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转眼之间,“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便铺天盖地而来,迅速在教育界引起广泛的关注。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然选择。
进入21世纪以来,每个国家、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部xxxx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近期,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项历时3年的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所以说,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家校合育。
苏霍姆林斯基也多次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要教育好一个学生,不能只靠班主任一个人,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及同学等都是直接参与转化学生工作的相关人员。要形成一种“包围”的教育环境,学生家长的力量是最为重要的。家庭和学校是教育孩子的两个重要阵地。因此,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之路,逐步实现家校之间行动一致,信念一致,志同道合,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起一个精彩的舞台。
目前,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各种与核心素养培养理念背道而驰的案例比比皆是。开学季,打扫教室的是家长;家长聚会,聊天的话题是谁谁成绩好;假期中,学生不是在培训机构就是在去培训机构的路上;到欧美游学的孩子,很多是奔着迪士尼游乐园而去。一部分家长的关注焦点是学业成绩,采用的教育方式是保护与代替,却忘记孩子最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路径达到教育目标;一部分教师只注重孩子的成绩,不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引导。我认为,核心素养的发布,好似指路明灯,给在应试教育漩涡中迷失了方向的家长和教师指明了前行方向。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想谈谈在家校合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中教师应该怎么做。
一、让家校联系成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金桥。
1、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