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答案总结 本文关键词:案例分析,经济学,答案,产业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答案总结 本文简介:产业经济学案例答案1.辽宁汽车产业集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从地域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集群分布较散,企业只是生产的地域集中而不是集群;从地理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更多地表现的是生产集中的特点,生产集中仅仅是相关企业集中在一个地区,但相互之间的联动作用非常少,竞争制约非常严重。而集群则要求整车厂和相关配件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答案总结 本文内容:
产业经济学案例答案
1.辽宁汽车产业集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从地域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集群分布较散,企业只是生产的地域集中而不是集群;从地理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更多地表现的是生产集中的特点,生产集中仅仅是相关企业集中在一个地区,但相互之间的联动作用非常少,竞争制约非常严重。而集群则要求整车厂和相关配件厂的关系非常密切,要实现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而不是目前的这种局面。
形成因素:(1)自然条件。辽宁本就是重工业基地,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2)经济因素。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需求增长很快;(3)借助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以及现有的工业基础与中国汽车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辽宁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
2.试进行汽车产业群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分析。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性的产业集中的经济现象,有着很鲜明的区位因素,因而与产业布局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了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大规模而多样化的汽车消费和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应以“在开放中形成大国竞争优势”为导向,根据我国汽车工业的客观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界定我国汽车工业的位势与升级途径,积极实施汽车工业集群化发展战略,争取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汽车产业集群。
我国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汽车产业集群,只有一些生产的地域集中。从国际汽车产业集群来看,汽车产业集群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或多个汽车总装厂进行零部件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的聚集而逐步形成。因此,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方式有:一是通过汽车企业的地域集中,不断提高聚集效应;二是促进汽车企业及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强化联合行动效应;三是加强必要的制度建设,形成制度释放效应。
1.试以我国汽车产业为例,谈谈企业应采用一次性投入方式(一次到位),还是逐步投入、滚动发展方式实现规模经济?
2.企业进行规模经济决策时应考虑那些约束条件?
案例分析要点:
1.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滚动发展或一次投入的方式。这是因为,企业规模经济(适度规模)主要取决于技术与市场这两个因素。技术与市场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上决定了产业的规模经济,从而决定了汽车产业中特定企业的适度规模。对特定企业来说,如果拥有广阔市场前景、同时企业自身内部条件(包括资金实力、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职工素质等)也能够跟得上,那么可以采用一次投入(一次到位)的方式。如果市场狭窄、规模扩张的难度很大(这对中国很多汽车企业是一个现实),或者企业自身内部条件(包括资金实力、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职工素质等)也跟不上,那么应该选择逐步投入、滚动发展的方式实现规模经济。
2.
规模经济决策时应考虑的约束条件有两方面:(1)企业外部环境。包括市场需求(在某一产业中,在一给定时间的某一点,能以最低效率规模经营的工厂数目,是受市场需要该产业产品的规模限制)、资源条件(如零部件配套供应情况,熟练劳动力供应情况)、产品生命周期等。(2)企业内部条件。包括资金实力、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职工素质等。总体上说,技术与市场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上决定了产业的规模经济,从而影响着特定企业的规模经济决策。即技术创新要求高、技术装备大而复杂,而且拥有广阔市场的产业,其规模经济就十分显著,企业规模就应该较大;反之,对于那些技术进步缓慢、技术装备小型且市场范围不大的产业,其企业规模就适宜于小型化。
①海尔案例
1、海尔采用的是哪一种并购方式?采取这一方式的原因?
答:海尔采取的是横向兼并。
原因:横向兼并所起的效应:1、经济协同效应,也就是1+1>2
,进行横向兼并后,企业会达到协同效应,发展的更好
2、企业发展动机
3、市场份额效应,。托“海尔”品牌,实行资本运营,发挥“海尔”系数的增值作用,海尔利用品牌入股等方式,先后低成本收购了红星电器厂,武汉希岛公司。1一系列的兼并,更是毫不例外地借助品牌运作,在硬件上没花一分钱,对被兼并的企业进行控股。充分利用“海尔”品牌优势,不仅有利于扩大海尔产品的市场份额,而且大大降低了海尔资本扩张的成本。4、海尔选择的兼并目标很有特点:主要选择技术、设备、人才素质均优良,只是管理不善,处于休克亏损状态的企业,海尔人称之为“吃休克鱼”。正是这些硬件不错,管理不善的企业,通过输入海尔的管理和文化模式,才可以很快使它起死回生,从休克状态苏醒,变得很有活力。
2、海尔购并后整合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整合的方向:以愿景和战略协同为导向,产品——市场组合整合,运行机制的整合,社会整体的整合,社会资本的创建于整合。
1文化先行。海尔的最大优势是无形资产,注入海尔的企业文化,以此来统一企业思想;重铸企业灵魂,以无形资产去盘活有形资产,是最重要的一着。
2“范萍事件”。
海尔的管理指导思想立足“以人为本,抓住发生在员工身边的典型事例来引导人们自觉地进行观念的转变,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攻心为上”。
3市场理念的导入。“我们一切工作的效果,最终是通过市场来反映的。”海尔集团这个经营理念,也努力在海尔洗衣机有限总公司得到推广。
运行机制的整合:
1、对管理层的整合
2、建立健全了质保体系,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奖罚制度
3、建立高效运作机制,全面调整内部机构,撤销34个处室,实行五部一所管理。
4、改革干部制度,变“相马”式的干部提拔制度为“赛马”式的竞争制度。
5、红星调整销售战略,重塑市场信誉。
②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1.根据产业结构理论,我国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否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产业结构理论的演进规律?
答:产业演进的规律性:
1、工业发展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时期
2、主导产业转化过程:农业主导——轻纺织业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主导、信息产业主导
3、三大产业内在变动:第一产业主导——第二产业主导——第三产业主导
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地位还比较脆弱,制约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较多2、第二禅堂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3、我国服务业的比重偏低,内部结构尚需进一步的调整完善。
2.在加入WTO
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如何面对新的挑战并加速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1.在稳定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继续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在继续调整、改造我国传统工业行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一,加快对装备制造业的更新改造。其二,发展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汽车工业。其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四,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3、以加入WTO为契机,全方位开放和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其一,加快房地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二,大力加强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要以加快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为重点,以发展运输大通道为中心,加快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其三,逐步开放金融、保险市场,引进竞争机制,进一步鼓励并规范证券业的有序发展。其四,大力促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市政、社区、租赁、信息咨询服务以及法律、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
3.有人认为,我国应该放弃低端产业,占领产业制高点,即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度到资本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产业。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观点?
答:我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两难: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便在全球贸易中受益。但是不能从全球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也就不能赶上发达国家。
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我们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必须同时保证提高技术水平,通过高新技术来改造、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制定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时,必须大力发展继续创新。
措施:1、努力发展高端产业,稳健发展中端产业,减少发展低端产业,全面覆盖2、把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把中西的部的产业对接,但是中西部难以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市场无形的手,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向东南亚转移。
③中国手机业再陷低迷
1、
企业核心竞争力:罗哈德.哈德1990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
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么样协调的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知识和技能。
区别:产业核心竞争力:要运用以价值为焦点的思维,考虑什么是一个产业的目标,以及如何将之最大化。核心竞争力: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能禁得起时间、市场的考验,不易被模仿的技术能力。从产品或服务的角度,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师隐含在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
2、
手机的竞争现状:核心竞争力最终决定市场份额。
我国目前的手机市场上,虽然波导手机、TCL、科健等国产手机品牌已经挤入了市场的前列,单整个国产手机所占的市场份额只在20%左右,唱主角的仍然是洋品牌,诺基亚等欧美品牌协同LG、京瓷等日韩厂商抢占大部分市场份额,把握手机核心技术的洋品牌仍是国内手机最大的威胁。
细节决定成败: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手机市场的竞争同以往粗放的混战相比,在机型过剩的压力下,个厂商不得不面向细节作战,精益求精到每一个领域,貌似微不足道的小小差异,往往会决定厂商的生死和发展,因此,通过细节上的进一步挖掘,从而形成相对于其他厂商的竞争能力,可以说是提高当前国产手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措施:1、树立品牌效应,增强产品的品质,和服务品质。2、进行差异化创新。3、拓展营销渠道,改革企业经营模式与机制。4、改革销售和库存管理制度
④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1、
简述产业结构政策立法的重要性
(1)衰退产业是由于技术进步或需求发生变化等因素致使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且无增长潜力的产业。
衰退产业按其产生的原因划分,大体有两类。一类可以称之为有形衰退产业或自然衰退产业。另一类可以称之为无形衰退产业或非自然衰退产业
(2)反思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应该强调立法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应重视发挥产业政策及相应法律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必须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
2、怎样通过立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1)日本产业政策带来的启示:
产业政策:1、对新兴产业采取扶持政策;2、对传统产业采取保护政策;3、对衰退产业采取调整政策。
启示:1、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又要保证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2、体制改革是促进产业结构的不竭动力;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国民素质。
2、
(2)通过行业法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行业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必须明确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原则。产业结构政策要强调微观基础;产业结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规定国家或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作用、职责权限、法律责任以规范决策行为,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权威性。2、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明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及路径。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程,产业结构变迁大致要按照轻纺工业到石油、化工、家用电器、电力、钢铁、汽车、机械制造业再到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光电子技术、办公自动化设备、信息处理系统、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这样的路径发展。3、详细规定并动态调整产业结构立法的内容。比如,目前阶段要加快制定或调整《物权法》、《企业关闭办法》、《破产法》、《特定行业设备合
9
篇2:20XX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各章应注意问题总结
2010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各章应注意问题总结 本文关键词:各章,应注意,案例分析,造价工程师
2010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各章应注意问题总结 本文简介:2010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各章应注意问题总结案例分析第一章应注意的问题1、表格数据计算时应注意保留的小数的位数,不然累计误差会很大。2、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税率为0时,计算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时也应列式计算,不应直接写03、流动资金的估算方法有:扩大指标估算法和分项详细估算法,分项详细估算法
2010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各章应注意问题总结 本文内容:
2010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各章应注意问题总结
案例分析第一章应注意的问题
1、表格数据计算时应注意保留的小数的位数,不然累计误差会很大。
2、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税率为0时,计算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时也应列式计算,不应直接写0
3、流动资金的估算方法有:扩大指标估算法和分项详细估算法,分项详细估算法例年没有考过应引起注意。在案例课本上:应收账款=年经营成本/年周转次数,而在计控课本上:应收账款=年销售收入/年周转次数,此处有争议。计算时须看清题目所给数据。
4、计算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时,其固定资产中不含投资方向调节税和建设期贷款利息。
5、注意固定资产余值与固定资产残值的区别。
6、注意全部投资的现金流量表与自有资金的现金流量表的区别。
7、在全部投资的现金流量表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包含利息。在其他的表格中此项包含利息。
8、可用于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见计控180页,包括:未分配利润、折旧、摊销、其他。此处对理解三表连算有帮助。
9、在计算折旧费时记住是包含建设期贷款利息的。
10、还本付息表是指建设项目投资的还本付息情况,不包括流动资金的还本付息。
11、在损益表中计算时,利润总额有可能出现负值,历年考试没有出现过,应予以注意。当出现负值时,当年不计提所得税,下一年的利润总额要减去亏损部分。
12、借款偿还期的计算:借款偿还期=(出现盈余年份-开始借款年份)+应还借款额/可用于还款额。此处应注意开始借款年份,在案例中多数都是第一年开始借款,但也会有特例,应予以注意!
13、在进行敏感性分析时,也许会新增加临界点的计算。即不确定因素变化由赢到亏的变化点。
14、在编制还本付息表时,还款的方式有三种:等额偿还本金、等额偿还本息、最大偿还能力。最大偿还能力历年没考过。应注意!
15、总成本费用表和盈亏平衡分析有联系起来考的可能。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16、资金来源与运用表反映的是动态指标,填入的是本年新增值。而资产负债表是静态报表,反映的是现实的财务状况,填入的是本年实有值。
17、案例P20页倒数第三行:第6年的税后利润136.47万元与折旧费摊销费之和应为575.13万元。其余没有错误。
18、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的基本题型:
a、借款还本付息表+总成本费用表+损益表+盈利能力分析
b、借款还本付息表+现金流量表+敏感性分析
c、借款还本付息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偿债能力分析
案例分析第二章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功能指数法与功能成本法的区别。
2、方案比选时时v越大越好;方案优化时v=1最好。
3、方案优化时,各功能项目的目标成本是根据功能指数来计算的。
4、几种评分法要注意区分。常用的有:0-1评分法、0-4评分法,环比评分法。
5、几种评分法的检验公式:x=y*n(n-1)/2
其中:x为合计得分;y为最高的分数;n功能数。例如案例四:4*5(5-1)/2=40
合计为40,可以检验计算的各功能得分是否在计算中出现错误。
6、案例五问题3,令两模板的成本指数之比=功能指数之比,可以理解为:令两模板的价值指数相等,更好理解。
7、案例7:应注意:1、挖掘机与自卸车配比如为小数不能取整,应继续计算。2、每天的挖土量不是挖土机数量X挖土机工作量,而是总工程量/作业天数。3、挖土机也有进行组合计算的可能。
8、案例8:应注意二级决策时,如果是转产必须考虑概率枝,本题是扩建则不考虑概率枝。
9、计算决策树时如方案期不同,比较现值已经没有意义了,要比较年值,才有可比性。
10、网络计划的题型有扩展的可能。建议看一看2003-2004年的案例考题。有几处需要注意:
a、总时差〉自由时差
b、网络计划调整时要注意:网络图标号一定要箭尾小于箭头,网线交*时使用过桥法,工作的逻辑顺序要以虚线表示。
c、关键线路压缩时,要注意关键线路是否变化,可能形成多条关键线路的情况
11、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在大纲中有提及,应注意复习。案例课本没涉及。
案例分析第三章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时间定额的计算,须看清各工作时间,是占谁的比例。如果是占工作延续时间的比例,则用基本工作时间/(1-比例和)。如果是占基本工作时间的比例,则用基本工作时间*(1+比例和)。
2、关于人工消耗量的计算,也须看清其它用工,是占谁的比例。如果是占总用工的比例,则用基本用工/(1-比例和)。如果是占基本工用工的比例,则用基本用工*(1+比例和)。
3、机械消耗量的计算要注意看看计控课本,有深化的可能。
4、设备购置费去年已考过,今年可能不会涉及,但要有所理解。
5、设计概算的编制方法有:扩大单价法、类似工程预算法、概算指标编制法。应结合206号文的内容来进行深入了解。
6、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单价法和实物法,也应结合206号文的内容来进行深入了解。
7、工程量清单的内容一定会有所涉及,这方面的例题,我这里也没有,希望考友们能提供一些我们共同讨论。
8、建设部提供的ds课件,感觉不错,建议大家看看!
9、关于工程量的计算现在每年都会有,需要将计价规范翻出来看看。
10、本章内容不是很多。我也只能提供这些共同部分。希望大家能互相补充,互相讨论。
案例分析第四章应注意的问题
A、招标部分
1、招标项目应具备的条件(标底保密,只有一个),标底的编制方法。
2、现场勘查的时间
3、不得限制或排斥潜在的招标人。
4、不得透露潜在招标人的情况。
5、评标标准和方法是在招标文件中应确定的。
6、施工招投标的工作程序
B、投标部分
1、理解实质性响应
2、拟分包单位应在投标文件中写明。
3、投标文件的补充、修改、撤回及投标截至时间的确定
4、关于联合体:联合体的审查可以分别审查也可以把分包体作为一个整体审查
a、由同一专业的单位组成的联合体,按资质等级较低的单位确定资质等级。
b、招标人不得强制投标人组成联合体投标(希望时不是错误)
c、联合体投标时,应向招标人提交联合投标协议。
5、投标策略的应用及区别。
6、利用决策树确定投标方案
C、开标、评标、定标
1、开标时间即投标截至时间
2、开标是由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主持。
3、由投标人代表或公证机构人员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和有效性。
4、标书宣读(注意撤回标书的宣读:只读**公司参加投标,不宣读标书的内容)
5、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及保密要求。
6、专家的来源
7、招标人可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人。授权则对,不授权错。
8、中标人应满足的条件
9、评标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0、评标方法:(三种)
11、中标通知书的生效:(投邮主义)
D、各种时间的规定:
1、投标截止时间:招标文件发出之日≥20天
2、修改招标文件时间:投标截止时间≥15天。
3、签订合同时间: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30天
4、向有关部门报告时间:确定中标人之日≤15天
案例分析第五章应注意的问题
1、施工合同的内容,请参见网友提供的工程建设施工合同重点内容,总结得不错。
2、工程价款的变更程序应引起注意。
3、工程索赔的内容历年都有涉及,应引起注意
4、索赔程序:28-28-28-28天,设计变更程序:14-14天
5、设计变更增加部分索赔所有费用。
6、索赔事件往往是要和网络计划结合来考,只要是甲方责任,都可以索赔,但要注意是否是关键线路,如果不是则不索赔工期。
7、人员及机械的窝工索赔要按索赔标准来计算
8、不可抗力仅索赔工期,施工单位所发生的费用不索赔。
9、a为计划工期b为实际工期c为只含发包方责任工期则:c-a为索赔工期;b-c为奖惩工期
10、关于各方索赔事件时间搭接的问题应引起注意!
11、利用前锋线进行投资偏差、进度偏差分析,从而确定索赔是否合理,并进行相应算。
在时标网络计划图中,波浪线为自由时差。各工作的总时差为其有效后续线路中波浪线最少(自由时差最小)的自由时差之和。从而在图中就可以判断总时差和自由时差。
12、施工机械的作业时间的合理安排,机械闲置时间的计算。
13、206号文的内容可以穿插到索赔中来考,要注意知识点的联系。
案例分析第六章应注意的问题
1、施工合同的内容,请参见网友提供的工程建设施工合同重点内容,总结得不错。
2、工程价款的变更程序应引起注意。
3、工程索赔的内容历年都有涉及,应引起注意
4、索赔程序:28-28-28-28天,设计变更程序:14-14天
5、设计变更增加部分索赔所有费用。
6、索赔事件往往是要和网络计划结合来考,只要是甲方责任,都可以索赔,但要注意是否是关键线路,如果是则不索赔工期。
7、人员及机械的窝工索赔要按索赔标准来计算
8、不可抗力仅索赔工期,施工单位所发生的费用不索赔。
9、a为计划工期b为实际工期c为只含发包方责任工期则:c-a为索赔工期;b-c为奖惩工期
10、关于各方索赔事件时间搭接的问题应引起注意!
11、利用前锋线进行投资偏差、进度偏差分析,从而确定索赔是否合理,并进行相应算。
在时标网络计划图中,波浪线为自由时差。各工作的总时差为其有效后续线路中波浪线最少(自由时差最小)的自由时差之和。从而在图中就可以判断总时差和自由时差。
12、施工机械的作业时间的合理安排,机械闲置时间的计算。
13、206号文的内容可以穿插到索赔中来考,要注意知识点的联系。
案例分析第七章应注意的问题
第1-3节都重要:尤其是例7.2.3;例7.2.4;例7.3.1;例7.3.3;表7.2.1;表7.3.3;表7.3.4
公式:7.2.1;7.2.2;7.3.1;7.3.2;7.3.3;7.3.4[调值公式一定注意]
第四节:偏差分析:P369-374;注意表7.4.5是最常用的方法
案例分析第八章应注意的问题
1、看懂例8.2.1
2、掌握新增资产确定:例8.2.2
3、掌握第三节
建议:考友们认真看一看,把其中的小错误找出来,或补充内容,完善后请楼主整理一下。
找到一条:第六章3、
分清已完工程量价款、应签证工程款(应扣保修金及违规工程款,并进行价格调整)与应签发付款凭证(应扣除预付款、甲方供料款)的内容。
罚金应在签发付款凭证中,完善的概念如下面:
工程量价款=本期完成的工程量×相应的综合单价
应签证的工程款是指在工程量价款的基础上考虑其他与工程款或合同价有关的计费项目(如工程量增减的调价、市场价格变动的调价、暂扣保留金(以后仍退还)等。
应签证的工程款=(工程量价款)×调价系数×(1-
每个支付期的暂扣保留金比例)+其他应付款(如索赔额工程变更价款……)
应签发付款凭证款额指在应签证的工程款的基础上再扣除应由发包人收回的款额(如扣还预付款、罚金或违约费用等)以后,在本期结算应签发在付款凭证上的款额。
一、《还本付息表》
1、还本付息表有两种形式,一是等额本金法,二是最大偿还能力法。
2、本例题是用的最大偿还能力法。
3、基于最大偿还能力法,本表中的第4行“本年应还本金”先不要填,因为:本年应还本金=本年的最终现金结余=本年净利润+折旧+摊销,在《总成本费用表》和《损益表》没出来之前是填不了的。
4、另需注意:最后一年,最后一年上述公式是不能直接用的,需要先和尚需还款本金额比较。
二、《总成本费用表》
说明以下几点:
1、年经营成本指的是付现成本。
2、“长期借款利息”一行数据取自《还本付息表》。
3、总成本费用包括付现成本、非付现成本两大类。非付现成本又包括折旧费、摊销费两大类。长期借款利息应当是付现成本,只不过不包括在“年经营成本”中,需单独列示。
4、总成本费用=年经营成本+折旧+摊销+利息
三、《损益表》
1、总成本取自《总成本费用表》。
2、利润总额=收入-税金及附加-总成本
3、所得税=利润总额*33%
4、税后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5、有一个假设:就是在只有还完借款的前提下才计提盈余公积和分配利润。
6、注意:第6年是关键。
首先,本年最大偿还能力=136.47+75+363.66=575.13万元;
其次,明确本年尚需还款本金538.52万元;
再次,还本后的资金余额=575.13-538.52=36.61万元;
最后,36.61万元中先按净利润提取10%盈余公积13.65万元,剩余部分(36.61-13.65)22.96进行分配
7、还完款后,不留利润,除计提盈余公积外,全部进行分配
四、《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1、此表需要搞清楚资金来源项目有哪些·运用项目有哪些·
2、自有资金中的:442.17、126.33、63.17这三个数是流动资金。为什么和表1-12中的数不一样呢·因为表1-12中的流动资金是余额数,而本表中需要用发生额数据,只要减一下就出来了!
3、回收固定资产余值:1754.63,这个数是残值+未计提的4年折旧=300+363.66*4=1754.64万元,书上取的是。63,其实应该取。62,应该这么算,拿固定资产原价-已提折旧=固定资产净值,(5263.9-600)-363.66*8=1754.62万元。也就是《资产负债表》中的第10年末的固定资产净值
4、其他数据均取自前面的三张表格。
五、《资产负债表》
1、本表遵循一个大的原则:资产=负债+所在者权益
2、这里的第1年到第10年的所有数据均是年末数据。
3、前两年是建设期,所有的投入形成资产在未完工前均做为在建工程处理。负债项目包括本金和应计利息。
4、第三年是经营期的第一个年头,所有在建工程均已完工,并交付,需要从在建工程转入相应的资产中去,所以在这一年在建工程没有了,出现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而且从这一年起,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开始要提折旧或摊销了。
5
篇3:信息技术风险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风险案例分析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案例分析,风险
信息技术风险案例分析 本文简介:信息技术风险案例分析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信息技术中的风险管理探究【第一章】信息技术风险控制研究绪论【第二章】信息技术风险分析【第三章】信息技术风险案例分析【第四章】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现状与模型【第五章】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的应用与挑战【结论/参考文献】风险管理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结论及参考文献第三章信
信息技术风险案例分析 本文内容:
信息技术风险案例分析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信息技术中的风险管理探究
【第一章】信息技术风险控制研究绪论
【第二章】信息技术风险分析
【第三章】信息技术风险案例分析
【第四章】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现状与模型
【第五章】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的应用与挑战
【结论/参考文献】风险管理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结论及参考文献
第三章
信息技术风险案例
本章节主要研究信息技术质量和信息技术缺陷,并分析光大8.16事件中信息技术风险的发展过程。开发人员引入信息技术缺陷到软件系统中,在特定场景下被业务人员触发,导致业务损失,继而引发更多的违规操作。
一、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质量
信息系统通过软件产品形式交付使用,软件过程管理中定义了质量和度量方法,如功能、效率、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携带性等①。度量软件系统主要是指度量最终产品、软件开发活动以及独立于开发活动的过程。软件的质量是由一组特定的品质要素组成,每个质量元素和一些措施都有对应的描述指标,质量度量贯穿于整个软件过程中②。在信息系统软件交付前的相关质量测量,主要包括功能性测试、兼容性、系统性、接口等测试;在软件交付后的质量测量主要包括客户缺陷,客户增长的需求和系统的可维护性等③。
软件度量是针对软件开发项目、软件开发过程及最终产品的活动。首先要进行数据类型定义、分析收集的数据、并且不间断的进行可量化的跟踪。软件度量主要包括质量度量工作和任务度量工作两大部分。度量主要是以最终发布的产品质量为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监控和量化④,并通过专家组综合评估客观结果⑤。分析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专家活动,主要是采用一些模型函数处理数据,挖掘数据中的潜在问题,发现问题并且对未来有一定的预测,对软件的最终质量保证和开发过程的管理都有非同小可的意义。软件度量的目的一般在于:
1.
量化:量化软件功能点和需求,量化软件开发过程。
2.
比较:比较软件产品的周期或软件开发的实践活动完成情况。
3.
控制管理:根据
a
和
b
获得的量化且标准化的数据信息,及时有效地管理,采取措施控制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
4.
预测:采用科学的方法,数理统计的数学方法和历史专家知识库对未来进行合理的预测。
5.
回归改进:根据度量信息和科学的预测模型的结果,确定软件系统改进的过程和方法。
系统质量通常通过比率关系、组合关系或其它度量关系表现。项目的功能点规模、项目完成所需工作量、项目所需投入的成本、项目进度是过程改进和软件开发过程中较为基本的度量元。在研发过程中,缺陷数据及其统计分布情况是重要的度量指标。
因此,可以建立一个软件质量度量的性能基线活动基准,用以考核软件产品的质量,相关人员的软件测试的绩效考核和管理评价标准,系统是否通过标准。
缺陷评测的基准因公司或客户需求不同而不同,既要明确统一也要易于执行,最为常见的或典型的是每一万行源程序(LOC)的错误发现率。
(二)信息技术缺陷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质量已是软件开发组织的一项考核指标。要确保产品质量,测试过程中就要计算各项质量指标。此外,任何产品都会经历测量过程,都必须在测量过程中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为评估软件系统质量,本文使用最为直接的方法:缺陷度量①。
缺陷数据库既可以作为开发人员的激励和考核指标的部分依据,也可以作为质量度量的重要指标。本文将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缺陷对应的信息技术风险。重要的是采用一系列功能点挖掘,分析缺陷密度和趋势并预测未来,并对软件质量和开发管理活动提供可靠的专家意见,改进软件开发过程。
软件缺陷度量②是一个定义或是量化指标。软件缺陷,一般指的是软件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测试出来,包括检查、测试和正常使用。缺陷虽然不是软件度量的全部,但是缺陷正是客户使用中产生操作风险的根本源头,所以本文将紧紧围绕缺陷,对缺陷进行分析,对系统质量进行度量。如果正确、持续不断地进行缺陷度量,那么产品质量会得到提高,因为组织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活动及时进行改进。
软件产品质量的缺陷度量有两个指标:已知缺陷(known
defect)和尚未发现的潜在缺陷(1atency
defect)。在软件开发活动中,已知缺陷可以通过评审或测试等方法发现。Myer
研究发现一个重要理论,着名非直觉原则①。缺陷密度②是度量质量的关键因素,质量高的产品缺陷密度就小。
软件缺陷主要可以用缺陷密度进行度量,较低的缺陷密度被作为产品质量的重要目标。从用户的视角看产品质量,客户对缺陷率并不感冒,缺陷总数更为关键。所以缺陷率难以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对他们来说,产品应该确保缺陷总数应该持续降低。随着更新版本的发布,缺陷总数应该是降低的而不是在增长,即新增功能不能引入新的问题,对开发过程是个几乎不可完成的任务。F
定义为产品规模的大小,
定义为在软件编码阶段被发现的所有缺陷数,
为软件实施后被发现的缺陷数,D
=
为发现的总缺陷数。则:
二、光大证券的实例分析
(一)光大8.16
事件
光大8.16事件④是由于订单生成系统缺陷被触发,并触发订单执行系统的缺陷,最终发生股市异常走高100多点的乌龙事件;事件发生后,在没有信息披露的情况下,光大证券进行了对冲操作⑤。
首先,我们从外部旁观者的视角来看8.16事件的发生经过:事件发生在当天的11点05分,半个小时后事件已经在业内传开;下午的停牌则一定程度上表明上午的事件,光大证券、上交所的否认态度最终在下午4点半被证监会表态所否认①。
其次,我们从光大证券内部来看8.16事件的过程:资深交易专家郑冬云在上午9点40分至11点02分之间持续进行成份股买入操作,但是最后一次操作未能成功。在崔运钏协助下使用新功能进行补单的情况下触发订单生成系统的缺陷,引发巨量的订单买入,上海交易所发现并向光大证券询问异常原因。光大随即做后面引起市场极具争议的补救操作-反向对冲②。
(二)光大8.16
事件分析
从组织内部和外部描述了8.16事件,接下来从技术和管理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从信息技术角度分析,其实是个前端订单生成系统③的设计阶段的错误④,并且重下功能是个新功能,并没有经过足够测试并具备上线的资格。新功能让信息技术投入风险损失曲线向右上角移动,所以说每一次新功能开发,在假设是同一团队,开发同等质量的前提下,是风险在增大。可以看出他们对新功能的认识的不足,新功能竟然从未实盘启用过,同时看到信息技术开发人员专业知识的不足,之前对赛安软件系统软件质量的研究中也发现同样的现象,专业知识是信息技术缺陷的瓶颈,而非信息技术本身。一般情况,订单生成系统的缺陷并不具备导致如此大量异常交易得条件。但是订单生成系统在150s没有收到响应的情况下,会无限次重新生成订单委托。这个缺陷将重下的功能缺陷放大了很多倍,瞬间产生了2万多的订单委托。如此巨量的订单委托通过订单执行系统的另一个缺陷直接送达交易系统。订单执行系统的默认市价委托策略进一步助推了缺陷走向交易系统并大量成交。
其次,从风险管理角度分析:
1.从风险环境上分析其组织战略。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光大证券是典型采用风险管理寓于组织管理之中的组织结构,该组织结构的优点就是快,缺点是风险控制会被边缘化,风险控制主要靠决策者和专家团队。光大证券8.16事件非常典型的暴露了此组织架构的缺点。从战略决策角度看,多方面的信息表明,光大证券的自营盘业务部门的战略决策比较激进--快战略。要求信息系统为ETF套利服务--快速的新功能研发、高速的交易性能等。部门决策者是典型的专家型领导,致力于构建无风险套利模型,并且业绩斐然。无风险套利就需要快速的捕足套利机会。以快作为战略决策也合理。那么风险控制应该相应很快,然而非常不幸,这种情况绝非短期存在,而是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以至于风险控制是典型的被边缘化,是该组织架构的弊端之一。风险控制与业务本省二者就是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所以二者需要达到一个平衡,在此次事件中,已经完全倾斜向了业务。光大证券选择铭创公司的重要原因是铭创公司的系统的高性能。
2.从风险识别的能力分析。光大证券并不是没有风险控制标准②,而是没有发挥作用。234亿元巨额订单理应被公司监控发现,这远远超出公司的风险控制指标。但是对于公司当日流动资金只有几千万元却能操作如此大单,其实都源于证券公司的自营席位特有的信用交易的功能③。由此可以发现光大的风险控制基本是在裸奔,光大证券的风险识别能力几乎没有,所以风险控制的具体实施就成了空谈。董事会在证监会询问巨额成交事件能第一时间想到自营盘的套利交易部门说明他们是了解风险所在,但是并没有去构建相关风险管理环境,实在是个遗憾。
3.从风险类别上看,光大证卷整个团队自研的订单生成系统发生的风险属于核心风险。策略交易系统是该团队的核心竞争力,自主研发且业务强相关,该策略交易系统的订单生成模块的缺陷是此次事件的主要因素。其次,外购于铭创公司的订单执行系统发生的风险属于关键风险。该订单提交系统属于外购业务强相关,该订单提交系统默认采用市价买入,为订单生成系统的巨量委托能够成交提供可能。光大外购的风险控制系统则是引发了重要风险,该高价买入的国外知名风险控制系统失灵了。光大证券的三个模块中核心系统模块和风险控制模块都爆出风险问题。从组织管理分类上看,此事件的风险属于违规风险。主要有风险控制没有或被绕过、研发新功能违规上线、违规对冲操作。
所以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是风险管理环境的构建,什么样的风险管理环境基本决定风险管理水平所能达到的高度。其次是风险识别,风险识别的能力决定认识到的风险能被控制的程度。最后一个就是沟通,沟通不止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有信息技术与人之间的沟通,沟通决定风险控制的具体有效性。
三、小结
光大证券的8.16事件的新颖之处在于,信息技术第一次以如此重要的角色成为此次事件的焦点,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研发者和使用者同信息技术一起成为此次事件的焦点。信息技术风险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缺陷导致,且跟组织性质和结构有着重大关联,所以在研究信息技术质量章节中提到组织管理、流程管理和流程改进等。优秀的组织可以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发现此技术缺陷,避免缺陷引起如此严重的信息技术风险事件。同时验证本文的另一个研究结论:开发过程更多的集中在系统可用性,在系统合规性度量缺少足够的重视和专业素质的度量人员。
这正是行业的现状,从事研发的人员缺乏具体业务知识和风险意识,而让开发人员精通合规性法律文本甚至是业务是不太可能,所以,金融相关创新较多且业务风险较大的机构组织的信息技术系统的部署实施的流程控制就相对复杂和严格,即使如此也没能避免光大证券此次事件的发生。
光大证券的8.16事件虽然是信息技术风险事件,而贸然使用测试系统接入交易系统是比较严重的违规,以及发现巨额损失后所做的对冲操作更是一个严重的违规操作,正是此次事件被热炒的主要原因。事件虽然过去,但事件的损失绝不局限于交易技术的风险损失,因为信息技术没能管理住违规操作,由此导致的合规性风险的损失巨大,损失更多地体现在无形资产价值上。
光大证券在此次事件主要暴露如下不足:
1.
淡薄的风险意识,无论从人员管理角度还是技术管理角度看,该企业的风险管理环境与其企业规模都不相称。
2.
自主研发团队与业务团队混合经营,初创组织的合作模式不应该发生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中。
3.
信息技术水平能力不足,对于有如此大额交易操作的团队,表现出来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不能胜任。
4.
企业整体的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水平能力不足,企业对该团队的风险控制几乎没有。违规操作、违规上线等暴露出合规性风险的防护不足,也缺乏相应的合规培训。
光大8.16事件在非系统性风险上暴露了其管理、沟通、组织等多方面的不足;同时也反应程序化交易的多米诺骨牌式的系统性风险,程序交易的逻辑绝对依赖与人的智能差距在当前还是个不能跨越的智慧障碍。光大8.16事件的团队的一系列违规操作也反映出信息技术合规风险管理的难度及其高危害,接下来将进一步研究信息技术风险。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