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标语口号到流行语 本文关键词:流行语,标语,口号
从标语口号到流行语 本文简介:从标语口号到流行语,新中国的60年,每一个时代都不缺乏“代言”。前30年的标语口号,沾染着革命色彩,出自伟人英雄之口,自上而下贯彻,“政治挂帅”占了主流;后30年的流行语,包罗万象风格不拘,饱蘸着“群众智慧”,靠新兴媒体快速传播,它的产生、走红及其变种、湮灭往往快速而没有定式。谁也不能超越历史评判其
从标语口号到流行语 本文内容:
从标语口号到流行语,新中国的60年,每一个时代都不缺乏“代言”。
前30年的标语口号,沾染着革命色彩,出自伟人英雄之口,自上而下贯彻,“政治挂帅”占了主流;后30年的流行语,包罗万象风格不拘,饱蘸着“群众智慧”,靠新兴媒体快速传播,它的产生、走红及其变种、湮灭往往快速而没有定式。
谁也不能超越历史评判其优劣,谁也无法忽视这一个个句子、词组或者汉字背后所蕴含的历史。
您要是读懂了它们,就读懂了中国,我们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科学、民主的祖国;您要是理解了它们,就理解了中国人,我们越来越开放、富裕、包容、幽默的人民。
那时,革命、豪气、从上而下……
激情口号
标语口号可算正宗的中国特色,上至庙堂、下达草莽,说不出几句标语口号的国人简直无几。
新中国前30年,舆论工具远不如现在发达,标语口号既是“治国平天下”的工具,又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所以连“齐家”
也得靠它。
政策题词是口号主要来源
1949年,雄鸡一唱天下白。
毛主席在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作开幕词的标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建国后第一句、也是最深入人心的口号。
新时代开启了,同时一个传统悄悄确立:党政决策议政、领导口授题词,成为那个年代标语口号的最主要来源。
鲜活的社会就这样简明扼要地附着在标语口号上,机关传、报纸登、电台播、舞台演、墙壁刷……不论城市乡村,在围墙、水塔、烟囱以及任何可以写大字的地方,那些熟悉的宋体字常留在国人的集体记忆里。
上世纪50年代,百业待兴。毛主席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赞叹当代“妇女能顶半边天”,告诉青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同时还为新中国体育事业指明方向“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倡文艺文化事业发展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语句,时至今日仍活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
蓬勃向上贯穿新中国前十年
1958年,新中国开始进入“大跃进”、“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高调声中。在“超英赶美”的口号带动下,全国还“大炼钢铁”、“放卫星”。
随后,“坚持自力更生,发扬革命传统”迅速成为全国人民面对困难时的精神追求。广州知名媒体人陈扬现在回首那个时代感触颇有:“从建国初期的万里晴空到上世纪60年代初的经济困难,这段时间的标语口号始终充满一种蓬勃向上、方向感十足的特质,能不断给人希望。”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深入人心,“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言,与“铁人”王进喜跳下泥浆池搅拌水泥的形象一起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对新中国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蔚为深远。
但到了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背后却是工交企业基本陷入停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终结了千万青年的正常学业,“狠斗私字一闪念”、“早请示,晚汇报”
……
1976年,“打倒四人帮”、“拨乱反正”带来了新时代。
还记得那时作文里常用的“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吗?“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现四个现代化”等分别成为1978年、1979年的核心用语,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接下来,从“对外开放”到“深化改革”,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治理整顿”到“宏观调控”,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从“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连大白话“不折腾”都进入党的政治报告中……标语口号依旧扑面而来,但谁都感觉到,它们的“风味”已越来越亲切、晓畅和清新。
轰轰烈烈的口号
中国的口号,是一种文化,大多是为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服务的,目的在于最广泛地深入基层,务求入脑入心,然后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身体力行。
“人定胜天”
有多种说法,一是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开幕词中说的,但查无此句;二是在长征路上说的;三是这并不是毛泽东的原话,而是“文革”时期人们按照领袖的教导:“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豪言壮语得出的结论……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51年5月苏州小学生陈永康抓特务被打伤,毛泽东得知后亲笔题写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题词,并派人制成锦旗赠给陈永康,同时向全国的青少年发出了这一号召。
“工业学大庆”和“农业学大寨”
1963年底大庆油田开发成功。1964年2月5日,中央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1964年2月,《人民日报》刊登报道,介绍大寨发展农业的先进事迹,后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全国形成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80年,深圳蛇口工业区在建设过程中明确提出的这句口号,沿用至今。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为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2008北京奥运的主题口号。大气、时尚,是新时代中文艺术的典范。
如今,亲民、草根、与时俱进……
标语无忌
改革开放以来,标语口号也“大变身”: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不再耻于谈论金钱和财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好似跟一分钱掰成几瓣花的父母娓娓道来……
最有趣的是关于计划生育的标语口号,从一本正经的“只生一个好”,到推行有压力时口气很足的“一人超生,全村结扎”、“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再到晓之以理的“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孩子多养猪”、“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最终进入“男孩好女孩好,比例和谐更美好”、“让自己更轻松,使社会更和谐”……这被众多网友戏称为“计生从良”的经历,口号一步步走出“高压态势”,平易、贴身地进入百姓生活。
口号变脸流行语登台
不过,如果还要以“标语口号”来定义目前人们社会语文生活最常用的标志性话语,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生活的丰富、资讯的发达、传媒的迅捷,给博大的中文、智慧的中国人民倍增用武之地,口号不经意间以“流行语”的形式登上舞台。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足见刚恢复高考制度时理工科专业是多么走俏!“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又可见上世纪80年代的脑体倒挂状况是多么耸人听闻!“下海”、“下岗”、“倒爷”、“砸碎铁饭碗”,三言两语就道出经济体制改革给大家的印象。全社会齐来“五讲四美三热爱”,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坐标。
春晚和大片制造热词
市场经济了,商业广告成了流行语的崭新载体。随着女性用品成为商家猛攻之高地,“面色红润我喜欢”、“做女人挺好”这类引人遐想的句子迅速红遍全国。
“春晚”、“流行歌曲”、“国产大片”,本身就属于改革开放的新名词,这下又成了“流行语”的集中产地。
“领导,冒号!”、“你太有才了”,直到赵本山老师三年如一日的“忽悠”,从春节联欢晚会走入千家万户;“我想有个家”,“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都是月亮惹的祸”乘着歌声的翅膀被人们演绎成各种表达;秋菊的“就是要讨个说法”,中年丈夫的“审美疲劳”,朋友间“做人要厚道”,借国产大片的传播飞遍寻常巷陌、田间地头。
网络语言成潮流先锋
不得不提到“粤语北上”的现象。“广东腔”作为咱们改革开放先行地奉献给全国人民的“副产品”,当仁不让地在流行语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有没搞错”、“搞掂”、“冇问题”、“炒鱿鱼”、“打的”、“生猛”……最新范例:中央频频指出,我国经济总体形势“企稳向好”。又一个标准的“广式说法”!
用民间语词收集人、接力出版社副总编辑黄集伟的话说,“流行语当中的网络新词海量增加,这当中既有生活的毒药,也有智慧的解药”。21世纪,互联网和手机的加入,让流行语的传播更加势不可当。
“很傻很天真”、“很黄很暴力”、“打酱油”、“做俯卧撑”、“范跑跑”……到了今日,如果你看不懂“楼脆脆”、“被就业”,没听过“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不明白为啥“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或者还不能熟练运用“雷”、“囧”、“倒”、“汗”等等语词进行网络对话,那赶紧回家补课,不然就太“OUT”了!
陈扬觉得:可以借用新中国最初那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句式,当代流行语让“中国人民幽默起来了”!
理直气壮的标语
标语不仅是某项国家或当地政府政策的宣传手段,很多时候它更是民间智慧和语言的超级秀场。那些在墙壁上用石灰和油漆书写的历史,既生动通俗,又诙谐幽默。
湖南某乡政府:
“结贫穷的扎,上致富的环。”
某地有重女轻男之嫌:
“女扎要得病,男扎还能行!”
在贵州施秉看到的:
“放火烧山,牢底坐穿。”
安徽,归还农业贷款的标语:
“人死债不烂,父债子来还!”
普及义务教育:
“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养儿不读书,就像养头驴!”
广东南海盐步镇内衣厂很多,在镇政府围墙上刷了一条标语:
“发展内衣制造业是我们的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