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抗美援朝时空,记录伟大时代
摄影系 陆野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摄影系的陆野。
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 三年前,在灯火通明的人民会堂,我第一次与穿着它的老志愿者近距离接触。 这也是我第一次接受70年前岁月的洗礼,历史的记忆在我的脑海中变得历历在目。
今年7月27日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 我们以祖国和人民的名义纪念这一天。 多年来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持续报道,让我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带我来到??了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感受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和荣耀。 我的故事从三张照片开始。
一、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这张照片是志愿军老战士金玉英的日记。 它记录了她在朝鲜的日子。 中间的书签是用朝鲜采摘的枫叶制成的。 打开日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她对自己的提问,“你为什么参加朝鲜战争?”,接下来是她自己的回答,“为了停战后能够享受大自然”和“为了停战后能够享受大自然。能够在阳光下平静地读书”和“在办公室安静地写日记”。 我们很难想象金玉英在朝鲜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面对炮弹声写下这句朴素的思念。 她的心思都是为了子孙后代“只是说平常而已”。
她在日记中清晰地记录了战斗的细节:“我军所到之处,敌人所向无敌。7月2日的好消息是,在石岘洞北山的反复战斗中,我军歼敌10余人。” 3,300 名敌人,击落敌机 6 架,击伤敌机 13 架。” 这里详细记录了志愿军战士的强烈愿望——为祖国打败帝国主义侵略者!
经历过朝鲜战场的老战士回国后,无比热爱这片土地。 他们热爱自己为之奋斗的生活。 例如,年近90岁的金玉英说:看到朝鲜被炮弹轰炸后,我感受到了“祖国”二字的沉重。
2、他们不怕苦,永远乐观
这是老战士黄富春的照片。
87岁的黄富春现在精神状态良好。 面对镜头,回忆那些年,他依然意气风发。 他说,只要听到“意气风发”四个字跨时空对话牺牲战友,他的心跳就会加快。
身为志愿医务人员的黄先生打开自己珍藏的相册,指着里面的一位战友说:“他送到我这里时,肺部感染了,我就把痰吸出来了。”
70年前,黄先生在鸭绿江边抬着伤员,保护了战士们的生命线。 这种无所畏惧、永远乐观的精神,70年来一直传承给黄先生。
黄富春一直有一个心愿:重新穿上军装,和爱人拍一组婚纱照,弥补当年因限制而造成的遗憾。
拍摄当天,黄富春穿上了军装,妻子也穿上了旗袍。 面对镜头,两位老人平静地微笑着。 黄先生自豪地问妻子:“我今天穿军装帅吗?” 得到肯定答复后,他高兴地哼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这一刻,在场所有人都不禁为之动容。
3.他们付出了一切
这张照片是志愿军老兵张克森。
谈起自己三次入伍被拒绝的经历,张克森回忆道:“领导认为我太年轻,拿枪不行,直到我连续三次报名后,他才觉得我真的这意味着。” 他的眼神刚刚好。 这就是他1950年的样子。
在朝鲜战场上,张克森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面对死亡,他坚定地说:“中国志愿军不怕死,大家都是邱少云、黄继光,我就算死也应该死,没有国家,哪有家?”
现已从中铁四局退休的张先生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乘坐高铁,在铁轨上感受中国的速度。 张克森说,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过上如此幸福的生活。 他从心底里为祖国的发展和成就感到欣慰和高兴。 他说,我以前坐当地的火车。 如果我身体好点的话,我真想坐高铁去体验一下。 如今,山河完好,国家富强,军队强大,正是他的愿望。
70年过去了,英雄的赞歌荡气回肠。 与老战士的每一次对话都是对共和国历史的致敬。 每次我都会试着问老英雄们是否可以再唱一次志愿军的军歌。 当雄壮的战歌在我耳边荡漾时,我看到他们的身影再次挺拔而立。 90岁的时候,他们只看到了自己。 看起来像20岁的人。
那些能歌能哭的英雄故事跨时空对话牺牲战友,不会随着时间而褪色。 “如果我们记得,你就会活下去。” 这如今已成为幸存志愿军老战士的心声。 是的,不仅你记得,我们都记得。 天地豪气永远流淌。 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赞歌将永远被后人传唱。
1950年,一群年轻人意气风发地从丹东出发,渡过鸭绿江; 如今,他们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坚定不移,跨越时空,依然高举双臂,感染着新时代的年轻人。 这些历史坐标,见证着民族的初心和使命。 他们竖起了民族的脊梁,我不禁与他们产生共鸣!
以史为鉴,创造未来。 通过镜头,我们用理想信念讲述共和国的历史; 通过镜头,我们激起爱国热情,承担起年轻一代的责任; 透过镜头,我们谈论时空,凝聚着人们的信仰和历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