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书心得:父母之爱的相关参考范文,《目送》读书心得:父母之爱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目送》的扉页上写过这样一段话,ldquo;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目送》读书心得:父母之爱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目送》的扉页上写过这样一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们还处在人生年华里最美好的阶段,或许对于这段话不能感同身受,觉得父母的离开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遥远的一件事,但是父母的爱,从来就不遥远。
父母对我的爱,体现在他们对我的教育方式。我的父母在同龄人中,属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类人,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对我施加过太大的压力,不像那些穿梭在各个补习班的孩子,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小时候的我,即使在大雨滂沱的夏天也要光着脚丫,在大地宽阔的鼓面上,与水滴一起演奏着欢乐的乐章。在天寒地冻的冬天,我也要和小伙伴们在雪地里掷雪球、堆雪人。鼻尖冻得通红,嘴里哈着热气,脸上溢满快乐。那时的我不用承担生活的艰辛,享受着生活的快乐,因为我的父母把这些压力扛在身后,让我体会着生活的美好与甜蜜。
父母对我的爱,体现在他们对我三观的影响。小时候的我们,总是有些蛮横不讲理,但我的父母会像我的朋友,他们会认真对待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然后站在我的角度耐心地询问我的意见和看法,告诉我这件事是对还是错。他们教导我为什么这件事要这样做,而不是教导我这件事需要我怎么做。他们让我明白我自己内心的想法和需求,而不是让我明白做什么才是大家眼中的看法。他们做的是激发我对于这个世界的兴趣,用成人的智慧和儿童化的语言为我答疑解惑,教会我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如何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最终形成我自己的世界观,而不是培养出一个机械化的应对机器,我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父母对我的爱,体现在他们对我的尊重。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我也有过干预,但那只是在我明确误入歧途的时候。在大多数的时间里,父母的干预只是给我参考的意见,他们并不会强迫我做我不喜欢的事情。父母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想法,不会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到孩子的身上。比如一些父母把自己没有完成的理想抱负强硬施压给孩子,更有甚者把培养孩子当成了自己终身的目标。在我们家尊重这件事,就好像是妈妈是一名公务员,虽然她也希望我考公务员,但是她会考虑我自己真实的想法,不因为秘书在社会上的名声不好而要我放弃这个职业,也不会因为社会对公务员的普遍认同感较高而让我强行选择这个职业。在这个家,我觉得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父母对我的爱,源于他们对我的肯定。很多父母都会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的孩子比较,或许很多人都说比较才能明白差距,比较才能迎难而上,但其实在这个比较的过程中会大大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我的父母不会经常拿我和别的孩子比较,虽然有时候会说出来激励一下我,但是总体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父亲不会把工作上的不顺利带到家里,母亲不会把一些不开心的事迁怒于我,他们会用很平和的语气和我交流,也会给予我很多鼓励,让我对自己更加有自信。
好的教育是能够帮助孩子善待他的好奇心,然后培养起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就培养出了在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些品质,例如坚持、例如坚韧。
我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父母这个身份的门槛很低,不需要考证就能轻松上岗。我的父母也不是在所有的方面都做的很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初为人父、初为人母,能够做到这样,我由衷地感谢他们。其次,我希望他们能够慢些老去,我就能够把他们无私给予我的爱,回馈给他们一些,让他们知道我多爱他们。
时光每日以均匀的速度亘古不息地流逝着,可父亲在我的印象中却是一瞬间老去的。小时候怕我爸爸,其实长大了也还是有些怕,但是没有那么怕而已。爸爸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对我的教育方式大多是从妈妈那里偷学来的,但在生活中,他的脾气常常还是比较暴躁的。为什么说爸爸突然老了?我记得去年寒假回家,爸爸带我去市场买菜,蹲下来挑选的时候,我看到他曾经乌黑浓密的头发里,现在夹杂着不少的白发。曾经那个有时候也会很暴躁的人,现在安安静静地为我准备一顿可口的晚餐。是啊,我没有注意到自从我上大学之后,他总是隔三差五打来电话问我最近过得怎么样,他总是偷偷打钱给我怕我在这里过得不好,他总是耐心地告诉我在学习上不能偷懒懈怠,明明他以前从来不这样的!
不知道你们能不能体会到这种感觉,一个曾经很大男子主义,脾气有些暴躁,不会主动表达出关心的人,有一天突然变得温暖贴心,他不再那么强硬了,甚至都不再那么强壮了,你的情感防线瞬间就崩塌了。我现在希望他们慢些变老,我想尽我最大的努力,给他们最好的生活。
有人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追逐的旅途中,追逐金钱、追逐地位,我们迫切地想处理好和每一个人的关系,却常常忽视了最亲近的人。等到我们真正静下心来的时候,才发现父母才是我们最应该关心的人,他们的健康才是我们心里最大的慰藉。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理解父母的不易,多关心他们,多体谅他们。
回馈父母之爱,趁现在还来得及。
Edit:www.16fw.com
篇2:《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读书心得:双重标准
《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读书心得:双重标准
我一直怀疑父母们都有着双重标准,在读完《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之后,我的想法更加肯定了。文中也实在地提到了父母们的双重标准:我怀疑父母们都在有系统地鼓励孩子对事物采取一种谨慎的态度,原因如下:当孩子进行冒险行动时,父母们要分担的成本比收益要多得多。如果我的女儿爬到一个悬崖边,摔了下去,对我,对她,都是件可怕的事情。如果她爬到悬崖边,感到非常刺激,对她来说,就是一次异常辉煌的经历,而对于我来说,就远非这种感觉了。也就是说,在衡量了成本和收益后,也许她爬悬崖的次数比我希望的要多得多。
一、父母期望中的双重标准
有的父母因为心中有一个“理想自我”没有实现,于是把希望寄托在让自己的孩子帮自己再来一次上面,其结果是非要孩子做一个艰难的选择题:“好孩子”、“坏孩子”。孩子们无论选择了那一种,其结果都是不快乐的,因为这不是他们所选择的。
父母们惯用亲情来绑架我们的孩子,他们习惯以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孩子,当他们希望孩子以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情的时候,他们会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但当他们想要孩子们自立的时候,就会说:“你已经长大了,要敢于自己去面对困难,不要一直指望我们了”。这些听起来确实是荒唐的。
父母们这样的双重标准通常也会被孩子们完美继承,将来带给他们的孩子,一代又一代,循环存在着这样一种悲剧。
二、父母们对自己和孩子的双重标准
在家庭教育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当中,如果你做不到言行一致的话,你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强调的东西,你越强调的东西,孩子做的往往越差,表现得越不好。
言传身教中,身教的作用甚于言传。父母对孩子有期望时,必须先要求自己,再“施加”给孩子。当孩子对父母的行为存有疑惑时,则要及时讲解,培养他们正确的认识。但是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如果自己都难以做到的事情,更不要去要求孩子。
我们可能经常会听到父母回忆自己的往事,谈谈在他们的幼年时期,自己是多么的捣蛋调皮,多么的不重视自己的的学习,但在他们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可到了他们的下一代身上,这便成了无所作为、以后没有出路的孩子才会有的。于是,在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身上,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在学习之余,你还要学一些他们以及社会人认为将来可能在职场、婚姻、社交上为你加分的的各种才艺,这让你的生活利益化了,让我们误解:我们生来便是来挣钱的,来取悦他人的,来活的更富贵的。在大多数的教育机构他都会在时刻提醒你:我们要活的漂亮。确实,追求生活的富足这是无可厚非的,可如果人们只追求这物质上的满足,会不会有乏累的感觉呢?
这种错误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反而会让孩子们越来越颓废,越来越厌恶。父母们从小就给孩子们灌输一些不平凡的思想,因为他们不想让他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他们告诉孩子们:你们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第二个马云等等言论。要求别人去努力当然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可家庭的镜子效应同样重要。所以,不要再无休止的给予孩子更多的压力,平凡之人自有他的不平凡之处。
这类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对自己对孩子双重标准,宽于待己,严于待孩子。
自己家里没有几本书,自己从来不阅读,却希望孩子爱上阅读;
全家围在一起谈笑风生地看着电视,却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写作业;
自己整天手机不离手,却希望孩子戒掉游戏;
自己天天坐在麻将桌上,管不住自己,却指望孩子管住自己,自觉去学习;
三、父母们对自己孩子和他人的双重标准
看过这样的一个电视节目,主要讲的是当今社会父母对孩子们的双重标准,由两个小孩扮演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一个谈话:
场景一
(妈妈):你一天天的就知道玩手机,你看人家小明,他玩手机吗?
(孩子):玩啊!
(妈妈):那他成绩好吗?
(孩子):不好!
(妈妈):你看,玩手机的孩子成绩都那么烂!
场景二
(妈妈):你一天天的就知道玩手机,你看人家小明,他玩手机吗?
(孩子):玩啊!
(妈妈):那他成绩好吗?
(孩子):好!
(妈妈):你看别人玩手机,成绩还那么好,你呢!
场景三
(妈妈):你一天天的就知道玩手机,你看人家小明,他玩手机吗?
(孩子):不玩!
(妈妈):那他成绩好吗?
(孩子):不好!
(妈妈):你看人家,成绩不好就不玩手机了,你呢!
场景四
(妈妈):你看看人家小明,他像你这样玩手机吗?
(孩子):不知道!
(妈妈):你看看你,一天除了玩手机,什么都不知道!
父母们总有很多大道理来说服你不做他们不想你让你做的事情,可是父母们也做不到对我们孩子的要求。我们经常会听到“别人家的孩子”这类的话语,有些父母常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大气,自己的的孩子如何无能。直到别人家的孩子从985名校毕业甚至从海外留学归来,在事业上披荆斩棘时,还在嘟囔怎么自己的孩子就没他们那么出色。这都是父母们的期望太大。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父母应该用一个正确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不完美。而之所以存在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父母们的双重标准,从上述的一个案例可以看出,父母们总是一味的赞同别人家的孩子,而一味地挖苦自己的孩子,这不仅会压低孩子的自信,也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
关于什么是双重标准,知乎上有一个高赞的评论:
张大妈,你媳妇怎么样啊?
哎哟,懒死了,天天睡懒觉,啥事也不做,家务都是我儿子做,就连早饭都是我儿子端到床上去吃呢,看着就心烦。
张大妈,那你女儿嫁过去怎么样?
好得很呢!我女儿福气着呢,每天在家玩,啥事也不用干,家务都是女婿做,连早饭都是女婿端到床上去呢,舒服得很呀!
同样是啥事也不干,媳妇就是懒死了,到女儿这里,就是福气好着呢。亲疏有别而已
双重标准带来的往往都是消极的影响。从社会层面来说,不仅仅存在父母对孩子们的双重标准,就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存在双重标准。对自己一套标准,宽松待己,对别人另一套标准,严于待人,这大概就是典型的双重标准。生活中这样的人真不少。
举个例子:到某个公共停车场停车,旁边一位男士见我倒车,便停下来告诉我,小伙子,你的车停歪了!我看了看,几乎和停车的那条黄线是平行的,没有什么差错,那个男士便说只有一点点,等到他停车的时候,他的车几乎就要挨着旁边一辆车子的“屁股”了,我便提醒他,可他却说“没事,就那么一点点,我停一下,等下就走了”。这种双重标准确实是存在的。
影响比较轰动的就是明星的捐款了。遇到捐款的时候,明星大腕总是会躺枪,网上总是会有一批键盘侠义愤填膺地站出来,扮演着各种品德高尚的侠义之士:赚了那么多钱,却只捐50万?也拿得出手?要我的话,我就捐个一千万!什么?马云还没捐款?他不捐一个亿,我就卸载淘宝!
而真的轮到他们自己捐款的时候,则是各种难处各种推诿。
我们不能成为这样的拥有双重标准的人,同样地,我们也要远离那些双重标准的人。不要一味的宽于待己,严于待他人。“一视同仁”这才是我们要做的。
在我们要求孩子们爱阅读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拿起手边的书。
在我们要求孩子不玩游戏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关掉手机。
在我们要求孩子们成龙成凤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为他们做出榜样。
一味的单向要求他人,得到的结果只会反噬你自己。同样的标准,同样的对待,同样的期望与现实。
篇3:张小娴大学生读书心得:与书为友:遇见
张小娴大学生读书心得:与书为友:遇见
张小娴曾经说过:“凡所际遇,绝非偶然。”我深谙这句话的正确性,因为在漫长的成长时光中,是一次次与书的遇见,让我得以不断拨开迷雾,找到正确的道路,成为更好的自己。
沿着成长的轴线回望,那时的我还是个爱哭鼻子的小女孩,在那个小女孩的意识里,就如同鸵鸟害怕时会将头埋入沙中, “哭”似乎是逃避一切的最佳方式。直到我遇见了一本叫《哭鼻子大王》的硬壳书,由于年岁久远,故事情节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它告诉我:哭,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一种徒劳的逃避,我们必须直面问题,才能迈向成功。宛若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我将这个道理铭记于心,那以后,坚强开始在我的心上生根发芽,我爱哭的毛病也渐渐改善了。如今,这本书由于几次搬家,早已不知去向,但那次与书相遇让我明白的道理却一直如同我的影子一般,伴随着我。
都说年少轻狂,青春期的我有着那个年龄段孩子的共性——浮躁、骄傲、天马行空。初二是初中三年道路的中转站,在那样一个关键时期,我却总是自以为是,对自己曾经的好成绩沾沾自喜。于是乎,当一张张不及格的考卷,一份份日益难看的成绩报告单如狂风暴雨般打向我时,我傻了。宛如热锅上的蚂蚁,我奔向书店,希望一些学习资料能予以我救赎,无意中,我顺手买回了一本《意林》。由于基础不稳固,高难度的教辅非但没能救我,反而将我的心又蒙上一层阴霾。在失望、沮丧环绕着我的时候,我翻开了那本《意林》,仿佛夏日的清风轻轻拂过,在一篇篇文章和一个个故事中,我躁动的心平静了,踏在“云端”的双脚着地了。透过作家笔下的文字,我看见了人间冷暖,看见了成人世界的各种酸甜苦辣,我开始反省自己之前的所做所想,恍然明白年少的我只能勤奋刻苦,脚踏实地,学到真知才能去到自己想要的远方,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夜色中多了一个挑灯夜读的身影;课堂上多了一双求知的眼睛。由于及时悬崖勒马,我最终取得了一个让家人喜笑颜开的成绩,如今回想起来,我仍然感觉有些后怕,若不是那场与《意林》的邂逅,我可能会失掉进入高等学府的机会吧。
一次次的遇见,让我与书开始从陌生到熟悉,让书从我生命中的过路人变为了我的挚友。如今的我常常觉得一日不读书,心理便空落落的,于是,图书馆便成为了我心中的胜地,在这里,《唐诗》《宋词》让我领略到诗词字句间平仄变幻的奇妙;《额尔古纳河右岸》让我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逐渐消逝而惋惜;《围城》告诉我人要有追求、有希望才会感到充实,也才会得到快乐与幸福;《三体》则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科幻作品所特有的人文气息,让我欣喜中国科幻作家在世界科幻文学的大舞台上终于有了一席之地……
感谢与书的相遇,让我在望不到尽头的人生之路上有方向,敢于肆意生长;感谢书的陪伴,看着我从孩子的形状变成大人模样。希望在以后的以后,我能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世界中与更多好书有一次又一次的遇见,这样,或许才能叫做不负韶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