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制度保障

日期:2020-07-03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制度保障 本文关键词: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保障,创新

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制度保障 本文简介:浅谈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保障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实现这一任务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本科生教育愈来愈受关注,在国家培养人才新目标出来之后,各高校都打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口号。本文从制度层面剖析了目前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缺陷,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弊

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制度保障 本文内容:

浅谈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保障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实现这一任务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本科生教育愈来愈受关注,在国家培养人才新目标出来之后,各高校都打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口号。本文从制度层面剖析了目前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缺陷,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弊端提出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提高实现目标的效率。

关键词:本科生、创新能力、制度

一、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制度保障的必要性分析

1、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2、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因素

3、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制度保障的作用

二、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找文本、访谈、问卷)

1、

成功探索及经验

2、

存在问题

3、

分析原因

三、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第七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如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十七大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大学生正是具有创新潜力的群体,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深重的任务。当前我国高校正处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开发的转型时期,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普遍不尽如人意。相比教育管理的问题、方法,深层的管理制度更应受到我们的特别重视,它们是实现一系列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

只有从制度方面进行探析才能解决问题的根源。

一概念界定

(1)

创新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他的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并通过市场获取利润。从现代意义上来看,创新意味着对前人的思想进行开拓、批判和推陈出新,同时创新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本文中的创新主要指本科生在学习中能够运用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知识体系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出新的理论实践成果。

(二)创新能力

心理学上将能力定义为人们顺利地完成活动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包含着实际能力和潜在的能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在学习学科知识、解决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的问题过程中,力图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获取信息、分析加工和转换信息、储存信息、应用和监控调节信息,从而达到产出或可能产生出某种社会和个人的价值成果,并加以传递、展示、评价和反思提升这些信息的只能品质。

创新思维能力是其核心,具有流畅性、敏锐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密性五种特征。

(三)制度、教学管理制度

《现代汉语词典》将制度定义为一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二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来源于实践,但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它是在人们对实践活动的价值得到认可后,对以后的实践活动进行的建议和规范,是一定思想观念的反映。人们通常将制度狭隘地理解为条文型的规范,制度包括条文型、习俗型和口授型三种表现形式,条文型是其最基本的表现。

各高校都有着一套指导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为强化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而制定的教学规章、制度、条例等,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约束、激励和导向的作用。

二、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层面的缺失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相反,有缺陷的制度不仅会增加教学管理的难度,降低教学质量,也会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开发。目前就我国普通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状况来看,现有的制度并未能提供足够的保障。

(1)

从国家宏观管理角度来看,我国实行的是科技与教育相分离的管理体制,科研院所属于科技管理范围,而大学则属于教育类。这种体制有利有弊,利处在于科研院所拥有着大量的科技资源,聚集了一批批优秀的科研人员,为国家做出很多贡献。缺陷在与这种体制不利于科技资源的合理分配,这里的资源当然包括研究人员在内。大量的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集中在研究所,这便削弱了高校的科研能力,许多科研人才投身于科研事业而不能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高校的科研设备也不齐全,理论不能结合实践探索,这给创新人才的培养带来一定难度。

(二)从高校内部教学制度来看

1.制度的共性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目前高校千校一面的情况也导致了大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籍管理等高度的统一,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及多样性发展。在教学管理上,追求统一的目标,忽视学生的群体与个体差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校培养不出独特的创新型人才,而是千人一面。在学生管理上,以学校为本的价值取向尤为突出,学校采取一些政策措施,都是从学校需求方面出发,并未能将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又如何谈得上开拓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呢?

2.教学管理制度的高度统一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目前高校本科教育统一的专业设置、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评估使得不同的高校变得“千校一面”,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千人一面”。课程设计方面,必修课占了很大一部分,即使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也必须修读。很多高校学生每学期只能选修一门课,并且对人数也加以限制,因此很多同学不能选到他们感兴趣的课程。长久提倡的选课制、选教制也只是流于形式。学校的特色、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很难在统一的模式下得到发展。

3.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合理限制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1)

学生评价制度不合理。评价制度有着双重作用,一方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引导着学生如何去学习,如果侧重于书面考试,学生当然只要会背会做题就行,如果侧重于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学生必然会在这方面进行多训练。然而对于学生的考核,目前仍然以考试为主要形式,一到期中、期末大学里仍然和小学、初高中一样,弥漫着考试气息。试题的标准化,考试内容单一,只注重课本知识,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大多只要背书或笔记就能考出个高分。这种考试制度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太低,导致教师填鸭式地灌输内容,学生死板地学习而不愿多思考、自觉地去研究问题。这就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教师评价制度不合理。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任务的承担者,但具体的承担者却是教师,师资队伍的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高低都直接关系着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目前各高校师资队伍状况来看,具备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的教师并不是很多。对于一些老教师,他们是接受传统教育出生的,一时间从传统教育变为创新教育,这对于他们来讲是个很大的挑战。而对于年轻的教师,他们或许具备着这些素质和能力,但并未将中心用于培养学生,而是忙于自己的科研项目,原因在于不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

教学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尺度,是教书育人的主要手段,然而普遍高校的教师评价制度都偏离了这一尺度,而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尤其体现在教师职位的晋升、薪水的增加等方面,科研成果相对于教学分占了很大比重。这使得很多教师整体忙于自己的科研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培养。评价标准的单一很容易抹杀了教师教学的热情,必然也影响到创新人才的培养。

(3)教学管理制度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不是说有就有,也不是光靠教师讲解知识就能获得,创新源于实践、创新能力亦源于实践。然而学校在学生的实践活动方面做得却不是很好,未能起到指导作用。很多学校展开一些实践活动,如学术讲座、创新设计比赛,当活动结束后,学校并没有进行信息收集与反馈,没有与理论相联系,对学生进行进一步指导。寒暑假之后学生的实践报告上交后,校方没有任何反映,收取实践报告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自然难以形成。

4.

社会就业制度的缺失

学校内部教育管理制度不不合理导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不明显,同时社会就业制度也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就业压力逐年增加,这使得大学生接受教育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很多学生学习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并不是单纯因为热爱,因此更少了股专研的劲。更多学生不得不把重心放在各种证书上,所谓的“敲门砖”。例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证书、会计证、驾驶证还有各种出国证书等,学生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这些证书上,忽视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3.

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为学生多样化、个别化的学习提供自由的场所、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现行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涉及的面非常广,操作性也比较强。它既规范教学课堂活动,又引导课外学习生活,强调理论教学的管理和教学基本建设的规范,是一套以学校、管理者为本位、以控制为中心的刚性制度。这样的制度适合计划经济时代,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在强调创新型社会中,制度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需要增加它的弹性。我们应该抓住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机遇,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新教育观念,从制度层面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1)

从宏观方面看,我们只有通过改革完善基本教育体制,促进各教育层次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素质,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大家都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才会有所作为。另外,国家应该将科技和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合理分配资源,充分利用资源,鼓励倡导科研人员进入高校从教,将科研创新精神传播于大学校园中。

(2)

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来看

1.

确立新型的素质教育观,明确教育目标,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将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等观念深入人心,改变以往的重知识轻实践的观念。

2.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1)

加强提高师资队伍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建设

不同层次高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不一样的,“211”“985”高校由于承担的科研项目比较多,学术氛围比较浓厚,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也就比较高。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组成中,普通高校还是占了很大比例,普通高校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关键还是要看师资队伍的情况。因此,高校应该针对这一弱项制定出相应的制度。比如,在本校成立科研创新小组,由一些具备科研能力的老教师带领新教师进行专研,设立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大胆去搞科研、去创新。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走入企业、走入第一生产线,提高实践能力。只有教师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有可能随之提高。

(2)

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各高校应该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形势,对教师的考核要兼顾教学和科研两方面。每个高校的层次不一样,因此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权衡科研与教学的地位比重。在教师考核制度上,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应当给予同样的待遇,管理人员经常性地进入课堂评教,这些措施将会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体现在教师会认真备好每节课,努力寻找创新教育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3.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增加制度的弹性化

(1)

学校可以通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支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实践。弹性学制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里的生动实践,是我国改革、创新和完善教育教学制度的有效尝试和有益探索。另外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课程学习、课外实践、创新活动中给予指导。

(2)

改革考试制度,目前很多高校的考试试卷内容单一、试题死板,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应当引起教学人员的足够重视。灵活的思维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学校应当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试题,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离不开动手实践,因此,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只能是以试卷形式进行考核,理工科类的一些课程完全可以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与实践相结合更容易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

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学生评价制度依然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

首先,在评价方法上应使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顾名思义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这也是我们通常所采用的,负面影响我们都已经了解。而形成性评价则是强调过程,帮助学生和教师把重心集中在进一步提高学习上,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其次,从评价主体来看,长久以来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这就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针对这一问题,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应当有所变化,时刻遵循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体智力差异,理解学生的情感。

最后,学生评价标准应该多样化,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素质及精神的重视。既要重视知识也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素质、探究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制定出适合他们的评价标准。

4.

增加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

所谓制度的服务性也就是指制度要以学生为本,要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而服务。学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依靠教师的指导,更离不宽松的教育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各高校应当加大资金投入,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资金方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玮.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7

【2】姜廷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西南大学,2009:7

【3】常志娟,吴学红,张佩琪.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轻工科技,2012(2)

【4】李进华.教育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探索【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5】杨治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问题探析.【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2(12)

篇2:本科生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纳米零价铁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申报书

本科生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纳米零价铁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申报书 本文关键词:群落,微生物,本科生,土壤,纳米

本科生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纳米零价铁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申报书 本文简介:四川农业大学本科生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申报书项目名称纳米零价铁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项目负责人王学忠学院资源学院联系电话18408213250申报日期2015-11-4四川农业大学制表项目名称纳米零价铁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起止时间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负责人姓名学号年级所

本科生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纳米零价铁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申报书 本文内容:

四川农业大学

本科生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

纳米零价铁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

项目负责人

王学忠

资源学院

联系电话

18408213250

申报日期

2015-11-

4

四川农业大学制表

项目名称

纳米零价铁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

起止时间

2015

11

月至

2016

11

负责人

姓名

学号

年级

所在学院、专业

联系电话

E-mail

王学忠

20137323

2013级

资源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

18408213250

项目组成员

贾洋措

20137321

2013级

资源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

18408213246

扎兴波

20137324

2013级

资源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

18408213252

姓名

李云

职务/职称

副教授

通讯地址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

电话

18200355369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一、

立项依据(项目意义、现状分析等)

氮循环是描述自然界中氮单质和含氮化合物之间相互转换过程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构成氮循环的主要环节是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其中固氮作用、硝化作用以及反硝化作用对于土壤的氮素循环意义重大[2],硝化作用是土壤氮素转化的重要过程,不仅关系到铵态氮在土壤中的转化,而且与过量氮肥投入导致的土壤酸化、硝酸盐淋失及其引起的水体污染和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直接相关[3],因而与此相关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一直以来,氨氧化细菌(AOB)被认为是自养氨氧化过程的最重要贡献者。然而,泉古菌门中的化能自养氨氧化古菌(AOA)的发现,将氨氧化微生物由细菌域推进到古菌域[4],有研究表明在高氮投入的中性和碱性的环境中,AOB

是硝化作用的主要驱动者,而AOA

主要在较苛刻的环境包括低氮、强酸性和高温的环境中发挥功能活性[5-7],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一般农田土壤和草地土壤中主导氨氧化过程的是AOB

而不是AOA[8-9],因此AOA和AOB对自养硝化过程的相对贡献仍是争论的热点。复杂自然环境下不同的理化性质驱使AOA

和AOB

产生不同的反应,从而在氮循环中占据各自的生态位。不同的氨氧化古菌和细菌之间存在生理特征的差异,氨氧化古菌和细菌的群落结构与特定的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土壤和污泥中的很多因素,如土壤质地、pH值、土壤氧气含量、土壤的温度和水分、污泥盐度、土壤氮素水平、植被类型和土壤污染状况都是影响氨氧化细菌和古菌的功能和群落结构的因素。

纳米零价铁(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nZVI)是指粒径小于100

nm

的零价铁的颗粒,由于其较强的反应活性能够快速去除卤代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及其他无机阴离子等多种环境污染物[10-13],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13-17],并且可以通过直接注射到污染区域实现原位修复,是一种高效、快速、经济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材料。nZVI

越来越普遍用于土壤的修复,但其对病毒、细菌、微生物群落、以及动植物等都能导致一定的负面效应,尽管其毒性机制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nZVI

暴露后铁离子的释放和氧化损伤确实可以引起生物效应,部分研究还分析了环境因素和表面改性对其毒性的影响[18]。nZVI

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越来越成为近年来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关于nZVI

毒性效应的研究中发现跟微生物生存环境以及nZVI

浓度有关,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影响不大,甚至还增强了某些功能细菌的功能,但是可以改变环境的某些理化性质,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溶解氧等,这也可能是抑制某些细菌生长的原因[19-22]。在纳米零价铁的毒性机制探讨中提到由于其粒径非常小,nZVI

颗粒进入到细胞中,最终导致细胞失活。除此之外,nZVI

被氧化之后的粒径会增大,甚至可能达到微米级别,附着在细胞表面,很容易堵塞膜上的一些通道。纳米零价铁在土壤修复的应用中会对土壤中的氨氧化微生物造成哪些影响的研究报道还较少,因此本项目采用添加纳米零价铁进行土壤室内培养,研究纳米零价铁对土壤中氨氧化古菌及细菌的数量、结构和活性的影响,查明添加纳米零价铁下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演变规律。

参考文献

[1]刘正辉,李德豪.

氨氧化古菌及其对氮循环贡献的研究进展[J].

生态毒理学报,2015,10(

3)

:

28-37

[2]侯海军,秦红灵,陈春兰,等.

土壤氮循环微生物过程的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5):

588-594.

[3]Broos

K,Mertens

J,Smolders

E.

Toxicity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assessed

with

various

soil

microbial

and

plant

growth

assays:

a

comparative

study

[J].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2005,24(3):

634-640.

[4]Braker

G,Conrad

R.

2Diversity,Structure,and

Size

of

N2O-Producing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Soils—What

Matters

for

Their

Functioning?

[J].

Advance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2011,13(8):

33-75.

[5]K?nneke

M,Bernhard

A

E,José

R,et

al.

Isolation

of

an

autotrophic

ammonia-oxidizing

marine

archaeon

[J].

Nature,2005,437

(7058):543-546.

[6]Erguder

T

H,Boon

N,Wittebolle

L,et

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shaping

the

ecological

niches

of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J].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2009,33(5):855-869.

[7]Schleper

C.

Ammonia

oxidation:

different

niches

for

bacteria

and

archaea?

[J].

The

ISME

Journal,2010,4(9):1092-1094.

[8]贺纪正,张丽梅.土壤氮素转化的关键微生物过程及机制[J].微生物学通报,2013,40(1):98-108.

[9]Jia

Z,Conrad

R.

Bacteria

rather

than

Archaea

dominate

microbial

ammonia

oxidation

in

an

agricultural

soil

[J].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9,11(7):

1658-1671

[10]Li

A,Tai

C,Zhao

Z,et

al.

Debromination

of

decabrominateddiphenyl

ether

by

resin-bound

iron

nanoparticle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07,41(

19)

:

6841

6846

[11]Zhang

W

X.

Nanoscale

iron

particles

for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An

overview

[J].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2003,5(

3

)

:

323

332

[12]Liu

Y,Majetich

S

A,Tilton

RD,et

al.

TCE

dechlorination

rates,pathways,and

efficiency

of

nanoscale

iron

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propertie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5,39(

5)

:

1338

1345

[13]Kanel

SR,Greneche

J

M,Choi

H.

Arsenic

(V)

removal

from

groundwater

using

nano

scale

zero-valent

iron

as

a

colloidal

reactive

material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06,40(

6)

:

173

178

[14]Hoch

L

B,Mack

E

J,Hydutsky

B

W,et

al.

Carbothermal

synthesis

of

carbon-supported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particles

for

the

remediation

of

hexavalent

chromium[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8,42(

7)

:

2600

2605

[15]Song

H,Carraway

Er.

Reduction

of

chlorinated

ethanes

by

nanosized

zero-valent

iron:

kinetics,pathways,and

effects

of

reaction

condition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05,39(

16)

:

6237

6245

[16]Wu

D,Shen

Y,Ding

A,et

al.

Effects

of

nanoscale

zero

-valent

iron

particles

on

biologic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and

microorganisms

in

activated

sludge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3,262(

12)

:

649

-655

[17]Zhang

X,Lin

Y,Shan

X,et

al.

Degradation

of

2,4,6-

trinitrotoluene

(TNT)

from

explosive

wastewater

using

nanoscale

zero

valent

iron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158(

3)

:

354

357

[18]葛兴彬,王振虹,郭楚奇,等.

纳米零价铁的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J].

生态毒理学报,2015,10(

3)

:

28-37

[19]Tilston

E

L,Collins

C

D,Mitchell

GR,et

al.

Nanoscale

zero

valent

iron

alters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nhibits

chloroaromatic

biodegradation

potential

in

Aroclor

1242

contaminated

soil

[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3,173:

38

46

[20]Fajardo

C,Ortiz

L

T,Rodriguez-Membibre

M

L,et

al.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zero

valent

iron

(

ZVI)

nanotechnology

on

soil

microb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ity:A

molecular

approach

[J].

Chemosphere,2012,86(

8)

:

802

808

[21]Barnes

R

J,van

der

Gast

C

J,Riba

O,et

al.

The

impact

of

zero

valent

iron

nanoparticles

on

a

river

water

bacterial

community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0,18(

1)

:

73

80

[22]Pawlett

M,Ritz

K,Dorey

R

A,et

al.

The

impact

of

zero-valent

iron

nanoparticles

up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s

context

dependent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13,20(

2)

:

1041

1049

二、

项目方案(具体方案、实施计划、可行性分析)

1.研究目标

在查阅文献与野外实地调查基础上,选择不同类型的土壤,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测定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数量及结构,进而研究纳米零价铁对氨氧化微生物演变的影响。

2.研究内容

(1)纳米零价铁对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OA)数量及结构的影响。

(2)纳米零价铁对土壤中氨氧化细菌(AOB)数量及结构的影响。

(3)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因子。

3.具体方案

(1)样品采集

供试土壤采集于水稻收获后和休闲作物甜玉米收获后,用土钻采集土壤样品,取样时尽量远离小区边缘。在施底肥前采集6点(S形曲线)耕层(0~20

cm)土壤样品,将新鲜土样充分混匀,标记并分装于两个塑料袋中,其中一袋储存于4℃用于微生物指标分析,另一袋自然风干用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2)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土壤pH值测定采用电位法;有机质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热法;电导率(EC)测定水土比为5:l,采用DDS-LLA型电导仪测定(鲁如坤,2000);铵态氮和硝态氮测定采用2mol/L

KCl溶液(水土比为5:1)浸提,振荡1h后过滤,滤液采用连续流动分析仪(荷兰Skalar)测定。与此同时采用烘干法(在105℃下烘24h)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3)土壤样品的培养及微生物DNA的提取

根据田间最大持水量计算,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将实验土壤含水量调节至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然后根据土壤含水量称取相当于5.0克风干土样的新鲜土置于瓶中,让土壤均匀分布于120mL的瓶底部,用橡胶塞将瓶口封闭并用铝盖锁紧,在黑暗条件下28℃培养28天。随后取约0.6克的加水培养新鲜土壤,利用FastDNA?

Spin

Kit

for

Soil试剂盒,根据其提供的操作指南提取土壤微生物总DAN。通过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土壤微生物DNA的浓度和纯度,进一步通过1.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DNA的完整性和相对含量。

(4)纳米零价铁对土壤氨氧化古菌和细菌的数量及结构的影响

将所备好纳米零价铁植入上述所培养的土壤样品中,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T-RFLP)技术,研究氨氧化古菌和细菌的群落结构及数量的变化,进而观察和研究nZVI对氨氧化古菌和细菌的细胞膜损伤、氧化损伤和基因损伤的程度,最后利用测得的相关数据进一步研究nZVI对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

4.技术路线

添加纳米零价铁后培养60d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pH值

无机氮的测定

有机质的测定

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数量(实时定量PCR)

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T-RFLP)技术)

AOA和AOB的演化规律

纳米零价铁对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

取样

土壤样品采集

5.可行性分析

(1)小组成员通过查找资料、学习相关课程,掌握了基本知识技能,此外有高素质导师全程指导。

(2)实验室设备齐全,实验可行性较高。

(3)有较为完善的技术路线实施此研究项目。

(4)研究的项目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项目经费预算合理。

三、

预期研究成果(如鉴定、学术论文、获奖、申请专利、推广应用等)

发表论文一篇。

四、

经费预算(如材料费、资料费、版面费、专利费等)

项目预算总表(单位:元)

序号

预算科目名称

合计

1

设备费

0

2

材料费

2000

3

版权费

3000

4

其他费用

2000

导师意见:

签名:*年*月*日

学院推荐意见:

签名盖章:*年*月*日

学校评审意见:

负责人(签字):

(公章):*年*月*日

篇3:天津大学本科生重修课程管理办法

天津大学本科生重修课程管理办法 本文关键词:天津大学,重修,本科生,管理办法,课程

天津大学本科生重修课程管理办法 本文简介:天津大学本科生重修课程管理办法为加强重修课程的管理,保证重修课程的质量,本着“重修班教学与正常教学要求相一致,重修考试与正常考试水平相一致”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一、重修范围学生所选课程成绩不及格,一律实行重修。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重修次数不限,但学生不得重修已及格的课程。二、

天津大学本科生重修课程管理办法 本文内容:

天津大学本科生重修课程管理办法

为加强重修课程的管理,保证重修课程的质量,本着“重修班教学与正常教学要求相一致,重修考试与正常考试水平相一致”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

重修范围

学生所选课程成绩不及格,一律实行重修。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重修次数不限,但学生不得重修已及格的课程。

二、

重修时间

课程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原则上在一年内进行重修,并参加相应课程的考试。

三、

重修成绩

成绩单上显示最后一次重修成绩。不及格的课程没经过重修或重修仍不及格,毕业时不予删除。

四、

教学管理

1、

需要参加重修课程学习的学生在每学期开学后,根据学校对重修课程的安排,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重修选课。

2、

对于考核成绩不及格学生人数(不包括缓考、缺考、违纪以及取消考试资格的学生人数)达到一个自然班人数(按25人计)的课程,开课单位要在下一学期单独开设重修班。各单位将需要开设重修班的课程及其安排情况于新学期开学一周内报教务处,教务处负责审核,安排重修课程课表。

对于考核成绩不及格学生人数(不包括缓考、缺考、违纪以及取消考试资格的学生人数)未达到一个自然班人数(按25人计)的课程,其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在下一学年内随其它年级正常班的相应课程进行重修,不再单独开设重修班。

缺考、违纪及取消考试资格的学生,必须随其它年级正常班的相应课程进行重修,不能参加单独开设的重修班学习。

缓考学生在学校规定的重修选课时间内按要求选课后,随正常班的相应课程进行考试,不能参加重修班的考试。

3、

重修学生均应按规定参加重修课程的考核,考核成绩及格者可取得该课程学分。重修课程的考试如与本人其它课程考试时间冲突时,应首先保证重修课程的考试,另一门课程在考试前申报缓考,并经所在学院和开课学院审批,办理缓考手续。

4、

四年制专业第七学期(五年制专业第九学期)所开的课程出现成绩不及格学生

(不包括重修、缺考及达到退学条件的学生),则由各开课学院负责在第八学期(五年制专业在第十学期)的第三周或第四周安排一次重修考试;对成绩仍不及格者,毕业前学校不再单独安排重修考试。

5、

重修课程安排后,任课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要求进行授课,学校在开课期间随时进行课堂抽查。

6、

重修考试工作按《天津大学本科考试工作暂行规定》执行。

各院级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重修课程的教学与考试工作,切实落实学校的有关规定与要求,努力做好重修课程的教学与考试工作。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天津大学

2006年3月1日

    以上《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制度保障》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制度保障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制度保障》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