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职业学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职业学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本文关键词:实施方案,深化,职业学院,领域,改革

职业学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本文简介:重庆传媒职业学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任务及市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渝府发[2015]57号)精神,推动我校在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先行先试,率先创建具有行业优势

职业学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本文内容: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任务及市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渝府发[2015]57号)精神,推动我校在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先行先试,率先创建具有行业优势、地方特色的民办高等职业学院,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创建市级示范高职为契机,紧密契合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系统推进学校综合改革,为我市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作出新的探索和示范。

学校以创新发展为导向,强化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进教学、科研、人事、后勤四项改革,突出学生工作模式和社会服务模式两项创新,力争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重庆市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办学模式的示范、内涵发展的示范、管理机制的示范、特色创新的示范,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达到市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开放办学,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习主体地位;深化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

(一)创新“政行校企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办学模式。以校企合作为重点,建立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多方合作、有效联动的运行模式。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构建产业、教学、创新研究、应用服务立体推进的实施机制,改变传统办学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科技研发与应用推广脱节等痼疾,使办学目标和办学功能得到最有效的实现。

(2)

优化专业,根据区域产业升级调整的要求,紧贴数字传媒、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科学、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布局。以创建市级示范高职为契机,选择若干专业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建成一批在市内领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明星专业,带动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高职特色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建立学分银行,鼓励工学交替,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在教师、课程、专业、学习方式等方面扩大学生学习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加强总学分和周学时的控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时间。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学分奖励办法,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参展和发表作品、考证、创新与创业等活动,可获取相关课程学分,同时完善与学分制配套的信息管理系统,完善选修、免修、学分互认与替换等相关规定。

(四)推进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工学结合,优化实践教学过程,建立和完善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完善毕业顶岗实习相关规范和标准。按学校、二级学院及专业群(大类)三个层级统一建设一批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实习基地的跨二级学院、跨专业共享使用。健全学校开放办学、对外协调联系机制,加强学生实习的统一协调与管理。

(五)健全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机制。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鼓励二级学院根据学校政策细化符合专业教学特点的教学管理规定。设立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制度,创新教学工作的评审与评估机制,完善督导、学生、教学部门三方测评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

(六)加强高职教育理论探索。积极探索特色高职教育教学理论体系,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庆市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前沿和有益的理论支撑。加大力度支持申报各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完善经费配套机制。加强校级重大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实行课题分级分类管理,在符合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扩大二级学院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管理自主权,提高研究绩效。

三、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淡化官本位,推行职员制;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公平竞争;明确岗位目标,强化岗位责任,实施绩效管理;奖优罚劣,健全绩效工资体系和发放办法。加强管理队伍和专业队伍建设,引进与培养并重,建设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分类管理:优化结构,开放流动。建立和完善以长聘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短聘辅助人员为补充、专兼职相结合的多种用人模式,灵活配置人力资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及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人事改革要求,合理配置资源,规范用工方式,明确各类员工适用范围、准入标准及其职业发展通道。建立管理人员定期轮岗交流机制,实现“人事相宜、人尽其才”。

(二)岗位管理:定岗定编,竞聘上岗,合约管理。明确岗位分类,设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技能三类岗位,依据学校专业发展需要,增设一定的特设岗位,合理控制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向一线专任教师倾斜;管理岗位推行职员职级制,淡化官本位;工勤技能岗位只设技术工岗位,根据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逐步减少工勤岗位比例。改革职务聘任办法,依据岗位职数竞聘上岗,可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学校与受聘人员依法签订聘用合约,确立双方责权利关系。

(三)绩效管理:薪随岗变,绩约考核。探索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分配制度。依据合约与工作绩效开展聘任考核和年度考核。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其中,岗位工资与聘期考核挂钩,体现“以岗定薪”、“薪随岗变”;绩效工资与学年度考核结果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健全校、院(部门)两级考核分配机制,完善经费切块、动态包干办法,完善工作量考核办法,统筹教学、科研、学生、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认定,科学界定绩效。完善考核聘任机制。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

(四)加强名师和优秀团队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推进“双师工程”,明确双师素质资格及培养方式,完善专业教师下企业的管理办法。推进“名师工程”,出台学校名师评选办法,发挥优秀教师教学示范和科研模范的作用。实施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计划,着眼于更新和拓展知识结构、提升教育教学能力,重点加强在职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和新教师的入职指导。建立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人物。

四、推进后勤改革

以“公益性、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为总体目标,完善后勤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构建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推进“一性三化”后勤改革。突出公益性,以办师生员工满意的后勤为工作目标。坚持市场化,稳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提高后勤工作社会化水平。坚持专业化,助推企业提高后勤服务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重点加强食堂标准化建设,实现食堂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坚持集约化,强化后勤资产管理与配置,提高后勤物资保障能力,建立可靠平衡的供需机制、合理浮动的价格机制、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多位一体的监管机制。

(二)完善后勤服务监管。严格契约管理,明确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严格奖惩,确保服务质量与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监管,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师生饮食健康。培养一支专兼结合、师生参与的高素质监管队伍,不断强化专业培训,实现对后勤服务的有效监管。

(三)加快校医院建设。统筹规划,加快师生医疗服务机构的硬件与软件建设,为师生健康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和更有力的保障。

五、创新学生工作模式

强化以生为本、服务至上的学生工作理念,探索学生工作新模式,丰富学生工作新内涵,推进学生自主管理。

(一)创新学生服务方式。整合学生服务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载体,拓展学生工作服务方式。完善资助、关爱、教育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构建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寝室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安全防护网络,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监控和应急干预工作,推进新生心理健康服务前移化。

(二)推进学生自主管理。以学生社团为试点,民主直选学生干部。重点扶持优秀学生干部训练营、创新创业人才训练营等训练项目,为学生自治提供干部基础。以班风学风建设为核心,推进“示范班级(团支部)”建设。完善校、院两级学生社团管理,强化社团导师制。完善学生党员示范制度和助理辅导员制度,使其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力量。尊重学生权利,鼓励和推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三)创新学生素质教育。设立素质拓展学分,重视和统筹规划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创新与创业、社会实践与社会工作、文化艺术、国防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工作。加大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努力打造文化精品,创立文化品牌。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培育服务社会意识。继续深化“区校共建”社会实践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四)深化创新创业服务。加大对学生创新基金和竞赛基金的投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鼓励、引导和扶持学生创业。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建立创新创业导师辅导机制,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探索多种投融资渠道,规划建设创新创业大厦,推动创业园发展。

(五)加强学生就业服务。建立全程就业指导机制,完善“领导主抓、全员参与”的校内就业工作体系。推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和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快开发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体系。加快建立第三方参与的就业反馈机制。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以学校为主体,促进就业市场的培育和完善。

(六)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设立辅导员培训专项基金。建立健全辅导员的考核体系,畅通辅导员晋级晋职渠道,探索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双肩挑”的工作模式。加大学生助理辅导员的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

六、创新社会服务模式

积极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打造区域重要的职业培训中心。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服务项目,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

(一)打造区域重要的职业培训中心。强化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转移就业能力,把学校打造成为劳务工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示范点。着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养,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建设全市一流的职业技能开发评价示范中心。率先开展重庆市民办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学分跨校互认试点,探索有利于重庆市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机制。力争到2020年,面向社会、企业年均开展培训、鉴定三万人次。

(二)继续拓宽社会服务领域。继续推动大学生党、团员街道社区挂职工作,共建和谐文明社区。提高学校义工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开辟文化义工、食品安全义工、知识产权保护义工等服务项目。

七、打造管理工程

建立和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健全校务公开、督察机制;推行问责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学校特色的管理运行体制和机制。大力提升师生员工幸福水平,加快和谐校园建设的战略性推进。

(一)构建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制订《重庆传媒职业学院章程》,确定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模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配套机制和制度保障,构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科学和谐的运行机制,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的有效制衡。

(二)健全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发挥教代会、工会、学术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等组织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的作用,加快内部管理的“去行政化”进程。坚持校务公开,完善师生交流会制度、校领导接待日制度等,多途径、多渠道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和建议,调动师生参与校务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性。

(三)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内部管理运行风险防范和监督机制,严格资金运作和招标采购的控制与监管机制,强化内部审计和法律审查制度。加强风险管理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和相关人员培训,发挥纪检与监察、财务与审计等多种监督机制的作用,加强校务督导工作,落实教代会、工会对学校重大事务的监督和审查权,有效防范风险,提高廉政水平。强化校务督察,健全督导简报、事故通报制度。

(四)建立高效协调的运行机制。整合内设机构,构建精简、高效、合理、权责分明的科学运作架构。简化办事流程,大力推行“网上办事”,推进信息公开透明。建立行政部门服务评价机制,强化行政部门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全面清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建立学校发言人制度。

(五)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完善管理队伍选拔任用制度,构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健全培训机制,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打造学习型队伍。创新考核方式,构建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各级管理队伍建设,推行问责制,探索实施服务承诺制、首办(首问)责任制等制度,提高执行力。

八、打造国际化工程

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探索具有中国高职特色的国际化办学模式、机制、路径和方法;结合重庆市产业特点和产业升级要求,引用国际标准,培养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需求的国际化人才;深化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领域国际合作的内涵和水平,提升学校办学的先进性、开放性和核心竞争力。

(一)借鉴先进理念,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契合学校在重庆市高职教育版图中的位置,结合重庆市的地理区位和重庆市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科技教育中心的要求,以国际化为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增长点,吸纳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和经验,中体西用,构建地区特色、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

(二)引入国际标准,建立先进的内涵指标体系。在人才培养标准、专业建设标准、职业(行业)资质标准等方面,引入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国情,特别是重庆市产业升级优化对人才的需求,率先创设高职院校国际化内涵指标体系。

(三)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做强国际化发展与合作平台。吸引留学生。开拓境外师资和技术培训,探索与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力争实现规模化的教育输出。

(四)加大学生国际交流的支持力度。通过举办夏令营、冬令营、语言研修班,以及开展学生国际技能竞赛、学术论坛和成果展等国际性的交流活动,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九、打造大学文化工程

注重传承与创新,以德立人,以用立业,以特立校,打造健康向上、充满生机的大学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髓,吸纳国内外一流大学文化的优质元素,凝聚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构建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体系和运行机制。

(一)凝聚大学文化核心价值。高扬公平正义,崇尚开拓创新,彰显敬业奉献,倡导务实求真。提炼校训内涵,升华创业传统,构筑核心价值,培植健康向上、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大学文化根基。

(二)锻造大学文化个性特色。注重经世济用,强调服务社会;注重开放兼容,强调整合升华;注重革新批判,强调敢为人先。

(三)推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标识建设。科学规划、精心建设有特色、有品位的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高水准的学校形象标识体系。

(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和平台。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学校文化活动,打造“国学大讲堂”、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各类文化活动和平台,出特色、出精品。充分发挥校报(刊)、广播、校园网络等各种文化载体和平台的功能。

(五)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和保障。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建立校园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联络和建立由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校园文化建设专家库,指导和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加大人、财、物的投入,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

十、打造基础保障工程

按照创建市级示范高职院校的要求,科学规划,加强校园基本建设、资源投入和使用管理,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统筹兼顾,软硬并举,为学校综合改革提供物质保障和安全保障。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按照创建市级示范高职院校的目标,依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科学规划学校发展,以高水平、出精品、有特色为要求,制定《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二)加强基本建设保障。构建有序、高效的基建管理体系,科学推进学校基本建设规划修编的立项与建设工作。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按照重庆市有关要求由市建筑工程部门统一管理实施,实现学校基建工作的转型。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三)加强设备设施保障。建立资源投入与使用效益评价结果联动的管理体系。合理投入、配置实训教学资源。探索远程实训和开放实训的实施途径与方法,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管理平台”。整合实训资源,组建跨二级学院的开放式校院二级公共实训平台与实训中心,整合与建设具有教学、生产、培训、考证、竞赛、技术研发与服务功能“多位一体”的实训中心。

(四)加强图书资源保障。创设环境优美的信息资源共享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将图书馆建成重要的资源中心、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优化馆藏结构,加大电子资源在资源建设中的比重,建设可视化多载体资源中心。完善专业服务馆员制度,推动精细化学科服务转型。加强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升学生信息检索与应用能力。

(五)加强教育信息保障。加快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集理论学习、虚拟实践训练、第二课堂、师生互动等于一体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探索网上虚拟仿真实训、实习教学,建设数字化中心。推行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建立网上虚拟社区,增进师生交流。

(六)加强计划财务保障。健全和完善多层次财务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科学性。加强中长期财务规划,提高年度财务预算水平,完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控制,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成本核算体系,强化经费预算执行管理,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健全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估机制,定期组织预算执行情况评估,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与财务安全。

(七)加强安稳保障。组建应急指挥中心,完善安稳工作体系,落实安全责任管理机制和质量评估体系,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人防、技防与物防相结合,加大安稳工作人力资源引进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促进安稳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

十二、组织实施

高度认识综合改革工作的意义,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稳步推进,狠抓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校综合改革的领导和指导。各部门成立相关工作机构,在学校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编制专项规划。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稳步推进实施。认真细化、分解学校综合改革任务,明确事项、时间、目标和责任人,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总结,确保各项改革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三)加强督促检查。开展实施与落实情况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各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与聘任、晋级、绩效奖励等挂钩。各部门应参照学校做法,加强对具体项目的检查督办。

(四)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报道学校综合改革的亮点和成效,宣传学校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引领重庆市民办高职教育改革中作出的贡献,为全面推进综合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推进全面综合改革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学校将在市委、市政府、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抢抓机遇、踏实苦干,努力实现创建市级示范高职的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