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格里沙因为老师的一句“大家看,格里沙的耳朵有多脏!”开始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是不好的变化。
本来无意注意卫生的孩子,在那一刻,成了孩子们面前的“反面教材”。从开始的不愿去学校,到让母亲把自己的头发剃得很短,更甚的是,特别在意自己的耳朵后面洗干净没有,即使洗干净了,也一直觉得别人都在看着他的耳朵。
其实,孩子们或许早就忘了老师的那句话,甚至老师自己都不记得了。可留给格里沙的,却是巨大的心灵创伤。老师在全班孩子面前把格里沙置于反面教材的做法,或许对其他孩子起了一时的作用,可对格里沙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这就是“反面教材”的危害和威力,实在不容小觑。
苏霍姆林斯基说,实际上这件事完全可以采取另外的方式处理:让孩子们看某个手洗得干净的孩子,号召大家向好的榜样学习。是呀,这样的方法,对一年级的孩子或许更有效,因为他们内心是向善的、向上的。何必要拿另一个孩子的自尊心来伤害呢?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呢?不要轻易树立“反面教材”,或许你的一句话在自己眼里风轻云淡,可到了孩子那里,就是狂风暴雨。我们不能在不经意间就去伤害一个孩子敏感的心灵。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每天要处理很多学生的事情,老师说完或许就忘了,可孩子们不会轻易忘记。不论是老师的严厉批评,还是老师的耐心教导,他们都会放在心上,然后拿自己的行为去对照,生怕再触犯了老师的底线。
所以,老师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负责任。不要轻易去过嘴瘾,也不要轻易在公共场合去苛责一个孩子,或许他日后的不爱说话、不愿交流,就源于我们一句不经意的话。
让我们试着去改变教学上的方式方法,把树立“反面教材”变成“学习好榜样”,我们收获的,也不会太差,或许还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