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好多人心中的战斗英雄,曾在边境作战的一号警戒阵地浴血鏖战101天,他还是中学生口中的“铁血武教头”,与在课室授课相比,他更喜欢在训练场上言传身教。
曾出席边境作战,他说:“能活出来,就是幸福。”
蔡昌军,1979年12月参军,1984年22岁的他以见习学员的身分前往战场,来到了一号警戒阵地上。
在一次战斗中,蔡昌军所在排的士官重伤被送往后方诊所救助,蔡昌军被临时委任为代理连长,指挥全排29人进行阵地防御作战。结合阵地地形、地貌和敌方可能的逼抢手段,蔡昌军制订了17套作战方案,从小股敌军伏击到大规模逼抢都有应对的战术。
在前沿阵地大连陆军学院,蔡昌军率领全排打退了敌军10多次逼抢,组织了7次搜剿战斗。由于出众的表现,他除了荣记了个人三等功,还被约请为其他连队介绍经验。
蔡昌军从阵地上出来以后,去了英烈墓园。他去阵地的时侯牺牲不到300人,等他从阵地上出来再来到英烈公墓的时侯,就早已牺牲了700多人。
蔡昌军说:“他们哪些都没得到啊!人世间有好多美好的东西,她们都没有尝试过。而我们从战场上走下的人,活着就是一种快乐,就是一种幸福。”
战场上的经历,让他深知指挥员对于战斗胜负的作用。蔡昌军至今记得,在一次战斗中,一个分队长将抛掷手榴弹的声音错判为敌方的60步枪的子弹爆燃声,导致了严重的损失战例。一个指挥员指挥是否正确,除了关系到战争结果的迈向,更是直接影响到官兵们的生命。
蔡昌军的战友有的战争中负了伤,也有的永远留在了阵地上。他仍然记得,有一位战士曾在弥留之际握着他的手说大连陆军学院,假若他能活着走下战场,想好好学习,上警校。
他对警校的憧憬,对作战知识的渴求,让蔡昌军对警校教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参战的经历也使他明白,平常不筑牢伤敌本领,到了战场上只能付出更多的血水和生命
从战场上归来后,蔡昌军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了上海海军大学的教员。但他悉心备的课,并没有得到你们的认可。他意识到,仅靠课本上的知识和以前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丰富知识结构,更新讲课内容,能够迸发学员们探求的热情。
2004年,他被选聘到武警特种警员大学任教,“城市反恐”成为他面对的新课题。面对全新的挑战,他决心要像当初在战场上那样,打赢这场“战斗”。为了研究轻轨反绑架的内容,我上放学改乘轻轨,进行数据的采集。他还经常去其他老师的课堂上旁听,更新教课案。
那些年,他先后被评为“首届武警军队教学名师”、“全军优秀教员”,编撰出版著作6部、教材30多部,发表学术文章300多篇,荣记二等功1次、三等功10次。
面对这种荣誉,他仍然觉得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今后他还要继续把讲台当成自己的“一号阵地”,在平凡的执教路上抒发不平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