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研读课程标准心得

日期:2020-06-03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研读课程标准心得 本文关键词:研读,课程标准,心得

研读课程标准心得 本文简介: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本次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为广大数学教师深刻领会数学新课改精神,有效的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中

研读课程标准心得 本文内容:

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本次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为广大数学教师深刻领会数学新课改精神,有效的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中的“内容领域及其框架分析”里,分别具体阐述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运”这四个内容方面的基本设计思路、内容特征和呈现形式,对每一领域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给出了相应得建议。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多样化与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

《课标》里“数与代数”中贯穿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是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一种题目,只要求笔算,另一种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计算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应该明确“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多样化”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否则只是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如果在计算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种、20多种的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二、生活化与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

数学,对儿童来说,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把数学教学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新教材的编排,有的通过调查商品标价引入小数乘法,调查父母月工资的收入计算多位数加减,测量足球场的面积并以其为参照物,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有的结合新课内容介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的复习课也已不只停留在“查缺补漏,知识系统化”上,开始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体尝到数学应用的价值。但是,我们该不该有这样的疑惑:“数学问题是不是都必须从儿童的生活实际提出?”“教三角形内角和怎样从生活实际引入?”“循环小数又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应该看到,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来自两个方面,有来自数学外部的(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有来自数学内部的。无论来自外部或内部,只要能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都能引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会出现发展,都是有价值的。前面提到的“三角形内角和”,如果采用由旧引新的方法(设问:正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没有规律呢?)三言两语,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绝对化。教学是科学,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当前,数学教学注重应用,既讲来源,又谈用处,大大地克服了过去“掐头去尾烧中段”脱离实际的倾向,成效是明显的。但必须认清,我们反对的是只“烧中段”,而不是不要“烧中段”,我们反对的是过度的形式化,而不是不要形式化,数学的形式化是数学固有的特点。我们既要注重应用、返璞归真的一面,又要注重抽象概括、形式推理的一面,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所以,重要的数学概念、规律应加以概括,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仍要揭示,在重视直觉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和初步的逻辑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探索与发现

学习方式一般说来,可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

发现学习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其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亦称发现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提倡的,并流传欧美,这种方式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如问题研究法、探索法等,实质均基本相同。布鲁纳认为,在人类全部生活中,人的最大特点是会发现问题。他把学生视为“发现者”,甚至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教师不给任何启发和帮助。创导者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探索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时,我国教育家将“发现法”引申为“引导发现法”,主张在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点“引导”,与布鲁纳的“纯发现法”有些区别。教学实践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外国的先进经验或理论的引入,必须本土化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强调的“自主探索”与“发现学习”亦基本相同。

美国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针对20世纪60年代许多人以为讲授必然会导致机械学习,而发现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的片面看法,在创造性地吸取了J.P.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认知观点后,首先对学习进行了两个维度的不同分类。根据学习的深度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他不像布鲁纳那样只强调发现学习,认为学习可以分为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后者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奥苏伯尔的见解对我们研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启发的。

小学生学习数学,首先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数学基础知识(往往以符号形式表示),学生必须积极思考,理解每个符号、式子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认识。如果学习中仅仅记住这些符号的代表组合,例如,只知道读作“三分之二”,却不明其意,这就是机械学习。一般的数学学习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当然不排斥个别的机械学习,如背乘法口诀,这种熟记只有助于记忆,并不表明推导其结果的过程,而且机械学习也只是辅助性的学习。

数学学习中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以定论形式展示出来,不需要学生去独立发现,只要学生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例如,“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本身就是一种规定,学生在原有已掌握的加、减、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先乘除后加减”直接计算,便可接受这一知识。

目前我国提倡的探索学习则不同。这种学习方式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探索发现某些数量关系和图形特征。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法时,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通过剪拼、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分析割补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

就以上两种学习方式的功能比较而言:探索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强调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培养和发挥,但是费时较多,何况数学学习,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习课题对原认知结构具有潜在的意义(即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生具有积极学习的心向。如果两个条件俱全,同样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也是有效的;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就容易造成死记硬背。

由此可见,两种主要学习方式都很重要,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而且有时在同一节课内,两种方式兼而有之、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我认为,新一轮课改中反复强调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改变学习方式”等,主要是针对过去过分沉湎于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情况而提出的,绝不意味着反对接受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而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对象等各因素进行考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确保学习的有效性。那种提倡一种又去否定另一种学习方式“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做法和说法,不仅不符合教学实践,而且对课改的深入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自主探索是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要处理好自主和引导、放和收、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面对挑战性的问题,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探索求得的,就应大胆放开,放要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应该看到,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收效极微,失去了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主体性往往也是苍白无力的。

四、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新课改中合格的、成熟的数学教师。

重视问题解决是各国和各地区数学课程目标一个显著的特点。美国NCTM数学课程标准(1998)把“问题解决”作为目标之一,而且把“具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台湾地区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之一是“数学课程强调数学解决问题活动。”对此有两个具体要求:(1)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先将问题变成可以用数或图形呈现的形态,做出一些个案,然后以归纳的方式或演绎的方式,把个案的解法形成一个数学模式。这样的解决问题历程在数学课程内应一再出现,使儿童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学到。(2)当学生在数学课程内习惯于面对非常规问题进行解题活动时,他就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在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时这种能力会帮助他调整适应,使他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优良公民。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旨在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内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荷兰数学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问题解决。韩国的数学课程重视吸收当代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新成果,重视数学应用,提倡数学问题解决,引入开放性问题(实际问题、非常规问题等),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

/(.

hU

通过对新课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感觉自己收获颇多,同时也深感自己研究的课题很具有实际意义。重视问题解决已成为世界各国数学课程改革共同发展的趋势,我国也不例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国家的富强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学习,掌握和创造性的应用,学生必须学以致用,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创造性的活动,“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o(UrifS

美国匈牙利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曾提到:“对学生灌注有益的思维习惯和常识也许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但一个数学教师假如他在这方面取得了成绩,那么他就真正地为了他的学生们(无论他们以后是做什么工作的)做了好事。能为那些70%的在以后生活中不用科技数学的学生做好事当然是件最有意义的事情。”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指出,波利亚在这里不是降低了数学的重要性,而恰恰相反,表明了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对于个人乃至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的重要性,即数学对于人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就整个民族或人类而言,就是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中学数学的教学要能够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的解题策略。所以我们在数学教育中应当突出问题解决教学,突出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

S)RwXE

建构主义理论同样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就数学学习而言,应当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小组合作探索,尝试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换言之,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则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最终解决问题。

5LTICm7_

GHA9b{1E)uob/Z

篇2:仁者重德仁者爱人(研读材料)

仁者重德仁者爱人(研读材料) 本文关键词:研读,爱人,材料,德仁,仁者重

仁者重德仁者爱人(研读材料) 本文简介:仁者重德仁者爱人《论语》研读(一)研读材料一: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译文】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他老

仁者重德仁者爱人(研读材料) 本文内容:

仁者重德

仁者爱人

《论语》研读(一)

研读材料一: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恕罢了。”

心得: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道:“大概是‘恕’罢!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心得: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问道:“假如有这么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们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说:“哪里仅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哩!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也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心得: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译文】

樊迟问仁。孔子道:“爱人。”

心得:

研读材料二: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道:“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人了。”子张道:“请问哪五种。”子张道:“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于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心得: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孔子坐着,颜渊、季路两人站在孔子身边。孔子道:“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道:“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颜渊道:“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道:“希望听到您的志向。”孔子道“(我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青人使他怀念我。”

心得: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严肃认真地工作。”子路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使上层人物安乐。”子路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没有完全做到。”

心得:

研读材料三: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心得: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

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心得: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乐于水,仁者乐于山。聪明人活动,仁者沉静。聪明人快乐,仁者长寿。”

心得: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聪明的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心得: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德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的人利用人,(他认识到仁德队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心得: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心得:

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于君子之道,他自己的容颜态度庄严恭敬,他对待君上负责认真,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役使人们合于道理。”

心得:

研读材料四:

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道:“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心得:

15.10

子贡问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世邦也,事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去培养仁德。孔子道:“工人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先要搞好他的工具。我们住在一个国家,就要敬奉那些大官中的贤者,结交那些士人中的仁人。”

心得: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平日容貌态度端正庄严,工作严肃认真,为别人忠心诚意。这几种美德,即使到外国去,也是不能废弃的。”

心得: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都回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理的事不做。”

心得:

【补充阅读】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研读链接】

仁这个字,在殷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中都没有发现。《尚书》二十八篇有一个仁字,《诗经》三百篇有两个仁字,其意义都不很清楚。只是到了春秋时代,仁才被人们越来越多地提起。在《国语》中,仁凡二十四见,基本意义是爱人。《左传》中仁凡三十三见,除爱人之外,其他几种德行也被称作仁。然而这些材料中反映的有关仁的思想,都是零散的、无系统的,思想内涵也是比较肤浅的。孔子在形成自己的思想时,抓住当时在意识形态中已经出现的仁的观念,明确它,充实它,提高它,使他升华为具有人道主义博大精深的人本哲学。

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一百零九次,可见仁在孔子学说中地位的重要。

孔子的仁包括哪几层意义?最通常的意思仍然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个意义的仁,是在理论形态上对氏族社会原始人道主义观念的恢复和发展。这样就不仅发展了春秋以来的重民思想,并且使之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人道主义内容。

仁的另一层意思是修身,是对道德准则的遵从。这里要说明的是,孔子的礼是经过他损益、充实了仁爱精神的周礼。孔子认为它是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因而也是理想社会的框架。一个人应该克制、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定,这就叫做仁。

——匡亚明《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和人本哲学》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它的基本含义,孔子说,是“爱人”(《颜渊》12.22)。清代学者阮元专门讨论过《论语》中的“仁”字。《论语》中到底有多少个“仁”字,他说是105个,其实是109个。“仁”是什么意思?我用最简单的话讲,就是拿人当人。首先是拿自己当人,其次是拿别人当人。拿人不当人,是不仁。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论语》之中,“仁”之一字,出现了109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孔孟》

“仁”字从拆字意义上理解是“两个人”或“人与人”,两个人相处,人与人之间,最佳的境界是什么,当然是相爱,领导爱群众,群众爱领导;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哥哥爱弟弟,弟弟爱哥哥,丈夫爱妻子,妻子爱丈夫,大家和和睦睦,亲亲热热,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啊,所以,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樊迟问仁),孔子不加思索的回答:“爱人。”(《论语·颜渊》)

由于“爱”这个字的意义太狭隘,不能涵盖以上内涵,我们的先人就发明了一个特别的字——仁,这个字表面上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两个人”,或者是“人与人”,但内涵却极其丰富,意味深长,“两个人”、“人与人”,你们自己去想,两个人该怎么相处,怎么过。

仁爱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还有许多外延的东西。

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子张问仁),孔子回答:“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张说,请讲具体一点,孔子回答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虎》)1.所谓“恭”,就是对人恭敬有礼。人与人相爱,有一个最基本的东西,那就彼此之间讲礼貌。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礼貌的人总是受人欢迎,傲慢的人总是被人讨厌,别人对我们有礼貌,我们的心理就会产生愉悦,对我们无礼,就会感到伤心。实际上,礼貌不仅是一种社交礼仪,也是心灵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将心比心,见面多礼让、多微笑、多寒暄、多打招呼。2.所谓“宽”,就是宽容,这是“爱人”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子贡问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就是“宽容”,自己所不想做的,不要叫别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人。3.所谓“信”,就是诚信。诚信是孔子思想重要的内容,并把它当作立身处世的根本,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没有诚信,容易伤害别人,但伤害最大的还是自己,因此,诚信,不仅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不仅是爱人,也是爱自己。4.所谓“敏”,就是做事勤快。在孔子思想中,做事勤快总是和说话谨慎联系在一起的,他说:“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因此,说话谨慎也是“仁”的一个重要内涵。5.所谓“惠”,就是恩惠。人与人之间,不能只讲爱、礼貌和宽容这些精神的东西,君王对臣子的鼓励和表扬,也不能只停留在几句好话和一张纸上,物质奖励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孔子那里,“爱人”还表现为一种经济上的实惠。

——王语道《〈论语〉赏析》

在大多数的例子里,

孔子认为仁人即是完人,即是真正的君子,即是金律之人,因为仁者“己欲立则立人,及欲达则达人”。为仁要经由“忠”与“恕”,方可达成社会与个人之和谐融洽。

——陈荣捷《孔子的人文主义》

6

    以上《研读课程标准心得》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研读课程标准心得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研读课程标准心得》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