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高考,命题,结题,数学,报告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立项编号LYKT140402洛阳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结题报告学科分类高中数学课题名称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课题主持人徐总辉课题组成员昌义峰罗创国曹利京翟焕英张晓锋主持人工作单位河南省伊川县实验高中洛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课题研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立项编号
LYKT140402
洛阳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结题报告
学
科
分
类
高中数学
课
题
名
称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
课
题
主
持
人
徐总辉
课
题
组
成
员昌义峰
罗创国
曹利京
翟焕英
张晓锋
主持人工作单位
河南省伊川县实验高中
洛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课题相关研究概况及趋势,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和预计突破的难点等。
一、本课题研究概况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课题研究情况:我国中学教育课程改革与更新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推出,使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呈现全新的模式。由此使得高考命题向宽角度、多视点、多层次的趋势发展,突出了基础、通性通法、应用和创新等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课题研究趋势:结合近年来新课标试卷对高考试题和本学科教学特点进行研究使本课题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实用性及对实践的指导性。
课题的理论意义:新课标理念下的试题研究能够使高中数学教学更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指导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施,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全面指导学生的高考数学复习,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课题的实践意义:1、指导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使课改工作更加顺利实施,有利于快速提高教学成绩。2、高考试题的研究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更深入。
二、本课题的基本内容,突破难点
基本内容:
数学试卷的命题特点。
2、高考数学命题趋势对今后高中数学教学的启示。
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突破难点:
1、对试题的难度及考查能力要求把握的准确性。
2、高考试题主要体现的数学思想。
3、准确定位高考的新要求。
4、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数学试卷的命题特点
1.全面考查“四基”
“四基”
是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数学考试,要发挥数学作为主要基础学科的作用,要考查考生对中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要考查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是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基础,也是走向社会参加实践活动的必备知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国家教育部2002年4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在传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把“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作为新的内容。而将“与时俱进地认识‘四基’”作为高中数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也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同时,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而新增加了“算法内容以及基本的数据处理、统计知识”作为新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为注重“四基”提供了事实依据。
“四基”是能力的基础,切实落实好
“四基”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至关重要。但是,
“四基”教学不能简单的重复,不能停留在结论层面上,要在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
“四基”的理解。要以问题的研究过程为依托,反复揣摩“四基”的内涵,使
“四基”成为“活”的知识。
事实上,传统意义上考查的“集合、函数概念与初等函数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简易逻辑、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导数及其应用、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概率”等十六个知识要点理所当然的属于“四基”的范畴,此外,课标版教材中新增加的三视图、算法初步、定积分、几何证明选讲、不等式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等内容,以及处理涉及这些知识内容的问题中所用的方法技能,包括课本中推导公式、法则、定理时所用的方法和技能,都是新课改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认识”的新“四基”。
注重“四基”考查的掌握程度是多年来数学高考命题经验的结晶,也是整个高考试题的基石,因此,新课改下的高考数学命题,应当全面关注“四基”内涵,扩大命题的视野,保持高考命题覆盖面广、起点低、坡度缓的特点,平稳发展。这样,既有利于考生情绪的稳定和高效发挥考生的水平;又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后续学习必需的知识。由以上分析可知,注重“四基”的考查是维护多方面的“稳定”之举。
2.
突出学科特点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与技术科学等学科的基础和工具,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数学学科最基本的特点,高考数学试题的命制应该体现数学学科的上述特点,具体来说,就是体现概念的深刻性、思辨的逻辑性和量化的精确性。
⑴
概念的深刻性:概念的深刻性强是数学学科的一个基本特征,数学中所有内容都是以概念作为它的基本元素,由概念组成命题,由命题组成整个逻辑系统,因此,高考数学命题,如2014年数学试卷依然非常关注对概念性知识的考查,这种命制,从数学学科的整体高度考虑问题,体现高考对数学概念考查的力度和要求,并且这一命题视角将坚持不变,这类试题的命制,既要注意对课本中已有的现成概念、公式和理论的考查,又要注意对课本中没有的全新概念、公式和理论的考查,对于这些概念、公式和理论,不但要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而且在出现不同题型考查这个知识点时要能灵活运用,达到熟练解决问题的目的,有效的检测考生理解问题的程度。
例1(2014年全国课标Ⅰ第19题)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1,,,其中为常数.
(Ⅰ)证明:;
(Ⅱ)是否存在,使得{}为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
此题将命题视角聚集在了考查等差数列的概念上,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分析、
推理、判断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考查概念深刻性的好题。
⑵
思辨的逻辑性:数学的思辨性通常表现为思维的逻辑性和推理的严密性。尽管现代数学教育理论认为数学也具有实验性的一面,但其根本性的一面,仍是依靠逻辑思维和演绎推理获得的完整的逻辑体系,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无疑,命制一些思辨性,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是试题,是数学高考命题的必然趋势。要充分利用那些具有思辨价值的素材,如相近概念的辨析、案例错因的揭示、结论真伪的判断、似是而非问题的甄别等等,以此考查考生思辨的逻辑性,检测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
⑶
量化的精确性:“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一门“数的学问”。许多问题的解决一般都离不开数量关系的建构与数学式子的推演。数量关系作为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是数学高考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考试大纲》里就特别强调,考查计算既要特别强调算比,也就是说你用什么样的原则,你就用什么样的思路进行计算,这比具体的套一个公式的计算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考查,再比如说在有关立体几何中几何量的计算当中,仍然需要明确如何正确地去思考这个图形,如何在解题过程当中正确地画出这个图形,而且在画出这个图形的过程中要把这个图形的数量特征体现的非常明确,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计算。这样一来它既考查了立体几何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计算公式,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你的空间想象能力来体现你的思维能力和水平,这样的出题方式也是《考试大纲》非常明确强调的一个命题原则。
3.
注重考查能力
《大纲版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高考数学中考查五种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课标版考试大纲》中把数学能力更进一步界定为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对所学知识的探究、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更加明显;试题的选拔功能更加突出。因而,新课改下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也由原来的“知识立意”改为“能力立意”,按照“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
⑴
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的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换;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的揭示问题的本质。
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形的想象能力。识图是指观察、研究所给图形中几何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是指将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以及对图形添加辅助图形或对图形进行各种变换;对图形的想象主要包括有图想象和无图想象两种,是空间想象能力高层次的标志。这些都是多年来高考试题中重点考查的数学技能。
⑵
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是对具体的、生动的实例,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因此,高考数学的命制应围绕着欲考查的某类知识的本质,并有意识地、不露痕迹的“隐藏”它们的共同属性,以此来引发考生观察和分析,实现对抽象概括能力考查的目的。
⑶
推理论证能力: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论证是由已有的正确的前提到被论证的结论正确的一连串的推理过程.推理既包括演绎推理,也包括合情推理.论证方法既包括按形式划分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也包括按思考方法划分的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一般运用合情推理进行猜想,再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证明。
例2(2014年全国课标Ⅰ第14题)甲、乙、丙三位同学被问到是否去过A,B,C三个城市时,甲说:我去过的城市比乙多,但没去过B城市;乙说:我没去过C城市;丙说:我们三人去过同一个城市.
由此可判断乙去过的城市为
.
“没有公式,没有原理,没有运算,只考查推理能力。”考试中心数学命题专家说。高考数学的推理论证能力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来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真实性初步的推理能力,因此,高考数学命题时,应设计一些诱发猜想、论证确认的试题,考查考生的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能力。
例3(2014年全国课标Ⅰ第19题)如图三棱柱中,侧面为菱形,.
(Ⅰ)
证明:;
(Ⅱ)若,,AB=BC
求二面角的余弦值.
本小题考查线面垂直的应用以及二面角的求法,考查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⑷
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寻找与设计合理的、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运算包括对数值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以及实施运算和计算的技能。
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运算。因此,高考数学一直以来都重视对运算能力的考查。
⑸
数据处理能力:对数据(包括数值的和非数值的)进行分析和加工的技术过程。包括对各种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计算、编辑等的加工和处理。因此,高考数学命题中也出现了一些实际应用问题,考查考生整理与分析数据的能力。
例4(2014年全国课标Ⅰ第18题)
从某企业的某种产品中抽取500件,测量这些产品的一项质量指标值,由测量结果得如下频率分布直方图:
(Ⅰ)求这500件产品质量指标值的样本平均数和样本方差(同一组数据用该区间的中点值作代表);
(Ⅱ)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认为,这种产品的质量指标值服从正态分布,其中近似为样本平均数,近似为样本方差.
(i)利用该正态分布,求;
(ii)某用户从该企业购买了100件这种产品,记表示这100件产品中质量指标值为于区间(187.8,212.2)的产品件数,利用(i)的结果,求.
附:≈12.2.
若~,则=0.6826,=0.9544.
本题将命题视角放在了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在将统计中的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基础知识穿插到数学学科上,使数据能力的考查更为突出。
⑹
应用意识: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①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②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近几年的数学高考中,也一直把应用问题的命制,着眼于“函数模型、数列模型、不等式模型、三角模型、立体几何模型、解析几何模型、线性规划模型、算法模型、计数原理与概率统计模型、导数模型、创新性”十一类数学模型,以此真实地考查考生的综合实力。毋庸置疑,它必将成为高考数学命题长期坚持的一个方向。
⑺
创新意识:对新颖的信息、情景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合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因此,高考数学的命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创新试题,以此来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
4.
强化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的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向前推进,中学数学界对数学思想的认识也在与时俱进,目前已达成共识的常用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有限与无限思想和或然与必然的思想等。
数学思想处于数学的核心位置,领悟数学思想的真谛,对于认识数学本质、揭示数学关系、学习数学学科、促进学生的思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如此,数学高考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对数学思想的考查,每年的每套试卷都对数学思想必考无疑。
例
6(2014·全国新课标11)已知函数=,若存在唯一的零点,且>0,则的取值范围为
.(2,+∞)
.(-∞,-2)
.(1,+∞)
.(-∞,-1)
本题考查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函数零点”的问题转化成“方程实根”的问题,又可转化成“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横坐标”的问题,还可转化成“两个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横坐标”的问题。本题通过分离参数以后,利用函数性质画出图象,根据数形结合的思想可准确地求出变量a的取值范围;但是分离参数相对复杂些。当然也可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求解,分类与整合思想等数学思想上,只有对相关参数进行合理的逻辑划分,在逐类讨论,最后统一整合,才能圆满的解决问题,这一考查方式,明显考查了考生的思维能力。
例
7(2013全国新课标11)已知函数=,若||≥,则的取值范围是
.
.
.[-2,1]
.[-2,0]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把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图形结合起来考查的思想即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可以把数量关系的问题和图形的性质互相转换。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形数相助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它是数学规律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例
8(2014·全国新课标12)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实线画出的是某多面体的三视图,则该多面体的个条棱中,最长的棱的长度为
.
.
.6
.4
考查三视图的识图能力,以及长方体的作用,在中明确强调了长方体的作用.体现了将不熟悉、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的长方体问题来解决的有效手段.
以上这三道试题,都是考查数学思想的典型试题,一般情况下,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的考查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中,而数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放在填空题、选择题中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放在解答题中来考查。数学高考往往都是通过对数学思想的考查来检测考生的理性思维水平,是考查考生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今后的高考试题命制上更应重视对数学思想的考查。
【二】高考数学命题趋势对今后高中数学教学的启示
研究高考试题命题变化的目的是为了明确高考试题对中学教学的导向,找准正确的命题方向,促使我们教学更加有效,在教学中抓主要矛盾,摒弃耗时间、拼体力的教育,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1.在教学中要重基础、讲规范、抓落实。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切实淡化偏、难、怪题,切忌单一片面的理解问题,在注重“四基”的基础上,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各章节知识间的理解,系统全面地掌握后续学习所需要的重点内容。复习的理想效果不仅在于能使学生熟练地作出见过的题目和题型,而且应该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对未见过的题目或题型,能运用所学知识化归为熟悉的题目或题型,从而顺利地解答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将各个知识点逐个过关,向学生提出“落实是复习的生命,学生是复习的主人”的复习思想。
强化积累意识,建立三类本子:建立在课堂上记下老师讲课的技巧、思路和重要内容的《随堂笔记本》;建立浓缩知识,揭示规律的《方法、规律、窍门荟萃》;建立准确发现,弥补缺漏的《易错、易混、易忘、易漏问题档案》,即所谓《错题集》。
2.
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不同章节之中。重视和加强选择题的训练和究。对于选择题不但要答案正确,还要优化解题过程,提高速度。尽量灵活运用特值法、排除法、数形结合法、估算法等。如:2014年第(2)题复数的计算,题目虽小,但讲究一个运算的合理性,如果按3次方和2次方直接展开,将会比较繁杂造成出错。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主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3.
关爱学生,适时鼓励。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为个达到大纲中的个性品质要求,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做到做到锲而不舍、不解决问题不罢休,要求学生钻研问题,科学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突出学生主体,激发学习潜能,培养反思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同时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和不断进取的学风。教师应该做到
“六个尽量”: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主动表达;尽量让学生发现、质疑问题;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2、丁益祥
新课程理念下高考数学命题的多视角研究与思考.中国考试2008年第10期
3、郭胜光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研究.中学数学教育
2009年第7期
4、南鲁景
2008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全析卷·数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6
5、许晓天
细研高考试题
体悟课程理念.中学数学教学
2009年第4期
6、杜志建
金考卷特快专递第1期.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9.6
7、杜志建
试题调研2010高考复习纲要(理科数学).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9.6
8、http://wenwen.soso.com/z/q80853154.htm
9、http://baike.baidu.com/view/51860.htm
12
篇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作者:彭慧勇发表时间:2004年06月08日05:42阅读次数:185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属云南省2000年立项课题,由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于2000年10月批准立项并同意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时间为两年。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于2000年3月开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彭慧勇
发表时间:2004年06月08日
05:42
阅读次数:185
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属云南省2000年立项课题,由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于2000年10月批准立项并同意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时间为两年。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于2000年3月开始准备,于2000年10月启动,经过整整两年的实验研究,现已按计划完成了实验研究任务,取得了预期的结论和成果,特提请结题鉴定。
一、实验研究提出的背景
当前,世界正向“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国际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加,社会发展步伐日益加快,“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已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特别是“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生活中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激烈、人口稠密等特征日益明显;另外,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成效最为明显,独生子女占少年儿童的90%左右。在这种特殊的社会高速发展阶段,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人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道德标准、社会形态、家庭结构及成员关系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社会的发展变化又通过家庭的折射、缩小或放大然后作用于学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生存在着过早受“升学”——“就业”——“生存”的驱使而陷入失去童真、失去快乐的学习竞争中的现象;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受离异家庭的打击或不良影响,生活信心不足、情感体验不健全、逆反心理异常强烈;存在着独生子女由于长期处在特殊的养尊处优的地位上,独立生活能力差,意志薄弱、胆怯、自我中心、不合群、不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存在着受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心理平衡失调、精神空虚、道德品质下降,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及自杀的现象。
近年来,我国的心理学专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据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而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打下良好、长久、全面的基础。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这一要求,特提出本课题研究。
二、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国内外专家研究提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主要包括:正常的智力、积极的自我意识、良好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意志品质、完整的人格。为了主动适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改变仅仅依靠学校学科教学和德育对学生施以影响的局面,积极探索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索适应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主要包括:a、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b、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c、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手段和方法。d、小学生心理咨询。e、指导家长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方法。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在对实验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完善心理品质,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培养和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研究能力的教师。
三、实验研究的具体目标
1、实验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研究。
2、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应用。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建设与使用。
4、小学生心理咨询实验研究。
5、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手段和方法研究与应用。
6、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
四、实验研究的步骤、方法和内容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0年3月——2000年8月)
多次邀请了玉溪师范学院教育系、玉溪师范学校教心学组的专家参与共同论证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并多次专程到昆明请教了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和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心理学专家,以求得理论上的有力支持,保证了课题研究方向正确、理论基础扎实、起点合理。
根据本课题研究理论性强、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等特点,确定了以高校和教育科研单位为依托,以实验小学为基地;以市教科所为中心,上联省教科院,横联玉溪师院和玉溪师校,下联实验学校;以云南省教科院、玉溪市教科、玉溪师校、玉溪第一小学四方合作;以心理学教师、专职教研员、小学校领导、小学教师(班主任)四类人员结合组成课题实验研究小组。
认真确立了本课题研究的目标,规划了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制定了本课题研究和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在课题组内外多次专题组织进行讨论和征求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定稿。填写课题申报的有关表册,完成本课题的申报工作。于2000年10月由云南省教育科学课题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并同意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时间为两年,属云南省2000年立项课题。
组织了实验前的学生心理测量分析,由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有关专家对玉溪一小三年级以上学生,运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16PF)(修订量表)进行测量、统计和分析,建立起了玉溪一小三年级及以上学生的心理档案,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验做好了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基础研究阶段(2000年9月——2001年2月)
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落实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方案。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具体内容、研究和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对研究和实验的重点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的开设)和难点任务(心理测量和个案研究)进行了重点研究和布置。
对实验研究的具体任务进行了进一步的分工,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以保证课题研究和实验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组长彭慧勇全面主持课题研究和实验,负责协调四方工作,负责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副组长王春雷主要负责心理测量和个案研究;副组长陶琳主要负责心理咨询和家长辅导;副组长王云华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的开设和实验工作;其他成员分别具体负责课题的各项组织、实施、研究、实验、测量、统计和分析工作。
搜集、购买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著、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学习采取以自学为主,辅导为辅的方式,并多次由王春雷、陶琳、聂建萍、付荣华在课题研讨会上作专题发言、专题辅导和专题讲座。
通过学习、分析和研究,初步提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教统一”,全员心理辅导课、自主心理咨询、个体心理指导“三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交叉网络。并初步筛选、确定了心理辅导课的教材和心理测量的工具;初步完成了有关论文。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1年3月——2002年10月)
在玉溪第一小学的三、四两个年级的四个实验班开设心理辅导课,每两周开课1节,由实验班班主任承担教学任务。开课前首先组织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对科学出版社出版,由林崇德任名誉主编,沃建中任主编的《小学生心理导向》教材及教学参考书进行集体研究,分析了该教材的编排体系、特点及优势,共同研究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由陶琳为实验教师上示范课两节,作教学设计指导多次。在实验教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组织了一次校内的心理辅导课教学研讨活动,组织了一次对外开放的心理辅导课教学研讨活动,两次活动共上公开研究课8节,其中2节被评为市级一等奖,2节被评为市级二等奖。
在实验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由陶琳、聂建萍、付荣华主持,每周在星期四的下午定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指导。通过学校领导、班主任等在学生和学生家长中作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和解释工作,打消了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心理咨询的恐惧心理,实现了学生自主、积极、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室建立后,每次均能接待到不少学生的咨询,自今共接待了近200名学生的心理咨询。
为了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教统一”,全员心理辅导课、自主心理咨询、个体心理指导“三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交叉网络建设,加强家庭心理辅导与学校心理辅导的结合,每学期组织对实验班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辅导,由陶琳、聂建萍、王云华向学生家长进行有关专题讲座。先后组织了3次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辅导,参加培训的学生家长近1000人次。增强了学生家长与学校配合教育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家长对孩了进行心理辅导的意识,提高了辅导的能力和水平。
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中的小学生(6-13岁),心理变化大、变化快,发展性心理问题较多,可塑性极大。虽然从整体上看没有表现出突出的心理问题,但每个实验班中还是有个别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发展趋势,如不及时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指导,就会发展成为心理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王春雷的指导下,各实验班认真分析学生心理档案,在长期跟踪观察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和指导对象进行心理个案研究。从而加强了对个别学生的心理指导力度,提高了实验教师有针对性、有重点、有计划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进一步掌握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以便进一步修正课题研究的重点和突破口,进一步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组织进行了两次实验中期心理测量。使用日本铃木清编制,周步成主持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以“学习焦虑情绪”为重点的心理测量、统计,并对照全国常模进行分析。使用中国人性格量表编制组编制的《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较全面的性格测量、统计,并对照云南省常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和研究,确定在研究实验的最后阶段,以培养学生的“优秀性格品质”为研究实验的重点。为了最终检验课题研究实验的成效和实验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优秀性格品质”发展水平,组织进行了实验后期心理测量。使用由本课题组副组长王春雷编制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进行测量、统计,并进行对比分析。
在全面研究和实验的过程中,把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紧密地接合在一起,坚持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运用,在充分实验运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完成了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心理咨询的策略”、“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策略”、“家长心理辅导培训”、“心理辅导个案研究分析”、“心理测量分析报告”等论文。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02年11月——2002年12月)
召开课题结题工作会,对课题研究过程及有关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讨论、分析和总结。统一安排了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日程和具体分工,之后,全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和分工全面进入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
全面整理课题研究的档案资料,进行分类和归档。共分为16类档案,分别装袋归档,并建立了“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档案室”(设在课题实验学校——玉溪第一小学)。
对所完成的关于课题研究和实验的有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全面检查和核对,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共同协作,由课题组组长执笔完成了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之后,向云南省教育科学课题规划领导小组提出申请,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验收。
五、研究实验的结论和成果
1、完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2、完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论文。
3、构建了“三教统一、三导结合”的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4、完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个案研究”的案例分析。
5、完成了“玉溪一小学生性格测试总体情况分析报告”。
6、完成了“玉溪一小学生焦虑情绪调查研究报告”。
7、完成了“玉溪第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8、筛选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小学生心理导向》。
9、初步建立了“玉溪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10、组织展评了“小学生心理教康教育优秀辅导课”。
11、经过培训和参加课题实验研究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心理辅导水平和能力。
12、经过培训和参与进行家庭辅导有效提高了家长的心理辅导水平和能力。
13、经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与云南省城市学生常模相比,实验班学生情绪特征总体比较平和,女生在生活旨趣、意志品质、认知风格和态度倾向等方面更具有社会性意义特征,男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表现出更好的素质;与非实验班学生相比,实验班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善等方面有显著提高。
14、在该课题实验研究促进下,玉溪一小现已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运用,并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发展和完善。
15、该课题实验研究已在我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该课题实验研究的成果,在市区小学及各县城区小学都具有广泛的推广运用价值。
附:
一、主要参考书目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丛书》(全国九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
主编陈永胜
山东教育出版社)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编张承芬
孙雍胜
警官教育出版社)
3、《小学生心理导向(教学参考)》(名誉主编林崇德
主编沃建中
科学出版社)
二、主要教学材料
《小学生心理导向》(名誉主编林崇德
主编沃建中
科学出版社)
三、主要测量工具
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16PF)(修订量表)
2、《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中国人性格量表编制组)
3、《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日本铃木清编制
周步成主持修订)
4、《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本课题组王春雷编制)
本课题研究成果,已于2003年1月通过了省教育科学课题规划办组织的专家组的结题鉴定验收,同时被玉溪市科技局评为玉溪市2003年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组
二○○二年十一月
篇3:《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题,结题,培养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杨凌高新小学数学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小学数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科目,它是承担着培养学生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表述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杨凌高新小学
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数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科目,它是承担着培养学生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表述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课程改革指导了方向。如何走进新课程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尤其是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才能走出数学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圈子,这个问题对于我校来说特别重要。我校位于高新区,周边是农村,学生来源多数是农家子女,家庭经济不富裕,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人们按一定传统方式生活,这些客观条件都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不利影响。加上传统的原因“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考,学生背”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课业负担重,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唯其如此,才能适应课题改革的需要,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把实验研究的突破定位在课堂教学上,选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实验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儿童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己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研究的至关重要的前沿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为了使我校的数学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体系,对现行数学教材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创新能力的教学,如何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性因素,摆脱过去传统陈旧的课堂模式,在新课程下构建新教育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2、让学生学习数学,知道它来源于生活,更贴近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和方法的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更好体现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们的老师有更多的机会向专家、教育名师、教学强校学习,充实自己的创新教学理念,提升自己驾驭课堂创新教学的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让我们的数学课题迸发出创新智慧的火花,结出创新的硕果。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我校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为我校青年教师成长提供平台,提高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改革传统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程下构建创新教育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才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途径。我们采用“激趣(复习)-自学(铺路)-质疑(发现)-探索(释疑)-应用(实践)”教学模式。因此,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研究“激趣创境,孕育创新能力”。教师如何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性因素(激趣导入、谜语激趣、谈话导入、问题创设、联系生活导入、游戏激趣等导课形式的研究),激起学生学习情感(激发情趣、思考、思维、唤起原知,感知等),扩宽学生视野、思考、探究。
2、研究“自学自想,激发创新能力”。教师如何设计发散性、趣味性、创造性猜想、相关生活实际或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等问题,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验证、认知力,促使学生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
3、研究“质疑自问、开启创新能力”。教师如何设计让学生提出问题,诱发质疑、讨论、发现、比较、见解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感知领域和创造能力。
4、研究“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再创造,去经历原过程,去验证,去体验,去归纳,去合作讨论等学习素材,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5、研究“实践应用,增强创新能力”。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转化思想、类比法、多向方法、发散思维(一题多解、多变)等,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探索,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使学生更加喜欢钻研问题,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帮助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符合《数学课标》中的总体目标调查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本课题的成功性或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3、行动研究法:我们在研究中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让“教研”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提高研究的效益。
4、经验总结法:根据各阶段的研究情况,我们把研究所得的成功方法上升到理论,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与过程
本课题自开题以来,我们课题研究“目标”切入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虽然课题研究工作繁重而艰巨,但课题组人员认为,只要我们通力合作,就能发挥研究人员智慧和潜能,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个课题研究就能获得成功。课题研究主要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为研究途径,以课题研究为主线,重点研究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创新的真实表现,从而达到教与学紧密融合,实现最佳的现代课堂教学。
(一)准备阶段
1、成立研究小组,抓好理论学习。
课题组教师学习创新能力教学的理论学习:
(1)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数学课程标准》和华中师大出版社《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学习新华社出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开明出版社《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东北师大出版的《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和《有效数学》
(3)学习东北师大出版社《现代教育思想专题》和《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设计》。
(4)学习广西小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李红编的《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
(5)学习广西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徐巧英编的《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6)学习世界知识出版社《新课堂创新教法与经典案例评析》小学卷(上、中、下)和四川教育出版社《做创新的老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新课程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评析》(小学卷)。
(7)学习东北师大出版社《小学数学教育科研方法》(沈呈民主编)。
2、合作探究,确定研究主题
召开数学课题研讨会,主要研究课题的必要性、可行性、内容和方法、实施途径等进行研讨。课题组根据研究人员的研讨结果和修改意见,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改,拟订研究计划。全体研究人员每年研究一个内容为一个阶段,比如在数学课教学中如何开展“激趣创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主题确定后,课题组人员围绕相关课题多向寻找各种形式的相关创新素材资料,寻求集体力量和智慧。有了初步方案,研究人员针对性地展开研讨,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形成最佳方案。
(二)实施阶段
在教研活动中或课堂教学中,我们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提
问、教学语言、教学方式等教师的各种表现,进行深入、客观地分析、质疑,从而走进教师真实的课堂教学世界。同时,多方位收集学生的参与、问答、解题、合作等课堂表现,对学生现状深入分析、质疑现状背后的各种不足,从另一个方面走进学生的真实世界,去寻求原因,对参研人员都是一次充分的展示。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方式是多方面的。即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们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1、激趣创培,孕育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且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孕育而生。
2、自学自想,激发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着创新的潜在能力。所以教师要做的首先不是从“零”开始的培养,而是设计一些富有发散性、趣味性、创造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由地自学自想。小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所迸发出的创造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
3、质疑自问,开启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诱发探索,探索则发现真理。因此,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
4、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自主去发现,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规律灌输给学生。
5、实践应用,增强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后,就要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精心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境,设计了具有创造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探索,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学生更加喜欢钻研问题,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我们通过6年的研究,基本形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模式:激趣(复习)-自学(铺路)-质疑(发现)-探索(释疑)-应用(实践)。
以上仅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般教学模式的一个层面,在具体的教学中只是一个粗浅的研究,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深化、开发、创造丰富我们的教学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课题组成员对研究所获的材料进行整理,撰写结题报告,汇编成课题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研究,为了对学生、教师和学校总体效果进行全面深入客观合理的评价,我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并结合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测验和评估。(问卷调查结果用第一次选项进行比较)。
1、成长学生。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转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题研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品质、技能及其它情感态度得到较大的增强。课题的研究,其出发点是通过科学的探索和研究,找到适合小学生进行有效创新性学习的“桥梁”,其归宿则是通过创新性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创新技能以及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最终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课题研究前,我们对学生进行“小学生创新能力学习”的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学生在创新能力学习策略相关的基本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后,我们又以同样的性质的问卷,对学生进行相关调查,以期得到每年实践来的学生的递进变化,并作为研究成效的依据。
(1)学生对创新能力学习的态度有明显好转
(2)创新能力数学对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创新能力教学对学生数学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从以上可以说明,创新性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学生的记忆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成就老师
(1)转变了教师教学观念,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校教师通过在实践中探索,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校形成了一股科研实验潮流,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课题组成员自觉地运用创新性教学法进行实验教学,每上完一节研究课后,能自觉集中在一起交流意见,对研究课进行分析、评价、谈体会、写心得。课题组成员不断地研讨、学习、交流,大大改变了教师的头脑中陈旧的教学观念,扭转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和“重结果轻过程”的旧做法,在课堂教学中自觉重视算法多样化,重视方法的指导,创设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经历,操作动手,摸一摸、拼一拼、想一想、动口说一说、议一议、猜一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下结论,真正做到问题的空间、思维的空间、操作的空间、讨论的空间、合作的空间等五大空间的拓展。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想结合,边研究边实践,每学年都积极参加培训、讲座活动,也从课题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材料,获得了许多直接的经验,,教师们积极撰写了有关数学教学实验的体会文章和论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应用经常化
(4)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对教学产生了促进作用
3、发展学校
(1)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益
(2)提升了了办学水平和规模。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调动了数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能力。课题的研究切实、真实、踏实,教师主动参与,教师们的研究取得了进展,几年的时间内,收到了“科研入门,能力提高;论文获奖,实践成功;教学创新,质量提高;成就师生,学校发展”的良好的效果。
八、课题研究的结论
(一)创新性教学能够使学生态度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愉快,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创新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示讨论和交流,勇于尝试,学会顷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在课堂中能有能力地运用创新性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时空参与创新学习,在互动中学习,不仅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还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而且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创新性教学让老师较快地适应创新学习情境,实现角色转换。创新性教学彻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的传统模式,而变为师生间平等交流、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在创新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在创新性教学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设想
(一)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成长了学生,成就了老师,发展了学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有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研究尚处于浅层次的研究,只能对学生的表面产生了效应,让学生感到兴趣而己,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学生内心需求,不能从深层上使学生进入一种内在的,不由自主的学习和探究状态。
(二)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的发展,虽然在课题研究方面作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但却是非常肤浅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让课堂充满师生生命的活力成为我们永恒主题,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研究工作中将继续深入探讨,让研讨的深入变为我们的习惯。
(三)在研究过程中,老师少学生多,关注不到位,研究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阻力,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关注,得到不同层次提高,我们将研究工作进行不懈的努力。本课题组成员组成:
课题负责人:倪建强
课题组成员:倪建强,郭华,许耀民,王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