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微生物考试总结》

日期:2020-12-14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微生物考试总结》word版 本文关键词:微生物,考试,word

《微生物考试总结》word版 本文简介:巴斯德效应:在有氧条件下。兼性厌氧微生物终止发酵,进行有氧呼吸,这种呼吸抑制发酵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即呼吸抑制作用。巴斯德的贡献:1.证实了微生物活动和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学说;2开创了免疫学——预防接种。3.发酵的研究;4.巴斯德消毒法,观察丁醇发酵时发现厌氧生命,提出好氧厌氧属于。柯赫的贡献:

《微生物考试总结》word版 本文内容:

巴斯德效应:在有氧条件下。兼性厌氧微生物终止发酵,进行有氧呼吸,这种呼吸抑制发酵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即呼吸抑制作用。

巴斯德的贡献:1.证实了微生物活动和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学说;2开创了免疫学——预防接种。3.发酵的研究

;4.巴斯德消毒法,观察丁醇发酵时发现厌氧生命,提出好氧厌氧属于。

柯赫的贡献:1设计了分离和纯化细菌的方法:划线法、混合平板法。2.设计了培养细菌用的肉汁胨培养液和营养琼脂培养基。3.设计了细菌染色技术。4.提出柯赫法则:(证明某种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的病原的基本原则)i.病原体微生物一定伴随着病害而存在;

ii;

必须能自原寄主分理处这种微生物,并培养成为纯培养;

iii.

分离培养出的病原体比能在实验动物身上产生相同的症状

iiii

必须自人工接种发病的寄主内,能重新分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并培养成纯培养。

3.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在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

G-细菌呈红色,而

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此法证明了

G+和

G-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使染色反应不同,是一种积极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

5.试述几种细菌细胞壁缺损型的形成,特点和实际意义。

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实验室中形成

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人工方法去壁

部分去除:原生质球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L型细菌

原生质体

原生质球

支原体

低浓度青霉素等环境下基因突变

有些可通过滤器

溶菌酶或青霉素阻止其细胞壁的正常合成

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

长期进化

G+-菌,多形态

G+可得,球形

G-可得,球形

无完整的细胞壁

无细胞壁

无完整的细胞壁(一定抗性)

无细胞壁

对渗透压敏感,需高浓度盐类才能存活

不敏感

生长缓慢,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荷包蛋状菌落

有鞭毛,但不运动,可生长,可形成芽孢,可繁殖,不能分裂,形成菌落,生物活性不变

甾醇

-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实际意义:原生质体和原生质球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故是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L型细菌:细菌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如低浓度青霉素)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缺乏细胞壁的遗传性能稳定的变异类型。

原生质体:在G+菌培养物中加入溶菌酶或通过青霉素阻止其细胞壁的正常合成而获得的完全缺壁细胞即为原生质体。

原生质球:指细胞壁未全部去除的细菌细胞,呈圆球形,可人为地通过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革蓝氏阴性菌而获得。

支原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分支丝状。(杆菌形态种类最多)

G+菌细胞壁独有的化学成分是:磷壁酸;G-菌的为脂多糖(G-病原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是:二分裂。

细菌的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芽孢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

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结构,称为芽孢。(无繁殖能力,皮层的抗性成分:含有芽孢特有的肽聚糖及DPA)

芽孢耐热机制: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高度失水,因此,具极强的耐热性。

另一种学说认为:芽孢皮层中含有营养细胞所没有的吡啶-2,6二羧酸(DPA-Ca),他能稳定芽孢中的生物大分子,从而增强其耐热性。

菌落: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落。

菌苔: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

质粒:某些细菌具有的染色体外的可以独立复制的小分子环状DNA称作质粒。

青霉素(Penicillin)与溶菌酶(lysozyme)杀菌机理

青霉素作用于肽聚糖肽桥的联结,即抑制肽聚糖的合成,故仅对生长着的菌有效,主要是G+菌。

溶菌酶的作用:切断肽聚糖的β-1,4糖苷键。

立克次体:是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专性寄生)

衣原体:介于立克次体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专性寄生)

异染颗粒:是以无机偏磷酸盐为主要成分的一种无机磷储备物,嗜碱性或嗜中性,用兰色染料如甲苯胺蓝或甲烯蓝染色时不呈兰色而呈紫红色,故称异染颗粒。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9.霉菌可形成哪几种无性孢子以及有性孢子,它们的主要特征始什么?

1)无性孢子

4种

孢囊孢子:形成于菌丝的特化结构――孢子囊内。

分生孢子:由分生孢子梗顶端特化而成的。单个或成簇。

节孢子:菌丝(横膈膜)断裂而成。

厚垣孢子:部分菌丝细胞质浓缩变圆,周围生出厚壁而成。(霉菌休眠体,抵抗力强)

2)有性孢子

3种

卵孢子:2n,由大小不同的配子囊结喉够发育而成(藏卵器,雄器)

接合孢子:2n,由菌丝生出的结构哦大小相似,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的两个配子囊接合厚发育而成(同宗,异宗)

子囊孢子:n,在子囊(两性细胞接触厚形成的囊状结构)内形成的。担孢子:2n,担子菌特有,经两性细胞核配合后产生的外生孢子。因着生在担子上而得名。

比较四大类微生物

细菌

放线菌

酵母

霉菌

形态构造

个体形态

单细胞

球状,杆状,螺旋状

单细胞

分丝杆状

无隔菌丝

单细胞

圆形或椭圆形

比细菌大十倍左右

丝绒状

、粗而分化

繁殖方式

主要时二分裂

无性繁殖:分生孢子。菌丝断裂

有性繁殖:产子囊孢子

无性繁殖:芽殖,裂殖,产无性孢子

菌丝片段,产多种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

培养特征

液体培养

均一的混浊液、絮状沉淀、表面生长菌环、菌膜

菌丝团

表面生长:菌膜,沉淀;均一的混浊液

振荡培养形成菌丝球

固体培养

菌落圆形,光滑湿润、,无色透明质地均匀,有臭味

圆形,表面呈干粉状,有泥腥味

菌落圆形、大而厚

②表面光滑、湿润,粘稠、易挑起

④常有酒香味。

霉菌的菌落大、疏松、干燥、不透明,多呈绒毛状、絮状或网状等

常有霉味

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

高氏一号培养基

查氏培养基

PDA培养基

麦芽汁培养基

10.

根霉,毛霉,青霉,曲霉四种常见霉菌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菌种

根霉

毛霉

曲霉

青霉

菌丝

无隔多核

单细胞

无隔多核

单细胞

有隔多核

多细胞

有隔多核

多细胞

特化结构

假根,匍匐枝,

足细胞,

产孢

结构

孢子囊梗,囊轴,囊托

孢子囊梗

,囊轴,

囊领

分生孢子梗

顶囊(两圈辐射小梗,分生孢子头)

分生孢子梗,

分生孢子头

无性繁殖

孢囊孢子

孢囊孢子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

有性繁殖

接合孢子

接合孢子

不明(少数子囊)

不明(少数子囊)

什么是鉴别培养基?试以EMB

为例,分析其鉴别作用原理。

鉴别培养基是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鉴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到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EMB

培养基中的伊红和美蓝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难养的革兰氏阴性菌。产酸菌由于产酸能力不同,菌体表面带质子,与伊红美蓝结合从而有不同的颜色反应,可用肉眼直接判断。

选择培养基:用来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营养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培养基。(1、依据某些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设计“投其所好”,

2、依据不同类微生物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设计“取其所抗”。可用来从环境中分离细菌。

.简述G+与G-在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上的异同点,并指出与此相关的主要特性。

性质

G

G-

结构

厚度(nm)

20~80

10~15

层次

单层(肽聚糖层)

两层:肽聚糖内壁2~3nm

脂多糖脂蛋白外壁层(8~10nm)

肽聚糖结构

多层(约40层)

75%肽聚糖亚单位交联

肽聚糖网格紧密牢固

1~2层

30%肽聚糖亚单位交联

肽聚糖网格疏稀、机械强度弱

与细胞膜关系

不紧密

紧密

化学

组成

肽聚糖

含量很高(40-90)

含量很低(10-20)

磷壁酸

含量较高(<50)

类脂质

一般无(<2)

含量较高(20)脂多糖

蛋白质

含量较高

脂蛋白

增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

烈性噬菌体:感染细胞后,能在寄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

一步生长曲线: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利用烈性噬菌体的生活周期测定噬菌体侵染和成熟病毒体释放的时间间隔,用于估计每个被侵染的细胞释放出来的新的噬菌体粒子数量的生长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原噬菌体(prophage)(或前噬菌体):

即整合在宿主核DNA上的噬菌体的核酸。

病毒的形态构造:

形态:球状、杆状(丝状)、砖块状、弹状、蝌蚪状

构造:核衣壳,包膜,核酸。

病毒粒子(virion):成熟的具有侵染力的单个病毒颗粒。又称病毒颗粒

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植物病毒绝大多数含DNA;少数含RNA;动物病毒一部分含DNA,一部分含RNA;细菌病毒普遍含DNA,含RNA的极少。

病毒增殖的5个过程:吸附,侵入,生物合成,装配,裂解

微生物的六大类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水,无机盐,生长因子

?

实验过程:

高浓度敏感菌

Phage稀悬液

(1:10)

混匀,使之吸附

用抗phage血清处理,中和尚未吸附的phage

用培养液高倍稀释吸附phage的菌悬液(洗去抗血清)

37℃培养,定时取样,并作噬菌体效价测定

噬菌斑(plaque)

:噬菌斑是指在宿主细菌的菌苔上,噬菌体使菌体裂解而形成的空斑。

噬菌体效价(titer):单位体积悬浮液中可产生噬菌斑的噬菌体数量。即噬菌斑形成单位。(双层平板法)

病毒的重要性

益处:生命科学研究,基因治疗

生产疫苗

生物防治

危害:人和动物、植物的病原体

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插入)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一步生长曲线的三个周期:潜伏期,裂解期,平稳期

温和噬菌体的生活周期(简图)

吸附

侵入

增殖

成熟

整合

同步复制

自发或诱导

多次循环

裂解性循环

溶原性循环

15.试述微生物营养中6大要素物质以及生理功能,并举例。

1)碳源:凡可被用来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提供合成细胞物质及代谢物的原料;并为整个生理活动提供所需要能源(异养微生物)。

无机碳源:如CO2和碳酸盐等。

有机碳源:糖与糖的衍生物(多糖:如淀粉、麸皮、米糠等;饴糖;双糖;单糖),脂类、醇类。有机酸、烃类、芳香族化合物以及各种含碳的化合物。

2)氮源:凡用来构成菌体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源。

提供合成细胞中含氮物,如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代谢物等的原料;少数细菌可以铵盐、硝酸盐等氮源为能源。

无机氮: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N2等;

有机氮:尿素,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如胨、肽、氨基酸等)、牛肉膏、鱼粉、花生饼粉、黄豆饼粉、玉米浆、酵母膏等

3)无机盐:为微生物细胞生长提供碳、氮源以外的多种重要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物质,多以无机盐的形式共给。

4)生长因子:是一类对微生物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而需要量又不大,但微生物自身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营养物质。

嘌呤和嘧啶;氨基酸;维生素;其他

6)能源:指能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

化学物质-有机物(化能异养,同碳源);无机物(化能自养,不同于碳源)

辐射能:光能自养和光能异养微生物的能源

16.根据碳源,能源和电子供体的不同可将微生物划分为几个类型?试各举一例

营养类型

碳源

能源

氢供体

代表

光能自养

CO2

日光

H2S硫代硫酸钠等无机硫化物

蓝细菌,绿硫细菌

紫硫细菌

光能异养

CO2

日光

有机物(异丙醇)

红螺菌

化能自养

CO2或碳酸盐

还原态无机物

H2,H2S,Fe2+,亚硝酸盐

硝化/硫化细菌,氧化亚铁硫杆菌氢细菌,

化能异养

有机物

有机物

有机物

大多异养菌:大肠杆菌

光能自养型:以CO2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以无机物如H2S,硫代硫酸钠等无机硫化物作为供氢体将CO2还原成细胞物质,同时产生元素硫的一类微生物。

光能异氧型:以CO2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以有机物如异丙醇作为供氢体将CO2还原成细胞物质的一类微生物,红螺菌属中的一些细菌。

化能自养型:以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以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利用电子供体如H2,H2S,Fe2+,亚硝酸盐等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的一类微生物。

化能异养型:以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的一类微生物。可分为腐生,寄生,兼性。

培养基:应科研或生产的需要,由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用的营养基质(混合养料)。

培养基的配制四大原则

(一)培养基组分应适合微生物的营养特点(目的明确)

(二)营养物的浓度与比例应恰当(营养协调)

(三)物理化学条件适宜(条件适宜)

(四)根据培养目的选择原料及其来源(经济节约)

培养基配制的四大方法:1.生态模拟(调查所培养菌的生态条件,查看“嗜好”,对“症”下料———初级天然培养基.)

2.查阅文献:(查阅、分析文献,调查前人的工作资料,借鉴人家的经验,以便从中得到启发设计有自己特色的培养基配方.)

3.精心设计(借助优选法或正交试验设计法等方法.)

4、实验比

较:(不同培养基配方的选择比较,

单种成分来源和数量的比较,

几种成分浓度比例调配的比较,小型试验放大到大型生产条件的比较,

pH和温度试验。)

野生型(原养型):

不需要生长因子而能在基础培养基上生长的菌株

营养缺陷型:由于自发或诱发突变等原因从野生型菌株产生的需要提供特定生长素物质才能生长的菌株.

20.如果要从自然界中选育不同微生物类群或具有不同特性的微生物菌株,你如何根据学到的知识去选用以及制备不同的培养基?

菌落计数法:稀释浇注平板法、稀释涂布分离法,原菌液的含菌量

=

菌落数×稀释度。

22.什么是纯培养?获得纯培养的方法有哪些?适应的范围是什么?

1)纯培养:微生物学中把从一个细胞或一群相同的细胞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的后代,称纯培养.

2)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稀释倒平板法(包括简单易行,但易造成热敏感菌死亡)

稀释涂布平板法(简单易行,但易造成机械损伤)

平皿划线分离法(分区划线适用于浓度较大的样品;连续划线适用于浓度较小的样品。快速、方便)

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法(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某种微生物

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稀释法(适合于细胞较大的微生物如原生动物和藻类)

单细胞挑取法:用显微操作器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

24.试述同型乳酸发酵与异型乳酸发酵之间的不同点。

同型乳酸发酵

异型乳酸发酵

途径

EMP糖酵解

PK途径

产物

乳酸

2ATP

乳酸,乙醇,CO2、ATP各1分子

菌种

乳链球菌、植物乳杆菌

短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

同型乳酸发酵:在糖的发酵中,产物只有乳酸并产生2ATP的发酵。

异型乳酸发酵:产物除乳酸外还有乙醇与CO2并产生1ATP的发酵。

31.试就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说明为什么这些药只作用于细菌而对人体没有毒害作用?

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

对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阳性杆菌、螺旋体、梭状芽孢杆菌、放线菌以及部分拟杆菌有抗菌作用。

磺胺类与甲氧苄啶(TMP)可分别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与二氢叶酸还原酶,妨碍叶酸代谢,最终影响核酸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硝酸盐呼吸/反硝化作用:硝酸盐还原菌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并进一步还原成NO、N2O、N2的过程。(反硝化细菌:地衣芽孢杆菌)

硝化作用:在好氧条件下,无机化能硝化细菌将氨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硫酸盐呼吸:在厌氧条件下,硫酸盐还原细菌(脱硫弧菌)以外源硫酸盐(SO42

-

)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

基因重组:把两个性状不同的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在一起,经过遗传分子间的重新组合,形成新遗传型个体的方式。

ED途径是少数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的一种替代途径,未发现存在于其它生物中。是微生物特有的代谢途径:ED途径可不依赖于EMP与HMP而单独存在

化能异养三种产能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反硝化作用,反硫化作用),发酵(不经呼吸链)

盐生盐杆菌细胞膜含细菌视紫红质。

32.什么叫生长曲线?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划分根据?

1)将少量单细胞的纯培养,接种到一恒定容积的新鲜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每隔一定时间取样,测菌细胞数目。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增长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所得的曲线。是反映细菌生长繁殖规律的曲线。

2)迟缓期:细菌数量维持恒定,或增加很少,基本平行于横轴。

对数生长期:细菌生长和分裂速率最大,平衡生长。其对数与时间呈直线关系。

稳定生长期:活菌数最高并维持稳定。

衰亡期:细菌代谢活性降低,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死亡细菌以对数方式增加。

50.简介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机制。

机体固有的抵抗内外致病因子侵害的功能。机体经常处于各种致病因子的威胁下,如生物性因子(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物理性因子(如过冷、过热、电、放射等)、化学性因子(如强酸、强碱、药物等),以及机体本身免疫反应引起的损伤等,都可能引起机体的损害。同时,机体本身也具有完整的防御体系,以保护机体免遭致病因子的损害。机体防御功能被破坏,则疾病发生。疾病发生后,机体的防御功能又能尽量消除致病因子,减少损害,使病变愈合,使受损害组织的功能尽可能恢复。但有时损伤。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灭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的措施,称为灭菌。

常用的化学方法:消毒剂与防腐剂,化学治疗剂

常用的物理方法:高温和低温,辐射作用,干燥和渗透压,过滤,超声波

焚烧法:简单彻底,破坏极大;镊子

接种环

试管等无经济价值物品

干热

干燥热空气灭菌法:空气传热穿透力差故温度高时间长;玻璃,陶瓷,金属

高压蒸汽灭菌法:耐高温物品,玻璃仪器,含水或不含水物品;注意要排净冷空气,灭菌终了要缓慢降压,完毕后趁热取出物品。

煮沸消毒法:杀死所有营养细胞和部分芽孢;注射器,解剖用具

巴斯德消毒法:较低温度,保持食品的营养风味。牛奶(实验室不用)

间歇灭菌法:长亚蒸汽反覆几次。不耐热的培养基和药物等。

大题:

实验室常用的5种灭菌方法:焚烧法,干燥热空气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煮沸消毒法,过滤(血清,酶,维生素)。

灼烧灭菌法(焚烧法)(incineration)

方法:是将被灭菌物品在火焰中燃烧,使所有的生物质碳化。简单、彻底,但对被灭菌物品的破坏极大。

适用范围:无经济价值的物品灭菌,及不怕烧的实验器具,如接种环、镊子、试管或三角瓶的灭菌等。

效果:最彻底的灭菌,包括芽孢。

干燥热空气灭菌法(hot-air

oven)

操作:

将物品放入电热恒温干燥箱(烘箱)内,然后升温至160℃—170

,维持1—2小时。

适用范围:适合玻璃、陶瓷和金属物品的灭菌,不适合液体样品及棉花、纸张、纤维和橡胶类物质的灭菌。

效果:最彻底的灭菌,包括芽孢。

高压蒸汽灭菌法

方法:121℃(1kg/cm2或15磅/英寸2)维持20min。

112℃(0.5kg/cm2或8磅/英寸2)20-30min。

115℃(0.75kg/cm2或11磅/英寸2)20-30min。

根据灭菌物品的性质或成分选择灭菌温度

例如:生理盐水、营养琼脂等培养基用121

℃。

含葡萄糖、乳糖、氨基酸等培养基用112

℃。

适用范围:耐高温物品,玻璃仪器、含水或不含水的物品。

效果:相同时间和温度比干热灭菌法更有效。

煮沸消毒法

物品在水中煮沸

15min,可杀死所有营养细胞和一部分芽孢。在水中加入1%的

Na2CO3或2-5%的石碳酸效果更好。此法适合注射器和解剖用具的消毒。

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

用较低的温度来杀死其中的病源微生物,这样既保持食品的营养风味,又进行了消毒

该法一般是将待消毒的液体食品置于61.7-62.8oC处理30min或71.6oC度处理15-30min,然后迅速冷却。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低温长时法:62.9℃30min处理牛奶

高温瞬时法:71.6℃15s处理牛奶

超高温巴斯德灭菌法让液体食品停留在140℃左右3-4s,急剧冷却至75℃,经匀质化后冷却至20℃。

实验室好氧微生物的液体培养方法(操作程序,特点):试管培养,三角瓶(摇瓶)培养,台式发酵罐培养

44.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原理是什么,基于这些原理菌种保藏可分为哪些方法?其主要优缺点?

原理:低温,干燥,缺氧

①选用优良的纯种(最好是休眠体,如分生孢子、芽胞等)

②创造降低微生物代谢活动强度,生长繁殖受抑制,难以发生突变的环境条件

方法:

①斜面低温保藏法:菌种管置4℃冰箱、超低温冰箱(-80

℃)保藏,定时传代

。低温下,微生物代谢强度明显下降

。(保存2到4个月。优点:简单方便,可随时检查状态;缺点:时间短,易变异要定期转接)

②石蜡油封藏法(隔绝空气保藏法):橡皮塞取代棉塞、加石蜡油。适用各大类菌种、1-2年

③砂土管保藏法:干燥无营养,保藏时间1~10年。适用于产孢子种类

④真空冷冻干燥法:加有保护剂的菌悬液在冻结状态下予以真空干燥。适用于各种微生物,便于大量保藏,菌种存活时间长,5~15年,是目前最好的保藏方法。

⑤液氮超低温保藏法:将菌种置于保护剂中,预冻后保存在液氮超低温冰箱中(

-196℃)。20年。适用于各种微生物的较理想的保藏方法。缺点:价格太贵。

v

菌种保藏机构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CCCCM)

美国的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

英国国家典型菌种保藏所(NCTC)

法国里昂巴斯德研究所(IPL)

选择题:遗传学的三个经典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的感染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实验。证明了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基因突变的应用:诱变育种

营养缺陷型:经诱变产生的一些合成能力出现缺陷,而必须在培养基内加入相应有机养分才能正常生长的变异菌株。

大题:产量突变菌株或者营养缺陷菌株的筛选(五大环节一样,在筛选的步骤不一样,要展开)

选择合适的出发菌株→制备待处理的菌悬液→诱变处理→筛选:初筛

复筛→保藏和扩大试验。

1.出发菌株的选择:

出发菌株———用来育种处理的起始菌株

◆出发菌株应具备:①对诱变剂的敏感性高;

②具有特定生产性状的能力或潜力;

◆出发菌株的来源;①自然界直接分离到的野生型菌株:②历经生产考验的菌株:③已经历多次育种处理的菌株:

2.制备细胞悬液

要求:

①菌体处于对数生长期,并使细胞处于同步生长;②细胞分散且为单细胞

方法:①玻璃珠打散10-15min;

②加0.3%吐温80(表面活性剂)

③用无菌脱脂棉过滤。

3.诱变处理:产量性状的育种中多倾向于低剂量(致死率在70-80%)

4.

菌种筛选

根据菌的特点设计.,产量突变型才需要初筛和复筛的。营养缺陷型的筛选办法:抗生素法,菌丝过滤法,逐个检出营养缺陷型。

普遍转导:通过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任何DNA小片段的“误包”而实现其遗传性状传递至受体菌的转导现象,称为普遍性转导

F+菌株:

细胞中含有游离的、带小段染色体基因的环状F因子(

F’

因子),可与F–

菌株接合,使其成为F′菌株。

F-菌株:即雌性菌株,指细胞中无F质粒,也没有性菌毛的菌株。

原生质体融合

通过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进而发生遗传重组以产生同时带有双亲性状的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fusant)的过程,称为原生质体融合(转化和原生质体融合可打破亲缘关系)

准性杂交是真核微生物特有的繁殖方式,一种自然的体细胞原生质体融合现象,通过有丝分裂,无减数分裂,不产配子,有基因重组。发生几率低,存在范围:常见于一些真菌尤其是半知菌

48.在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互生,共生,拮抗,寄生。

互生: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嗜血流感菌。好氧性自生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

共生:根瘤菌与植物间

拮抗:一种微生物生命活动中,通过产生某些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能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毒害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现象。(青霉菌产生抗生素)

寄生:病原菌

微生物制剂:利用微生物的原理,通过加入益生菌来调整微生物区系的平衡,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降解作用,呼吸作用,,发酵作用,甲烷形成,光合作用

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生物固氮,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同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

硫素循环:脱硫作用,硫化作用(硫杆菌属),

活性污泥:由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与污水中的有机、无机固体物混凝交织在一起构成的絮状物。在无水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者毒物的能力。

生物膜:是指生长在潮湿,通气的固体表面上的一层由多种活微生物构成的粘滑、暗色菌膜,能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或者某些有毒物质。

免疫的现代概念: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正常情况下它对机体有利,异常情况下可能损害机体。

下面概念会考填空:

外毒素

内毒素

产生菌

G+菌为主

G-菌

释放时间

活菌随时分泌

死菌溶解后释放

化学成分

蛋白质(不耐热)

脂多糖(耐热)

抗原性

弱或无

毒性

举例

破伤风杆菌,肉毒毒素,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产生的内毒素

外毒素:主要由G+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能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内毒素:存在于G-菌菌体的,菌体死亡或裂解时才释放的有毒物质,主要成分为脂多糖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毒力(包括侵袭力和毒素)

选择题: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区分抗原,抗毒素。

填空题:命名。拉丁文斜体:属名(首字母大写)+种名加词

三域学说:细菌域,真核生物域,古生菌域。

卫太克的五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

11

篇2:加强感染科临床微生物室和临床药学相关学科建设规划方案

加强感染科临床微生物室和临床药学相关学科建设规划方案 本文关键词:临床,药学,微生物,建设规划,学科

加强感染科临床微生物室和临床药学相关学科建设规划方案 本文简介:嘉祥县人民医院加强感染科、临床微生物室和临床药学相关学科建设规划方案综合医院感染科医师应该全面发展,应该掌握所有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应该具备微生物及检测相关知识,还应该学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知识。从疾病角度讲,感染学科讲求病因诊断、病原学诊断,感染病学的很多基本概念与其他学科是不同的。医学学科多数按

加强感染科临床微生物室和临床药学相关学科建设规划方案 本文内容:

嘉祥县人民医院

加强感染科、临床微生物室和临床药学相关学科建设规划方案

综合医院感染科医师应该全面发展,应该掌握所有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应该具备微生物及检测相关知识,还应该学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知识。

从疾病角度讲,感染学科讲求病因诊断、病原学诊断,感染病学的很多基本概念与其他学科是不同的。

医学学科多数按照系统来划分,但感染性疾病会出现在各个系统。感染科医师不用担心综合医院各个临床科室都会收治感染性疾病患者。因为其他科室医师与感染科医师的诊治思路是不同的。对于感染性疾病诊治,感染科医师应起到指导作用。

例如,因系统疾病收治到其他临床科室的伴有感染问题的患者,可以通过感染科会诊,由感染科医师进行诊治指导。感染科医师一定要在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感染科也要在实践中发展。

因此,当务之急是感染学科和感染科医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建立基础的准入、考核以及培训制度等等,提高感染科医师的综合能力。

同时,也要更多地将临床微生物学家、抗菌药物使用专家邀请到感染病学会中,或一起组织相关学组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会、学组在大感染病概念上的水平。

此外,一定要加强培训,由学会牵头,举办全国范围的系列培训,切实提高感染科医师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从学会角度,目前看来要成立新的学会委员会难度很大,而现有感染学会的委员会中,4/5都是肝病领域专家,这是历史遗留问题。虽然肝炎在过去乃至现在均在感染病学领域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在委员会中增加研究其他感染病(例如病原菌感染或寄生虫感染)的专家势在必行。

第二,从医院体制上来说,要保证感染科医师队伍稳定以及感染病防控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改变目前医院自负盈亏的现状。应该从体制上着手,解除医师为了薪酬而不得不对该专业望而却步或随时想要离开的后顾之忧。一个国家的卫生与文教水平与国民健康和文化素质息息相关,政府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而不应该由市场来调控。

第三,医院应帮助感染专业从业人员增加培训机会,包括国内和国外的培训。

第四,感染科医师自身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尤其是自我管理与自我提升。此外,借鉴国外经验,应将感染科医师的继续教育作为强制性手段,提高继续教育学分的约束力,以切实提高感染科医师临床技能和诊疗水平。

第五,感染科医师能力的提升不能只靠理论,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因此,从感染科构建上,一定要设立门诊、病房、研究室等等,使医师能力得到综合提升。

第六,要提高感染科医师的会诊能力。会诊不是简单地审批其他临床科室医师抗菌药物的使用,而是要真正通过询问与检查患者,结合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给出分析、诊断和治疗方案。

第七,感染科医师除了要有感染性疾病诊治和临床微生物知识外,还要不断学习药学相关知识,才能全面参与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对于感染科医师来说,患者、微生物、药物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感染科医师能力建设和培养。一方面,对于新进入感染科的医师,可以借鉴美国、香港的培训模式,例如,采用住院医师培训+专科医师培训的模式等,进行规范化培训,在上海已开始实行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在感染科工作的医师,除了通过参加学习班、加强理论培训外,还要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例如,可以让二级医院感染科医师到三级感染科进修,三级医院感染科年轻医师到国外学习或到国内感染病学科基础较好的三级医院交流学习。所谓“看病”,一定要实实在在看些感染病患者,才会有能力。

落实在临床工作上,感染科要开展一系列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侵入人体造成的疾病的诊断、治疗和临床研究工作。

落实在教学工作上,要建立真正的“感染病学”教材和教学体系,“感染病学”教材应按系统介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消化系统感染等;教学内容除肝炎外,还应包括细菌感染、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新的抗感染药物、新的耐药机制、真菌和寄生虫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发热原因待查、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等内容。

医院将加大对感染科的支持力度,考虑其专业特殊性,促进医院对感染性疾病科绩效考核的合理化,均衡综合医院感染科与其他临床科室医师的工资待遇。职称晋升和工资待遇问题是保证感染性疾病专业人才质量基本条件。

临床微生物室则是医院感染科的眼睛,临床微生物室对医院感染的发生、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主动的、动态的观察监测,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的认同和信赖,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临床药学,抗感染临床药师可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更全面的临床药学服务,是基层医院药学发展的重要目标。临床药师在临床药学工作中与时俱进,满足医疗团队对临床药师的药学参与作用的期望,发挥临床药师的药学特长,利用我院HIS系统抗菌应用管理模块,将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落到实处,每月对我院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进行点评,开展临床药学,不仅要同患者交流,还要同其他医务工作者交流。这就要求临床药师提升交流技巧,与人沟通时,一定要怀着谦虚学习的态度,明确自己在临床中学习者、协助者、沟通者的角色,抱着诚恳为患者服务的信念进入临床,并且在交流过程中积累经验,学会总结。临床药师每月举行1次工作例会,分享心得,沟通信息、讨论疑难药历。同时医院领导将加大对临床药学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强调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和临床思维、临床路径的建立,努力打造和营造医院学习型科室。

医院规划扩充感染科床位数至80张,扩充临床微生物室从业人员数至20人,扩充抗感染临床药师至10人。

篇3:本科生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纳米零价铁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申报书

本科生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纳米零价铁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申报书 本文关键词:群落,微生物,本科生,土壤,纳米

本科生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纳米零价铁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申报书 本文简介:四川农业大学本科生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申报书项目名称纳米零价铁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项目负责人王学忠学院资源学院联系电话18408213250申报日期2015-11-4四川农业大学制表项目名称纳米零价铁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起止时间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负责人姓名学号年级所

本科生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纳米零价铁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申报书 本文内容:

四川农业大学

本科生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

纳米零价铁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

项目负责人

王学忠

资源学院

联系电话

18408213250

申报日期

2015-11-

4

四川农业大学制表

项目名称

纳米零价铁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

起止时间

2015

11

月至

2016

11

负责人

姓名

学号

年级

所在学院、专业

联系电话

E-mail

王学忠

20137323

2013级

资源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

18408213250

项目组成员

贾洋措

20137321

2013级

资源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

18408213246

扎兴波

20137324

2013级

资源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

18408213252

姓名

李云

职务/职称

副教授

通讯地址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

电话

18200355369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一、

立项依据(项目意义、现状分析等)

氮循环是描述自然界中氮单质和含氮化合物之间相互转换过程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构成氮循环的主要环节是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其中固氮作用、硝化作用以及反硝化作用对于土壤的氮素循环意义重大[2],硝化作用是土壤氮素转化的重要过程,不仅关系到铵态氮在土壤中的转化,而且与过量氮肥投入导致的土壤酸化、硝酸盐淋失及其引起的水体污染和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直接相关[3],因而与此相关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一直以来,氨氧化细菌(AOB)被认为是自养氨氧化过程的最重要贡献者。然而,泉古菌门中的化能自养氨氧化古菌(AOA)的发现,将氨氧化微生物由细菌域推进到古菌域[4],有研究表明在高氮投入的中性和碱性的环境中,AOB

是硝化作用的主要驱动者,而AOA

主要在较苛刻的环境包括低氮、强酸性和高温的环境中发挥功能活性[5-7],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一般农田土壤和草地土壤中主导氨氧化过程的是AOB

而不是AOA[8-9],因此AOA和AOB对自养硝化过程的相对贡献仍是争论的热点。复杂自然环境下不同的理化性质驱使AOA

和AOB

产生不同的反应,从而在氮循环中占据各自的生态位。不同的氨氧化古菌和细菌之间存在生理特征的差异,氨氧化古菌和细菌的群落结构与特定的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土壤和污泥中的很多因素,如土壤质地、pH值、土壤氧气含量、土壤的温度和水分、污泥盐度、土壤氮素水平、植被类型和土壤污染状况都是影响氨氧化细菌和古菌的功能和群落结构的因素。

纳米零价铁(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nZVI)是指粒径小于100

nm

的零价铁的颗粒,由于其较强的反应活性能够快速去除卤代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及其他无机阴离子等多种环境污染物[10-13],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13-17],并且可以通过直接注射到污染区域实现原位修复,是一种高效、快速、经济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材料。nZVI

越来越普遍用于土壤的修复,但其对病毒、细菌、微生物群落、以及动植物等都能导致一定的负面效应,尽管其毒性机制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nZVI

暴露后铁离子的释放和氧化损伤确实可以引起生物效应,部分研究还分析了环境因素和表面改性对其毒性的影响[18]。nZVI

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越来越成为近年来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关于nZVI

毒性效应的研究中发现跟微生物生存环境以及nZVI

浓度有关,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影响不大,甚至还增强了某些功能细菌的功能,但是可以改变环境的某些理化性质,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溶解氧等,这也可能是抑制某些细菌生长的原因[19-22]。在纳米零价铁的毒性机制探讨中提到由于其粒径非常小,nZVI

颗粒进入到细胞中,最终导致细胞失活。除此之外,nZVI

被氧化之后的粒径会增大,甚至可能达到微米级别,附着在细胞表面,很容易堵塞膜上的一些通道。纳米零价铁在土壤修复的应用中会对土壤中的氨氧化微生物造成哪些影响的研究报道还较少,因此本项目采用添加纳米零价铁进行土壤室内培养,研究纳米零价铁对土壤中氨氧化古菌及细菌的数量、结构和活性的影响,查明添加纳米零价铁下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演变规律。

参考文献

[1]刘正辉,李德豪.

氨氧化古菌及其对氮循环贡献的研究进展[J].

生态毒理学报,2015,10(

3)

:

28-37

[2]侯海军,秦红灵,陈春兰,等.

土壤氮循环微生物过程的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5):

588-594.

[3]Broos

K,Mertens

J,Smolders

E.

Toxicity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assessed

with

various

soil

microbial

and

plant

growth

assays:

a

comparative

study

[J].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2005,24(3):

634-640.

[4]Braker

G,Conrad

R.

2Diversity,Structure,and

Size

of

N2O-Producing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Soils—What

Matters

for

Their

Functioning?

[J].

Advance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2011,13(8):

33-75.

[5]K?nneke

M,Bernhard

A

E,José

R,et

al.

Isolation

of

an

autotrophic

ammonia-oxidizing

marine

archaeon

[J].

Nature,2005,437

(7058):543-546.

[6]Erguder

T

H,Boon

N,Wittebolle

L,et

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shaping

the

ecological

niches

of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J].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2009,33(5):855-869.

[7]Schleper

C.

Ammonia

oxidation:

different

niches

for

bacteria

and

archaea?

[J].

The

ISME

Journal,2010,4(9):1092-1094.

[8]贺纪正,张丽梅.土壤氮素转化的关键微生物过程及机制[J].微生物学通报,2013,40(1):98-108.

[9]Jia

Z,Conrad

R.

Bacteria

rather

than

Archaea

dominate

microbial

ammonia

oxidation

in

an

agricultural

soil

[J].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9,11(7):

1658-1671

[10]Li

A,Tai

C,Zhao

Z,et

al.

Debromination

of

decabrominateddiphenyl

ether

by

resin-bound

iron

nanoparticle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07,41(

19)

:

6841

6846

[11]Zhang

W

X.

Nanoscale

iron

particles

for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An

overview

[J].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2003,5(

3

)

:

323

332

[12]Liu

Y,Majetich

S

A,Tilton

RD,et

al.

TCE

dechlorination

rates,pathways,and

efficiency

of

nanoscale

iron

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propertie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5,39(

5)

:

1338

1345

[13]Kanel

SR,Greneche

J

M,Choi

H.

Arsenic

(V)

removal

from

groundwater

using

nano

scale

zero-valent

iron

as

a

colloidal

reactive

material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06,40(

6)

:

173

178

[14]Hoch

L

B,Mack

E

J,Hydutsky

B

W,et

al.

Carbothermal

synthesis

of

carbon-supported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particles

for

the

remediation

of

hexavalent

chromium[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8,42(

7)

:

2600

2605

[15]Song

H,Carraway

Er.

Reduction

of

chlorinated

ethanes

by

nanosized

zero-valent

iron:

kinetics,pathways,and

effects

of

reaction

condition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05,39(

16)

:

6237

6245

[16]Wu

D,Shen

Y,Ding

A,et

al.

Effects

of

nanoscale

zero

-valent

iron

particles

on

biologic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and

microorganisms

in

activated

sludge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3,262(

12)

:

649

-655

[17]Zhang

X,Lin

Y,Shan

X,et

al.

Degradation

of

2,4,6-

trinitrotoluene

(TNT)

from

explosive

wastewater

using

nanoscale

zero

valent

iron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158(

3)

:

354

357

[18]葛兴彬,王振虹,郭楚奇,等.

纳米零价铁的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J].

生态毒理学报,2015,10(

3)

:

28-37

[19]Tilston

E

L,Collins

C

D,Mitchell

GR,et

al.

Nanoscale

zero

valent

iron

alters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nhibits

chloroaromatic

biodegradation

potential

in

Aroclor

1242

contaminated

soil

[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3,173:

38

46

[20]Fajardo

C,Ortiz

L

T,Rodriguez-Membibre

M

L,et

al.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zero

valent

iron

(

ZVI)

nanotechnology

on

soil

microb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ity:A

molecular

approach

[J].

Chemosphere,2012,86(

8)

:

802

808

[21]Barnes

R

J,van

der

Gast

C

J,Riba

O,et

al.

The

impact

of

zero

valent

iron

nanoparticles

on

a

river

water

bacterial

community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0,18(

1)

:

73

80

[22]Pawlett

M,Ritz

K,Dorey

R

A,et

al.

The

impact

of

zero-valent

iron

nanoparticles

up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s

context

dependent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13,20(

2)

:

1041

1049

二、

项目方案(具体方案、实施计划、可行性分析)

1.研究目标

在查阅文献与野外实地调查基础上,选择不同类型的土壤,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测定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数量及结构,进而研究纳米零价铁对氨氧化微生物演变的影响。

2.研究内容

(1)纳米零价铁对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OA)数量及结构的影响。

(2)纳米零价铁对土壤中氨氧化细菌(AOB)数量及结构的影响。

(3)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因子。

3.具体方案

(1)样品采集

供试土壤采集于水稻收获后和休闲作物甜玉米收获后,用土钻采集土壤样品,取样时尽量远离小区边缘。在施底肥前采集6点(S形曲线)耕层(0~20

cm)土壤样品,将新鲜土样充分混匀,标记并分装于两个塑料袋中,其中一袋储存于4℃用于微生物指标分析,另一袋自然风干用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2)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土壤pH值测定采用电位法;有机质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热法;电导率(EC)测定水土比为5:l,采用DDS-LLA型电导仪测定(鲁如坤,2000);铵态氮和硝态氮测定采用2mol/L

KCl溶液(水土比为5:1)浸提,振荡1h后过滤,滤液采用连续流动分析仪(荷兰Skalar)测定。与此同时采用烘干法(在105℃下烘24h)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3)土壤样品的培养及微生物DNA的提取

根据田间最大持水量计算,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将实验土壤含水量调节至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然后根据土壤含水量称取相当于5.0克风干土样的新鲜土置于瓶中,让土壤均匀分布于120mL的瓶底部,用橡胶塞将瓶口封闭并用铝盖锁紧,在黑暗条件下28℃培养28天。随后取约0.6克的加水培养新鲜土壤,利用FastDNA?

Spin

Kit

for

Soil试剂盒,根据其提供的操作指南提取土壤微生物总DAN。通过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土壤微生物DNA的浓度和纯度,进一步通过1.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DNA的完整性和相对含量。

(4)纳米零价铁对土壤氨氧化古菌和细菌的数量及结构的影响

将所备好纳米零价铁植入上述所培养的土壤样品中,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T-RFLP)技术,研究氨氧化古菌和细菌的群落结构及数量的变化,进而观察和研究nZVI对氨氧化古菌和细菌的细胞膜损伤、氧化损伤和基因损伤的程度,最后利用测得的相关数据进一步研究nZVI对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

4.技术路线

添加纳米零价铁后培养60d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pH值

无机氮的测定

有机质的测定

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数量(实时定量PCR)

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T-RFLP)技术)

AOA和AOB的演化规律

纳米零价铁对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

取样

土壤样品采集

5.可行性分析

(1)小组成员通过查找资料、学习相关课程,掌握了基本知识技能,此外有高素质导师全程指导。

(2)实验室设备齐全,实验可行性较高。

(3)有较为完善的技术路线实施此研究项目。

(4)研究的项目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项目经费预算合理。

三、

预期研究成果(如鉴定、学术论文、获奖、申请专利、推广应用等)

发表论文一篇。

四、

经费预算(如材料费、资料费、版面费、专利费等)

项目预算总表(单位:元)

序号

预算科目名称

合计

1

设备费

0

2

材料费

2000

3

版权费

3000

4

其他费用

2000

导师意见:

签名:*年*月*日

学院推荐意见:

签名盖章:*年*月*日

学校评审意见:

负责人(签字):

(公章):*年*月*日

    以上《《微生物考试总结》》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微生物考试总结》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微生物考试总结》》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