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亚龙府沉降观测方案

亚龙府沉降观测方案 本文关键词:沉降,观测,方案,亚龙

亚龙府沉降观测方案 本文简介:中国华皓·亚龙府一期A区34#~39#楼沉降观测方案编制:审核:审批:深圳地质建设工程公司海南分公司2017年11月目录1编制依据12工程概况23基准网点的建立与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44沉降观测点的布置55沉降观测的次数与周期66仪器设备67测量人员78沉降观测方法与沉降观测结果分析79沉降观测记录资

亚龙府沉降观测方案 本文内容:

中国华皓·亚龙府一期A区34#~39#楼

沉降观测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深圳地质建设工程公司海南分公司

2017年11月

1

编制依据1

2

工程概况2

3

基准网点的建立与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4

4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5

5

沉降观测的次数与周期6

6

仪器设备6

7

测量人员7

8

沉降观测方法与沉降观测结果分析7

9

沉降观测记录资料9

10

各栋沉降观测点设置平面图11

第13页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1

编制依据

1.1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1.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1.4

采用的三亚独立坐标系及高程系统

1.5

本工程沉降观测应用的设计图纸、测量控制导线点

1.5.1

施工图纸:

(1)《中国华皓·亚龙府一期A区34#公寓式酒店结构专业施工图》

(2)《中国华皓·亚龙府一期A区35#公寓式酒店结构专业施工图》

(3)《中国华皓·亚龙府一期A区36#公寓式酒店结构专业施工图》

(4)《中国华皓·亚龙府一期A区37#公寓式酒店结构专业施工图》

(5)《中国华皓·亚龙府一期A区38#公寓式酒店结构专业施工图》

(6)《中国华皓·亚龙府一期A区39#公寓式酒店结构专业施工图》

1.6.2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建设平面与高程控制用的导线点及其桩位,详见交桩记录文件,见附录一,摘录数据如下表:

导线点编号

导线点坐标

导线点高程(m)

X

Y

Z

2

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中国华皓·亚龙府一期A区工程位于三亚市城区东部约25公里国道223南侧,楼

建筑面积

(㎡)

建筑层数/

筑总高度(m)

本项目建设单位为三亚华甸养生谷开发有限公司,设计单位为三亚华甸养生谷开发有限公司,监理单位为

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为

2.2建筑物结构类型与主要工程设计指标

2.2.1中国华皓·亚龙府一期A区(Ⅰ标)建筑地下室部分为框架结构塔楼部分为剪力墙结构。

2.2.2中国华皓·亚龙府一期A区(Ⅰ标))住宅楼主要设计指标如下:

1、建筑物分类:高层民用建筑

2、按民用建筑高层和层数划分:高层住宅

3、建筑的工程等级:一级

4、结构设计的使用年限:50年

5、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6、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

7、抗震设防烈度:6度

8、建筑物耐火等级:一级

9、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乙级

2.2.3中国华皓·亚龙府一期A区(Ⅰ标)的住宅楼建筑物概括建筑高度与层高:

1、1栋的建筑高度为51.70m,地上17层,地下一层,-1层层高4.9

m,,1层层高4.45m、1层层高.3.07

m,3~17层为标准层层高3

m。

2、2栋、4栋、3栋、5栋均为复式楼建筑高度为51.70m,地下一层,层高4.9m,地上17层,1层层高4.45m、2层层高3.05

m,3~17层为标准层层高3

m。

3、

6栋和7栋的建筑高度为48.8m,地下一层,层高6.9m,地上15层,1层层高5.23m、2层层高3.37

m,3~15层为标准层层高3

m。

2.3建筑物简介:

2.3.1

1栋为3个塔楼地上均有17层,3-17层为标准层,层高3米。平面形式呈T字型对称平面形状,最大直线段轴线间距离为27.1米、单层平面面积1081.44平方米。

2.3.2

2栋、4栋均为单塔楼,地上均有17层,3-17层为标准层,层高3米。平面形式呈Y字型对称平面形状,最大直线段轴线间距离为23.4米,偶数层平面面积339.69平方米。奇数层平面面积266.72平方米。塔楼平面轴线在设计图中表示为独立体系,与总平面轴线表示体系关系复杂。

2.3.3

3栋、5栋均为单塔楼,地上均有17层,3-17层为标准层,层高3米。平面形式呈T字型对称平面形状,最大直线段轴线间距离为28.1米,偶数层平面面积336.60平方米。奇数层平面面积261.00平方米。塔楼平面轴线在设计图中表示为独立体系,与总平面轴线表示体系关系复杂。

2.3.4

6栋为双塔楼,地上有15层,3-5层为标准层,层高3米。平面形式呈长方形对称平面形状,最大直线段轴线间距离为23.6米,标准层平面面积547.88平方米。

2.3.5

7栋为3个塔楼地上均有15层,3-15层为标准层,层高3米。平面形式呈L字型平面形状,最大直线段轴线间距离为23.6米,标准层平面面积821.82平方米。塔楼平面轴线在设计图中表示为独立体系,与总平面轴线表示体系关系复杂。

2.4沉降观测特点

1、沉降观测基准点的设置只能在项目施工用的临时通路处,基准点受到施工场地震动影响,基准点需要作多次稳定性观测;

2、施测距离较长,对测量控制点的引测精度要求高;

3、测量时的气候条件、温度和风力等对测量结果有一定影响;

4、在施工现场进行测量,受材料堆放、通视条件的影响大,需要协调好各工作之间的影响关系。

3

基准网点的建立与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

3.1

基准点的精度和数量布置设计

1、

建筑变形测量等级及其精度要求

变形测量等级

沉降观测

位移观测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的误差

观测点坐标中的误差

二级

≤0.5mm

≤3.0mm

2

、布设5个基准点,不设基岩标点,能满足观测要求。基准点与已知点组成闭合路线(详见观测点平面布置图),两个基准点间最大观测路线距离估算长不超过200米,而水准视线长≤30米,因此最小观测站数为(n=4)站,按路线往返,取单位权观测的权倒数Q=1/P=n,单位权中误差一般取μ=±0.3mm,则中间最弱点的中误差

M弱

=±Q/2=

±0.3

mm,

完全能达到二等水准观测精度(±0.5mm),能满足规范要求。

3、

高程控制水准基点(及沉降观测点)、工作基点的布置数量与埋没

(1)观测34#楼的沉降观测点12个。

(2)观测35#楼的沉降观测点12个。

(3)观测36#楼的沉降观测点12个。

(4)观测37#楼的沉降观测点12个,观测38#楼的沉降观测点12个,观测39#楼的沉降观测点12个。

(5)在34#、35#、36#、37#、38#、39#楼外施工便道处各布设1个基准点(工作基点),点号为A1、A2、A3、A4、A5、A6,各点选择在距离不小于35米外且土质相对稳固的地方,工作基点埋设按四等水准标识埋设为混凝土普通水泥标志,打入固定钢标,在采用水泥加固措施。详见附录二:沉降观测工作基点埋设图。

3.2

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

1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距差和视线高度符合以下要求:

水准观测等级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积差

视线高度

一级

≤30m

≤0.7m

≤1.0m

≥0.3

m

2

水准观测的限差符合以下要求:

(1)

水准观测等级:一级。

(2)

基辅分划(黑红面)读数之差:≤0.3mm。

(3)

基辅分划(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0.5mm。

(4)

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0.3n

mm(n为测站数)。

4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4.1按施工图设计要求在各楼布置沉降观测点,为便于通视,拟在第一层建筑物的四个大角、电梯井和楼梯等承重部位的墙柱上距离楼板面500~1000mm高度范围布置沉降观测点,测点采用埋没钢筋方法,做法为明装式见图1。

4.2在建筑物承重柱,在转折处布设沉降观测点,34#楼~39#楼每栋楼分别布设12个点即CJ1~CJ12;布置沉降观测点的平面图详见附录。

图1

5

沉降观测的次数与周期

5.1

基准点埋没第二天后进行初始值观测一次,七天后再进行一次稳定性观测,在主体封顶后的第二天再作一次稳定性观测,并修正初始值。

5.2

首次沉降观测在首层施工完毕后即观测一次,以后以每施工完2层即观测一次的频率进行沉降观测直到结构封顶;各栋塔楼每施工十层进行沉降观测后做一次沉降监测阶段性小结报告

5.4

结构封顶后的第一年不少于4次.

5.5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进行判断,若沉降速率小于0.03mm/d,可认为已经进入稳定阶段。

6

仪器设备

6.1

采用的仪器设备表

序号

仪器名称及型号

件数

校核有效期

限期

生产厂家

备注

1

全站仪

1套

17.07.13~18.07.12

1年

拓普康

精度

±0.2mm

2

天宝水准仪

型号:DiNi

1套

17.07.13~18.07.12

1年

美国天宝

精度

±0.2mm

3

电脑相关软件

1台

国产

4

2米铟钢尺

2把

国产

精度达标

5

5800计算机

1台

国产

6

对讲机

4台

国产

6.2

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

1、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筑物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得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一段标尺。

2、使用天宝水准仪DiNi仪器和2米铟瓦标尺进行观测。每次观测前,均对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全面检验,当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后,开始沉降观测。

7

测量人员

7.1

人员素质的要求:

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按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7.2

人员组织安排:

组长:申自立

测量员:施工队测量班组

8

沉降观测方法与沉降观测结果分析

8.1

严格执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中的有关规定,按照一级水准测量的精度及要求实施沉降观测,即:

1、往返较差、符合往返闭合差:△h=

∑a-∑b≤0.3n,表示测站数。(或△h=∑a-∑b≤1.0√L,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

2、视距≤30m

3、前后视距差≤0.7m

4、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累积差≤1.0m

5、视线高度(下丝读数)≥0.3m

6、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3.0mm

8.2

首先安排专人统一观测路线,沿首次观测的水准路线作往向观测,再沿同一路线作返测观测,测量时做好观测记录,室内将数据传输到电脑中,使用沉降观测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8.3内业计算:按一级水准观测要求对沉降结果进行计算分析、往返观测环线闭合差允许差为:≤0.3

n,

高程误差±0.3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0.5mm。

8.4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

某个观测点的每次沉降量:△=Hh,I-Hn、I-1、N表示某个观测点,I表示观测次数(I=1,2,3…)且H1=HO累积沉降量:△C=∑△

c(n),n表示观测点号。根据各观测周期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

8.5对沉降观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1、当沉降进入稳定阶段后,作《沉降观测技术小结》一次

2、当沉降量稳定观测工作结果后的七天内,作《沉降观测技术总结》一次。

8.6

工作流程图

精密电子水准仪采集数据

现场记录原始数据

计算机记录与整理数据

建立沉降观测数据库

9

沉降观测记录资料

9.1观测成果计算和分析中的数字取位要求

等级

类别

坐标

高程

沉降值

一级

控制点

0.1mm

0.01mm

0.01mm

观测点

0.1mm

0.01mm

0.01mm

9.2记录资料内容

9.2.1施测方案与技术设计书(即本技术方案)

9.2.2测量控制导线点的交桩记录(见本技术方案附录一)

9.2.3沉降观测基准点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见本技术方案附录二)

9.2.4

34#楼~39#楼观测点平面布置图(见本技术方案附录三)

9.2.5仪器检测与校正资料(见本技术方案附录四)

9.2.6沉降观测记录内容与表格要求

(1)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表(GD2301053)

(2)主体施工沉降观测结果(GD2301004)

(3)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曲线图。

9.2.7沉降分析成果资料的提供:

(1)首次沉降观测成果资料与本技术方案一并提供

(2)到34#楼主体混凝土结构封顶后的第一周提供《34#主体施工沉降观测结果报告》1次;

(3)到35#楼主体混凝土结构封顶后的第一周提供《35#主体施工沉降观测结果报告》1次;

(4)到36#楼主体混凝土结构封顶后的第一周提供《36#主体施工沉降观测结果报告》1次;

(5)到37#楼主体混凝土结构封顶后的第一周提供《37#主体施工沉降观测结果报告》1次;

(6)到38#楼主体混凝土结构封顶后的第一周提供《38#主体施工沉降观测结果报告》1次;

(7)到39#楼主体混凝土结构封顶后的第一周提供《39#主体施工沉降观测结果报告》1次;

(9)外脚架拆除完成后的7天内提供主体施工沉降观测结果报告各1次;

(10)当沉降进入稳定阶段后,提供《沉降观测技术总结》1次

(11)当沉降稳定时,工作结束后,提供《沉降观测技术总结》1次

(12)提交资料的份数为每次共3份,监理确认后返回施工单位2份。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