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品质化建设的首先任务是我们对学校文化认识的深化和提升。学校文化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虽然我们过去在很多场合谈校园文化,包括我们论坛也多次选定这个主题,但我们认为,我们也只是在学校文化的外围徘徊,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学校文化的内核。套用一句文学理论专用名词“熟悉的陌生人”来形容我们的对学校文化的认知程度,可以表述为这样一句话:学校文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概念。因此,对学校文化概念认识的深化和提升,就是我们学校文化品质化建设的一个方面。
我在网上查到了有关文化的这样一种解释:
文化是一种个性,是学校建设、管理、发展的独特品格和风姿。它会表现于学校外在的物质形式,比如建筑物的风格、花草树木的布置等,也表现在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特征及教育对象的行为当中。
文化是一种品味,体现发展的高度和深度,体现一种魅力和魔力,给人一种依赖和信任。
文化还是一种定式。文化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依靠人们有意无意的积累和沉淀,但是一旦具备雏形,一旦稍显规模,它产生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比任何行政指令不知要厉害多少倍。所以,学校文化建设才一直深受人们重视。另外,一旦某种负面的学校文化成了气候,要想xxx,也不知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文化是一种品牌。学校要成为名校有多种实现路径。但是最厉害的名校,其名气应该是源自该校独树一帜的文化。
什么是“学校文化”?普遍认同的说法是: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识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
它包括学校组织中文化的各个层面,即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程体系和精神文化等底蕴。具体表现为学校所拥有的办学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
美国一位名叫鲍尔的著名企业家在他的《志在管理》一书中说:“我的企业文化就是在我这个企业做事的方式”。套用这一表述来描述学校文化,我认为学校文化就是我们大家在这所学校工作、学习、生活的方式。
这个表述至少清晰地表明了两点:一是貌似玄虚的文化有其外在表现形式,而且是不需要费心劳神就可以把握的。要了解一个学校的文化只要观察这个学校的校长、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即可。二是学校文化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是“这一所学校”而不是其他学校,更不是所有学校。实际上,学校是传播文明、教化生命的场所,它的“文化”必须是先进的、优秀的。
从这篇文章中我还了解到:有些学校的所有建筑物和道路都是用国外著名大学的校名来命名的,连学生宿舍楼也不例外,如哈佛楼、牛津楼等。其实这恰是没有“文化”的做法。原因是这所学校失去了自我,没有个性。
另外就是墙壁、草坪应该怎样“说话”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一句关于学校管理的话曾经非常流行:让学校的每一处墙壁和草坪都会“说话”。这句话非常感性地集中表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朴素的追求。但是,千篇一律的墙壁、草坪“文化”看多了,也许就会审美疲劳,我不禁对这种“文化”产生了疑惑:这就是学校文化吗?如果是,它是不是太缺乏层次、太缺少内涵了呢?这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呢?因此,我理解的环境文化必须有个性的,源于学校的,来自于师生的。
最会“说话”的墙壁和草坪恰恰是不说话的。它们用自身的洁净、典雅实现着其内涵的价值。雪白的墙壁上艺术地展示着同学们参与各种活动的成果,草坪内一尘不染,可以想见孩子们自觉地约束了自己的行为。有句广告词是这样说的简约而不简单。正是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之中,孩子们的情绪才能获得陶冶,心智受到锻炼。
于是,我知道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刻意的、流于表象的面子工程,而是发乎自然、极具内涵的学校生命的再造。
学校文化品质化建设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对学校现有文化的改造和提升。主要分为这几个步骤:
一是对学校理念文化的丰富和完善。xxxx年我们按照一校一品的工作要求提出魅力教育品牌文化的创建构想,具体为六大行动策略:铸魅力德育,为师生发展育魂,塑魅力教师为学校发展奠基,育魅力学生,为学生成长铺路。设魅力课程,为多元发展助力。建魅力课堂,为提高质量搭台。创魅力校园,为内涵提升添彩。
xxxx年我们界定了魅力教育的概念,挖掘其内涵,构建了魅力德育422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