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本文关键词: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如何在,教学中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本文简介: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内容提要:感悟不同于理解,它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感悟。充分利用感官促进感悟。在反诵读中引导感悟。在重点研读中提升感悟。在质疑和讨论中强化感悟。在大胆的想象中丰富感悟。关键词:感悟、体验、反复、质疑、讨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本文内容: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内容提要:感悟不同于理解,它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感悟。充分利用感官促进感悟。在反诵读中引导感悟。在重点研读中提升感悟。在质疑和讨论中强化感悟。在大胆的想象中丰富感悟。
关
键
词:感悟、体验、反复、质疑、讨论、理解。
“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的实质是意会,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心理过程。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烦琐的讲解和“疱丁解牛”式的分析能达到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感悟”。因为“感悟”首先应有所感,只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才能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和作者已有的背景、感知经验碰撞、接通、共鸣,才能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这个字左边竖心旁,右边是个我。阅读课就是要引领着学生去研读文本,挖掘文字背后更广阔的天地,使“吾心有所悟”。只有通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聆听”作者的倾吐,领略作者笔下的人、物、情、景,感受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体验语言文字在特定语言情境中所展现的生命力,语言文字不再是枯燥、机械的抽象符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运用也不再是单向的机械设计和被动接受,而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主体的感悟、作者的倾诉与教师的关爱融于一体的语言交际过程、生命活动的过程。学生的感悟只有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才能得到最佳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感悟效果。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欣赏每一个学生的“悟得”。要把全体学生看作感悟的主体,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营造情感的氛围,提供感悟契机;架设一座沟通“主观存在”与教材“客观存在”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获得生命体验,进入感悟境界。学生的感悟虽然有深有浅,或多或少,但只要是真实的感受,教师都要加以保护,“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
清代陆世仪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可见悟的重要性。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呢?下面来谈谈对悟的粗浅看法。
一、
充分利用感官促进感悟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通道。感悟,首先是有所感。在深入感悟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文化积累和反复吟诵,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还需动用声音、录像、画面等手段,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或加上嗅觉、触觉等综合作用,来体验文章丰富内涵。语言文字是描绘容观事物的符号,这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有时很难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这给理解课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运用音、像、画等手段来进行阅读教学能使学生从对文字的简单理解,变为浮现在眼前的画面。这是一种很好的感悟教学手段。如在讲授《卡罗纳》一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始对课文的学习的:
师:同学们,你们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吗?
生:会!
师:唱两句给老师听听!
生:(学生开心到唱着)
师:唱得真好!世上只有妈妈好,母亲给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们有妈妈真幸福。
师:可是有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他的母亲却因病去世了。(同时播悲情音乐——《辛德勒名单》,屏幕中也同时出现神情恍惚,面容憔悴的卡罗纳的形象。图画加上音乐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凄凉之感,学生顿时进入了情境中,深深地体会到了卡罗纳的狐独和凄凉)
生:(听着音乐,看着图画中的卡罗纳,学生天真的笑脸马上变得严肃,同情心被唤发,心情变得沉重,学生很快就进入到课文的情景中。)
师:他的名叫——卡罗纳(板书,齐读)想读读他的故事吗?
生:想!
音乐和图片的巧妙结合,扣击着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为感悟卡罗纳失去母亲的巨大悲痛做好了铺垫。学生的感官接受到鲜明的形象、声音时,右脑区域的积极活动,会使学生在瞬间产生一种直觉的反馈。而利用这种直觉反馈,启迪学生的感悟能力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感官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会作品的内涵。这种方法在诗歌教学中的效果尤其明显,因为诗歌的语言非常简练,意在言外,能带给阅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在教学古诗《题西林壁》时,我让学生通过绘画引导比较“横看”和“侧看”的不同(“岭”连绵起伏;“峰”陡峭挺拔),让学生找出作者看庐山的不同角度有哪些,使学生明白,由于看的角度不同,即使是同一景物,也会呈现不同的姿态,然后让学生回忆《画杨桃》一课,使学生明白诗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二、教师引领朗读感悟
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沉入”书本,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然后再“跳出”书本,将感受表征为语言才能实现。
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有表情、有节奏地反复诵读,在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之所爱,恨之所恨,入境又入情,以求“语语悟其神”。如《猫》中“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可引导学生重读“几”“非……不可”,读出猫等老鼠的决心与耐心,表现猫的尽职尽责,读出作者的爱猫之清。又如《卡罗纳》一文,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情意深厚,应注意启发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或进行范读。全篇的朗读基调,要表现出卡罗纳内心极度的悲伤和人们对卡罗纳深切的同情,朗读的语气要缓慢低沉。卡罗纳来学校之前老师对大家说的话,前半部分语速要稍慢,语气要低沉,体现出沉痛的心情;后半部分则要郑重严肃。老师把放声大哭的卡罗纳拉到胸前时,心情是痛惜的,但同时还要鼓励卡罗纳坚强地生活下去,所以前半部分语气要亲切、柔和,后半部分要语重心长而又不失坚定。卡罗纳回忆母亲的语句,要读得欢快些,反衬出现实的凄凉。只有这样才能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对课文的内涵产生深刻的领悟。才能在朗读感悟上收获“言外之意”、“味外之味”、“弦外之音”。
三、
在重点研读中提升感悟
我们除了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以外,还应指导学生在重点研读中提升感悟。重点研读,是以一段课文或一个句子为中心,通过对其仔细的体味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是提升学生课文感悟深度的重要手段。学生的研读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过程。而对教师来说,重点研读则是引导学生由对作品的初步印象上升到对其精彩处、细微处的仔细品味的重要手段。
研读活动的运作关键在于确定研读专题。例如:《火烧云》这一课时,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最能突出火烧云美读一读,有一个学生找到了一句写颜色美的句子来“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象是天空着了火。”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来品味这句话的内涵,我是这样引研的:师:“同学们,把‘烧’换成‘红’,读一读这句话,你发现什么?”生读了几遍,马上举手说:“‘红’字只有颜色,没有亮光”“‘烧’字让人觉得火烧云鲜艳无比,光亮耀眼。”又如在教学《猫》一文时,我让学生找出反映作者喜爱喜爱猫的关键句子来研读,学生找到以下句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1、“在你习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每花”本来是黑乎乎的脏脚印,作者把它说成是小梅花,可见有多喜欢猫。2、“它还会丰富多腔的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我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听猫的叫声,有的学生认为猫的叫声根本不好听,,可作者连用了四个词语“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简直把它写成了歌唱家,爱猫之情溢言表。
有了研读专题,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进入研读境界。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如果将确定研读专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就研读方法而言,可以因人而异,不拘一格:可以是朗读、默读,还可以是批注、赏评、质疑等等。这里,作为教师尤其要注意的是:要鼓励学生抓住感兴趣的字、词、句及片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从而使全体同学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的情境。
四、在质疑和讨论中强化感悟
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阅读课上一定要大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勇于发表独立见解,说出自己对课文的感觉。千万不能把学生的一些天真率直的问题当作是不可理喻或毫无价值的,因为往往正是在这些问题里面,体现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直观感受。如我在教《火烧云》这一课时,在研读完全文后,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一个学生说,有一个地方我不明白:“为什么课文的结尾说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又说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了?”刚引导完学生感悟完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重点段落,课文的最后的段落我打算略讲,真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我知道,这个问题正是他读完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一感受,也许课文的开头和中间是直接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而结尾换了一个角度来写,写的较为隐晦,因而使学生感到困惑的缘故吧。于是紧扣疑点,鼓励学生联系上文反复读句,结果他们终于明白到“火烧云又像这个又像那个”是因为火烧云变化极多,而“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和“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是因为火烧云变化极快的缘故。而这些正是火烧云的特点。通过质疑学生的感悟更深。所以我们应多表扬那些敢于质疑的同学,并且告诉大家,不管对课文有什么想法,都应该积极地在课堂上提出来。
五、在大胆的想象中丰富感悟。
想象,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的有效方法。想象就是学生利用原由知识、表象或经验,对课文描写的人物形象或事物、意境展开再造想象,还可以就课文的描述的进行创造想象,从而使人物、事物形象更鲜明、意境更丰富。描写生动、意象丰富的课文可以在想象中体验。如童话《巨人的花园》冷酷无情的巨人大声的训斥孩子,小男在文中是个奇异的人,他用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小男孩专注的眼神,仿佛在跟巨人说着什么,孩子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给了巨人怎样的震撼?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课文略去不写,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于是我让学生想象小男孩想说些什么?学生七嘴八舌的说起来。甲生说:巨人你太自私了!生乙说:没有孩子,你的花园永远只有寒冷的冬天。生丙说:巨人,你能让我们这些孩子在你的花园里玩吗?生丁说:巨人,和孩子交朋友,你将永远快乐!学生的想象,不但丰富了人物的形象,还透析了童话所包含的哲理。其实在阅读感悟中我们常常运用想象,如教《白鹅》,白鹅见到生客,必然厉声叫嚣;篱笆外有人走过,它也引吭大叫。我们让学生想象白鹅会说些什么话。小珊迪悲惨的死去,把小利比托付给作者,三年后的一天,作者带小利比来到珊迪的坟前,小利比会对小珊迪说些什么呢?充分发掘课文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你会看的学生智慧的火花在闪现。我们完全不必对孩子们天真的想法作过于苛刻的要求,而应该看到他们在读书过程中投入的主观感受、展开丰富联想的良好阅读品质。应该看到,某些时候他们对所阅读的作品已经形成了自主感悟的习惯。这种习惯最终必将使他们终生受益——不管他们以后所学的专业是什么,也不管他们以后去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用多种方式启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感知、品味和领悟,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