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价意义:
素质教育强调积极创造条件让所有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在其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和可能的发展潜力上,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教育评价在实践中对教育活动具有指挥定向功能,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某种意义上更为直接地左右学校的办学方向。社会对学生评价以分数为单一标准的局面还未完全打破,家长对学生考试分数“分分计较”的现象还时时存在,迫使学校和教师追求学生的高分数、好名次,而忽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非智力因素、个性特长方面素质的培养,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巨大障碍。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缓解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过分竞争,为学生发展全面素质创设条件。
二、评价内容: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内容分为六个方面: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研究性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具体内容包括: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
2.公民素养: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4.审美与表现: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5.学习能力:主要考查学生作为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创造能力,考察学生对事物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科学态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遵循教学规律,改革单纯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偏颇做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实际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2、差异性原则。在承认学生身体心理、家庭影响、个性特征、智力发展等诸方面存在实际差异的基础上尊重不同学生的特长,从而提供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促进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较好解决传统教学同类化、统一化的问题。
3、整体性原则。改革传统评价中内容片面、方式方法单一的缺陷,改革只看分数的弊端,突出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发展,用“等级+特长+评语”的方法,从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整体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解决只重智育而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心素质发展不全的问题。
4、期望性原则。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和特长发展成功的期望,使教师有信心,学生有希望。教师的评语要注满“师情”,透出一个“爱”字,点燃学生的希望之光,重视“鼓励”的教育功能。
5、模糊性原则。运用模糊控制理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文化课考试,量化学生的学习成绩,改较精确的百分制为较模糊的等级制,对学生思想品德表现及兴趣、意志、个性、态度和习惯等智力因素不易量化的项目,一律采用操行评语定性评价。
四、评价方法与步骤: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由四个层面人员参与:学生本人、全体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四个层面分别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等第从高至低分为A等(优秀)、B等(良好)、C等(合格)、D等(不合格)四等。综合评定学生为D等时应非常慎重,各学校要确定学生D等的具体标准,严格限制人数。
1.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评价细则》, 根据学生成长状况,对照《评价细则》的六个方面内容,进行自我和他人评价,确定等第。其中,学生互评可以在普通教室进行,保证学生不互相交流,最后由各班级评定小组完成汇总统计得出结果,根据评价等级顺序,最终排出学生的互评等第。
2.班主任评价:班主任的评价由两部分组成:1、评语;2、等第。从六个方面综合评出A、B、C、D四个等第。
3.任课老师评价:体育、艺术类老师必须参加评价。体育教师主要负责综合素质中“运动与健康”的评价,艺术教师主要负责“审美与表现”的评价,其它教师主要负责“道德品德”、“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评价。课任老师评价后交各班级评定小组汇总,确定学生的任课老师评价最终评价。
各班级评定小组将四个层面的评价结果上报学校评定工作委员会,由委员会根据学生四个层面评定结果,排出等第顺序,最终完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第。各班级学生A等第数不得超过班级学生数的80%。所有学生评价资料档案交学校纪检负责人封存。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要客观和公正。严禁弄虚作假,营私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