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民文化广场工程施工测量方案 本文关键词:工程施工,测量,文化广场,方案
某民文化广场工程施工测量方案 本文简介:目录第一章工程施工测量2第二章钢结构及膜结构安装测量18第三章沉降变形观测22工程施工测量(一)平面控制网测设1.场区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1)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2)布设平面控制网首先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见图1所示;(3)选点应选在通
某民文化广场工程施工测量方案 本文内容:
目录
第一章
工程施工测量2
第二章
钢结构及膜结构安装测量18
第三章
沉降变形观测22
工程施工测量
(一)平面控制网测设
1.场区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
(1)
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2)
布设平面控制网首先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见图1
所示;
(3)
选点应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图1
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
(4)桩位用混凝土保护,需要时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
2.场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及复测
由于该工程占地面积较大,根据总平面图利用TOPCON
GTS-602AF
全站仪(测角1”,测距1+1PPM),
从高级起算点在场区布测一条十字型导线,然后采用极坐标法,定出建筑物纵横两条主轴线,经角度、距离校测符合点位限差要求后,作为主场区首级面控制网(如图1所示)。
地下室的平面控制应与主场区首级平面控制同时进行,并要进行相互校核。场区平面控制网的精度等级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要求,控制网的技术指标必须符合表1的规定。
控制网技术指标
表1
等级
测角中误差(“)
边长相对中误差
一级
±5
1/30000
3.建筑物的平面控制网
首级控制网布设完成后,建立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网(如下图2)。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网悬挂于首级平面控制网上。
图2
建筑物平面轴线控制
1.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1)为保证建筑物竖向施工的精度要求,在场区内建立高程控制网。高程控制网的建立是根据甲方提供的场区水准基点(至少应提供3
个),采用DS2
精密水准仪(精度1mm/km
往返测)对所提供的水准基点进行复测检查,校测合格后,测设一条附合水准路线,联测场区平面控制点,以此作为保证施工竖向精度控制的首要条件。
(2)
高程控制网的精度,采用三等水准的精度。
(3)
在布设附合水准路线前,结合场区情况,在场区与甲方所提供的水准基点间埋设半永久性高程点,埋设3~6
个月后,再进行联测,测出场区半永久性点的高程,该点也可作为以后沉降观测的基准点。
(4)
场区内至少应有3
个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应小于1km,
距离建筑物应大于25m,距离回土边线应不小于15m。1
2.
高程控制
将测量偏差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层间测量误差控制±3mm
内,总高测量偏差小于15mm),
及时准确地为工程提供可靠的高程基准点,紧密配合施工,指导施工。
(1)平面高程控制网的施测。
将甲方提供水准点复检合格后组成闭合环,采用双仪
1、粗钢筋;
2、回填土高法进行引测。;
3
、混凝土
(2)基准点埋深及形式。图3
控制点做法在本工程中,水准点和平面控制点设在一起。如图3
所示。
(3)测量器具配置。
选用DSZ2
自动安平水准仪一台,FS1
平板测微器一台,2m
铟钢尺两把,50m
钢卷尺一把。
(4)技术要求。
水准线路应按附合路线和环形闭合差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按下式计算:
MW=1
式中MW——高差全中误差,mm;
W——闭合差,mm;
L
——相应线路长度;
N——附合或闭合路线环的个数。
采用三等水准测量,具体要求如表2。三等水准测量要求表表2
水准仪型号
观测次数
视线长度(m)
水准尺
前后视距差(m)
前后视距差累计(m)
视线离地面最小高度(m)
读数误差(mm)
一测站高差较差(双仪高法)(mm)
闭合差(mm)n
为测站L
为公里数
DS2
往返各
一次
不大于
50
铟钢
尺
3
6
1.5
不大于
1
1.5
12L1/2(n60m
15
轴线控制点的投测,采用激光准直仪,先在底层基点处架设激光准直仪,调校到准直状态后,打开激光电源,就会发射和该点铅垂的可见光束。然后在楼板开口处用接收靶接收。通过无线对讲机调校可见光光斑直径,达到最佳状态时,通知观测人员逆时针旋转准直仪,这样在接收靶处就可见到一个同心圆(光环),取其圆心作为向上的投测点,并将接收靶固定(图6)。同样的办法投测下一个点,保证每一施工段至少2~3个点,作为角度及距离校核的依据。控制轴线投测至施工层后,应组成闭合图形,且间距不得大于所用钢尺长度。施工层放线时,应先在结构平面上校核投测轴线,闭合后再测设细部轴线。
在施工过程中,每当施工平面测量工作完成后,进入竖向施工,在施工中,
图6
每当柱浇筑成型拆掉模板后,应在柱侧平面投测出相应的轴线,并在墙柱侧面抄测出建筑1m
线或结构1m
线。(1m
线相对于每层楼板设计标高而定),以供下道工序的使用。
当每一层平面或每段轴线测设完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报验单,报送报验单必须写明层数、部位、报验内容并附一份报验内容的测量成果表,以便能及时验证各轴线的正确程度状况。
钢结构及膜结构安装测量
钢结构及膜结构安装测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测量工作,如何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将整个壳体按照设计图纸准确无误地安装就位,将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安装测量前应建立较高精度的安装测量控制网(一级建筑控制网)。要求测角中误差±5″,边长相对中误差1/30000。以下分别介绍地脚螺栓的埋设及肋梁安装测量。
(一)地脚螺栓的埋设
1.平面位置测量
测定平面位置时,将两台经纬仪架设在纵横轴线控制基准点上,后视同一轴线对应的控制基准点,将轴线投测到与地脚螺栓定位板面同高度的木方子上并用红色三角标记,将其与定位板上纵横柱定位轴线比较,根据偏差情况,调整定位板,使得定位板的纵横轴线与两台经纬仪投测的轴线完全重合为止,定位板的纵、横轴线允许误差为0.3mm。在灌注基础混凝土前,检查定位板上的纵横轴线,与设计位置的允许误差为0.3mm。相邻柱中心间距测量误差为1mm,第一根钢柱至第n
根钢柱间距的测量允许误差为,量距时,采用一级钢尺并加上尺长、温度、垂曲三项改正。在混凝土浇筑完后初凝前,应检测定位板上的中心线,如发现偏差,应即刻校正,直至符合精度要求为止。
2.
地脚螺栓标高测量方法
地脚螺栓标高测量采用DS2
水准仪从高程控制点直接引测到辅助安装的木方子上,用红油漆做好标记,根据引测的标高点,调整定位板的高度到设计位置,标高测量的允许误差为±1mm
。
(二)主塔楼锥形钢架及膜结构安装测量
对于主塔楼锥形钢架及膜结构的拼装及安装测量,我们拟采用全站仪三维测量方案。
1.坐标系的建立
如图7
所示,在待测物方任取A、B
两点,将其在水平面(取仪器三轴交点处的水平面)内投影点的连线为X
轴方向,仪器中心为坐标原点,过原点在水平面面内垂直于X
轴的方向为Y
轴,垂直于XY
平面的轴为Z
轴,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
图7
坐标系的建立
2.
测量原理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简称全站仪)是具有测距、测角能力的先进仪器,因此根据极坐标法测定物点的三维坐标为全站仪三维测量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设在O
点的全站仪测得A、B
两点的距离分别为SA、SB,
天顶角为VA、VB,水平角为ɑA、ɑB,由图7
可得A、B
两点在O-XYZ
坐标系下的坐标为:
式中H=aB-aA、β为OA
方向与Y
轴之间的夹角
由于A、B
两点的水平投影在X
轴方向上,则有YA=YB,即:
由此可求得
由上式可以看出,β值取决于仪器中心及选取的A、B
两点的位置关系,解求β的工作也即完成了全站仪三维测量系统的定向。
对于物方空间的任意点P
在上述坐标系中的坐标为:
式中HP
=αP
?αA
、SP
为P
点的斜距,VP
为P
点的天顶角,αP为P
点的水平度盘读数,其余符号同前。
主塔楼锥形钢架及膜结构安装安装测量过程中,三维测量坐标系的选择需根据安装现场平面布置图具体确定,由于场区原有场区平面控制网不能完全满足主塔楼锥形钢架安装测量精度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精度较高的安装测量控制网。
3.
测量精度分析
分析全站仪三维测量系统的点位精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仪器的系统误差、仪器的偶然误差、反射装置(目标)误差。这里主要分析前两者对点位精度的影响。
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可得:
式中,mS
为P
点距离测量中误差;
mV
为P
点天顶角测量中误差;
mH
为水平角测量中误差;
mβ为定向时确定β角的中误差。
4.
塔尖安装校正
安装测量前,在塔尖的侧面位置粘贴TOPCON
GTS-602AF
全站仪(测角1”,测距1+1×10-6)仪器专用反射标志,并根据设计的形状及其方程计算该标志中心点的三维坐标。然后根据三维测量系统测量原理利用全站仪(内置测量程序),
测量所安装塔尖测量标志中心的实际三维坐标(x
,y,
z),利用实时处理软件计算实测值与设计值的差值,实时指挥主塔楼锥形钢架的安装测量。在内业利用外业所采集到的数据在所编程序环境下进行数据后处理并成图,打印有关资料上报有关部门。
沉降变形观测
泰达市民文化广场是一个标志性重要建筑,在采用科学合理的降水方式及边坡支护的前提下,也必须对其本身及周边环境进行沉降变形监测,从而为整个施工过程提供安全保障,同时也为以后的形变测量提供参考依据。对周边环境,如护坡桩位移、东城西、东路等按照二等测量要求进行观测。
(一)沉降观测
1.
沉降基准点埋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的有关沉降基准点埋设规定:
(1)沉降基准点布设原则:1)布设的沉降基准点必须坚固稳定且便于长期保存。2)为了对沉降基准点进行相互检查,沉降基准点的数目应不少于三个,以保证沉
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
3)沉降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观测精度。
4)沉降基准点须埋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同时为了防止沉降基准点受
到冻胀的影响,沉降基准点的埋设深度不小于1.5m,以保证沉降基准点的稳定。沉降观测基准点埋设在变形区以外,数量三个,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每站高差中误差±0.3mm,
闭合差±
0.6mm×n0.5
。
(2)沉降基准点埋设方法:
基点埋设参照《工程测量规范》及有关变形观测基点埋设标准进行(见图8)。
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图8
沉降基准点埋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的有关沉降观测点
埋设规定进行沉降点的埋设。变形观测点是直接反映建筑物变形的参照点,应与变形体固结为一体,布设在能敏感反映变形的位置。沉降点埋设如下图9
所示。
图9
变形观测点平面图图
10
沉降观测点标志
在承重墙柱上沉降观测点标志采用内藏式,用Φ32
电锤在设计位置位置打孔,将直径28mm
预埋件放入孔内,周围用环氧树脂填充使牢固,观测时将活动标志旋紧,测毕取出外旋保护盖,既不影响原有建筑物的外观又起到保护标志的作用(见图10)。
3.
沉降观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的有关沉降观测的规定,结合当前世界先进测量技术,按《工程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作业要求进行。观测仪器采用DS2
精密水准仪,配合铟钢尺作业,采用相同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并要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4.
沉降观测周期及期限
(1)
沉降观测周期按每两个结构观测一次,直至封顶,封顶后每月观测一次,直至竣工。
(2)出现不均沉降时,根据情况增加观测次数。
(3)施工期间因故停工超过三个月,应在停工时及复工前进行观测。
(4)结构封顶至工程竣工沉降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
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
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连续二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
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应及时观测;封顶后应每六个月观测一次,直至基本稳定(1mm/100d)为止。
5.沉降变形资料的提交
(1)
垂直位移量成果表;
(2)
观测点位置图;
(3)
荷载、时间、位移量、曲线图;
(4)
变形分析报告。
(二)基坑变形观测
1.监测目的
通过对支护结构的位移变形观测和基底土标高变化的观测,准确了解支护结构和基底土的变化情况,以利于对变形和应力的发展作出评价,从而判定支护结构的安全性。
2.监测内容
(1)支护桩顶部的位移;
(2)混凝土垫层裂缝观测;
(3)降水井水位观测;
(4)新城东路、新城西路、第一大街、四号路裂缝及沉降情况。
3.
测点布置及观测方法
(1)支护桩顶部的位移
使用日本拓普康全站仪棱镜配合,采用坐标法进行观测。基坑四周帽梁顶部涂红三角作为观测点,统一编号,间距9~10
m
左右。
(2)发现混凝土垫层产生裂纹后,每天做好裂纹分布及发展情况记录。
(3)降水井水位用钢卷尺进行测量。
(4)新城东路、新城西路、第一大街、四号路裂缝及沉降:采用全站仪坐标法观测。观测点采用钢钉直接钉在马路上,路牙上观测点采用涂红三角作标识。
路面沉降观测采用高精度水准仪,沉降观测点利用裂缝观测点。观测时与裂缝观测一同进行。裂缝及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如下图11。
图11
裂缝及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
4.
观测频率支护桩顶部的位移,路面裂缝、沉降情况每天8:00
观测一次。下列情况下增加一
次夜间观测:土方开挖初期垫层封闭前,发现变形速率较大,遇雨天。垫层裂缝观测、降水井水位观测每天记录一次。基坑回弹观测,开挖时一次,封垫层一次,承台浇筑完时一次,共三次。如果建设单位已经委托专业单位负责监测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将同监测单位密
切配合,共同完成监测工作。我们自己必须将对支护结构的变形观测每天做2
次,继续做好降水井水位观测,做好对工程桩的观测。每天的观测结果必须整理打印出来报业主、监理、设计和分局技术部门。每次观测完毕后,观测数据及时整理填入相应的表中,并及时报告项目技术负责人和值班监理,基坑每个方向挑选1~2
各点绘制位移和标高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
若发现变位速率较大,支护结构发生异常等情况,及时向各有关单位联络人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