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SPC管理办法》

日期:2021-03-23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SPC管理办法》word版 本文关键词:管理办法,SPC,word

《SPC管理办法》word版 本文简介:泓淋科技集团HONGLINSPC作业管理办法文件编号:HLSG3-Q00050版本/次:A/1页次:9OF9日期:20100327修改记录修改日期变更编号变更内容版本/次总页数20100327D1003056组织架构变更A/19会签记录会签部门会签姓名会签意见■工程部毛虎青同意■营业部朱军民同意■财

《SPC管理办法》word版 本文内容:

泓淋科技集团

HONG

LIN

SPC作业管理办法

文件编号:

HLSG3-Q00050

版本/次:

A/1

次:

9

OF

9

期:

20100327

修改日期

变更编号

版本/次

总页数

20100327

D1003056

组织架构变更

A/1

9

会签部门

会签姓名

会签意见

■工程部

毛虎青

同意

■营业部

朱军民

同意

财务

张益琴

同意

■人力资源部

曹昊

同意

■品控部

殷白

同意

■制造部

孔蕾

同意

■物流部

吴梅

同意

■体系办

梁欢欢

同意

核准

审核

制定

集团体系办

制作单位

发行章

谭林

殷白

张慕霞

品控部

一、目的:

应用统计方法来分析公司制程能力,使产线始终处于可控状态,提升产品良品率,使产品满足客户要求。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常熟泓淋连接技术)

2.1

SPC之运用时机

2.2

SPC管制项目之制定

2.3

SPC管制项目之实施

2.4

CPK值等级评定及接受准则

2.5

制程能力之改善

三、定义:

3.1

SPC:统计制程管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即在所有生产阶段中,应用管制图、直方图或次数分配图及其它统计技术来分析过程或其输出,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达到且维持统计控制状态,并改善过程能力的工作称之。

3.2

Ca:制程准确度(Capability

of

Accuracy),在于衡量制程之实绩平均值与规格中心值之一致性。

3.3

Cp:制程精密度(Capability

of

Precision),在于衡量制程之变异宽度与规格公差范围相差之情形。

3.4

Cpk:制程能力指数,综合Ca与Cp两值之指数。

四、职责

4.1品控部主办,相关单位协办。

五、作业内容:

5.1SPC之运用时机

5.1.1本公司运用SPC之时机为:

5.1.1.1在导入新产品,有必要评估制程能力(如生产机器制造产品之能力)时。

5.1.1.2顾客有要求需作SPC时。

5.1.1.3若客户有要求,且有指定或提供之管制图格式时,则依客户指定或提供之格式实施;若客户没有指定或提供之管制图格式,则依本公司之管制图格式来进行SPC管制。5.2

SPC管制项目之制定。

5.2

SPC管制项目之制定,可由品控部门依照现场实际生产状况,或者其它单位有提出要求来决定。

5.3

SPC管制项目之实施

5.3.1管制图之选用应依其制程之特殊特性来选用合适之管制。

5.3.2品控筛出可实施监控量测之工程(客户要求之产品且生产量相对较大之产品或有必要评估制程能力之新产品),必要评估制程能力之新产品需先由品控作出其初期制程能力规划,确定其产品需做SPC管制之项目(客户制定之特殊特性或由本公司自行决定之特殊特性)、管制图类型、抽样频率等。

5.3.3由现场品控收集数据,且将数据绘入管制图中用于分析该产品需作Cpk研究。然后将所有数据输入管制图中,计算出其Cpk值,以用来分析其制程能力。当所绘之管制图其管制点出现异常时,对其作原因分析并作出相关改善。

5.3.4当管制图实施一段时间后且相关产品之制程能力稳定后,则将之前所做管制图相关数据作分析求出其管制的上下限,作为后续管制图界限用来管制。

CPK值等级评定及接受准则

结果

采取措施

Cpk≧1.33

制程能力足够。

1.0≤Cpk<1.33

制程能力尚可接受,应再努力。

Cpk<1.0

制程能力尚不能满足要求;需作原因分析,且必须对于制程实施改善。

5.4制程能力之改善

5.4.1制程能力在评价后,相关责任单位应主动依评价项目及结果,一一追查其原因,并设法纠正改善。

5.4.2制造单位无法查出原因单独改善能力时,则应主动要求工程或其它单位协助追查之。

5.4.3对计算方法、测量器具、抽样方法进行检讨与复核,看有无太大的误差。

5.4.4利用特性要因图、层别法等查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原因不明时,与各相关单位研究后呈经理核准成立专案小组处理。

5.4.5要因查出以后,对其采取对策。

5.4.6对策有效时,应修改原有标准或规格。

5.4.7制程能力无法改善,规格亦不能修改时,则在该工程之后应设定检查站,进行100%检验,避免不良品流入下一工站。

5.4.8各相关单位就相关项目确定改进目标(如本月不良率为50PPM,下月希望降低到30PPM),以利持续改善,持续改善之具体作法依据《资料分析与持续改善管制程序》HLSG2-Q00018办理。

5.5

建立管制图之步骤:

5.5.1

建立解析用管制图:

5.5.1.1选定管制项目:依照规范或本办法要求选择对产品质量特性有重要影响之要因或重要质量特性作为管制项目。

5.5.1.2搜集数据:搜集最近之数据至少25组且100个数据以上,对这些数据之来源应充分了解,并要求以后之制程其情况须与搜集数据时相同。

5.5.1.3

按产品生产之顺序或测定顺序排列数据。

5.5.1.4数据分组:每组所含之样本个数称为样本数,以n表示。样本之组数以K表示。分组法与层别有关,普通按时间顺序或测定顺序分组,使组内不含异质数据,并使n=2~5之间最为适当。

5.5.1.5将分组之数据记入数据记录表。

5.5.1.6计算平均值Xbar=(X1+X2+…+Xn)/n(每一组)

5.5.1.7计算全距R=X最大值-X最小值(每一组)

5.5.1.8

计算总平均值CLXbar=

(Xbar)bar

=

(Xbar1+Xbar2+…+Xbarn)/K(Xbar管制图管制中心线)

5.5.1.9计算全距之平均值CLR=Rbar=

(R1+…+Rn)/K(Rbar管制图管制中心线)

5.5.1.10计算管制界限

UCLXbar=

(Xbar)bar

+

A2Rbar(Xbar管制图管制上限)

LCLXbar=

(Xbar)bar

-

A2Rbar

(Xbar管制图管制下限)

UCLR=

D4Rbar

(Rbar管制图管制上限)

UCLR=

D3Rbar

(Rbar管制图管制下限)

Note:当n=5时,A2=0.577,D3=0,D4=2.114,d2=2.326

5.5.1.11绘管制界限:X管制图在上,R管制图在下,将前面计算所得之管制界限数据绘入管制图表上。

5.5.1.12将5.5.1.6及5.5.1.7所计算得之X及R数据,点绘在适当位置,并在相邻两点间以直线连接。

5.5.2管制界限之检讨

5.5.2.1如所有之点全部在界限内且随机散布着,则可以用作制程管制

5.5.2.2如有点超出管制界限,则应调查原因,并加以消除。然后去除这些点之数据,在用剩下来之数据,重新计算管制界限。

5.5.2.3与产品规格的比较

a如产品界限(即制程分配范围)在规格界限范围内,且在产品规格中心值附近,即表示制程能力能满足规格要求,并可延长做为管制用的管制图。

b产品界限之宽度比规格界限之宽度为窄,但由于中心离开规格中心偏向一方,致使产品上限或下限超出规格界限,此时宜调整制程平均值,使与规格中心一致(或接近)后,方可延长做为管制用管制图之界限。

c如产品界限之宽度比规格界限之宽度为宽时,表示制程能力不足,对原数据应按原料别,时间别,操作人员别等加以分层(如果原数据不够,则应加抽样本),分别检讨其分配之情况,找出变异较大之处,应用工程技术知识加以改善,此称为制程能力改善。如果目前情况下,由于技术或经济之限制无法改善制程能力,则应检讨界限规格是否可以放宽,以获得较经济之生产,如无法改善制程能力又无法改变规格时,则应行全数检查。

d如无规格界限时,可直接延长使用,而由最后成品之质量特性,是否能满足成品规格来检讨。

5.5.3建立管制用管制图

5.5.3.1经解析用管制对制程解析后,确定制程能力满足规格需要,且将来系统此种同样条件(Conditions)继续生产时,可以延长管制界限以管制制程。

5.5.3.2建立管制用管制图之程序如下:

a.

数据的搜集:由制造单位指定人员搜集。

b.

记入必要事项:将产品名称,管制特性,测定者,规格,机台编号等数据填入管制图要求内容,这些数据如果完整,以后用管制图之数据来研究制程,才不会发生问题。

c.

作管制界限:将经解析用管制图决定之管制界限绘入管制图。

d.

点图:与解析用管制图同样方法,由制程抽取样本,测定其特性值,获得记录,算得数(X,R),按时间顺序点入管制图内。

e.

稳定状态之判定:点入图内之点,如在管制界限内,并且符合管制图判定规则,则判定制程稳定,可继续生产下去。如有点超出管制界限时或违反管制图判定规则,则判定制程有不正常原因侵入。

f.

采取措施

f1.

制程有不正常原因存在时,应该调查原因,加以处置。

f2.

X管制图上有点超出管制界限时,则表示制程变异增大。

f3.

R管制图上有点超出管制界限时,则表示制程变异增大。

f4.

X管制图违反其它判定规则,则表示制程中有非随机因素影响。采取措施(对策)时,不但要消除当时之不正常现象,还要预防再度发生,以符合持续改善之原则。

g.

管制界限之重新计算

:管制工作持续一段时间以后(一般情况下每季度1次),制程可能发生变化,此时再以原来之管制界限来判断制程就不适合,应该再搜集数据(25组数据),重新计算管制界限,以符合制程之现状。

5.5.4制程能力指数CPK计算

代号

含义

计算公式

等级

分级基准

双边规格

单边规格

Ca

制程准确度

Ca=(

实测中心值(Xbar)bar

–规格中心值

μ)/(T/2)

A

B

C

D

|Ca|

≦12.5%

12.5%<|Ca|

≦25%

25%<|Ca|

≦50%

50%<|Ca|

Cp

制程精密度

Cp=T/

T=规格上限-规格下限=

Su-

SL

δ=Xbar/d2

Cp=(Su-

(Xbar)bar

)/

3δ或(

(Xbar)bar-SL

)/

3δ(两者取小值)

A

B

C

D

1.33≦

Cp

1.00

≦Cp

<1.33

0.83

≦Cp

<1.00

Cp

<0.83

Cpk

制程能力指数

Cpk=(1-|Ca|

)

Cp

当Ca=0时,

Cpk=

Cp

Cpk=|Cp|

A

B

C

1.33≦Cpk

1.00

≦Cpk<1.33

Cpk

1.00

5.5.5管制图的解读

规则一:1点超出控制界限以外

规则二:连续9点在管制中心线之同一侧

规则三:连续6点持续地上升或下降

规则四:连续14点交替上升和下降

规则五:连续3点中有2点落在A区或A区以外

规则六:连续5点中有4点落在B区以外

规则七:连续15点在管制中心在线下两侧之C区

规则八:连续8点在管制中心两侧但无点在C区

以上解读规则如有出现,均为出现异常。

5.6各单位经统计分析之结果在相关会议或管理审查会议上提报。

5.7相关单位依据其统计分析之检讨及结果进行持续改善,持续改善之具体作法依据《资料分析与持续改善管制程序》HLSG2-Q00018办理。

相关文件

6.1《资料分析与持续改善管制程序》

HLSG2-Q00018

相关表单

7.1《Xbar-R

CHART》

HLSGQ-Q00024

八、附件

客户有要求以及有必要评估制程能力之产品

选定对象

用合适管制图或客户提供之选格式SPC实施

收集数据,绘出分析用管制图

Cpk>1.33

初期制程能力规划

能力足够

制程能力的把握

Cpk<1.0

等级判定

处置原则

能力不足

先掌握机械能力,并追究原因

标准化活动

原因不明,且无法采取技术性的措施

1.调节制程管制。

2.检讨规格公差。

3.修正检验标准。

收集数据,输入管制图

有必要评估制程能力之产品

客户有要求之产品

决定作Cpk研究

SPC实施

标准化活动

修订日期

变更编号

变更内容

版次/次

总页数

20090430

D0904091

文件格式以及组织架构变更

A/0

9

20100327

D1003056

组织架构变更

A/1

9

篇2:学科梯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学科梯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本文关键词:梯队,管理办法,学科,建设

学科梯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本文简介: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科梯队建设与管理办法为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学科梯队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应的骨干教师队伍,以加快学科梯队及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推进学院的跨越式发展,根据国家关于加快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关政策精神,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一、总则第一

学科梯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本文内容: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学科梯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为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学科梯队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应的骨干教师队伍,以加快学科梯队及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推进学院的跨越式发展,根据国家关于加快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关政策精神,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

学科梯队是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学术助手组成,以学科为依托,有稳定明确的科研方向和科研课题,以学科带头人为组织核心,有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科研群体。

第二条

坚持德才兼备的方针,全面提高优秀人才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使政治思想好、理论功底深厚、业务及组织能力强、立志献身学院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尽快成长。

第三条

着眼于学科梯队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带头人的选拔要有利于学院升本以及各级各类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形成;有利于学科梯队的形成与稳定;有利于学科研究方向的不断创新和稳定发展;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人才的储备。

第四条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办法,培养公平竞争、科学考评、制约激励、动态管理、择优劣汰等管理运行机制。

二、目标

第五条

培养和造就一批不同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以及相应的学术骨干、学术助手教师队伍,形成高质量动态稳定的学术梯队,全面推动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具体目标为:

1、根据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我院学科梯队原则为10人左右,其中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带头人2人,学术骨干3人,学术助手4人。

2、在学院重点学科领域,选拔和造就

名左右政治合格、业务精湛、治学严谨、在教育领域有较高声誉的学科带头人。其业务水平达到全国同行领先水平,以他们为龙头,带动整个学院的学科梯队建设;选拔与培养

名左右政治合格、业务过硬、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的学术带头人;选拔与培养占学院教研人员总数

%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学院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推动学院教学、科研全面上层次、上水平。

三、选拔条件

第六条

学科梯队设立条件

1、申报的学科梯队应以具有明显的优势与发展前景、在省内外以至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平台作为支撑,有明确的科研方向,科研方向须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2、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基础理论雄厚,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科研成果突出,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第七条

学科梯队组成人员条件

1、政治思想条件

政治素质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风正派,师德高尚,治学严谨。

2、业务条件

(1)学科带头人: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和专业水平,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科研成果,业绩突出;具备较宽的学术视野,学术思想活跃,善于把握学术前沿,能准确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有较强的科研组织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具有教授或高级工程师职称;年龄一般在55周岁以下。

(2)学术带头人:学术和专业水平较高,有较好的科研成果和一定数量的在研项目,基础理论扎实,科研能力强,有较强的攻关能力;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创新;善于组织、领导科研工作,能在一定的培养时期成为本学科带头人;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一般在45周岁以下。

(3)学术骨干选拔条件:具有一定的学术和专业水平,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有一定的科研成果,教学效果突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

(4)学术助手选拔条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及以上学位;年龄在30周岁以下。

四、选拔审批程序

第八条

学院成立学科梯队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依托教务处学科与师资建设科,贯彻执行领导小组的决定,承办具体工作。

第九条

选拔工作采取由下而上的方式,经基层推荐、专家评议、最后由学院学科梯队建设领导小组审定。

1、学科带头人的选拔程序为:学院向全体教研人员公布选拔条件,教研人员依据条件进行民主推选,学院成立专家评议小组对推选出的人选组织公开答辩和专家小组评议(专家小组适当吸收院外专家参加),最后由学科梯队建设领导小组集体审定。

2、学术带头人选拔程序为:各系(部)根据公布的学术带头人选拔条件,组织教研人员进行自荐和民主推荐,各学科学科带头人根据自荐和民主推荐情况提出学术带头人初步人选,经各系(部)党政负责人研究同意后,报学院学科与师资建设科,最后经院专家评议小组评议后,由学科梯队建设领导小组集体审定。

3、学术骨干和学术助手的选拔程序为:各系(部)根据公布的学术骨干教师选拔条件,组织教研人员进行自荐和民主推荐,各学科学科带头人根据自荐和民主推荐情况确定学术骨干教师人选,经各系(部)党政负责人研究同意后,报学院学科与师资建设科。

第十条

呈报材料要求

1、填写《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科梯队审批表》3份;

2、综合推荐报告1份。由各系部出具推荐报告,说明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学术助手产生的过程,申报理由;本学科开展科研、教学、生产等整体工作情况;学科今后发展方向,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措施等等。

3、提供反映学科梯队成员科研成果的佐证材料。

五、培养措施及政策倾斜

第十一条

对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学术助手教师的培养,采取学科带头人责任模式,由学科带头人担任责任教授,对培养对象进行传帮带,传授教学、科研方法,帮助解决科研难点,带领他们进行科研公关。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本学科老专家、老教师的作用,使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学术助手尽快脱颖而出。

第十二条

加大培训的支持力度,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进修培训提供方便条件,在学院培训经费中,专项划出用于人才培养的培训经费,以提高他们的素质,更新知识结构。

第十三条

各级领导应注重在实践中给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教师及学术助手压担子,委以重任,合理使用,让他们经受锻炼,不断增长知识与才干,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教师每年应参加不少于1个月的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学院在调研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在工作方面提供方便。

第十四条

学院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提供专项科研经费,用于科研立项、调研、发表科研成果、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具体标准为:学科带头人每人每年10000元,学术带头人每人每年5000元。

第十五条

学院为学科带头人设立学科梯队建设津贴。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

第十六条

学院在对外学术交流、科研项目立项、职称评审、科研场所提供等方面将对学科梯队成员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予以优先考虑和安排,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

第十七条

学院对学科带头人,实施基本教学工作量的减免政策,受聘学科带头人的专任教师,须完成该岗位50%的教学工作量。

六、考核及管理办法

第十八条

学院对选拔出的学科梯队,实行定期考核,依据公平择优的原则,及时进行筛选调整,实行动态管理。学科梯队领导小组负责各个学科梯队及学科带头人的考核和管理、各系部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

第十九条

学科梯队领导小组每年对学科带头人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一次考核和总结。根据当年考核的结果,对履行职责完成较差者,本人制定出整改措施和实施计划。

第二十条

学科梯队各成员从聘任的下一个月起,享受相应的待遇,聘期为三年。聘期内,如因考取博士、因公出国等原因离开岗位,不再享受特殊岗位津贴和倾斜政策。三年聘期结束,学科梯队领导小组对学科梯队及其成员进行一次总考核。

第二十一条

聘期总考核结果的使用

(1)对符合学科梯队条件的成员予以保留,对业绩突出的学科梯队成员给予专项奖励。

(2)对考核不合格者应从学科梯队成员中筛选出去。对于业绩不突出、发现无培养前途的,也应及时调整,以确保人选质量。

(3)对新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应按照选拔程序和条件,及时补选新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及骨干教师。

第二十二条

在任期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立即取消其学科梯队相应成员资格及相应的一切特殊待遇和倾斜政策:

严重违反国家法律和学院有关规章制度;

弄虚作假、谎报成果、业绩,骗取资格;

工作中给学院造成不良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

出现重大教学事故或工作事故。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篇3: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生产任务管理办法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生产任务管理办法 本文关键词:大唐,公司生产,中国,管理办法,集团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生产任务管理办法 本文简介:附件: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生产任务管理办法(2008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生产任务管理,保证生产现场人员行为的可控在控,防止人员责任事故发生,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生产任务管理实行生产任务单制度。没有生产任务单不能开票工作,防止现场人员作业的随意性,杜绝无票作业。第三条生产任务单包括管理任务单、工作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生产任务管理办法 本文内容:

附件: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生产任务管理办法

(2008年版)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规范生产任务管理,保证生产现场人员行为的可控在控,防止人员责任事故发生,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生产任务管理实行生产任务单制度。没有生产任务单不能开票工作,防止现场人员作业的随意性,杜绝无票作业。

第三条

生产任务单包括管理任务单、工作任务单、操作任务单三种,其工作流程为生成生产任务单、下达生产任务单、接收生产任务单、执行生产任务单、终结生产任务单五个环节。

第四条

管理任务单适用范围

安全生产的重要管理工作安排需要使用管理任务单,如:重大危险源评估、季节性安全检查、专项安全检查等。

第五条

工作任务单适用范围

除以下工作外的所有工作(包括管理工作)均需要使用工作任务单。

1.生产区域的日常巡视检查类工作。例如:点检巡视检查、运行人员的巡回检查,现场例行安全检查等;

2.生产区域的采样工作。例如,汽、气、煤、油;

3.生产区域的灰渣清运工作和保洁工作;

4.集团公司两票管理标准中规定的紧急处置的工作。

第六条

操作任务单适用范围

在生产区域内,除以下操作外,其余所有操作均需要使用操作任务单。

1.运行调整性操作;

2.程控操作;

3.紧急事故处理时的相关操作。

第七条

各基层企业应根据集团公司确定的任务单适用范围,列出本企业不需要在生产任务管理信息系统登记和需要登记但无需开票的任务清单,经分、子公司审核后报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备案。

第八条

生产任务单是为了保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实现闭环管理的有效手段,各单位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实施细则,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杜绝弄虚作假行为。

第九条

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各上市公司、分公司、省发电公司和各发电企业。

第二章

责任制

第十条

集团公司管理职责

1.制定集团公司系统生产任务管理制度;

2.指导和监督各上市公司、分公司、省发电公司、发电企业对生产任务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并进行考核;

3.组织研究生产任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共性问题,并提出对策;

4.对集团公司系统内生产任务实施动态管理。

第十一条

各上市公司、分公司、省发电公司管理职责

1.根据集团公司的安排,组织实施所管理和所属发电企业的生产任务管理工作;

2.指导和监督所管理和所属发电企业生产任务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并进行考核;

3.组织研究所管理和所属发电企业开展生产任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共性问题,并提出对策;

4.对所管理和所属发电企业的生产任务实施动态管理;

5.对生产任务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二条

发电企业管理职责

1.根据集团公司或上市公司、分公司、省发电公司的安排,具体实施本企业的生产任务管理工作;

2.加强对本企业生产任务管理工作过程管理,并进行考核;

3.负责按照集团公司统一要求,建设本企业生产任务管理信息系统,并制定本企业生产任务管理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建立有效机制,确保生产任务管理信息系统正常有效运转;

4.对生产任务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生产任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出改进和完善意见。

第三章

生产任务单的下达与执行

第十三条

任务单来源

管理任务来源于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工作(如安全检查、重大危险源评估、“两票”编制等);工作任务来源于设备缺陷、定期工作、计划性工作、临时性工作;操作任务来源于调度指令、工作票、运行定期工作以及临时性操作。

第十四条

任务单的生成方式

根据任务来源不同,任务单的生成方式也分为自动和手动两种方式。来源于设备缺陷和定期工作的生产任务采用自动方式生成;当自动方式故障或企业没有EAM系统或缺陷管理系统时,应采用手动方式下达。非来源于设备缺陷和定期工作的其他生产任务采用手动方式下达。

第十五条

任务单的手动下达权限

1.管理任务单下达权限为副总工以上厂级领导,安监部、设备部、发电部等职能部门管理人员。

2.工作任务单下达权限为点检人员,车间专工以上人员或项目部负责人,班组技术员以上人员。

3.操作任务单下达权限为值长、单元长、机组长、辅控主值、运行班长。

4.任务单在生成时,必须明确该任务的计划完成时间,对于来自于设备缺陷从EAM或缺陷管理系统自动生成的工作任务单,默认计划完成时间是24小时。对于定期任务单,其计划完成时间按照定期任务预先设定的时间时限确定。其他手动生成的任务单,由下达人根据该任务的难易程度与紧急程度,确定其计划完成时间。

第十六条

任务单下达与接收

1.管理任务的下达与接收按照“逐级下达、逐级接收”的原则,即厂领导下达任务,职能部门领导接收任务;职能部门下达任务,相关部门或员工接收任务。

2.工作任务的下达与接收按照“专业对口、逐级下达、逐级接收”的原则,即点检人员下达任务,检修车间、项目部接收任务;检修车间或项目部下达任务,检修班组接收任务;检修班组下达任务,本班组工作负责人接收任务。各企业也可根据自身管理模式确定任务下达流程。

3.操作任务的下达与接收按照“调度权限、逐级下达、逐级接收”的原则。对于集控运行模式:值长下达任务、单元长接收任务,单元长下达任务、机组长接收任务,机组长下达任务、操作人员接收任务;对于运行车间模式:值长或单元长下达任务、运行班长接收任务,运行班长下达任务、操作人员接收任务。

4.下达人下达任务单后,发现有误可以收回重新下达;任务的各级接收人在接收任务前,应仔细对任务的执行情况和计划完成时间进行评估,如果发现存在问题应退回给上一级重新分配任务,否则应及时接收,如果是中间环节的接收人还应及时分配给下一级接收人。

5.当生产任务单接收后,由于特殊原因(如需停机或减出力处理的工作、缺少备件等)不能进行工作时,接收人可申请退回给下达人,由下达人在备注栏内说明原因,并将任务作废或挂起。对于挂起的任务,待具备工作条件后下达人应重新下达。

6.分配工作任务后,如果涉及到变更专业,应由专业之间的负责人协商解决。

7.一张应开票的工作任务单只能生成一张工作票,一张操作任务单只能对应一份操作票。

第十七条

任务单执行与终结

1.任务单与两票系统关联,接收人只有接收生产任务单后才能开票,并且在打印出正式的工作(操作)票后,两票系统将工作(操作)票编号自动填写到任务单内相应栏目,以作为信息系统判别无票的依据。

2.接收人在终结工作(操作)票后,两票系统自动将工作(操作)票终结时间,并自动终结该任务单填写到任务单内相应栏目,并自动终结任务单。

3.工作任务单在打印出正式工作票后就不得办理延期手续。如果工作需要延期时,应履行工作票延期手续。

4.工作(操作)任务单在打印出正式工作(操作)票后就不得办理作废手续。如果工作因为特殊原因无法进行时,应履行工作(操作)票终结手续。

5.对于需要开票的任务单,由两票系统自动终结;对于不需要开票的任务单,由下达人负责验收并手动终结。

6.已执行的工作(操作)任务单任何人均无权删除,已终结的工作(操作)任务单任何人均无权修改。

7.如有工作(操作)任务未执行,应在备注栏内填写未执行的原因。

第四章

生产任务单的统计与考核

第十八条

生产任务单按照每天进行统计,统计的数据包括:每日下达任务数、每日应完成任务数、每日应开票任务数、每日实际完成任务数、每日实际开票任务数、每日无票任务数、本月累计无票任务数、每日实开标准票任务数、每日实开标准票率、月实开标准票率。

第十九条

生产任务单的统计数据定义如下:

每日下达任务数:下达时间大于或等于每日零点且小于每日24点的所有任务数量;

每日应完成任务数:计划完成时间大于或等于每日零点且小于每日24点的所有任务数量;

每日应开票任务数:计划完成时间大于或等于每日零点且小于每日24点的所有需要开票的任务数;

每日实际完成任务数:终结时间大于或等于每日零点且小于每日24点的任务数;

每日实际开票任务数:开票时间大于或等于每日零点且小于每日24点的任务数;

每日无票任务数:计划完成时间大于或等于每日零点且小于每日24点且要求开票但没有对应的工作票票号或操作票票号的任务数;

本月累计无票任务数:本月中每日统计的无票任务数之和;

每日实开标准票任务数:开票时间大于或等于每日零点且小于每日24点且为标准票的任务数;

每日标准票使用率:每日实开标准票任务数/每日实开票任务数×100%;月标准票使用率:月实开标准票任务数/月实开票任务数×100%;

第二十条

管理任务单由管理任务下达部门负责统计管理,工作任务单由设备部门负责统计管理,操作任务单由发电部门负责统计管理,安全监察部门负责生产任务单管理的监督和考核。

第二十一条

每月由责任部门对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尤其是无票作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对每个无票作业任务都要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及时通报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及考核情况,并将结果报到安监部门。

第二十二条

生产任务单的检查(具有以下任一情况者为“不合格”任务单)。

1.部门接收人、班组接收人没有及时接收和没有及时分配给下级;

2.工作任务单的接收人不是本班组的工作负责人;

3.操作任务单的接收人不是操作人;

4.任务单未及时终结;

5.无需开票的任务单不是由下达人终结;

6.已延期的任务单未重新下达;

7.未执行的任务单没有在备注栏内说明原因。

第五章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集团公司安全生产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1.×××公司(发电厂)管理任务单

×××公司(发电厂)工作任务单

2.×××公司(发电厂)操作任务单

3.全厂生产任务统计表

全厂工作任务统计表

全厂操作任务统计表

各部门管理任务统计表

附件1:

×××公司(发电厂)管理任务单

任务单编号:

管理任务

下达时间

计划完成时间

接收部门

接收时间

部门接收人

接收时间

实际完成时间

×××公司(发电厂)工作任务单

任务单编号:

工作任务

下达时间

是否开票

是/否

接收部门

接收时间

部门接收人

接收班组

接收时间

班组接收人

接收时间

工作票编号

计划完成时

终结时间

附件2:

×××公司(发电厂)操作任务单

任务单编号:

操作任务

下达时间

是否开票

是/否

接收部门

接收时间

部门接收人

接收时间

操作票编号

计划完成时

终结时间

附件3:

全厂生产任务统计表

统计日期:200*年*月*日

200*年*月*日

序号

日期

今日下达任务数

今日应完成任务数

今日应开票任务数

今日实开票任务数

今日无票任务数

今日已开标准票数

今日已开标准票率

总数量

全厂工作任务统计表

统计日期:200*年*月*日

200*年*月*日

序号

日期

今日下达工作任务数

今日应完成工作任务数

今日应开票工作任务数

今日实开票工作任务数

今日无票工作任务数

总数量

全厂操作任务统计表

统计日期:200*年*月*日

200*年*月*日

序号

日期

今日下达操作任务数

今日应完成操作任务数

今日应开票操作任务数

今日实开票操作任务数

今日无票操作任务数

总数量

各部门管理任务统计表

统计日期:200*年*月*日

200*年*月*日

序号

部门

接收任务数

按期完成

任务数

逾期完成

任务数

逾期未完成

任务数

合计

16

    以上《《SPC管理办法》》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SPC管理办法》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SPC管理办法》》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