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人教版八年级知识点总结

日期:2020-03-31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人教版八年级知识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

人教版八年级知识点总结 本文简介:北清超前教育学校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满足条件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4.常见的勾股数组有:(3,4,5);(5,12,13);(7

人教版八年级知识点总结 本文内容: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

2.

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满足条件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4.常见的勾股数组有:(3,4,5);(5,12,13);(7,24,25);(8,15,17);(9,40,41);(20,21,29);……(这些勾股数组的倍数仍是勾股数)

第二章

实数

1.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1)概念:如果,那么是的平方根,记作:;其中叫做的算术平方根。

(2)性质:①

当≥0时,≥0;当<0时,无意义;

②=;

③。

2.立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1)概念:若,那么是的立方根,记作:;

(2)性质:

①;

③=

3.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

(1)概念: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什么是实数?什么是有理数?适当讲解数概念的发展历史

(2)分类:按定义分为有理数可分为整数的分数;按性质分为正数、负数和零。

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小数可分为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其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称为分数什么是是有理?什么是无理?有理在哪?

4.与实数有关的概念:

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与有理数范围内的意义完全一致问什么?希望能讲清如何扩展数域,以及为高中扩展至复数打下基础

;在实数范围内,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同样成立。

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

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数轴正好可以被实数填满。这句的说法不太合适,没有逻辑关系。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要点是什么?平移和选项、转为什么要研究它?从生活中引入会好些

1.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2.平移的基本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3.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这个定点叫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叫旋转角。

4.旋转的性质: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大小和形状相同;

旋转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度彼此相等平移和旋转的数学实质是什么?

第四章

四平边形性质探索请改正为: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的形

定义:两线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在同一平面内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注意定义准确性

,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做它的对角线。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3.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5.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6.菱形的性质: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2)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7.菱形的判别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8.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9.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10.矩形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根据定义)。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11.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12.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13.正方形常用的判定: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14.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边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5.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16.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17.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18.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19.多边形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如何推导?可以锻炼学生思维

°

20.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

21.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开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22.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被对称中心平分。

第五章

位置的确定

1.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叫x轴或横轴;铅垂的数轴叫y轴或纵轴,两数轴的交点O称为原点。

2.点的坐标:在平面内一点P,过P向x轴、y轴分别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P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则有序实数对(a、b)叫做P点的坐标。

3.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

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坐标系的要求是尽量使计算方便,一般地没有明确的方法,但有以下几条常用的方法:①以某已知点为原点,使它坐标为(0,0);②以图形中某线段所在直线为x轴(或y轴);③以已知线段中点为原点;④以两直线交点为原点;⑤利用图形的轴对称性以对称轴为y轴等。

4.图形“纵横向伸缩”的变化规律:

A、将图形上各个点的坐标的纵坐标不变,而横坐标分别变成原来的n倍时,所得的图形比原来的图形在横向:①当n>1时,伸长为原来的n倍;②当01时,对应线段大小扩大到原来的n倍;

②当0

;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①代入消元法;

②加减消元法

(无论是代入消元法还是加减消元法,其目的都是将“二元一次方程”变为“一元一次方程”,所谓之“消元”)

3.在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时,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①设未知数(在设未知数时,大多数情况只要设问题为x或y;但也有时也须根据已知条件及等量关系等诸多方面考虑);

②寻找等量关系(一般地,题目中会含有一表述等量关系的句子,只须找到此句话即可根据其列出方程)。

4.处理问题的过程可以进一步概括为:

第八章

数据的代表

1.加权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权分加为,则称为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如:对某同学的数学、语文、科学三科的考查,成绩分别为72,50,88,而三

项成绩的“权”分别为4、3、1举例最好换一个,这个例子不合适,不宜暗示数学比其他学科重要,鼓励学生偏科

,则加权平均数为:)

2.中位数: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次数的考察,中位数首先要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而且要注意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中间的那个数据就是中位数;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居于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才是中位数,特别要注意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是唯一的,但众数则不一定是唯一的这几个统计指标有什么用?为何要一个个引入?少某一个可以不?各自适用于什么情况?

5

追求卓越

坚韧不拔

永不放弃

篇2:科学研究方法论重要知识点总结

科学研究方法论重要知识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方法论,知识点,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方法论重要知识点总结 本文简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一、在研究思路方面,注重生态化,现场化与跨文化研究:注重研究生态化;注重研究的现场;注重跨文化研究二、在研究方方面注重研究综合化、现代化和数据化:研究的综合性;研究的现代化;研究的数据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1)实践反映论2)普遍联系论3)运动发展论4)对立统一

科学研究方法论重要知识点总结 本文内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一、在研究思路方面,注重生态化,现场化与跨文化研究:注重研究生态化

;注重研究的现场

;注重跨文化研究

二、在研究方方面注重研究综合化、现代化和数据化:研究的综合性;研究的现代化;研究的数据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1)实践反映论

2)普遍联系论

3)运动发展论

4)对立统一论

5)质量互变论教育科学研究问题的来源:1、从有关的教育报刊杂志中发现问题2、在教育实践中提出需要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课题3、从对已有理论学说的质疑中提出问题4、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科研组织所制订的科研规划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原则:1)意义性原则

:课题的理论意义;课题的实践意义

2)创造性原则:具有时代性;具有新内容;寻找新角度;采用新方法

3)可行性原则: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方法:问题筛选;经验提炼;资料存疑;现状分析;意向转化。教育科学研究可以选择的步骤:一、明确研究方向

二、分析研究背景

三、确定课题的研究目标

四、明确课题的研究范围

五、撰写开题报告

1、课题研究目的

2、课题价值

3、课题研究条件

4、研究方案

5、过程分析和结果预测

六、对选定课题进行课题论证文献检索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有助于研究者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2、有助于研究课题的深化和具体化;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文献检索的原则、方法与步骤:原则:一、逆时性原则

二、原则性原则

三、直接性原则

四、比较性原则

五、全面性原则

方法:一顺查法二、逆查法三、引文查法

四、综合查法

步骤:第一步,明确检索主题。二搜索阶段。三,阅读与分析整理阶段。四,评价阶段。

分析整理文献的方法:一、文献的阅读方法:浏览;泛读;精读;选读;速读

二、笔记的方法:写批语和记号;做摘录;做提要;做札记;做文献综述

三、整理的方法:制作卡片;及时分类;去粗取精;理顺次序;鉴别评价。研究假设的基本特点:1、科学性

2、推测性3、简明性4、可检验性

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一、依据理论假设的复杂程度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预测性假设。二、依据理论假设的性质可分为:方向性假设;非方向性假设。提出假设的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综合。

提出假设的影响因素:1、研究者对课题材料的掌握程度

2、研究者的思想方法论水平

3、研究者的知识背景

随机化抽样的方法:1、单纯随机抽样

2、机械随机抽样

3、分层随机抽样

4、整层随机抽样

教育科学研究方案的内容:1、课题的表述

2、课题的意义与目的

3、课题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4、课题的研究范围

5、课题主要材料来源

6、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

7、课题研究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8、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教育观察法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1、操作简便、实用,应用范围广泛

2、观察所得材料客观、真实

3、被观察行为具有自然性

4、观察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能动性

局限性:1、或获取材料具有一定表面性

2、研究样本较小

3、对研究对象的行为缺乏控制

教育观察法的功能:1、教育观察法可以揭示有关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

2、教育观察法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观点是否正确的重要途径

3、教育观察法有利于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和课题研究的确定

教育观察法的类型:1、(观察方式)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2、(观察的情景特征)非实验室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3、参与性观察法与非参与性观察

4、(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特征)结构式观察法与非结构式观察法

运用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一、教育观察的设计: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中心;确定观察对象;明确观察的步骤、进程;编制观察提纲

二、教育观察法的实施:获准进入;实施观察;材料的记录(类型:现场笔记和观察卡片

方法:评定等级法;呈现频率法;连续记录法)三、材料的整理与分析

四、撰写研究报告。运用教育观察法的基本原则:1、教育观察的全面性原则;2、教观的目的性原则;3、教

的客观性原则4、教

的自觉性原则。教育调查法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1、调查过程具有间接性

2、调查手段具有多样性、灵活性

3时空条件具有自主性

4、调查对象具有自然性

5、实施简便,实用性强

局限性:1、难以确定先相见的因果关系

2、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与实物求是精神

教育调查法的功能:1、为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提供既定研究课题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

2、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法令发给和制定教育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3、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发展变化;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进行广泛调查,解释其本质和规律,促进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4、通过调查研究

为论证某一种教育假说提供事实根据。教育调查法的基本类型:一、据调查目的分类:现状调查;区别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

二、据调查对象的抽样范围分:普遍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三、据调查的手段分:问卷调查;调查表调查;访谈调查;座谈调查。

教育调查设计的内容:1、确定调查项目;2、设计调查问题;3、规定调查研究的对象及取样方法4、确定搜集材料的方法,设计调查的工具5、筹划教育调查的经费6、确定实际调查的步骤、日程安排及组织分工。教育调查的工具设计:编制问卷;制定访谈计划;调查表的设计。问卷的结构:标题;指导语;问卷题。编制问卷问题的要求:1、问题的语言要标准防止歧义

2、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的暗示

3、备选的答案要按同一标准分类

4、备选答案之间的距离要大致相等

5、备选答案应该穷尽

6、避免提出可能使调查对象产生顾虑的问题。一张问卷调查表包括哪几个部分:1、总标题

2、横行于横标目,纵栏与纵标目

3、数字资料

4、表尾5、附录

实施教育调查做好以下工作:1、调查工作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为指导2、严格按程序调查3、按统一规范的标准实施调查4、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5、妥善处理偶发事件。教育实验法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1、有目的的控制变量

2、能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能够主动创设实验情境

4、有严格的实验设计和确定的试验程序

5、具有可重复性

。局限性1、教育科学中的许多变量是无法操纵、控制的,不能通过实验法去研究。2、实验控制有时使实验情节与实际生活情景存在一些差距。3、实验过程本身离不开理论假设的引导,离不开对研究对象的观测。教育实验法的类型:1、根据试验场地不同,教育实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试验。2、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系统操纵自变量的程度和内外效度的高低,根据控制程度可把实验分为前试验、准实验和真实验。3、按照研究层次,教育实验可分为因素性试验、函数型实验。4、按照实验中被试的方式,教育实验可分为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轮组实验法。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特征:自变量1、可操作性。2、可变性。因变量1、与实验自变量的时间顺序性。2、可测性。

教育实验法基本程序:1、确定实验课题,提出理论假设

2、制定研究计划

3、按计划实施实验

4、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5、分析实验材料,导出结论

6、撰写实验报告

教育实验法的功能:1、发展教育科学理论2、探索教育规律3、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实验的三种基本方法:1、单组实验法;程序一:前测→实验变量→后测

比较方法:后测→前测

程序二:前测→实验变量甲→后测1→实验变量乙→后测2

方法:(后测2-后测1

)-(后测1-前测)2、等组实验法;程序一:实验组

前测1→实验变量→后测

控制组

前测2→无实验变量→后测2

方法:(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

程序二:实验组1:前测1→实验变量甲→后测1

实验组2:前测2→实验变量乙→后测2

方法:(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3、轮组实验法。程序:第一轮

实验组1:

前测→实验变量:甲→后测(实验效果甲1)

组2:前测→实验变量乙→后测(…乙1)

第二轮

实验组1:前测→实验变量乙→后测(实验效果乙2)

组2:前测→实验变量甲→后测(…甲2)

方法:(甲1+甲2)-(乙1+乙2)

提高测量效度,必须注意那几个方面:1、要控制系数误差,及控制测量过程的误差。2、精心编制测题,分析教学目标,编制双向细目标,侧题表述简明易懂,测量有必要的覆盖面。3、妥善组织测验。

提高测量信度,应注意:1、测量要有一定数量2、测量的难度要适中3、测题内容要有同质性要单纯集中,4、测验时间要充分5、评分要客观。教育测量的特点:教育测量一般是间接测量;教

结果是相对的;教

更强调直接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教育测量的要求:数量化;合理处理数据;主义误差的影响。

教育比较法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1、比较法可以克服教育研究的狭隘性,把所研究的的个别事物纳入到广阔的背景之中,从而更好的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2、比较法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发明、发现。3、比较法可以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本国、本地的教育情况和特点。

教育比较法的基本特征:1、广泛性

2.历史性

3、同质性

教育比较法的功能:1、评价功能

2、借鉴功能

比较法的实施程序:明确比较的主题;提出比较的标准;解释比较的内容;作出比较的结论。

运用比较法的要求:1、要科学的运用比较法,必须注意事物之间的可比性2、要…必注意比较的广泛性3、要…不仅比较事物的现象更要比较事物的本质4、要

必正确估计比较法的作用,把比较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撰写科研报告的基本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环节:1、草拟详细的写作提纲2、撰写初稿3、修改定稿。问题:1、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

2、理论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

3、要实事求是。

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客观性;创造性;规范性;可读性。

论文的基本结构:题目;内容提要;序言;正文;结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撰写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的步骤:1、明确目的,选择课题

2、确定主题,拟好标题

3、谋篇构思,拟定提纲

4、撰写论文初稿

5、修改初稿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功能:分为导向功能、促进功能、依据功能。1、.通过对教育科研评价,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科研条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研究工作顺利的开展。

3、通过教育科研评价,可以向科研人员展示科研结果。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意义:1、是帮助我们正确的认识成果价值的重要途径。2、是沟通教育科研信息,促进成果交流的重要渠道。3、有利于提到教育科研管理的有效性。4、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职能:1、鉴定合格的职责

2、评比先进职责

3、估计成就的职责。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原则:教育性原则;综合评价原则;实践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主要内容:1、教育科研成果中的先进教育思想2、教育科研成果中新近揭示、总结的科学规律和原则3、教

中所提供的新方法和新技术4、教

中所体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2

篇3:高一生物必修二dna知识点总结

篇一:高一生物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

?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

(包括的合成)。

有丝分裂细胞在进入

减数分裂之前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间期,称前减数分裂间

期(premeiotic interphase)

或前减数分裂期

(premeiosis)。

前减数分裂期也可分为G1期、S期和G2期,在G1期和S期把麝香百合的花粉每细胞在体外培养,则发现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将G2晚期的细胞在体外培养则向减数分裂进行,说明G2期是有丝分裂向减数分裂转化的关键时期。

和有丝分裂不同的是,DNA不仅在S期合成,而且也在前期合成一小部分。D. E. Wimber和 W. Prensky(1963)认为合线期-粗线期合成大约2%的DNA。Y. Hotta等人(1966)在百合属(Lilium)和延龄草属(Trillium)中发现,粗线期合成大约0.3%的DNA。称为合线期DNA(zyg-DNA)或粗线期DNA(P-DNA)。这些DNA的合成可能与联会复合体的形成有关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减数分裂的特殊过程主要发生在前期,通常人为划分为5个时期:①细线期(leptotene)、②合线期(zygotene)、③粗线期(pachytene)、④双线期(diplotene)、⑤终变期(diakinesis)。必须注意的是这5个阶段本身是连续的,它们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1)细线期: 染色体呈细线状,具有念珠状的染色粒。持续时间最长,占减数分裂周期的40%。细线期虽然染色体已经复制,但光镜下分辨不出两条染色单体。由于染色体细线交织在一起,偏向核的一方,所以又称为凝线期(synizesis),在有些物种中表现为染色体细线一端在核膜的一侧集中,另一端放射状伸出,形似花束,称为花束期(bouquet stage)。

2)合线期:持续时间较长,占有丝分裂周期的20%。亦称偶线期,是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时期,这种配对称为联会(synapsis)。这一时期同源染色体间形成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SC)

。在光镜

下可以看到两条结合在一起的染色体,称为二价体(bivalent)。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经过复制,含四个染色单体,所以又称为四分体(tetrad)。

3)粗线期:持续时间长达数天,此时染色体变短,结合紧密,在光镜下只在局部可以区分同源染色体,这一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的时期。在果蝇粗线期SC上具有与SC宽度相近的电子致密球状小体,称为重组节,与DNA的重组有关。

4)双线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相互排斥、开始分离,但在交叉点(chiasma)上还保持着联系。双线期染色体进一步缩短,在电镜下已看不到联会复合体。

交叉的数目和位置在每个二价体上并非是固定的,而随着时间推移,向端部移动,这种移动现象称为端化(terminalization),端化过程一直进行到中期。

植物细胞双线期一般较短,但在许多动物中双线期停留的时间非常长,人的卵母细胞在五个月胎儿中已达双线期,而一直到排卵都停在双线期,排卵年龄大约在12-50岁之间。成熟的卵细胞直到受精后,才迅速完成两次分裂,形成单倍体的卵核。

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以及无脊椎动物的昆虫中,双线期的二价体解螺旋而形成灯刷染色体,这一时期是卵黄积累的时期。

5)终变期:二价体显著变短,并向核周边移动,在核内均匀散开。所以是观察染色体的良好时期。 由于交叉端化过程的进一步发展,故交叉数目减少,通常只有一至二个交叉。终变期二价体的形状表现出多样性,如V形、O形等。

核仁此时开始消失,核膜解体,但有的植物,如玉米,在终变期核仁仍然很显著。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核仁消失,核膜解体,标志进入中期,中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每个二价体有4个着丝粒、姊妹染色单位的着丝粒定向于纺锤体的同一极,故称联合定向(co-orientation)。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二价体中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向两极移动。由于相互分离的是同源染色体,所以染色体数目减半。但每个子细胞的DNA含量仍为2C。同源染色体随机分向两极,使母本和父本染色体重所组合,产生基因组的变异。如人类染色体是23对,染色体组合的方式有2个(不包括交换),因此除同卵孪生外,几乎不可能得到遗传上等同的后代。

23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解旋为细丝状、核膜重建、核仁形成,同时进行胞质分裂。

减数分裂间期

在减数分裂I和II之间的间期很短,不进行DNA的合成,有些生物没有间期,而由末期I直接转为前期II。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1.前的间期,进行DNA和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变为原细胞的两倍。

2.减一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3.减一中期.着丝点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两端。(与的大致相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为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4.减一后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

5.减一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

6.减二前期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再次聚集,再次形成纺锤体。

7.减二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

8.减二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离,染色体移向两极。

9.减二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精细胞,卵原细胞形成和极体。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

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意义:和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

姐妹分家—减Ⅱ后期

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答案:1.减Ⅱ前期 2.减Ⅰ前期3.减Ⅱ前期 4.减Ⅱ末期

5.有丝后期 6.减Ⅱ后期 7.减Ⅱ后期 8.减Ⅰ后期

答案:9.有丝前期 10.减Ⅱ中期 11.减Ⅰ后期 12.减Ⅱ中期

11.减Ⅰ前期 12.减Ⅱ后期 13.减Ⅰ中期 14.有丝中期

七、有性生殖

1.有性生殖是由亲代产生,经过和)的

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和两个阶段。

3.在有性生殖中,由于就具备了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这对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萨顿的假说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原因(类比推理法)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

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成对的染色体也只有一个。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如此。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关于果蝇眼色的遗传实验:

P 红眼(雌) × 白眼(雄)

F1

F2 红眼(雌、雄) 白眼(雄)

3/4 1/4

F2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为3:1,遗传表现符合分离定律,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篇二: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表达知识点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RNA的结构:

1、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

3、结构:一般为单链

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主要在染色体上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三、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

1、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

(2)过程:①解旋;②配对;③连接;④释放(具体看书63页)

(3)条件:模板:DNA的一条链(模板链)

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

(5)产物: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

2、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

(2)过程:(看书)

(3)条件: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20种)

能量:ATP

酶:多种酶

搬运工具:tRNA

装配机器:核糖体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产物:多肽链

3、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

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 = 6:3:1

4、密码子

①概念: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

②特点:

专一性:一种密码子只对应一种氨基酸

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或几种密码子

通用性:自然界中的生物都共用一套密码子

③密码子

AUG、GUG

(64个) 终止密码:UAA、UAG、UGA

注: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个,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1、提出者:克里克 1957

2、内容:

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近些年还发现有遗传信息从RNA到RN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这两种只发生在RNA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增殖的过程中,高等动植物体内只发生前面三种。

二、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间接控制: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直接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注:生物体性状的多基因因素: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的调控生物体的性状。

表现型(性状)=基因型(基因)+环境

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篇三: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物理原因、化学原因、生物因素。

(2)特点:a、普遍性 b、随机性 c、低频性 d、有害性 e、不定向性

3.基因突变的意义:它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4.基因重组的概念: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也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5.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长或减少。

6.染色体组(1)概念: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Eg:雌果蝇的一个卵细胞。

(2)特点:不含同源染色体,但含有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

7.二倍体概念: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例如人、水稻。

8.多倍体(1)概念: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2)成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完成复制,但不分开

(3)特点: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含有机物多(4)应用: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

9.单倍体(1)概念: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2)成因:由配子发育而成(3)特点: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4)应用:单倍体育种

10.遗传病的概念: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多基因遗传病主要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青少年型糖尿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主要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

11.、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中、美、德、英、法、日参加了这项工作,测量22+X+Y条染色体上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12.四种育种比较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

常用方法

杂交→自交→选育→自交

辐射、化学物质诱变,作物空间技术育种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经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处理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幼苗

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引入生物体内,培育新品种

优点

将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于一个个体上

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某些品种

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器官巨大,提高产量和营养成分

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

缺点

时间长,需及时发现优良品种

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

技术复杂

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有可能引起生态危机

举例

矮杆抗锈病小麦

青霉素高产菌株、太空椒

快速培养抗锈病小麦

三倍体无籽西瓜

产生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抗虫棉

13.基因工程(1)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工具: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基因的“运载工具”:

运载体,最常见的运载体是质粒。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①提取目的基因,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以质粒为运载体),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4.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它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15.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 (如 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 (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其优点是提高突变率、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

16.人工诱导多倍体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或低温)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其作用机理是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完成了复制但不能减半,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其不足是对遗传和变异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水平。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重要标志。

4.生殖隔离即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5.可遗传的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基因突变产生新的位基因,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突变和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原材料。

6.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要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7.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 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3.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

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5.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蛋白质(血浆蛋白)

6.血液运送的物质 营养物质: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 尿酸 乳酸等

气体:O2,CO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 维生素

7.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8.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9.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 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7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从而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的调节

低等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

应激性

反射:高等动物(昆虫,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及人

反射的条件 :有神经系统 ;有完整的反射弧 (不能是离体的)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低级的,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膝跳反射,眨眼)

    以上《人教版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人教版八年级知识点总结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人教版八年级知识点总结》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