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学习杨佩侃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四篇汇编 本文关键词: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编,同志,习杨
2018年学习杨佩侃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四篇汇编 本文简介:2017年学习杨佩侃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四篇汇编学习杨佩侃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2016年12月,一生始终坚持把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担任村党支部书记6年来,围绕“拔掉穷根奔小康,建设美丽新农村”目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宝鸡市东南镇纸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培侃同志,因病去世,年仅49岁。
2018年学习杨佩侃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四篇汇编 本文内容:
2017年学习杨佩侃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四篇汇编
学习杨佩侃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
2016年12月,一生始终坚持把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担任村党支部书记6年来,围绕“拔掉穷根奔小康,建设美丽新农村”目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宝鸡市东南镇纸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培侃同志,因病去世,年仅49岁。一时间,杨佩侃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干部群众中争相传颂,人们充满感动,深受震撼,为之扼腕。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作为仕应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是古代知识分子和官员自我价值追求的真实写照。当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到中国后,更是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
近日,学习了杨佩侃同志先进事迹后,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的我,再次鲜活地感受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新时期我们要以杨佩侃为榜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按照一个共产党人的使命要求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习杨佩侃时不我待的历史责任感,知难而进的工作责任之心。杨佩侃刚上任时,面对一个一清二白的贫困村,想要完成新农村建设谈何容易,可他却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四处取经学习,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硬是克服重重困难,迎难而上,发扬“老黄牛”的精神,勇挑重担,移民搬迁建设了崭新的新农村。这反映出杨佩侃的工作作风,更是杨佩侃对“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深刻理解和贯彻。当前中国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但是在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和化解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习总书记强调,面对当前复杂的宏观形势,既要正视困难挑战,又要看到积极因素,既要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中国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的地区虽然已经达到发达的水平,但仍然存在大量落后地区,即使在陕西经济比较富裕的关中地区,任然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们既有总量差距,还有质量和结构不优的问题,发展不足仍然是当前最为突出的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凝心聚力,改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
学习杨佩侃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改革者魄力。杨佩侃在上任伊始,就以重塑“班子”战斗力为契点,进行大刀阔斧的村班子建设。与此同时,他自己也不断地学习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政策,弥补自己的理论短板,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慢慢的成为了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杨佩侃除了雷厉风行的工作节奏外,还注重工作方法,注重调查研究,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勇于担当的精神去破解体制机制中制约发展的难题,对于缺乏制度设计能力的基层干部来说,尤其可贵。在基层,如果没有统筹性思考、突破性安排、强力性整合的能力,基层工作很难开展。杨佩侃能在短短几年里,取得如此发展的实绩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善于突破,善于借力。敢于担当不是蛮干,不是去干违法滥纪的事,是在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基础上,在政治理论指导下的对我们工作中体制机制弊端进行正确分析,进而改革创新政治作为。我们这么大的国家,管理层级多,地区差别大,不能一味地指望上级给我们设计路径,需要基层的领导干部在党的总路线方针指引下,一心为公、大胆工作。
学习杨佩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一心为民的务实情怀“对群众有利的事就要多做”。杨佩侃从激发群众的精神面貌到改善百姓的衣食住行,无不投射出他的人民立场、人民观点,以及群众路线工作方法。重视民本,就要放下空洞的理论,俯下身子,倾听民声,甩开膀子,真抓实干,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如果总是高高在上,自以为是指挥下属,只会脱离群众,只是自拉自唱而已。2016年我县成功跻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追赶超越的拐点。因此,我们一定要聚焦拐点发力,矢志追赶超越,奋力实现争先进位。以县域经济的发展带动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用城市面貌的改善,社会各阶层的和谐让广大群众意识到城市生活的美好,作一个文明人的自豪,进而在内心迸发强大精神力量。
学习杨佩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纯粹品格。由于长期过度劳累,致使病魔无情地降临到了49岁的杨佩侃身上。但他依然坚持带病工作,最终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与世长辞。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杨佩侃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因为在他身上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和政治操守,还看到了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向杨佩侃学习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因为不管身在何方,我们总能从杨佩侃身上汲取到一股快乐的力量支撑着我们负重前行,这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学习杨佩侃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近期学习了杨佩侃同志先进事迹后,我颇为震撼,也受益匪浅。他能够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将自己全部的激情和生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体现了他坚定的信仰,牢记宗旨、坚强不息的精神。通过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我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做到:
一、不忘初心,牢记宗旨
正确对待得与失、公与私,杨佩侃同志可贵之处在于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作为一名统计干部,要学习杨佩侃书记忠诚担当,凡事出于公心,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把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勉励自己不因为一时的个人的得失,平添烦恼,经得住考验;在自己遭逢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不气馁,不患得患失,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特别是在平时工作中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通过学习杨佩侃同志先进事迹,我们要学习他一恪尽职守、勤奋踏实、乐于奉献的精神,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项工作。
二、坚守信念,艰苦奋斗,正确对待苦与乐
作为一名干部,我们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面对浮躁,静下心来,自觉屏蔽外界干扰,心思放在学习上,劲头放在工作中,养成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
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正确对待思与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说不练是假把式,只练不说是傻把式,能说会练才是好把式。”学与思,说与干,从哲学角度讲,是辩证统一的,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有机统一体。杨佩侃先进事迹深深地撼动了我,他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也必将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我要以先进人物为榜样,认真对照检查不足,认真思考如何切实改进提高工作,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自己的工作不断进步。
学习杨佩侃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
杨佩侃同志,生前任宝鸡市陇县纸沟村党支部书记,一生始终坚持把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担任村党支部书记6年来,围绕“拔掉穷根奔小康,建设美丽新农村”目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2016年12月因病去世。杨佩侃同志用生命搏击贫困,书写了向贫困宣战的壮丽人生,被中共宝鸡市委追授“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党支部书记标兵”称号。
作为一名年轻的宣传干部和扶贫干部,学习了杨佩侃同志先进事迹后,我的感触很深。他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将自己全部的激情和生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体现了他坚定的信仰,牢记宗旨、坚强不息的精神。通过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我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忘初心,牢记宗旨,正确对待得与失、公与私
杨佩侃同志可贵之处在于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学习杨佩侃书记忠诚担当,凡事出于公心,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把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勉励自己不因为一时的个人的得失,平添烦恼,在本职岗位上取得成绩的时候,经得住考验;在自己遭逢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不气馁,不患得患失,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特别是宣传工作、脱贫攻坚工作,不是做表面文章,更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通过学习杨佩侃同志先进事迹,我觉得我们要像他一样出于公心,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学习他奉献至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项工作。
二、做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排头兵
作为一名宣传干部,要做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排头兵。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注意贯彻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学习党的理论创新各项成果,广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使之更加深入人心,从自身做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人。要特别注意贯彻落实党在互联网领域的工作方针,重视互联网舆情的应对、引导、处置,进一步用好互联网平台,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唱强社会主义正能量,唱好岐山好声音。
三、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助推南庄脱贫攻坚工作
作为一名扶贫干部,要展现青年信念,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注重抓党建促脱贫,以党建引领脱贫,协助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班子建强党员队伍,打造政治可靠、信念坚定的新时代基层战斗堡垒,引领全村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
要像杨佩侃一样做自觉做实干的奋进者,展现青年作为,争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要把“六美”建设与深化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推动种养殖产业发展。要加强民风建设,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教育谈心,激发贫困户创造幸福生活的才智热情。要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积极联系落实各类扶贫项目,努力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切实提高村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和生活水平。
要做自觉做敢为的担当者,展现青年气魄,将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作为行动标尺。要把新时代的使命放在心上、把新时代的责任扛在肩上,勇于破除工作中的一切顽瘴痼疾。要在宣传思想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各种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问题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要做想做事、会做事、做成事、不出事的新时代青年,在脱贫攻坚战中践行青春诺言!
学习杨佩侃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
杨佩侃是陇县东南镇纸沟村四组人,他生于1966年2月,高中文化,2008年12月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2011年11月至今任陇县东南镇纸沟村党支部书记。2014年7月,被中共陇县县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6月被中共陇县县委评为“十大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标兵”,2016年6月被陇县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县第十六届党代会代表。杨佩侃高中毕业后,他曾经“跳出农门”成为人们羡慕的工人,在工厂当过15年的技术员;下岗后,他在彷徨中怀着外出打工致富的梦想,跟随“务工大军”在外艰辛漂泊6年多;返乡后,他利用务工学到的手艺,组建农村建筑队,“自主创业”打拼近7年,成为远近闻名的能人和富裕户;2011年11月,他被群众和党员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雄壮举,怀揣一心为民的热心,投入满腔热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引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这位50岁的农家汉子,他用真心、真情与真爱,谱写出了一曲动人的奋斗与奉献之歌……
杨佩侃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深的感动了我,向杨佩侃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作为在基层工作的我们,同样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应当学习杨佩侃同志这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大爱精神,用行动去践行一名基层干部义务和责任。
一是要学习杨佩侃同志服务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任何时候,杨佩侃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群众的热爱,展现了信念坚定、心系群众、敢于担当、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将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二是学习杨佩侃同志牢记誓言,鉴定信念的精神。当初在党旗下庄严许下的诤诤誓言,是融入血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变。回望杨佩侃同志的工作履历,不难发现,无论是当工人期间还是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都始终秉持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守誓言,以持久不变的宗旨意识和价值追求,获得了跨越时空的先进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们干事创业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是学习杨佩侃同志敢于担当,干事创业的精神。党员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以担当诠释忠诚、以担当体现作为,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任务中,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贡献。
篇2:叶志平同志先进事迹
叶志平同志先进事迹 本文关键词:先进事迹,同志,叶志平
叶志平同志先进事迹 本文简介:叶志平同志先进事迹一、人物简介叶志平(1953.09—2011.06),男,汉族,四川绵竹人。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7月参加工作,分配到安县沸水小学任教,1978年调至安县桑枣中学工作,1995年起担任桑枣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桑枣中学22
叶志平同志先进事迹 本文内容:
叶志平同志先进事迹
一、人物简介
叶志平(1953.09—2011.06),男,汉族,四川绵竹人。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7月参加工作,分配到安县沸水小学任教,1978年调至安县桑枣中学工作,1995年起担任桑枣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桑枣中学2200多名师生在1分36秒内安全转移,创造了“零伤亡”奇迹,校长叶志平被誉为“史上最牛校长”。
2011年6月27日,叶志平同志因长年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逝世,终年57岁。
2011年9月1日,中共四川省委追授叶志平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二、荣誉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全国师德标兵;
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
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四川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四川省优秀中小学校长;
四川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绵阳市明星校长;
安县明星校长。
因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确保全校师生安然无恙,被网民誉为“史上最牛校长”。
三、主要事迹
叶志平自从担任桑枣中学的校长后,就为学校当时新建的实验教学楼开始担心。
此楼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并且断断续续地盖了两年多。到后来,竟没有人敢为这栋楼验收。当时的新楼,楼梯的栏杆摇摇晃晃的,楼板缝中填的不是水泥,而是水泥纸袋,大楼的承重柱子不合标准。面对这样一栋华而不实的危楼,叶校长下定决心进行维修加固。
从1997年开始,连续几年对这栋楼进行了改造加固。
第一次,他找正规的建筑公司,拆除了与实验教学新楼相连的一栋质量很差的厕所楼,在一楼的安全处重新建起了厕所。虽然高层教室上课的同学上厕所不太方便,但是,孩子们安全。
第二次,他将楼板间的缝隙中的水泥纸袋去掉,重新实实在在地灌注了混凝土,使楼板的承受力大大提高。
第三次,他对这栋危楼动了大手术。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按正规的标准要求,从37厘米直径的三七柱,重新浇灌水泥,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之后他亲自动手测量,每根柱子直径整整加粗了15厘米。学校没有钱,他一点点向教育局要维修费。左一个5万、右一个5万慢慢争取而来。教学楼时刻要用,他就利用学校的寒暑假和周末,蚂蚁啃骨头般,一点点将这栋有16个教室的实验楼修好加固。
对学校后来的新建教学楼,他更是严要求,细观察。就连楼外立面贴的大理石贴面,也要让施工者每块大理石板上打四个孔,用四个金属钉挂在外墙上,再粘好。因为他不放心,怕掉下来砸到学生。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紧绷的弦,教学楼不建结实,早晚会出事。出了事,没法向娃娃家长交代,没法向社会交待。叶校长心里明白,除了教学楼修建结实还不行,紧急情况下有序的疏散学生也至关重要。从2005年开始,他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学校规定好每个班固定的疏散路线。要求两个班在疏散时合用一个楼梯,每班必须排成单行。每个班级疏散到操场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每次各班级都站在自己的地方。就连每个班在教室里怎么疏散都作了规定。教室里面一般是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每列要走教室里的那条通道都预先进行了设置。并且要求在二楼、三楼教室里的学生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四楼、五楼的学生要跑得慢些,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
在紧急疏散时,对老师的站位也有要求。要求老师站在各层的楼梯拐弯处。因为在拐弯处学生们最容易摔。孩子如果在这里摔倒了,老师是成人,完全有力气可以一把把孩子从人流中抓住提起来,不至于让别人踩到。叶校长除了搞紧急疏散演练外,还经常利用学生下课后、课间操、午饭晚饭以及放晚自习时间,在教学楼中人流量最大的时候,看学生的疏散情况,查看老师是否在各层的楼梯拐弯处。他还规定,每周二学校各班级要进行安全知识讲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老师专门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等知识。因此,有些家长曾这样称呼叶志平校长“不务正业的校长”,认为他不专心教学,天天搞这些“无关紧要”的工作。
然而,地震那天,老师和学生们就是按照平时的训练秩序,用练熟了的方式进行了安全疏散。地震波一来,老师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学生们立即趴下去。老师们把教室的前后门都打开了,怕地震扭曲了房门。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了教室,老师站在楼梯上,喊:“快一点,慢一点!”
老师们说,喊出的话自己事后想想,都觉得矛盾和可笑。但当时的心情,既怕学生跑得太慢,再遇到地震,又怕学生跑得太快,摔倒了——关键时候的摔倒,可不是玩的。
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在地震发生后,全校2300多名师生,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叶校长知道地震后,从绵阳疯了似地冲回学校,看到的情景是: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学校里的八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他担心的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塌。而他的学生,这些11岁到15岁的娃娃们,紧紧地挨着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当他听到老师对着他报告:学生没事,老师们也没事时,浑身都软了。55岁的他,哭了。
通信恢复后,老师们接到家长的电话,会扯着大声骄傲地告诉家长:我们学校,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说话时眼中噙着泪。
人们感谢这位可敬的校长,家长感谢这位负责任的校长,老师和学生们更要感谢这位好的领导。是他平时的严格要求,是他对学生、老师和家长的用心负责,保住了学校,更保住了学校的全体师生。他可以骄傲地告诉家长,告诉世人:“我们学校,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
“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永远是叶志平校长的人生理念。他是个英雄:从1997年起,多次将学校一栋没有验收的教学楼加固;2005年起,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该校90多位教师、2200名学生全部冲到操场,用时1分36秒,全校师生无一伤亡……
绵阳安县桑枣中学校长,汶川地震后被称作“史上最牛校长”的叶志平,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灾备管理战略国际研讨会”。
平时多流汗,灾时就少流血,最初学校进行疏散演练时候,老师都很反感,说没事找事,现在老师都说值。请你们媒体多宣传宣传,让大家都知道灾备是怎么回事儿。
四、事件回顾
爱心一片,为教职工建起了临时的温馨家园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严重破坏了桑枣中学教职工居住的房屋,看到无房可住,露宿在学校操场上的两百多个教职工及其亲属,叶志平校长无比悲痛。大震刚过,他强行忍住痛苦的泪水,迅速组织大家亲自动手搭起了简陋的帐篷,让大家能暂时遮风避雨。大地震不仅毁坏了房屋,还破坏了水电气等生活设备设施。叶志平校长为了不让教职工和他们的亲属遭受饥饿干渴,他带领大家搭建起了简易的厨房,用红砖支起了一口大锅,找柴找水,为教职工和他们的亲属烧水煮饭,让他们能喝上井水,吃上热饭。接着,他又利用国家科技部和四川省科技厅捐赠的帐篷和纯净水设备,为教职工建起了临时生活区,全校教职工和他们的亲属都住进了安全舒适的帐篷,喝上了甘甜的纯净水,过上了较为正常的生活。震后的桑枣中学校园尽管到处断垣残壁,破败不堪,但生活在这里的教职工和他们的家属都感到无比温暖,人人精神饱满,个个斗志昂扬,投入到紧张的抗震自救之中。
坚韧不屈,带领教职工积极抗震自救
“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不垮叶志平校长这位共产党员顽强的意志。大震刚刚过,余震不断,叶志平校长不悲观,不失望,不等不靠,以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带领全校教职工迅速开展紧张的抗灾自救。他立刻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以他为组长的学校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全校抗震救灾。他身先士卒,不怕余震危险,不怕吃苦受累,成天奔赴在抗震自救最前线,认真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他带头冒险排危,带头清除断砖破瓦,带头打扫卫生,带头消毒防病,带头搭建防震棚,带头解决教职工的饮水吃饭问题,带头当好志愿者,带领教职工为桑枣镇政府卸下各种救灾物品物资100多吨,带头为搭建临时过渡校区租地平整地基。在他的模范行为感召下,全校教职工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把抗震自救不断向前推进。
心系教育,千方百计筹划学生复课
叶志平校长最着急的是学生的复课,“5.12”汶川特大地震严重地毁坏了两千多名学生赖以学习和居住的所有教学楼和宿舍,学生无法上课,只好辍学在家。为了让学生特别是参加2008年中考的500多名初三学生能早日复课学习,叶志平校长千方百计为复课进行准备。他利用国家科技部和四川省科技厅捐赠的帐篷和纯净水设备基本上解决了学生住和喝的问题。他把在大震中未遭到严重破坏的学生餐厅作为临时教室,解决了学生学的问题。他把可以使用的厕所交给学生使用,解决了学生拉的问题。学生复课在他的筹划中正在紧张有序地准备,一旦条件成熟,学生就可以重新走进课堂,投入到充满乐趣的学习生活中去。叶志平校长最关注的是2008年参加中考的500多名初三学生的学习,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放飞自己的中考梦想,在初三学生暂时无法复课的情况下,他组织初三年级组的教师在全县各乡镇办起了临时校外学生学习辅导站,把各种复习资料和训练题亲自送到初三学生手里,指导他们复习,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学生和家长无不感谢地说:有这样的好学校,这样的好老师,我们一定会考出好成绩。
人间奇迹,大震中全校师生平安无恙
时间凝固在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山崩地裂,大地在剧烈抖动,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没有让全校两千五百多名师生惊慌失措。大地抖动的那一瞬间,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全校2000多名刚刚从午眠中醒来即将开始学习的学生,在各班教师的命令下,立刻趴在课桌下进行自我保护。当震波刚过去的一刹那间,各班学生按照学校的统一指挥迅速有序地疏散到了操场上,全校31个班2000多名学生疏散完毕,仅用了1分30多秒。强烈的地震严重地破坏了学校的所有房屋和各种设备设施,但两千多名师生却无一人伤亡,这简直是一个人间奇迹。创造这一人间奇迹的是正是叶志平校长。学校有一栋是20世纪80年代花了17万元修建的没有经过竣工验收就投入使用的教学楼。95年叶志平同志担任校长后,怕这座教学楼出安全事故,就自筹资金40多万元对这座楼进行了防危加固。在这次大地震中,这座被加固的教学楼尽管损坏严重但没有垮塌。坐在这栋教学楼里的700多名学生全部平安地从楼里疏散出来。叶志平校长有着强烈的安全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他平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为了让学生在突发事故面前不惊慌失措,他坚持每一学期要对学生进行一两次应急安全疏散演练,让学生自觉养成面临突然事故,沉着应对的良好习惯。由于学生训练有素,所以在这次强大地震面前,人人都能从容自如,平安无恙地跨过了伤亡线。
篇3:学习冯雪红先进事迹心得
学习冯雪红先进事迹心得 本文关键词:先进事迹,心得,学习,冯雪红
学习冯雪红先进事迹心得 本文简介:学习冯雪红先进事迹心得通过听冯雪红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和参观先进事迹展览,真情朴素的言语打动了与会者,不大的展馆让大家对冯雪红先进事迹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深受感动,深深地体会到冯雪红同志的事迹平凡又伟大,感人的事迹催人泪下,她的事迹动人、令人感动,值得学习和深思,她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她的事迹
学习冯雪红先进事迹心得 本文内容:
学习冯雪红先进事迹心得
通过听冯雪红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和参观先进事迹展览,真情朴素的言语打动了与会者,不大的展馆让大家对冯雪红先进事迹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
深受感动,深深地体会到冯雪红同志的事迹平凡又伟大,感人的事迹催人泪下,她的事迹动人、令人感动,值得学习和深思,她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她的事迹体现了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热爱祖国、热爱山区人民、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她把爱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工作中铸就了闪光的师魂,为我们树立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学习冯雪红同志甘于贡献的优秀作风;学习冯雪红同志勇于创业的精神,学习冯雪红同志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
从冯雪红同志身上,我们看到了优秀教师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事业为重的高尚品质,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乐于助人的高尚职业道德。爱党、爱国始终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操。她立志于教育和教学管理的研究,务实敬业,不畏困难,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献身精神、她一心扑在山区的教育事业上,为立山区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她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教学生言传身教,厚以载德,她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甘为人梯,无怨无争地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应该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学习他们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县的教育教研工作
。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会以冯雪红同志为榜样,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全心全意做好三个服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校、服务与上级主管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向优秀教师那样努力工作,不求索取,以奉献为荣。积极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探索,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他人宽容一些,多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做到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立足自己的岗位,努力工作和学习,以实际行动为我县的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在学习中深深领会到冯雪红同志的中心价值表现在
一、
是在平凡中塑造出自我的价值。她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没有什么唉声叹气,而是在平凡的岗位、平凡的生活当中,干出了不平凡的事,成为不平凡的人,这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二、
是在细微之中塑造出品德的高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处处表现出她高尚的情操和厚重的博爱。
三、是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复杂,生活多么艰苦,她都是那么用真心、动真情。脚踏实地地说,郭玉梅同志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在“秀“本人,也不是为了去领先进,这是她人性最自然的流露。学习她的先进事迹,应该从她一件一件感人肺腑的真实事迹中去感悟,去体会,去学习、去自创:
我会以优秀教员为典范,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本人的本职工作中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崭新的肉体风貌,向优秀教员那样努力工作,不求讨取,以贡献为荣。积极停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效劳育人”的探究,忠实党的教育事业。对别人宽容一些,多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做到正人先正己,做事前做人,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兢兢业业、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立足本人的岗位,努力工作和学习,以实践行动为我们学校的开展奉献本人的力气。
郭玉梅同志酷爱祖国、酷爱人民、酷爱学习、酷爱学生。她把爱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工作中铸就了闪光的师魂,为我们树立了新时期人民教员的光芒典范。郭玉梅的先进事迹我听后深受打动,深深地领会到优秀教员的事迹平凡又巨大,感人的事迹催人泪下,她的事迹令人打动,值得学习和深思,她的优秀质量和肉体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一名教员,三尺讲台是我们的工作空间,那么,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员这个崇高职业,就应该踏下心来,做好本人的本职工作。作为教员,不可能都像郭玉梅教师那样干出轰轰烈烈的事迹来,但他们那种忘我工作和无私贡献的肉体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员学习。
从优秀教员身上,我们看到了优秀教员那种爱岗敬业、无私贡献、事业为重的高尚质量,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高度担任的敬业肉体,乐于助人的高尚职业道德。教学生以身作则,厚德载物,他们老诚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甘为人梯,无怨无争地为祖国培育优秀人才。
作为一名教员,我以为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应该以优秀教员为典范,学习他们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地。学习他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酷爱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酷爱本人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本人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