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创新模式研究申报活页 本文关键词:德育,申报,模式,创新,研究
德育创新模式研究申报活页 本文简介:编号课题名称:山区小学德育模式创新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5000字以内,不得出现学校和课题相关人员名字)(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关于模式的含义模式是一种概括化的构架,它比概念的理论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它源于客观事物的原型,但又不是客观原型的复现,它是经过人们思维加工制作出来的一种认识形式,
德育创新模式研究申报活页 本文内容:
编
号
课题名称:
山区小学德育模式创新研究
设计与论证报告(5000字以内,不得出现学校和课题相关人员名字)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关于模式的含义
模式是一种概括化的构架,它比概念的理论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它源于客观事物的原型,但又不是客观原型的复现,它是经过人们思维加工制作出来的一种认识形式,也是一种可参照模仿的行为范型。因此,《汉语词典》对模式的定义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人们进行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也在于此。
2.关于德育模式的含义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它具有有效性、可模仿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特征,具有实践功能和理论功能。
学校德育模式是指在学校德育领域中有代表性的可供人参照操作的德育教育样式。每种模式都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德育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的一些原则和方法,能帮助我们理解和实践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3.关于“德育模式创新”的含义
德育模式创新是指改革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研究探索与时俱进、适合学校本地实际情况的德育活动内容、结构、途径、实施策略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及其德育能力,适应当前教育教学形势及未来社会的发展。
4.这里研究的山区小学是指处于苏鲁交界、赣榆最北部,有着光荣革命斗争史的山区学校。
本课题《山区小学德育模式创新研究》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小学德育大纲》等作为理论指导,以本地山区小学师生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构建以地方红色资源为载体的德育特色创新模式。通过创设各种具体情境,让学生主体参与、亲身体验,并使之内化为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形成对人生和生活的道德信仰,从而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向来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成为教育教学科研的重点课题之一。大量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以及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从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在德育研究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研究者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论的原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提出了德育创新的理念、提倡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德育评价机制,寻求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策略。
放眼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长期致力于未成年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在西方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育研究者采取开放型的未成年期生理及心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间,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意识到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性。自20世纪初以来,学校德育创新的理论研究备受关注。当前国内大部分学校也把德育模式创新教育的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如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构建,全程式分层德育工作模式的行动研究等。然而,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该领域的研究都存在着盲点和误区。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德育内容狭窄单一,德育模式多“说教”,少实践等。很多教师在讲授各种价值观、道德观时只停留在理论高度,不注意结合当地德育资源和学生实际,只用一些枯燥而又空泛的道理教育学生,使学生感觉到事不关己,甚至厌烦不已。针对当前德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试图通过挖掘、整合革命老区的德育资源,构建以地方德育资源为载体的特色德育创新模式,将德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探索加强德育实效性、针对性的方式与方法,对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的价值:
(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本镇历史悠久,是革命老区。它位于苏鲁交界的沂蒙山南麓,刘少奇、符竹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千余名烈士长眠于大吴山角下。刘少奇大树村旧居、符竹庭将军殉国处纪念碑、八路军115师黑林师部旧址等给后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这些红色资源不仅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信念,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这些地域文化是培育人的沃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核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域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创新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探索出以当地红色资源为载体的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和途径,创新山区学校德育模式,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2)在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开发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入到育人工作,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更好地弘扬革命的传统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师生排除德育困惑,克服德育障碍,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及其德育能力,适应教育教学形势及未来社会的发展。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学校德育创新及德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为提高课堂效益提供理论指导。
(5)本课题重在活动中育人,以革命传统育人。当前社会上大力倡导公民道德教育,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创新学校德育模式成为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探索新形式下如何开展山区小学师生德育活动,如何创新德育活动模式。它对于探索和完善农村学校德育教育实现的途径和模式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挖掘和整理传统德育资源,丰富学校的德育内容和形式,创新以活动育人,以优良传统育人的学校德育模式。
(2)通过整合和优化现有红色资源,依托班主任、少先队、学科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德育自然融入到学校的每一项活动中,提高红色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通过拓展校内德育资源,创新学校德育的模式。走出一条既符合学校实际,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新路子。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革命传统下德育资源的整合研究。根据新时期学校德育的目标和任务,把地域性的红色资源与中国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达到资源的优化和有序,并以校本教材和读本的形式进行重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在德育工作中的针对性。
(2)革命老区德育资源的利用研究。依托当地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革命传统,进行传统德育资源的挖掘和整理。通过宣传先辈的光辉业绩,弘扬革命传统,增强学生爱国、爱校的自觉性,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3)新形势下德育资源的拓展创新研究。根据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以创新的视角来拓展新的德育资源。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健全各种德育机制,寻求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模式。
学校围绕“弘杨革命传统,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活动,大力开展爱人、爱家、爱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社会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感恩意识。
利用大课间、节假日、综合实践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育人,在活动中检验人,在活动中培养人。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效载体,蕴藏着丰富的伦理资源。在“以红色资源为载体打造校园德育特色”的基础上拓展到以“国学经典”为载体,进一步推动本镇德育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
3.课题研究的重点
以当地红色德育资源为载体,汇编德育读本《思源》、《身边的人》及《红土地》、校报《小风车》,使德育课程化、规范化;通过录像、采集照片、刻录光碟、广播系统、表演、访谈等形式让德育成为可听、可视、可行、可歌的动感活动,创新德育的内容、形式、途径,构建山区学校德育新模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
1.课题组成员进行开题讨论研究,达成德育教育创新模式研究的迫切性的共识。
2.聘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指导,使课题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更加有层次、有深度、有水平。
3.全面宣传本课题在我校的重大作用和意义,激发广大教职工参与,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实践。
4.制定各阶段实现目标,逐步深入,共同探讨分析和完善,形成阶段性实验报告。
5.依托本地已有红色资源,以活动育人,以传统育人,与时俱进。同时依托国学经典等德育资源创新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6.总结各阶段实验报告并逐步推行,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结题。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从2012年4月开始探索,到2014年12月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性研究阶段(2012.4
--
2012.5)
(1)提出“学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的研究课题,结合当地的红色基地作出初步的概念界定及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初步确定课题研究方案。
(2)通过调查、访问、查阅校本教材等方法挖掘和整理地域传统德育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及校报形成第一手文字资料。
(3)以中心校带动完小,寻求德育活动的切入点,探索符合各校实际的德育模式,在各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全镇小学德育主题的一致性。
2.实施性研究阶段(2012.6
--
2014.9
)
(1)革命传统下德育资源的整合研究
本镇历史悠久,是革命老区,位于苏鲁交界的沂蒙山南麓,刘少奇、符竹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千余名烈士长眠于大吴山角下。刘少奇大树村旧居、符竹庭将军殉国处纪念碑、八路军115师黑林师部旧址等给后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我们根据新时期学校德育的目标和任务,对现有的德育资源进行分类界定,整合重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在德育工作中的针对性。
(2)革命老区德育资源的利用研究。依托当地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革命传统,进行传统德育资源的挖掘和整理。。
(3)新形势下德育资源的拓展创新研究。以当地德育资源为载体,利用摄影、录音、广播、主题班队会、小记者采访等方式,创新德育内容、形式、途径等,让德育成为可听、可视、可行、可歌的活动模式。同时,依托国学经典等德育资源推动学校德育特色建设,提高德育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4)通过红色资源《红土地》《身边的人》等已有资源及时开展活动,对活动中的好做法,典型案例进行宣传表扬,有意识地渲染学校浓浓的德育氛围,弘扬学校正气。
(5)通过各大节假日活动及社团活动,各完小、中心校以不同的切入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扩大宣传通道。
3.总结评估性阶段(2014.10--
2014.12
)
总结课题开展情况,收集研究数据,提炼总结,进行成果汇总。
(1)
汇编课题研究成果。
(2)撰写研究报告。
(3)举办成果鉴定活动。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国内外学校德育教育文献的学习研究,使山区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外延更加明确,使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并获得借鉴经验。
2.调查研究法
主要利用问卷、谈话、测查、评价分析等手段收集资料,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再现我校德育教育实践情况,得出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
3.实验分析法
对各种德育教育的方法及途径进行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探求适合我校学情的科学的德育教育的模式、方法及途径。
4.谈话了解法
通过问题咨询、课后谈心等方法获得有关信息,从而对德育问题进行判断。
5.个案剖析法对特殊环境、问题学生进行个案分析,重点矫治。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红色资源”凝结、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的先进伦理观念,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本课题着力于开发山区小学的红色资源,并挖掘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促进学校德育特色建设。
2.对地域德育资源进行整合,结合学校师生实际,创新形式,探索一套可听、可视、可行的新模式,要寓教于乐,让当地的“德育资源”成为弘扬革命精神、塑造美好心灵的圣地。
创新之处:
1.依托本地红色资源,开展以中心校带动完小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育人。
2.
有效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使学校德育活动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3.特色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学校德育课程化、活动化。
4.探索可听、可视、可行的德育创新模式,寓教于乐,使德育不再是空泛的口头说教,富有特色的学校德育模式对同类学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阶段成果(限5项)
开题报告
研究报告
2012.6
收集文献资料
文献综述
2012.7
德育教育模式、方法及途径的实验、分析
研究报告
2013.3
汇编德育读本《红土地》
读本
2012.6—2014.12
校本教材《思源》、《身边的人》
读本
2012.10
最终成果(限3项)
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12.6
课题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2014.9
师生论文集
论文集
2014.11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课题负责人、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课题负责人是该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市优秀校长。曾主持参与过多项省、市、县课题研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课题参加者都是市、县、校级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其中市级优秀班主任2名,县级优秀班主任5名,省爱生模范1人,县师德报告团成员1人,镇感恩教育演讲团成员2名。课题组成员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均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研究成果多次获省、市奖。
2.课题实施的前期准备
近几年来,我们积极挖掘当地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并通过班队、小记者寻访等活动把当地的德育资源引入到育人工作中,已取得初步成效。当前学校正在着手在校园建设德育广场,“师德报告团”、“感恩教育演讲团”、“雷锋故事演讲团”正在招募酝酿之中,德育资源的前期挖掘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对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完成课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有充足的时间保证,课题组早在2011年秋季就已开展工作,研究人员均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课题开展时间为2年半,有充裕的时间保证和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本课题有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A.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保证支付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一切费用;B.本课题有坚实的物力保证,学校建立了校园局域网,校园广播系统,建立了多功能教学大厅,每个班级还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等。
总之,我们山区小学以德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在具备得天独厚的红色德育资源的同时还拥有一批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我们认为本课题理论依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切和实际需要,研究队伍强大,研究经验较丰富,保障制度完善,无论理论和实际操作都是切实可行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