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方案 >> 主题班会 内容页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弊端与对策

文章来源
一流范文网课件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弊端与对策
90年代中期,中国大地的流动人口达8000万之多,到21世纪的今天,流动的规模和范围,都呈上升趋势,所以人口流动,已经是当代中国不可逆转的潮流,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就显而易见地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因此,教育工作者的现实态度首先是研究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观念和行为,然后对症下药,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帮助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合理化。
流动人口家庭中的家长,除少部分是“大款”以外,其余的大多数是小商贩和“打工族”,他们多数来自贫困地区,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和其他家长一样,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敢闯敢干的勇气、孝敬长辈的礼仪、勤俭节约的品质,但有许多教育观念还很落后,教育方法也比较简单粗暴,因此教育效果甚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学习环境不尽人意。流动人口家庭一般都住在出租的窝棚或小平房里,这样的房屋,面积狭小,光线很差,地面潮湿,周围厂房里的机器昼夜轰鸣,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不要说做回家作业,看课外书,就连晚上的休息时间也无法保证,同时,阴湿的地面对孩子的健康也非常不利。二、忽视孩子的安全教育,室内安全无保障,经常让孩子单独在家或出门远行,没有教给孩子一些安全知识。三、“爱”无分寸,“教”无方,管教孩子和犯人一个样,打骂为主,说教为辅。四、分数第一,缺乏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尤其是不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创新能力。五、错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与家长无关。
了解问题的全貌与实质,获得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是搞好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根本,鉴于流动人口家庭的复杂性,这里仅对以打工为主的家庭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善家庭学习环境。
家庭是一家人修闲、生活的场所,也是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主阵地。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创设一个畅心益智、悦情怡神的学习环境,要保证室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要想办法为孩子腾出读书写字的空间,尽可能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力所能及地为孩子添置一些必须的学习工具,经常为孩子提供学习上的方便、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以激励孩子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要努力为孩子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孩子在家里能心情愉快地学习。平时家长应和孩子多交流,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多站在他们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和他们共同成长,让他们充分感受“家”这个小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二、强化孩子的安全教育。
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因为上班时间长,所以孩子单独在家的机会很多,为了防患于未然,家长必须全面消除家里的不安全隐患。虽然不少家长已经把一些危险的东西藏在自认为不易被发现的地方,但他们过低地估计了孩子“探险”、“创造”的能力,使他们小心翼翼地收捡起来的东西总很快被孩子找到,酿出大祸来。比如:没有吃完的药片藏在柜子里怕孩子误食,可孩子偏偏无意将它翻出来,并当作零食将它吃下……惊骇之余,家长们应站在孩子的角度设想孩子可能怎样,然后从安全的角度重新审视家里的摆设、装饰、水、电、气等设施,该修的就修,该收的就收,该移的就移,不能有一丝疏漏。
为了防止意外,流动人口的家长还应多教孩子一些安全知识,因为他们的孩子出外的机会多,所以家长应向孩子传授“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安全知识,使孩子在遇到意外情况时不慌不忙,从容地避开伤害,寻求保护。比如,让孩子知道父母姓名、工作单位、家庭电话号码、会拔“110、120、119”等电话号码,懂得社会上有好人,也有坏人,必须有戒备之心等。而且,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还要不断扩大孩子的自防自卫知识面,提醒孩子慎重交友,禁止孩子进“网吧”“夜总会”等娱乐场所。
三、尊重孩子,宽严并济,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流动人口家庭中的父母应用发展的眼光,全局地审视子女的教育。孩子从出生到成人有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它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就是家庭。孩子在家庭中能否成为主人,将影响他们长大后能否成为社会的主人,而家庭中的主人翁精神,要靠家庭的民主来培养。家庭教育只有建立在这种平等关系的合作前提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讲“民主”并不等于溺爱孩子,比如让孩子自由选择游戏并不等于同意他们去玩“游戏机”等不健康的游戏。故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宽严并济,因为过于宽松就是溺爱,容易放纵子女的个性发展,逐步使其养成恶习;过于严厉就是管制,容易压抑其个性发展,耽误孩子。所以,作为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应当给予鉴别,给予及时的批评和表扬,。但对子女的批评要注意方法,表扬更需掌握分寸,既让孩子认识到不足,又不伤害其自尊心;既让孩子得到及时的鼓励,又不使其产生自傲。总之,家长要做孩子高明的“良师益友。”
四、更新“唯分论”的陈旧认识,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
我在对几个流动人口家庭的孩子家访时,这些父母开口第一句话就是问:“我家孩子近段时间数学成绩有没有提高?”或者说:“我女儿在考语文时总是写不好作文,每次考试都考不到95分,我心理真急。”可见,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对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他们比其他类型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分数,至于孩子是否沾染不良习惯,身体是否健康,是否有创新精神,他们持无所谓态度。其实,分数高并不一定意味智商高,会读书不等于会做人,会读书会做人并不意味着身体好。所以家长应更新思想意识,做关心孩子全面发展的“人师”。
首先,要提醒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因为“健康是人类的第一财富。”要想孩子有所作为,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必须要让孩子具有健康的体魄。反之,身体孱弱的人即使有了正确的理想和聪明的大脑,也不会在事业上获得发展。
第二,加强品德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好而品德不好究竟意味着什么?只管孩子学习不管孩子品行的流动人口家长大多数都没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有个学习成绩是全班第二名的中学生,因嫉妒心难以平息,就去杀害班上的第一名优生。此类例子枚不胜举,它告戒我们:如果孩子不会做人,没有一颗善良的心,即使学成“人尖子”也并非幸事。而流动人口常流动的特点,决定了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多样,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旧思想、旧习惯更容易侵蚀识别能力差、知识经验缺乏的孩子,故对于这类特殊群体的孩子,更应加强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从何入手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呢
1、立下家规,严格要求。
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成因是家长娇惯纵容的结果。这种习惯一经形成,纠正起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家庭中一定要对孩子建立一些规则,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该做什么及不该做什么,让它在有效的心灵里树立起一个准则,养成守规则的意识。家长应要求并随时监督他们早晚刷牙、洗脸、饭后漱口、勤洗澡、洗头,经常打扫卫生,并及时给予表扬。另外,家长要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2、父德母仪。
在中国古代,封建大家庭里要求做父亲的在子女面前态度要严肃,不能和孩子嬉戏,为了孩子不再娶;要求做母亲的要懂“母仪”,知“胎教”,具有“慈幼”、“爱前子”“慎言”、“谨行”等品质。这些教育方法虽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尤其值得文化程度较低的流动人口家庭的年轻父母借鉴。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学做人,第一个榜样就是父母,因此家长必须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少讲大道理,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因为孩子都是善于模仿的;反之,父母不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在孩子面前“出口成章”,那么,孩子在他们的潜移默化下也会满口的粗言秽语。
第三,教给孩子的学习方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过去,父母总希望孩子读书越多越好,教师也总希望自己的一桶水全部倒给学生,死记硬背成了学生考高分的法宝。而现在学校都在搞素质教育,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应配合学校,教给孩子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指导孩子按事物的特征、循序、功能等细心观察;启发孩子在做作业时、在劳动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引导孩子通过查资料,翻字典,通过自己分析、归纳来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求助别人,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家长有时候还可以出一些生活中的思考题来训练孩子的思维,如果能指导孩子看一些“脑筋急转弯”的书效果更好。总之,为人父母者要增强孩子的创新意识,开发孩子的创造潜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孩子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而不是对知识的片面追求。
五、不要把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推给学校。
我的邻居是典型的流动人口家庭,去年小夫妻带着孩子在无锡打工,今年转到常熟做“小买卖”。他们的家里除了孩子的课本以外,连一本小人连环画也没有,平时他们带孩子不是去逛街、聊天,就是在家看电视或睡觉;孩子在家无事可做,到处翻箱倒柜,被他妈妈经常训斥得无以适从,我问孩子的妈妈:“你怎么不给孩子讲故事?或者教他学点别的知识?”她说:“孩子进了学校,教育就是老师的事,我们当家长的不用多管。”她这种思想代表很多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的思想。其实不然,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因素。家庭在其中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和子女的特殊关系决定了父母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根据研究显示,入学前有阅读习惯的孩子和入学前没有阅读习惯的孩子比较,受到启蒙较早的孩子入学后的阅读习惯和成绩都比较领先。可见,父母及早、正确地开展家庭教育,将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孩子的前程。当然,要开展好家庭教育,不能唱“独角戏”,家长要主动和学校配合,通过配合教师的一些教育手段、教育经验和教师一起教育孩子。如学校要求孩子不吃零食,家长也应配合学校要求孩子在家里不吃零食。只有这样,才能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

文章来源
一流范文网课件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