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学科带头人课题研究方案

日期:2020-04-15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学科带头人课题研究方案 本文关键词:课题研究,学科带头人,方案

学科带头人课题研究方案 本文简介:汉字特点与小学识字教学有效性研究一、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一)选题背景1、基于文件精神。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其《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谈及识字教学时指出:“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2、基于汉字听写大会的启发。去年

学科带头人课题研究方案 本文内容:

汉字特点与小学识字教学有效性研究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

(一)选题背景

1、基于文件精神。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其《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谈及识字教学时指出:“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

2、基于汉字听写大会的启发。去年暑假,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诺亚舟优学派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了我对汉字的重新审视。汉字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是人类文明、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它以其优美的形体和精深的内涵独立于世界文字之林,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观赏价值,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所以,识字教学不应当仅仅是把汉字当成记录语言的工具来学习,而要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的美丽与魅力。

3、基于字理识字教学方法的思考。去年,我在参加国培时,通过网络聆听了北师大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王宁老师的讲座;今年三月份,又去杭州观摩了广西师范学院黄亢美老师的字理识字课堂教学,认识到汉字的形体中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进一步感受到汉字鲜活的生命力。汉字是有灵性的,是有温度的,它们的美应该让每一位学生去感知。但是,有的教师在运用字理识字过程中,机械套用,无视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造成了学生学习的额外负担。

4、基于教学现状的分析。2011版课标把识字写字教学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结合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教研室在全县做了一次“小学识字写字教学分片区观摩活动”,发现了识字教学的存在的几个问题:

(1)识字教学的内涵太过狭窄。教师一般都是为了识字而教识字,只要达成学生会认和会写的目标就万事大吉。对汉字的间架结构,布局规则很少去讲,连最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摆笔顺,教师在课堂上也做的很少,更别说汉字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教师把汉字教死了,把学生教呆了,这样的教学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对识字失去了兴趣,更不能为阅读和写作奠基。

(2)教师识字教学随意性强,完全忽视汉字的构字规律,凭借自己的感觉去教学。比如教学“兵”字,让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丘”+“八”字,这虽然达到了识记的目的,但是,不能让学生从字理上去引申和拓展。其实追其字源,“兵”字上从斤,底理从两个手,就是两个手拿着一个斤,斤表示斧头,而斧头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武器,古代经常用斤的本意是武器的代表。因此从源字的构形上看,这个字的本意是武器。我们在掌握字形的本义后,就能将一串引申意义联系起来,如:“纸上谈兵”、“兵不厌诈”

“短兵相接”

“兵来将挡”等,这比单个记忆掌握要牢固有效得多。

(3)重视字音、字形教学,忽视字义教学。课堂上,教师把大量时间用在正音及干巴、生硬的左右、上下、半包围等简单结构的分析上,却不去关注对字义的引导,无视汉字的生命活力和文化价值,学生死记现象严重,正是理解的缺失造成学生的快速遗忘。

(二)研究价值

1、教师对汉字特点的了解,增强了教师的文化底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对汉字特点有了深入理解,就可以追根溯源,科学有效、深入浅出地教学生识字,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识字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3、教师运用汉字特点灵活教学,避免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度拓展,占用了学生的有效时间。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古今的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即依据字理进行识字教学,能让学生快速形象地识记汉字,且能领悟汉字蕴涵的文化内涵。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识字教学的要求是: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著名特级教师,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黄亢美先生撰写系列研究文章发表看法,提出了“字理+心理=合理”的观点,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汉字字理知识的重要性。

一些专家、学者、老师在汉字构形和字理教学上也做了许多研究。如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周良平的《从汉字的发展过程中看造字法》,黑龙江大学任柳颖老师的《论汉字文化因素与汉字教学》,四川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郑继娥的《汉字认知心理研究成果和汉字教学》等,都对汉字进行了细致深入地剖析。侯军老师在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33期中的《识字教学审美化处理浅析》中说道,可以将识字这一教学活动与教学艺术结合起来,让学习枯燥汉字的过程因为充满童趣的生活、情节有趣的故事、有灵气的画与有深意的诗等的加入而变得充满艺术性,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动力的目的。《中国汉字的构成特点及汉字独具的哲理和智慧》一文,更加详细具体阐述了汉字的不同特点。这些研究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的标准。

三、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难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深入了解汉字的基本特点,如形声、象形、会意、指示等,了解汉字音形义和谐统一之特点,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

2、在教学中关注汉字特点,深入到文字的背后,探寻到文字的起源,因学生年龄和可接受程度给与灵活指导,带着情感引领学生享受中华汉字的美丽与魅力,做一个有温度、有激情、有思想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二)研究内容

1、调查了解教师目前对汉字特点的认知现状。

2、调查了解汉字特点与小学识字教学有效性的关系,明确教师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研究小学识字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知汉字的哪些特点,就可以游刃有余地达成识字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对汉字基本特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难点:汉字特点在识字教学中的灵活、高效应用。

(四)研究假设

教师对汉字的基本构字特点深入了解,能用所学知识分析小学阶段的汉字,从构字原理方面深入浅出地教学生识字,使学生对汉字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形成自主识字的意识,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五)创新之处

在大家都热衷于字理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我想引发大家的冷静思考:利用汉字特点教学到底应该到什么样的程度,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全盘告知,还是要关照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不要只关注教师如何教好,还要关注学生如何学好。这是我课题研究中的一个创新点。

四、本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1、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师识字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教师教给他们汉字知识与识字兴趣与识字效果的关系;问卷调查教师汉字知识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2、吸纳实验教师,组成研究团队,集体培训,明确目标和要求,为研究搭建平台和营造氛围。

3、通过专题书籍、网络学习,教师研讨活动、读书活动的开展、学习心得的书写,深入了解汉字特点,并在实践中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4、确定实验对比班级,反复对比实验,检验教师使用汉字特点进行教学前后的效果,及时记载,认真分析,教师及时撰写心得和论文。

5、总结方法,形成经验。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制定专门的调查表,通过问卷调查和谈话了解,对学校教师及学生进行调研,了解汉字特点与识字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2、行动研究法。在有计划有步骤的调研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研究,通过课堂实践,验证自己的教学成果。

(三)实施步骤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年6月――2014年7月):课题启动阶段。主要任务目标是课题立项,成立课题组,初步制定研究方案、研究对象,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做好动员工作。

第二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课题实施阶段。根据方案,课题组初步进行研究课题的探讨,建立课题资料档案,收集、积累资料,分析有关资料和实验数据,有计划地进行阶段总结和撰写论文。

第三阶段(2015年1月――2015年5月):研究总结阶段。总结研究经验,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申请结题,接受课题专家组的审查鉴定

五、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实验教师的研究论文。

3、实验教师的研究心得。

4、活动实录。

篇2:编排建议-数学素养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材料12

编排建议-数学素养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材料12 本文关键词:编排,研究成果,素养,汇编,课题

编排建议-数学素养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材料12 本文简介:对苏教版教材第一册的使用建议淮安市实验小学徐学艳苏教版国标本数学教材趣如童话美如诗。教材所选取的素材都是学生所喜爱的生活场景和小动物,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特别吸引小学生,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注重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主

编排建议-数学素养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材料12 本文内容:

对苏教版教材第一册的使用建议

淮安市实验小学

徐学艳

苏教版国标本数学教材趣如童话美如诗。教材所选取的素材都是学生所喜爱的生活场景和小动物,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特别吸引小学生,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注重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如:第八单元“和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这一课中,“试一试”让学生抛10个花片,根据10个花片可能出现的正反面情况来写算式,从而归纳有关10的加减法。这一素材本身就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人人动手操作,根据自己所抛花片的结果说出4道算式,然后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并猜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分别得出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学生经历了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在练习形式上,大部分例题和习题都以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出现,如:“小鸡回家”、“小青蛙跳伞”、

“小蜜蜂采花蜜”、“小鱼钻圈”等。教材还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发展水平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学生相当感兴趣。教材是一套开放而具有活力的教材。同时,根据教学实践,针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容量、难度等谈一谈个人的粗浅认识,与各位老师商榷。

1.教材注重了让学生写好数字,多次安排了写数指导与练习,非常好。教材在教学了1~5各数后紧接着安排了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这一课中,如果能设计把答案让学生写在“日”字格里就好了,既可以巩固学生的写数又可以明确学生的想法。

2.教材第22页的第2题:看数涂色,学生在做题时用的时间比较长,可否改成看数画一画。

3.教材第24页的第5题,问:从左边数起,哪几只小鸭戴帽子?从右边数起呢?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口答的,我觉得如果能让学生写下来会更好,便于比较。

4.教材第53页的第8题,可否在两组题的中间出示四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去选一选,连一连。

5.教材第54页有关8的加减法的例图,内容创设了一个游泳情景,题型开放,学生可根据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相当好。教学中学生有的根据男生、女生的人数列出5+3=8、3+5=8、8-3=5、8-5=3;有的根据是否带游泳帽列出了7+1=8、1+7=8、8-1=7、8-7=1;有的根据岸上、岸下学生的人数列出了5+3=8、3+5=8、8-3=5、8-5=3;还有的根据是否用游泳圈列出了6+2=8、2+6=8、8-2=6、8-6=2。教学中发现这幅主题图容纳了大部分有关8的加减法题,只是缺了4+4=8、8-4=4,而根据男、女生人数和岸上、岸下学生的人数列出的算式相同。是否可将图稍作调整,变成男生4人,女生4人,这样这幅主题图就容纳了所有有关8的加、减法题,就更完美了。

6.教材第74、75页的场景型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让学生综合运用认数、计算和位置等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非常好。但这个情境可否换一换,因为在教学这课时已经到了冬天。

以上漏见,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使用建议

吴玲

数学学习应当是有价值的。有价值我想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数学本身的理论体系的价值,二是学习者将来生活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应该交给学生可以进行实际应用的数学知识,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过程。

苏教版教材创设了许多学生生活里的和学生常见的实际问题情景,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乘法口诀》,分别选择了学生喜欢而又常见的儿童乐园游玩为场景,让学生在游玩中编出口诀。

教材学习内容呈现的方式多样,有图文结合、对话、合作活动、动手操作、对比等形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关注学生从情境中收集信息、利用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发展数学思考与实际应用。

例题与练习的设计有利于教师自主、开放的安排教学。在使用教材时,不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苏教版教材是一套开放而具有活力的教材。但在具体教学使用教材时,我们有两点自己的想法及建议:

1、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乘法口诀后半部分,也就是积时,写得较慢;一些学生还会把两位数几十几中的十丢掉;有的学生会把如四十二、二十四这样的数看错,二年级学生虽然会写小写的数字,但是学生经常用的是阿拉伯数字,因此我们觉得可否允许口诀的得数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这样更清晰,便于学生记忆。

2、在教学“乘法口诀表”这一节内容,也就是教材第79~80页时,看上去内容不多,但在实际教学中,一节课是不够的。首先学生在初次探得口诀表的排列方式后要填写缺少的口诀,再深入地探寻口诀地排列规律;其次想想做做第1题的表格,实际上是要口算两个乘法口诀表,大部分学生在填表时比较慢,同时由于数字过于集中,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错,所以用去较多时间。可否把这一课时的内容分改成两课时,想想做做第1题放在第二课时,这样学生有了前一节课的口诀复习与整理,就会更好地来完成这张表。

以上认识,不妥之处难免,敬请专家指正!

对于苏教版教材数学第五册使用的建议

淮安市实验小学

张月红

苏教版数学第五册教材总体编排较合理,但也发现了一些在教学时不太好处理的地方,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来,请同行们多多指正。

一、顺序的安排上,能否把第五单元的“24时记时法”和第六单元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中间穿插其他的单元。“24时记时法”教材虽然只安排了3课时,但它所涉及的知识远非3课时所能解决,即使学生能理解,但这些知识仍需要一段时间去“消化”。可随后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同样也是本册书的教学难点,这样的两个单元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实是一个挑战。如果这两个单元中间安排一些诸如“观察物体”、“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单元,我相信学生的学习有了一个缓冲的过程,学习的劲头也会很足。“摸牌与下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实践活动,本节课安排两个活动内容,时间有点紧凑,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建议安排2个课时。“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安排了简单分数的认识与分数之间的大小比较,教学内容教多,分数之间的大小比较是一个难点,需要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建议把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分成2课时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学的会更加扎实。

二、在第七单元出现了连乘应用题,书中还介绍了两种解决的方法,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益处甚多。教学中,我也尝试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由于书上出现的数量较小,学生的正确率较高。但在《练习与测试》的习题中,很多学生出错,其原因是当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时发现,有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而这些知识是学生没有学到的。我想如果把“两位乘两位的计算”安排在“连乘应用题”之前进行教学,学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第四单元加和减,教材中介绍了线段图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书上对于线段图的介绍知识初浅的。在后来解决很多数学问题的时候很多需要线段图,学生在画线段图的时候,不能够把问题条件标清楚。所以我建议教材是否能够把线段的画法介绍的更完整点这样效果会更好些。第三单元千克和克,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概念模糊,只知道千克是用来表示重物体,克是轻的物体的单位。尤其克在实际教学时很难演示。一个二分硬币是一克,这个在天平上很难表示出来。对天平的介绍也比较少。建议对克这一单元设计一些易于学生操作的小实验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这一单元。

四、教材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中的“简单时间的计算“里有这样一个例题(即53页):例子在左边列出了一个节目预报的单子,右边提出了“六一剧场播放多长时间?”这一问题,书上给的解答方法是16-14=2,播放2小时。这样做无疑是正确的,可是,如果是这样“16:40-16:10=30”是否可以呢?我建议书上应多提供一个不是整时减整时的例子供学生学习,同时把单位名称写在结果的后面。比如说,“想想做做”中出现“借书时间是12:00—13:30,15:00--16:30,问每天借书多长时间?”时,学生的做法是这样的:13:30-12:00=1:30,16:30-15:00=1:30,1:30+1:30=3:00,即每天借书3小时。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13:30-12:00=1小时30分,16:30-15:00=1小时30分,1小时30分+1小时30分=3小时。从学生思维发展上讲,学生容易将“时刻”与“时间段”混淆,如果书上加上一个类似不是整时的例子,可能将有助于学生正确知识的建构。

五、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教材通过让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名称。理解周长的含义的学习,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解决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一下,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拓展性内容掌握不是太好,如:一边靠墙的长方形篱笆,学生往往是把四条边都算上去,这是由于生活经验不足造成的。这类型题目是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

六、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单元观察物体,目的是能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或根据观察者的位置,确定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正方体能看到不同个数的面,但最多只能同时看到三个面,能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3个同样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物体。这部分内容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吃力,能否把这部分内容朝后面移一移。

以上只是一点浅薄的看法,不是很成熟,希望专家给予指导。

对苏教版第七册的几点使用建议

淮安市实验小学

陈慧玲

笔者近两年任教四年级数学,都使用新的苏教版教材。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发现有几处需要改进的地方,现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一、

教材第5页的思考题需要改进。

第5页的思考题内容是某路口的交通信号灯每30秒转换一次,从下午5时到5时10分,这个信号灯转换了多少次?教参的结果是①600÷30+1=231(次)②600÷30=20(次)。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转换”和“变”不一样,如果红

绿,转换一次,变一次,也可能变两次,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600÷30=20(次)。

二、建议教材不要让学生度量特殊的角。

教材在19页让学生量一副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问每个三角板上三个角度数的和是多少?教材第21页,分别量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中各个角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度量的误差,有少部分同学度量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度,五边形的内角和不是540度,六边形的内角和不是720度,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很不利,至于发现了什么就更不好教学了。

三、建议垂线的画法不要用小尺

教材第43页学习画垂线,课本上是先把直尺和已知直线完全重合,再把三角尺的一条边和直尺完全重合,然后从三角尺的另一条边画垂线。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只要三角尺的一条边和已知直线重合,再在三角尺的另一条边上画线,就得到已知直线的垂线。另外课本上在定义互相垂直的时候有直角符号,在教学画垂线时却没有直角符号。我们认为为了以后学生更好学习,应标直角符号。

四、

课本第81页的数学阅读应改变

课本第81页数学阅读:在同一条件下,把抛硬币的实验独立重复多次,如上千次、上万次……结果将会怎样。无位著名学者亲自试验后分别得到的数据:

①4092次

2048次

2044次

②4040次

2048次

1992次

③10000次

4979次

5021次

④24000次

12012次

11988次

⑤80640次

39699次

40941次

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认真研究,很难发现有什么规律。教参也没有给出解答。我们认为除了教给学生正反面的概率差不多以外,别的我们也找不出抛的次数多少跟正反面有什么关系。

以上浅见,不妥之处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对国标苏教版第九册教材编写的几点认识

淮安市实验小学

别巍魏

今年刚教五年级,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刚拿到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便迫不急待地认真研读了一下。或许是用惯了老教材,对于新教材我有几点不成熟认识。

一、内容编排上,理论知识不系统。一册书都有十一个单元。有些两、三节课时为一单元,有些是四、五课时为一单元。感觉知识点太散,跳跃性太强,系统性差。如将小数乘法、除法各分为两部分教学:第七单元小数乘、除法(一),教学小数乘整数和小数除整数;第九单元小数乘、除法(二),教学小数乘小数和一个数除小数。这样编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但给人的感觉是很零散,使学习内容少了连续性,知识间很严密的联系被人为的打散了。教学上,使学生不易掌握知识间的内部联系,不易形成知识网络。第五单元小数乘整数刚告诉你“是怎么算的”,下面就要告诉你“为什么这么算”。现在你只讲了“是什么”,“为什么”要到隔一段再讲,刚刚到可以深入引导总结规律的时候嘎然而止,基本的训练错过了,这个体系就切断了,思维探究的精神就弱了。学生没能建立起正确的知识体系,理性概括能力、抽象能力、科学精神就难以形成。实质上,小数乘法、小数除法都各为一个整体。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串线、”“结网”,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二、教学内容偏难。(1)编者是想通过精简教学内容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学生学习更加吃力。这种做法就如原来是让学生先爬上梯子,再去摘果子,而现在是把梯子拿掉让学生直接去摘果子,学生够得到吗?或许只有少数个儿高的够得着。如原来在学习小数乘、除法之后,就安排了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现删去,直接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应用到小数进行简便计算。我们知道,简便计算是建立在正确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之上,是计算的“高级阶段”。这就好比一个还没学会行走,就要快跑,其结果是要摔跤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有学生在计算乘、除与加减混合运算时不知道运算顺序,凡遇到可用运算定律的题目不管其是否能简便一律运用运算定律,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下降。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学知识有它内在的联系,教材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增增减减的问题。

三、规律性的总结少了。没有理论性的东西,只有一些操作性的东西,好像是浮光掠影一样编写教材。比如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三道例题后教材没有总结出计算法则,学生学习后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规律性。不总结规律学生的认识就不能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或许编者是想让学生自己总结,但我认为教材应给出计算法则,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和形成科学的态度。

当然苏教版教材注重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其中精彩之处很多,恕不列举。

怎样滚得远

——对国标版教材第七册一个实践活动的困惑

淮安市实验小学

陈晓君

笔者今年任教四年级数学,在使用国标版新教材过程中有一处困惑了很久的地方,现在提出来想与大家交流。

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实验给出了用30厘米-50厘米长的木板在地面上搭一个斜坡,使得斜面分别和地面成30度、45度、60度的角再把一个圆柱形物体(如胶带圈)轻轻放在斜坡的顶部,让它自动地往下滚,等物体停止滚动后,从木板的底部开始量出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教材三个角度都让滚三次,然后求三次的平均数。

困惑一:教材安排这次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发现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的远一些。关键在实际实验时,我在教室里与学生一起共同实验,结果发现胶带圈滚得太远,在教室里停不下来,最后是撞在教室墙壁上停下来。然后我和学生调整了方位,把桌子全部拉开,选择教室较长的位置进行实验(教室是长方形的,第一次选择宽的位置,不够滚的)。实验前我先做了一下示范演示,强调要让胶带圈自动的滚落,不能施加外力,选择的木板和地面都是尽可能的光滑,结果学生分小组的实验结果各不相同,有的结论是木板与地面成60度滚得最远(赞成的人最多),有的结论是木板与地面成45度滚的最远(赞成的人也比较多),有的结论是木板与地面成30度滚得最远(赞成的人较少)。

困惑二:面对学生的不同的实验结果,我的心理乱作一团,到底是什么情况滚得最远呢?教材的安排是通过实验来发现规律,现在的问题是实验的方法解决不了问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矣。课前曾经和其他数学老师交流过这个问题,她们也认为实验很难发现规律。甚至后来还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是45度滚得最远,因为我妈妈去年教过四年级(他的妈妈是我们的同事),无奈之下,向任教过四年级新教材的老师请教,得到的结果是45度,滚得最远,至于为什么,原因也没有说清楚。

困惑三:这个实验活动的正确答案是什么?我仔细的翻看教参、教案、教辅资料,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实验的目的就是发现正确的规律,现在发现不了,却也找不到正确答案。无奈的情况下,我把高中物理知识拿出来复习,来解决问题,现分析如下:

答案一:60度滚得最远,其次45度,最近是30度。

因为斜面都相同,所以胶带圈在与地面成60度角的木板的一端时离地面最高,重力势能最大,胶带圈滚动的所有能量都来自与这个重力势能,所以60度的重力势能最大,所以滚得最远。

答案二:45度滚得最远,30度其次,最近是60度。

胶带圈在斜木板上之所以向下滚,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在力的作用下产生加速度,如果假设木板与地面的夹角是A,木板的长度为,受重力作用,平行于木板方向产生一个加速度为g×sinA,根据动能定理,

胶带圈滚到木板底部的速度为v=cosA,谁滚到木板底部的速度最大,谁滚得就是最远。g都是相同的,只要比较cosA的值就可以了。

30度时,cosA=≈0.61

45度时,cosA≈0.59

60度时,cosA≈0.47

所以30度滚得最远。(由于物理长时间没有学习,不知道理论是否运用正确,还请大家多指教)。

答案三:就是以前教过四年级的老师说是45度滚得最远。

以上内容,都是我思考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到掌握这些知识的时间,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却是迫切需要知道的,如果教师都不知道正确答案,何以告诉她的学生呢?这就是我教学这个单元的实验课内容的困惑,请大家帮助。

以上为个人浅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深入研究教材

灵活运用教法

——场关于“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策略的讨论

淮安市实验小学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题目忽深忽浅,把握起来真不容易!”

“67页上的思考题答案我都做了半天才做出来,但不知道该如何和学生讲才好!”

“这部分内容是列举法解题,很多例题的呈现是通过列表法解决的,但实际上很多题目通过列表不但繁杂,而且容出错。”

……

在教学第九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时,很多老师都觉得教材把握不准,学生的解题错误百多,于是一场关于如何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的讨论在长征五年级数学办公室开展起来了。

戴俊:“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与我们以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相比一个创新性的内容设计,以往老教材注重数学内容的呈现,而教版教材在兼顾内容的同时更注重方法的训练,重知识传授更重数学方法渗透、数学思想熏陶。但从一种教材到另一种教材,对于很多老师,可能是一种痛苦的“蜕变。”面对新教材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新手,都是研究者,都是实验者,碰到新问题,共同研究是一种好方法。例如我们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碰到的问题,我们就要发挥集体的智慧。

赵波:现在我们主要的困惑是感觉每一道习题仿佛都是独成一体,很难将它们穿成一条线,就题论题,不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方法。

孙娟:这一单元内容与前面找规律和小数加减法内容相比,教材编排难度上明显增加,学生们感觉得跳跃性太大,接受起来不太容易。

陈云:我们要防止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只要让学生去感受策略,学生是否真正解决问并不重要。这点肯定是不对的。虽然是列举法解题,我们不能仅限于列表格法解题,教材设计的意图是提供解题的方法,而不是框定一种方法,列举法应该包括表格列举、文字列举等,因此,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认识并学会使用假设、替换等思路,这也是给学生多种解题策略的需要。

刘永平:要想教好“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每一位老师首先要研究教学的策略,不能将目标公停留在讲题目的角度上,学生积极的配合与参与是我们达成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大胆地重组教材,设计有意义的教学也是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我们老师不应忽视的地方。

殷定红:我非常同意刘书记的观点:2007年10月30日,市教研室在举行了教研活动,我和校的四位同志参加了这次学习活动,听了五(9)班孙新老师数学新授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本单元的第2课时。孙老师通过围绕暑期教师红色之旅这一主线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整节课结构紧凑,设计精巧,听课老师一致认为这是一节常态下的好课。学生活动形式多样,既有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有集体讨论、小组争辩的过程,练习设计针对性强,层层递进,先从学生安排住宿的2种方案进行对比,得出先安排3人间比较简便,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比较方便?有什么规律,这和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运用适当的情境,引出问题,既有浓浓生活味,还有严密数学知识渗透,两者结合得非常紧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孙老师立足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老师充当学生活动参与者的角色,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感觉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定要依存在活生生的具体情境中,这样的知识才能更有生命力。

江以清: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研究教材,不光是研究本课内容,更要了解整个教材的编排体系,只有通读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课堂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教教材“的浅层面上,更要达到“用教材教“的深度。

江宇:的确如此,就拿本单元来说吧,解决问题的策略,四年级有画图,六年级也有这同样课题的内容,教学的重点是替换思想,如果我们不认真研究教材,那我们是不能真正认识教材编定的意图,更谈不上用好教材了,一些一线老师对于新教材总觉得教材编排与以前的人教版体系不一,无从下手,课堂教学时只能就课论课,缺少整体认知,所以,使用新教材时,我们老师要将整个教材学习一遍,不光看本年级的,也要将前几册或后几册教材深入地研究一下,深入体会新教材的思想,切不可“带着马鞭开汽车。”教师在备课时,不仅仅要备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深层次地挖掘通过本节课要教给学生一种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教好教材,老师们首先要研究好教材。

陈文静: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活动性和操作性得到很大的增强,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胜任新教材的教学任务了,个别老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具有启发性,课堂上最常听到的回答是“是“、“对“、“正确“、“欢迎“、“可以“、“会“等“短话“,全班学生一种声音,而缺少富有个性的有独特见解的“长话“。操作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成了配角,老师成了主角,这一些都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以改进的。

胡清:本单元教学用枚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是在四年级画图、列表等策略的基础上编排的。通过枚举解决问题是把符合问题的全部可能逐个找出,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本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应该有话可说。如列举要有条理、按步骤进行,例如例2的教学,先考虑只订1本,再依次分别考虑订阅2本、订阅3本的情况。又如列举时可以画表格,也可以不画表格。在有困难的时候,列表能帮助思考。再如订阅2本的情况最复杂,要把3本杂志两两搭配……要鼓励学生把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还要引导他们整理、归纳交流的内容,使成功的经验、曲折的教训都成为有益的资源,充实到列举策略里去。

戴俊:今天的讨论非常成功,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感受到,每一章节虽然是独立的,但编者编写的意图,使用时正确的把握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但随着各种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一线老师运用新教材教学取得很大成绩,新教材也被广大师生所认可,但我们对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却一刻也不能放松。

篇3:低段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低段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识字,课题研究,结题,自主,培养

低段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低段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发布日期:2009-11-2816:02:59作者:[范群英]《低段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办范群英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一)课题的背景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小学生识字量中日常生活的可用字词不足,以及学生对生活中、读物中碰到的字词有

低段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低段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发布日期:2009-11-28

16:02:59

作者:[范群英]

《低段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办

范群英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课题的背景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小学生识字量中日常生活的可用字词不足,以及学生对生活中、读物中碰到的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又不能在课堂上得到及时的解决。识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又是个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说它重要,是因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必由之路,不掌握识字这把钥匙,就无法打开科学文化知识宝库的大门。说它艰巨,是因为中国汉字的数量太多,而且字形复杂,难记难写;字音字义又变化多端,实在是比较难掌握。因此,识字是小学生的一个难关。但又是每个学生必须闯过、闯好的难关。引导学生自己学、高兴学、发现学。在学生掌握很多汉字后能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新字,在生活中运用、巩固。新课程突出的一点就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识字能力的养成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一,开放识字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多地从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这个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设计学生识字的形式,开展生活化识字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地识字,在识字中更好地生活。

其二,从根本上改变小学语文识字效率低下和识字水平低劣的局面,新课程推出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也缘于此。

其三,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完善学生学习的个性心理,培养学生探究的学习习惯。有鉴于此,本课题想着重通过“优化识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探讨一些小学生识字的行为及其策略,以便学生逐渐积累、体验,形成一定的识字能力和符合小学生识字的规律。

二、课题的界定与内容

(一)课题的界定识字是指学生识别汉字的最优化态度、方法和策略系统。识字方法的探究就是要对学生识字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了解和实验,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适合学生识字认知规律的集中快速识字技术方案,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一年时间内就能比较自由阅读短篇文章的标准,彻底解决识字难的问题。识字教学作为学生智力开发的手段,有力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有效识字,即对所认识字的巩固率高,数量大,回生率低。

(二)课题的内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四个:

1、班级学生的识字差异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识字差异情况,找出原因。

2、寻求低年级学生有效的识字方法。

3、形成提高学生有效识字的教学策略。

4、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一年时间内就能比较自由阅读短篇文章的标准,彻底解决识字难的问题。并寻求低年级学生有效的识字方法,形成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1)文献法: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

收集、汇总、分析同一领域研究新动向,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2)实验法:为了使“自主识字”既科学又实用,并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实验过程中,始终注重控制有关条件。学生不择优,教师不拔尖,条件不特殊,不改变课程计划,不增加师生负担,坚持在普通条件下进行常规教学实验。

(3)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测试一年级新生的识字量,统计小学当前4门主要学科(语文、数学、自然、思品)中的词语量以及频度,调查、分析儿童汉字识写教学的现状和汉字识字写字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4)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方案。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从2008年9月开始研究到2009年9月结题,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9月至2008年11月)

1、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实验教师的有关理论的学习,查阅、收集前期成果的相关信息,对班级学生的识字差异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识字情况。初步进行文献法研究。

2、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

1、寻求低年级学优生有效的识字方法,整合资料,探索提高学困生有效识字的对策。

2、每两个月进行一次识字水平的测试、调查,并作好分析,作出进一步的试验,初步判断其成效。

3、总结前半年的实验情况,调整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6月至2009年9月)

1、撰写课题报告。

2、汇编研究成果。

五、本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1年,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主要进行了实验教师培训和前测工作,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1、采取集中辅导和相互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计划,畅谈教学研究中的体会,撰写学习过程中的心得。经过一系列系统的学习,实验的老师加深了对“优化识字方法”的理念、内涵、理论依据、应用的多种识字方法及具体操作等的认识。

2、前测主要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是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总的来看,学生生活在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汉字又是母语,在身边到处可见,再加上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入学之前,学生都有一定的识字量,据调查,学前孩子对新教材第一册生字表中生字的认识率平均达40%,好一些的甚至平均达70%。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对答案的选择无大的差别,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儿童无识字兴趣、无识字能力、无识字方法,识字教学仅仅是你教我学,即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的分布比较均衡。综上所述,觉得识字任务主要还是教学策略的问题,不是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深刻认识识字教学任务外,关键还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识字,培养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

第二阶段:课题进展阶段。

实验中我们逐步改进、发展并完善对优化识字方法的教学,进行验证性研究,看能否探索出一套优化识字方法的教学策略。

本阶段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重视集体备课,加强听课指导,进行教学反思,实验中教师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识字量、词汇量,为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策略。

1、构建语文学习方式的生活化生活化的教材对应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识字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无形中淡化了学生学习意识,在自然、轻松的生活中认识汉字,又能激发强烈的识字愿望。

①生活融入于课堂。以前教师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讲如何记字形、结构、字义上,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学生记得慢,学得苦,语文能力提高也很缓慢。我们把生活融入课堂中,让学生在与实在的事物的撞击、交流中去认读字形。如在教学《语文快乐宫》时,让学生带动物玩具到学校,教师准备好各种动物标签,然后组织学生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说说动物的特点,记记动物的名称。把枯燥的识字教学融入生活中,一些本来少见、复杂的字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记住了。在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又快又准的贴出物品相应的名称,通过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汉字符号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汉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起来。

②课堂回归于生活。生活可以走进课堂,同样课堂也可以回到生活中去。如教学《超市购物》时,就可以走出课堂,带学生到学校周围的超市购物、参观。在超市里,老师对着商品及商标,指导学生自主地识字,这样的生字教学轻松愉快,效果又好。这时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就不再只是符号的记忆,而是表象的记忆,表象记忆中个每个表象将大量命题以一个功能单元存入记忆系统,可节省很多记忆的空间,减少记忆的负担。

2、利用校园文化资源的多样化在识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资源,校园里的文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1)认识新教室里的物品,提高识字量。走入新教室,教室里已有很多现成的物品,如门、窗、讲台、黑板等,教师应抓住这一机会,将教室里的物件向学生们一一地作介绍。在学生们都知道这些物件名称的基础上贴上写有名称的卡片。课余时间,学生三三两两地一起读读、问问、认认,还相互纠错。有的不认识、念不准的、争执不下的字,在得到老师帮助下终于认识后,孩子们兴奋得很。这样识字轻松自然印象深。

刚入学的孩子急于认识新同学。可请每位同学自己动手制作卡片,写上自己的姓名贴在课桌右上角,鼓励小朋友课间多去“串串门”,看谁结识的小朋友多。活动中小朋友们奔来跑去,充满快乐。为巩固他们对同学姓名的认识,还可让学生轮流当值日生发放同学作业本。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少,不认识课表,于是,每天下午放学前可将第二天的课表写在黑板的一角,念给孩子们听。没有两三周他们就可以自己认识课表,完成好相应的课前准备。

(2)认识校园里办公室、宣传窗、名人名言、校纪、校训、功能室牌匾等,提高识字量。带领学生一边参观校园一边让其识字。碰到学生时,常把其拉到身边问问,校园里的这些汉字就在身边,学生都会有意无意地去注意它。这样,学生把熟悉校园环境与识字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识字的内驱力大增。

3、设计生活作业的丰富化。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而自由,如同一只鸟放在林子里;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里面。”所以,教师除了让学生读课本书之外,还要读生活。教师要构建生活大课堂的新课程观,努力拓展教学空间,布置创造性的生活作业,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1)在看动画或电影中识字。告诉学生看动画片的时候可以识字,看电影的时候可以识字,培养学生们生活中自主识字的意识。

(2)在购物、逛街、旅游中识字。利用家长带他们上街、旅游的机会识字。比如在候车时认站牌;在逛街时认街道牌;购物时认包袋上的商标……这些随处可见文字都能成为学生生活识字的“书”,从而满足儿童对识字的渴望,继续保持识字的热情。

(3)阅读古诗、儿歌、小故事,熟悉汉字。每天布置一定量课外阅读,“阅读”活动初期,不提识字要求。但每天读古诗、儿歌、故事让孩子反复多遍指读,增加与汉字见面的机会。学生就对一部分出现频率较高的汉字,从不陌生到熟识,逐步熟悉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最终达到认识汉字的目的。并让学生对印象深的故事以“一页书香”的形式写出感想。

(4)在实践操作中识字。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听、说、读、做等各项基本活动中,动手实践最能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在学生大脑中的痕迹最深。我们要千方百计挖掘教育教学资源,创设活动情境,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识字。

a.让学生把报头、刊头、包装袋等认识的字剪下来,粘贴成“字海拾贝”或“手抄报”。

b.让学生在活动后进行“画画”。学生举行秋游、和家长逛街等活动,活动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然后贴上标签,标出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名称,或在作品上写一两句话,学生不仅积极性高,而且也认识了不少的字。

c.节日期间布置学生制作生日卡片写祝福语互送,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家长、老师、学生边问边写,易学易记。

4、设立“识字资料集”的统一化。我们把教材中要求会认的字在一段时间后,统计成一张表,让学生检查一下自己掌握了多少,放入“识字资料集”中,记录他们在校识字的情况。另一方面,把学生在生活中自己认识的字,请家长帮助记录或剪切下来粘贴好,放在资料集里,每周开展一次交流,评评识字大王。还在班级设立“识字墙”、

“识字乐园”,让学生把每周认识的字通过这些地方展示出来,交流学习。这样,学生识字成果得以充分地展示,再加以教师的肯定与激励,学生的识字动力得到维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就自觉地识记,从而逐步养成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

5、构建识字的方法的科学合理化。低年级的识字任务如此之重,要想攻克这个难题,就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成为自主识字的主人。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开发学生潜能,教给学生许多生动有趣的识记方法,如“做游戏”、“编顺口溜”、“猜谜语”┉使得识字教学变枯燥为新奇,变呆板为活泼、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1)顺口溜识字法。有些字的字形非常相似,像孪生姐妹一样,使人难以辨认。如学生总是把“己、已、”混淆,学生们就编起了顺口溜:开口“己”(jǐ),自己的“己”;半口“已”(yǐ),已经的“已”;再如:“来”字:“横下点撇再加横,一竖竖在字中央,左一撇来右一捺,这个来字不会忘。”这样,学生把顺口溜背熟了,就会写字的笔画了。

(2)歌诀识字法。即用显浅,朗朗上口的歌诀认识字形。如教“朋”字,用顺口溜“两个月亮在一起,做个朋友不分离”来识记;

“红”丝带是红色,“江”有水才是江。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方法尤其喜爱,他们还能自编歌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猜谜识字法。学生们对猜字非常感兴趣。根据学生富有想象的年龄特征和字形特点,在教学中编一些字谜让学生猜,,让学生既学得轻松有趣,又能加深印象,巩固记忆。如教学

“闪”,编成“门里面有个人”;

再如:“一点一横梁,梁下开个窗,大口张着嘴,小口往里藏。”是什么字(高)谜语猜出来了。

(4)游戏识字法。

低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游戏不仅能增强识字的趣味性,而且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利用以下识字游戏。利用“开火车”、“摘水果”、“给字词找家”、“给字娃娃找家”、“添减笔画游戏”等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

(5)规律识字法。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无论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还是形声字,都有其自身的构字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如一年级下册《识字的小秘密》,中的生字都是形声字:“烧、浇、挠、翘”。教材的编写意图就在于根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的。总之,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更大的认字量,并将这些字层次化、结构化地储存,便于学生提取。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识字技能并且学习运用这程序性知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将使学生成为认字的“快手”,顺利完成所要求的认字目标。

第三阶段:为课题结题总结阶段,主要是测试、问卷调查,整理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形成较为科学完整的有价值的“自主识字教学方式方法”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效果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识字任务,阅读水平也逐年提高。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识字量2500个,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班学生超额完成了识字量。孩子们在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观察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学已能流利朗读一篇长度为500字的童话,大部分同学能基本读完。

2、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识记字的方法,学生的识字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顺口溜识字法、歌诀识字法、猜谜识字法、游戏识字法,规律识字法等许多种识字的方法。

3、形成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教学策略,学生的识字热情空前高涨。对于课内和课外识字,我们都保证时间,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内和课外识字的实效。

4、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教学效率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识字教学的实验,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在探索构建自主识字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优化了识字教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当堂掌握率不低于98%;写句写段,提高汉字的运用能力,错字的错误率低到0、98%。

七、结论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实际,设计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识字策略,学生不但学会在课堂上识字,更学会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自主学习识字,掌握、探索识字规律,提高识字兴趣,让识字更好地为阅读服务,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由实验教师总结出来的识字方法与途径,符合孩子们学习认知特点,孩子们在实验中,常规、习惯得到了培养,识字与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

八、问题与思考

1、学生的评价方案,可能还不够准确、全面、完善,如何更准确、更全面地评价学生,有待深入研究。

2、在课内外识字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识字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

3、我们不会因为课题取得一点点成绩,就停止不前。我们深知,课题的研究没有终结,研究中也还存在许多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附调查问卷:

请完成下面的选择题。

1、课外,你碰到不认识的汉字,你会怎么做?(

a、放过

b、想办法认识它

c、想办法认识它并记住它

2、多认识汉字对你有哪些帮助?

a、阅读课外书籍

b、书面表达

c、与人交流

d、完成作业

3、平时,你常和小伙伴玩识字游戏吗?

a、经常

b、偶尔

c、没玩过

4、下列识字游戏,你最感兴趣的是:

a、猜字谜

b、制作卡片

c、制作识字课本

d、识字擂台赛

e、其他

5、你较常用的识字方法是:

a、查字典

b、问别人

c、利用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d、猜字谜

e、其他

6、学校开展关于识字的课题研究活动,你感兴趣吗?

a、感兴趣

b、很感兴趣

c、不感兴趣

评一评

正在读取…

评论:

[评论需管理员审核,请耐心等待]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以上《学科带头人课题研究方案》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学科带头人课题研究方案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学科带头人课题研究方案》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