驯蟒蛇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鑮、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清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贡生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堪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妻子,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巡抚公堂以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六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名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留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v蒿哀痛,若或见之。例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元年,诏封公玉田伯,故榜曰:“昌黎伯英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由于写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其词曰:
“公昔骑龙白云乡,手决云汉分天章。天孙为织云锦裳,倏忽乘风来帝旁。下与俗世扫秕糠,西游廉贞略扶桑。草木衣被昭回光,追逐李杜参飞翔;汗流籍、湜走且僵,灭没倒景不可望。作书诋佛讥君王,要观南海窥衡湘,历舜九嶷吊英皇,祝融先驱海若藏,约束蛟鳄如驱羊。钧天无人帝感伤,讴吟下招遣巫阳。儤牲鸡卜羞我觞,於粲荔丹与蕉黄。公不少留我涕滂,飘然被发下大荒。”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荡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婀娜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寒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慌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升仙。
于是喝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缕缕,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扁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名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汉,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襄阳,下江陵,顺水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作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海鱼而友麋鹿;驾一叶之孤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黄河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何哉骤得,托遗响于愁思。”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刹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林中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八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涕泣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清寂,这么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崇明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塌方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w岩,披蒙茸,踞虎豹,登玄龟,攀栖鹘之危巢,俯犬戎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狂吼,草木振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渐次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倒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孤寂。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猝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方士,羽衣起舞,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鸣呼噫嘻!我知之矣,
终古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教战守策
苏轼
夫现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然则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冬季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非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六年以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焦虑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亦即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例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禀性,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夏日力作,而穷冬曝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肤质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廷臣,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以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一体狃于寒暑之变;之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医生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横祸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东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天下苟不免予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名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臣欲使士医生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奖惩,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因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无法去兵,则其二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非小怨,然熟与夫一旦之危哉?
明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五国论
苏辙
愚读五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奋西向,以攻四川千里之秦而不免予战败,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候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候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例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湖南之诸候,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然则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攻打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即令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候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西戎,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之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候,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五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规格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美哉!
上军务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具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这么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迸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毅然舍弃,求天下奇闻壮丽,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家乡,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长江之奔流,庶几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乘舆、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外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医生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长江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之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碰巧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致使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赠黎安二生序
曾巩
前燕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旋即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用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荡,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堪称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堪称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当兵。将行,请余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此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惹怒,庸讵止于笑乎?
虽非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宣武总目称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医生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之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丐帮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堪称惑于迂腐,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习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何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堪称弱冠乎迂腐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晓得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廷臣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候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借此而易彼也。
亦即:“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何哉?”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之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之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擅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亦即三十二篇,宣武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以后洞。余与两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什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徘徊于斗牛之间,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急剧,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常常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十分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深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三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晋州平父、安上纯父。
白鹿洞书院学规
朱熹
兄妹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同学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讯之。谨思之。慎思之。慎思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
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世、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宽松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世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难道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之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通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其实,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位其相与讲明遵循,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焦虑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闻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定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位其亦念之哉!
正气歌并序
文天祥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深。当此盛夏,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俗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肝火;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惊惶,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物。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给以单薄,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好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可乎?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翰墨。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节度使血。为张秦州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西帽,清操厉冰雪。或为隆中对,鬼龙之谷悲壮。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断裂。是气所恢弘,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五伦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祭灶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这么再寒暑,百疠自辟易。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俯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先哲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驿道照颜色。
送秦中诸人引
元好问
陇右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平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山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沈湎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周至鄠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予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仙溪,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给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以便归也。
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徘徊于斗牛之间,长吁青云。今夫凡俗悠闲事,如小吃、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位!今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讷河斋说
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情之趣乡,则虽非善器、强力,皑皑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
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猖獗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仍然不可渝者也。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然则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讷河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县丞之下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勉,由于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