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二物质的量 本文简介:教学设计方案二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二课时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3.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二物质的量 本文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二
课题
第一节
物质的量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3.
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它们的使用范围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物质的量和摩尔都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引言]既然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那么如何通过物质的量求出物质的质量呢?也就是说1mol物质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先填写下面的表格,看是否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
粒子符号
物质的
式量
每个粒子的质量
(g/个)
1摩尔物质含有的
粒子数(个)
1摩尔物质质量
(g)
[答案]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mol碳原子含有
个碳原子,1mol碳原子的质量为
个
。同理Fe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1mol铁原子含
个铁原子,是56g。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8,1mol硫酸含
个硫酸分子,是98g。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1mol水含
个水分子,质量是18g。电子质量过于微小,因此失去或得到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所以
的式量是23。1mol钠离子含有
个钠离子,是23g。
的式量为17。1mol氢氧根离子含
个氢氧根离子,是17g。
[学生思考]由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规律?
[结论]①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离子的式量。
(此处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引入得出结论。例如:通过推导得出
[讲解]因为任何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的1/12为标准所得的比值。所以,1
mol任何原子的质量比,就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由此我们可求出x值和y值。
计算得出x=16g
y=32g
[得出结论]1
mol任何原子的质量,若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那么由原子构成的分子,1mol分子的质量应该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而对于离子,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离子的式量。)
[板书]二、摩尔质量
1.1mol物质质量
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讨论]为什么1mol任何物质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分析]相对原子质量是以
篇2: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本文简介: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及分类?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设计,它是一个分析教与学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评价和修改,使之达到教学优化的微观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目标性原则;程序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及分类
?
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设计,它是一个分析教与学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评价和修改,使之达到教学优化的微观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
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目标性原则;程序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
?
教学目标由教学大纲所决定。由学科课程目标到学段目标到单元、章节目标到课时目标,形成系统的教学目标序列。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
程序性原则
?
课的设计,必须依循学生的认识水平、认识过程,有序地编排教学内容和采用恰当的教学对策。学习程序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所学内容的同化或顺应,利于学习内化,而且又可供教与学的操作。
整体优化原则
?
在严格规定的时间内,在教学过程各个因素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将诸因素加以科学的组合,充分地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趣味性原则
?
在课堂上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主导一方,学生是学习主体一方,而教师的主导又是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服务的。要使学生在课的学习活动中保持注意和向往的心向,保持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探究的认识倾向,十分重要的方面是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的分类
?
整体(宏观)
–
课程设计-以地区性的某一学科为设计对象
–
学段整体教学设计-以某学段、某学年或某学期为设计对象
?
局部(微观)
–
单元教学设计(以某一单元的教学为对象)
–
课时教学设计(以某一课的教学为对象)
–
微格教学设计(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
课的设计可分为三大部分
?
教什么,即是对学习需要的分析,明确要教什么。
?
怎样教,即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的部分。
?
教学的效果怎样,即一堂课的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设计
二、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
学习需要分析
?
要弄清为什么要开展教学;课程教学目标应是什么;教学设计具备哪些条件?
教学内容分析
?
把课程教学目标分解成为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确定要教什么。
教学对象分析
?
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起点的能力与学习特点等。
确定教学目标
?
根据课时(或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行为目标),并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使他们心中有数,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学习活动。
教学策略设计
?
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运用系统方法,从实际出发,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如:激起学习动因的策略(情意原理)、组织学习内容的策略(序进原理)、安排学习方法的策略(活动原理)和利用学习结果的策略(反馈原理)。
教学媒体设计
?
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特性加以选择适合的教学媒体,根据教学实施计划中的具体要求,将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转换为印刷或视听媒体(包括课件),并把各种教学媒体进行最优组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
?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师生教学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会作出可能反映,如过深或学浅,预先设计另一种教学方法,一旦课堂上出现非常规状况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学评价设计
?
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它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课堂教学形成性测试和总结性测试的设计。
三、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
信息技术课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成为必修课单独开设。
?
从课程特征角度认识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则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
?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
?
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掌握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的技能,初步学会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
?
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
?
树立正确的态度,自学依法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教学要求
认知领域:了解、理解、掌握
操作领域:初步学会、学会、比较熟练
情感领域:愿意接受、感兴趣
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
?
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课的设计
–
把握好认知水平的层次(了解、理解),在情感领域,破除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
进行媒体组合教学,按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过程。
–
围绕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问,小组交流,形成性练习)
计算机操作技能学习的课的设计
?
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认知领域与操作领域两者必须结合,不同的学习阶段两者的主次要分清。
?
程序式的训练是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的主要方式
?
加强操作训练阶段性的整体规划,要认真研究上机训练内容的合理编排组合
?
充分发挥即时反馈、评价、调控在技能训练中的积极作用。
四、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基本格式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课题分析
1.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内容分析(重点、难点)
(三)、教学策略分析(根据对教学条件和学生情况分析)
1.
教法
2.
教学手段
(四)、教学准备(机器数量,是否联网,有无电子教室软件)
(五)、设计思路(过程的浓缩,理念的体现)
(六)、教学过程(表格式)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七)、板书设计
篇3:幼儿园教学设计方案:有趣的纽扣
幼儿园教学设计方案:有趣的纽扣 本文关键词:纽扣,设计方案,有趣,幼儿园教学
幼儿园教学设计方案:有趣的纽扣 本文简介:设计意图:鉴于中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经常能碰到分类这一问题,如给玩具分类,给衣物分类,等等,尽管多数幼儿都能完成简单的分类任务,但这往往都局限于老师的吩咐与要求,因而想通过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幼儿能主动探索到可以根据物体不同的性质内容进行分类,并学习到各种分类的方法,同时还能了解到物与物之间都是存在一定
幼儿园教学设计方案:有趣的纽扣 本文内容:
设计意图:鉴于中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经常能碰到分类这一问题,如给玩具分类,给衣物分类,等等,尽管多数幼儿都能完成简单的分类任务,但这往往都局限于老师的吩咐与要求,因而想通过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幼儿能主动探索到可以根据物体不同的性质内容进行分类,并学习到各种分类的方法,同时还能了解到物与物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共性的。
活动目标:
1.
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发现分类的方法。
2.
学会用多种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类
3.
练幼儿的分类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
教具:颜色(红、黄、蓝),形状(正方形、圆形),大小(大号、小号)的纽扣若干。
2.
学具:幼儿人手一份同上的纽扣。
3.
衣服形状的图卡一张。
4.
分类操作盘幼儿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激发兴趣。
1.出示各种纽扣,请大家一起来说一说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纽扣?(纽扣有三种颜色,有圆的和方的,还有大的和小的。)教师小结纽扣的特征。
2.出示衣服形状的图卡,请幼儿为它按上方形的红色纽扣。
3.幼儿操作,教师小结:在一堆纽扣中一个一个找出来太慢,而且还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可以先把纽扣分分类,再进行操作时就会顺利多了。
4.在教师的要求下,幼儿先按颜色这一特征对纽扣进行分类。幼儿操作,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二、游戏活动:找找好朋友。
1.拿起黄色的一正一圆两个纽扣,用纽扣宝宝的口气说:“我们都是黄色的纽扣,所以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请幼儿小结为什么它们能成为好朋友?(因为黄色是它们共有的一个特征)
2.游戏:找找好朋友。师:“让我们边做游戏边帮纽扣宝宝找朋友。”(以游戏活动的方式激起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教师讲述游戏要求:说出两个纽扣之间的一个相同特征就可以让它们做好朋友。
①示范活动。教师手拿一个黄色的圆形纽扣和一个蓝色的圆形纽扣说:“你能让它们成为好朋友吗?请你来说一说。”
②集体练习活动。教师分别出示:红、圆与红、正;黄、圆与红、圆;蓝、大与蓝、小;圆、小与正、小;……请幼儿说说它们两两之间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由于放成一堆的纽扣总类繁多,因而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通过对单独两个纽扣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出可以作为分类依据的几种分类方法,并由此体现了在活动的难点之处是引导幼儿能主动探索发现分类的不同方法。)
3.教师小结:我们不光可以按照颜色来进行分类,帮相同颜色的纽扣找到好朋友,我们还能按照形状来分,把圆形的纽扣集中到一起做好朋友,还能按照大小帮大个子和小个子的纽扣都找到好朋友。
三、自由分类活动。
1.为自己的一份纽扣分类,可以按照自己想要分的类别进行活动。
2.分好后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按照何种类别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三正好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会用多种分类方法对纽扣进行不同形式的分类进行再一次的巩固、强化)
活动延伸:
1.课后为班级里的积木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2.由家长带领幼儿到超市里去找找看,超市里货架上的商品都是按什么特征来分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