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信息技术必修智能信息处理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必修,智能,信息
沪科版信息技术必修智能信息处理教学设计 本文简介:3.3.3智能信息处理江西省万安中学钟伦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高一年级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第3章第3节第3小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实质是编程让机器工作。2、体验语音识别、手写输入和机器翻译,学习利用人工智能加
沪科版信息技术必修智能信息处理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
3.3.3智能信息处理
江西省万安中学
钟伦胜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高一年级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第3章第3节第3小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实质是编程让机器工作。
2、体验语音识别、手写输入和机器翻译,学习利用人工智能加工信息。
3、客观地认识人工智能技术,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培养正确的科学技术应用观。认识到计算机永远代替不了人脑。
[教学内容]
1.通过讨论“人机大战”了解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学科的历史。
2.通过体验语音识别、手写输入和机器翻译等途径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便利,认识到人工智能对人类学习、生活的影响。
3.通过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丰富魅力,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前景的向往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点]
人工智能的概念、常见的智能信息处理(利用人工智能加工信息)。
[教学难点]
1.智能和人工智能。
2.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并且发展他们的辩证思维。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人机大战视频,机器人灭火视频,五子棋游戏,金山快译。(这些可放在信息技术教学网的教学资源中心里,供学生随时选用。)
手写板、话筒并连接电脑且测试好。(如果没实物,只好用图片代替了)
[教学过程]
一、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
1、导入:播放卡斯帕罗夫和“深蓝”比赛的新闻报道片段;教师简单叙述“人机大战”的历史。
2、教师提问:“深蓝”是如何战胜卡斯帕罗夫的呢?
学生答:计算机具有超强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也就具备了很高的智能,能针对对手下出每一步好棋,并且不会范错误。
3、教师展示“深蓝”运行的剖析视频片段。揭示了卡斯帕罗夫的对手其实是一个象棋大师和软件专家的群体,揭示了“深蓝”
的高智能是构建在人类智能的基础上。
引入“人工智能”的概念。(教师鼓励学生:“机器虽然战胜了人类,但是没有我们,机器依然是机器”。)
4、讲授新课
(1)人工智能的定义: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研制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是人工制品中所涉及的智能行为(感知、推理、学习、通信、动作行为)。
(2)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领域:
问题求解:比如前面学习过的编程解决问题。
自然语言处理:如机器翻译。
模式识别:如语音输入、手写输入等。
智能数据库:智能数据库是研究利用人的推理、想像、记忆原理,实现对数据库的存储、搜索和修改。智能数据库通过有效的组织,能够满足人们快速检索和修改数据库的要求。
智能机器人:可播放机器人灭火大赛视频片段、机器人跳舞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机器人技术的兴趣。
博弈:综合运用了问题求解和模式识别,如“五子棋”游戏。
自动程序设计:如自动查错、纠错。
自动定理证明:
智能代理:自动搜索器、自动应答器、OFFICE助手。
(3)人工智能的其它应用
比如构建虚拟现实等。
(4)“人工智能”的实质内涵:人造的智能,它主要是对人脑思维机理的模拟。机器只是按照人预先设计的程序进行工作。
二、常见的智能信息处理
1、引入:基于大家对“人工智能”概念的了解和其未来的畅想,那么在我们目前的现实生活中智能技术拥有哪些应用呢?
2、模式识别技术。(结合前面信息加工和发布章节里学过的知识,比如文字扫描、图片扫描。)
光学字符识别(OCR):扫描仪和阅读器的应用。
语音识别(可演示给学生看):与机器进行语音交流,让机器明白你说什么,这是人们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事情。语音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话筒把语音输入计算机,语音识别软件(机器通过识别和理解过程)把语音信号转变为相应的文本或命令的高技术。比如:IBM简体中文语音输入系统(ViaVioce)
V9.1;微软开发的语音识别软件——语音助手;Windows7语音识别功能。
手写识别(可演示给学生看):用触控笔在手写板上书写,手写板传感检测,识别系统把手写的各种字符转换为可识别的字符信息。
教师问:你还知道其它模式识别技术吗?(停几秒钟后)指纹识别是不是用了模式识别技术呢?
3、机器翻译
①机器翻译是利用计算机把一种自然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课堂引入时提及)
常用软件:金山快译等(学生了解一些)
三、学生活动:
②安排学生体验“机器翻译”的智能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百度网站-实用查询-在线翻译,网址:http://site.baidu.com/list/104fy.htm。选择Google在线翻译或Yahoo在线翻译。
参考文章: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实践安排:先把中文翻译成英文,之后再把翻译成的英文重新翻译成中文,最后把翻译后的中文和原文相比较。
课堂的效果是学生哈哈大笑,因为翻译的结果很离谱,教师顺势启发学生,以后可以从事专门开发有关翻译的智能技术的事业,使世界真正成为沟通无限的村落。
③思考:与原来的中文是否有区别?为什么?怎样提高翻译质量?
④启发、讨论、分析:
a、有区别----机器无感情----因为使用软件----人编写的----(进一步认识本质)
b、原理:在词库中搜索
c、提高质量:进一步完善软件
四、拓展实践
1、试用“金山快译”体验机器翻译。
2、上网了解机器人的有关知识。
3、用百度搜索有关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
4、指导学生从“教学资源中心”下载“五子棋”游戏程序,给学生实践一下和计算机对战的乐趣,体验智能信息技术。
[教学评价]
一、学中评价
1、能不能让计算机完全代替人来处理信息?
2、模式识别会出错吗?如何提高识别率?
二、学后评价
评价内容
★
★★
★★★
理解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
不理解
似是而非
理解
能主动分析问题和开展活动
被动
需要指导
主动探究
[教学反思]
本课在设计时,能从实际出发,引入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关注学生认知基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衔接自然、合理、紧凑、前后贯穿、环环相扣、层层启发、释疑解难。在引导、探究与讨论、讲授、启发的过程中,能利用有趣实例激活学生兴趣,融合自然,整个教学结构严谨有序,师生活动设计科学合理。本教案经过实践验证,教学目标达成较好,对学生意识和素养的提升自然而到位、水到渠成。
限于条件,没能做到让学生人人体验手写输入和语音输入。拓展实践需要课余时间,鉴于目前“高考指挥一切”的情势下,可能难见效果。
2010-6-13
第4页
共4页
篇2:高中信息技术《图文混排》网络教学教学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图文混排》网络教学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高中,图文,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图文混排》网络教学教学设计 本文简介:高中信息技术《图文混排》网络教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图文混排、文字框的概念与作用。②通过动手设计与制作,逐步领悟编排图文并茂作品的基本方法。③初步掌握图文混排作品的整体设计思路与基本制作方法。(2)能力目标:①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在文稿中插入图像,并能调整图像的大小、位置、边框、阴
高中信息技术《图文混排》网络教学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图文混排》网络教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理解图文混排、文字框的概念与作用。
②
通过动手设计与制作,逐步领悟编排图文并茂作品的基本方法。
③
初步掌握图文混排作品的整体设计思路与基本制作方法。
(2)能力目标:
①
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在文稿中插入图像,并能调整图像的大小、位置、边框、阴影、绕排方式等。
②
能够在文稿中插入文字框,并能够调整文字框的属性。
③
掌握编排图文并茂作品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3)情感目标:
①
通过亲手操作实践,让学生逐步认识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规则,同时领悟到隐藏在基本操作背后的作品整体设计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②
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文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在文稿中插入图像并调整图像的大小、位置。
(2)设置图像的边框、阴影、绕排方式的属性。
(3)插入文字框,设置文字框的属性。
(4)设计并编排出图文并茂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
利用校园网络,将图文混排的操作演示放在网络上,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并参照演示自己动手进行操作。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举一反三,尝试教村中未介绍的编辑方法并观察、比较其效果;发挥团体协作的情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自学、探究、总结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用具
计算机网络教室、《信息技术》网站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准备好的图文混排的作品,供学生欣赏。
2、指导学生打开《信息技术》网站,进入其中的《板报欣赏》栏目欣赏其中的作品。
3、导入本节课的内容:用图文混排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作品。
(二)目标完成主要过程:
指导学生进入网站中的《WPS中的图文混排》栏目,以《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一文的制作过程为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自主学习图文混排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参照网络上的演示,自己动手操作,并将每一步的操作成果上传到网络上。
1、在WPS2000中插入图像
①
提出问题:如何在WPS2000中插入图像,如何调整图像的大小和位置。引导学生进入《操作一
在WPS2000中插入图像》。
②
学生观看网络上的演示自主学习,利用网络上提供的素材,仿照演示制作一份作品并上传。
2、设置图像的属性
①
提出问题:如何设置图像的边线、阴影等属性,使图像更美观。引导学生进入《操作二
设置图像的属性》。
②
学生观看网络上的演示自主学习,对上一幅作品的图像进行调整。并把调整后的作品上传。
3、图像的绕排方式
①
提出问题:如何设置图像的绕排方式,不同的绕排方式之间有何区别。
②
由学生自己尝试,并观察、比较不同绕排方式的效果。
4、在WPS2000中使用文字框
①
讲述文字框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文字框。
②
学生观看网络上的演示自主学习,用网络上提供的素材,仿照演示制作一份作品并上传。
(三)综合练习
学生利用《综合练习》中提供的素材,结合学习到的操作技巧、方法,发挥自身的创意,制作一个电子板报并上传。学生可以在完成教师规定任务的前提下创新作品。鼓励学生发现、探索、创新WPS
2000丰富的图文混排功能,欣赏别人的作品,启发自己的思维。
(四)成果总结
1、教师小结。
2、鼓励学生在课外寻找题材和素材,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创作属于自己的电子板报,并将其发布在《作品展示》栏目下,供大家欣赏。
篇3:必修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案
必修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案 本文关键词:必修,生态系统,教案,信息传递
必修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案 本文简介:第五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教材必修3第五章第4节的内容。研究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态学新的研究领域,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方式多种多样,它的作用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一样,都是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但是目前人们只能模
必修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案 本文内容:
第五章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教材必修3第五章第4节的内容。研究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态学新的研究领域,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方式多种多样,它的作用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一样,都是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但是目前人们只能模糊地认识自然界的这种“对话”,这一领域尚有许多问题有待发现和深入研究。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关注这种“对话”、理解这种“对话”,从而去研究这种“对话”?笔者通过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上分析资料,课后设计实验等一系列探究活动,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索信息传递在生物界存在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难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有关信息传递的知识,他们缺少的是将知识系统化。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教材仅作简要的概述和举例,并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是如何进行信息的传递的。
五、教学方法
1.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关于信息的种类的实例。
教师:课件制作,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的种类实力及应用。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以生活中常用的通讯工具——手机引出信息的概念。
板书信息: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
讲述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一般信息传递有三个基本环节):信源(信息产生);信道(信息传输);信宿(信息接收)。多个信息过程相连就使系统形成信息网,当信息在信息网中不断被转换和传递时,就形成了信息流。信息只有通过传递才能体现其价值,发挥其作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及讲述”
(1)物理信息:如
①声信息
在生态系统中,声信息的作用更大一些,尤其是对动物而言。动物更多是靠声信息来确定食物的位置或发现敌害的存在的。我们最为熟悉的以声信息进行通讯的当属鸟类,鸟类的叫声婉转多变,除了能够发出报警鸣叫外,还有许多其他叫声。植物同样可以接收声信息,例如当含羞草在强烈的声音刺激下,就会有小叶合拢、叶柄下垂等反应。
声信息的特点有:多方位性,接受者不一定要面向信源,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同步性,发出声音信号时,动物的四肢躯干亦可发出信息;瞬时性,声信息可在一瞬间发出,也可在一瞬间停止;多变量,声音有许多变量,包括强度、频率、音质等,每个变量都可以提供一些信息,因此声音信息的容量很大。
②电信息
在自然界中存在许多生物发电现象,因此许多生物可以利用电信息在生态系统中活动。大约有300多种鱼类能产生0.2~2
V的微弱电压,可以放出少量的电能,并且鱼类的皮肤有很强的导电力,在组织内部的电感器灵敏度也很高。鱼群在洄游过程中的定位,就是利用鱼群本身的生物电场与地球磁场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
由于植物中的组织与细胞间存在着放电现象,因此植物同样可以感受电信息。
③磁信息
地球是一个大磁场,生物生活在其中,必然要受到磁力的影响。候鸟的长途迁徙、信鸽的千里传书,这些行为都是依赖于自己身上的电磁场与地球磁场的作用,从而确定方向和方位。植物对磁信息也有一定的反应,若在磁场异常的地方播种,产量就会降低。不同生物对磁的感受力是不同的。
(2)化学信息
化学信息主要是生命活动的代谢产物以及性外激素等,有种内信息素(外激素)和种间信息素(异种外激素)之分。种间信息素主要是次生代谢物(如生物碱、萜类、黄酮类)以及各种苷类、芳香族化合物等。
在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植物群落中,可以通过化学信息来完成种间的竞争,也可以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群的内部结构。有时,在同一植物种群内也会发生自毒现象。在这些植物的早期生长中,毒素可能降低幼小个体的成活率。然而,当这种毒素在土壤中积累时,它们就能使植物自身死亡,减少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拥挤程度。
在动物群落中,可以利用化学信息进行种间、个体间的识别,还可以刺激性成熟和调节出生率。例如,猎豹和猫科动物有着高度特化的尿标志的信息,它们总是仔细观察前兽留下的痕迹,并由此传达时间信息,避免与栖居在此的对手遭遇。动物还可以利用化学信息来标记领域。群居动物能够通过化学信息来警告种内其他个体。鼬遇到危险时,由肛门排出有强烈臭味的气体,它既是报警信息素,又有防御功能。当蚜虫被捕食时,被捕食的蚜虫立即释放报警信息素,通知同类其他个体逃避。
许多动物分泌的性信息素,在种内两性之间起信息交流的作用。在自然界中,凡是雌雄异体,又能运动的生物都有可能产生性信息素。显著的例子是,雄鼠的气味可使幼鼠的性成熟大大提前。
(3)行为信息
动植物的许多特殊行为都可以传递某种信息,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行为信息。如教材中所述,蜜蜂的舞蹈行为就是一种行为信息。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扇动两翼,给在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息。
探究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放映1:蝙蝠的回声定位,提问:蝙蝠依靠什么信息,对周围环境进行识别?没有了这种信息传递,蝙蝠还能取食和飞行吗?
放映2:莴苣种子萌发北与光波的关系曲线图,提问:是不是光的波长越长,莴苣种子萌发率就越高或越低?
分析这两则资料,说明信息传递与生物的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什么关系?信息传递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什么作用?信息传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起什么作用?
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资料,自主讨论,得出结论。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
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
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3)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把生态系统的各组分联成一个整体,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
鼓励学生依据实例分析推导出其他方面的作用。
探究三:信息传递在能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师讲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三是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
(1)
介绍性信息素诱捕器的应用
(2)
介绍鲤鱼诱鱼剂的诱鱼原理
(3)
介绍蟑螂屋诱捕蟑螂的原理
师生、生生相互交流实例,培养学生网上查询相关材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资源共享,达成教学目标。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那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怎样进行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稳定性的种类和作用。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丰富的多媒体教学素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在平时要注意收集这些素材,适当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引导学生分析资料时,要注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学生答对了要及时表扬,答错了也不要急于批评,发掘答案的合理性,给予充分肯定,然后再进行讲评分析,使学生乐于接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