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方案 >> 主题班会 内容页

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言行分析

文章
来源一流范文网课件所谓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指,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全体学生学会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而开展的活动。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不但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者,也决不是学生言行评论者或劝告者,而是学生心灵表白的倾听者、学生自我探讨的促进者。它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心灵体验、心理成长。然而,心理辅导活动课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更是一个相当陌生的领域,常常令教师感到困惑的是——“我怎么做才能够表明我的言行已经符合了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和技术呢?”“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言行呢?”笔者认为以下四点非常重要:
  一、关注
  关注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体现的就是一种全神贯注。教师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教师往往以为,关注感受就是经常问学生,“你感觉怎么样”或“你有什么感受”,在通常情况下,适当地做这样的提问并没有错,但有时教师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并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感受。例如,在一堂主题为“集体的力量”的小学二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让学生举行一个“钓鱼”比赛,分8个组,结果只有一组没有成功,看着其他小组相继出现兴高采烈的场面,这一组的同学非常地沮丧,他们正是最需要关注的一组。但是一堂课中,教师始终没有注意到这一组学生的情绪表现,却总是在问其它组“有什么感受?”,导致这一组学生在接下去的所有活动中都显得胆小、自卑、消极。很显然,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上述这位教师是由于关注对象的偏差而造成的失误。而有的时候关注不当也会造成伤害。例如,在一堂以“长大的感觉”为主题的初二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事先给学生家长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他们给子女写一封信。第一次上这堂课的时候,教师随意地选读了几封,其中有一封信表达了家长对孩子的许多地方的不满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随着老师读信声音的继续,可想而知,这位同学的脸是如何地由红变白,表情由尴尬的笑变得僵硬得想哭……教师这种不恰当的“关注”深深刺伤了学生的心。同样,教师如果有意挑选对孩子充满肯定性语言的信件读给大家听,并让被选的学生谈听了家长对自己的评价以后的感受,这样就做到了正确关注学生的感受。
  其实,在课前设计的时候,就要预先估计、尽量避免可能会发生的对学生造成心灵伤害的事件。例如,设计一堂以“学会赞扬”为主题的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时,教师事先为每位学生做好表示赞扬同学的道具苹果,上课时,按照老师的要求,同学们在开开心心地互送着“苹果”。当活动结束时,老师问,有没有同学没有收到苹果的?一位同学举起了小手。此时,老师拿出自己制作的一个大苹果送给了他,说:“这位同学学会了赞扬别人,这就是一个优点,老师把这个大苹果送给他!”
  二、聚焦
  聚焦是心理辅导的一种专业技术,它最大的功效就是可以抓住关键问题和问题的关键重点突破,因而可以提高讨论的效率。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运用这一技术,需要作一些拓展和延伸。在此,笔者将之分为议前聚焦和议中聚焦。议前聚焦是指为使课堂讨论尽快进入状态,能够围绕讨论主题而采取的聚焦技术。比如在讨论前,教师往往要先确定讨论形式,使学生明确自己交谈的对象;在提出一个讨论的问题时,会让学生静思几分钟,使其思维能够围绕主题而展开。另外,对于某一情境的讨论,教师要依据辅导目标来提问,以使学生回答的范围不会太宽泛,从而可以节省时间,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一堂小学三年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学会赞扬”的小品表演中有这么一个情景:小明考100分,爸爸没有表扬他,还对他说:“是偷看的吧。”之后,老师让学生谈一谈。在这里,老师可以问“对这样一件事情,你有什么看法?”、“假如你是小明,你怎么想?”、“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有什么情绪反应?”等等。本课此处的辅导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当一个人很想得到表扬但却得不到时的负性情绪反应,因此,我认为还是用后两句问法比较能够突出重点,起到聚焦的效果,能较快地达到辅导目标。
  议中聚焦是指在讨论的过程中而采取的聚焦技术,相对于议前聚焦来说更需要教师的灵活应变能力。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讨论的内容一般都来源于学生自身、身边、或当前社会热点,这样在讨论过程中就有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发言抓不住要害、内容很多、涉及方方面面、语句冗长甚至离题等现象,此时教师就要设法找出关键问题,缩小讨论的范围,以达到重点突破的目的。例如,某学生说:“我妈在学习上对我要求很高,在生活上照顾很周到,为了每时每刻都能了解我,还给我配上了手机,但她对我也管得太多了。那天我跟同学出去参加社区活动,她几乎是每隔5分钟一个电话,平时同学往我家里打电话,她都要问个明白,是谁?哪个班级的?这个人怎么样?等等,有时甚至还要回拨‘审问’对方。她对我也太不信任了……”。对此,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看来你和你妈之间还有不少矛盾。那么,在你看来,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哪一点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矛盾?”“针对这一点,你们之间是怎么发生矛盾的?”以此缩小问题讨论的范围,抓住要害,找到问题的根源。此外,在向学生征求意见的时候,教师如果只是提问“还有吗?”则学生的回答往往会出现重复内容,不妨改为“还有不同的看法吗?”这里加了一个“不同”,就可避免重复,起到聚焦的作用。
  三、接纳
  教师要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用集体的力量去否定个别学生的不同观点。但是,在生活当中,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生活观念去判断和理解别人的观念,这种现象是经常会出现的。例如,在一堂初中“学会说不”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提出情境让学生讨论:“有一异性同学约我到江边散步谈心,我要不要去?”他的主观愿望是希望全班同学都会说“不去”,然后,他就可以提问:“你将怎么拒绝,才能达到既不伤害同学感情,又达到拒绝的目的?”这样就可以达到他的辅导目标。但有一位女同学却偏偏说:“我会去的,只要心里没鬼,不怕别人说三道四。”对于这样的回答,教师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他还在固执地认为,通过我的引导,她会说“不”的!于是他穷追不舍,用问话“假如同学们议论呢?”“假如他对你非礼呢?”并问其他同学“你们认为呢?”试图用集体的力量,硬要把这位学生逼得非得拒绝不可。其实,在设置这个情境的时候,这位老师只是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和估计学生的生活观念,他根本没有想到学生会这样回答;当不同观念出现之后,他仍然不肯放下自己的价值标准,还对学生穷追不舍。很显然,他在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并试图用集体的力量来证明个别学生的“错误”。这种不接纳的言行是心理辅导老师应该避免的。
  四、迁移
  向现实生活迁移。一般在情境讨论之后,往往都要涉及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可以用问话“在你的生活当中,或你的身边有什么类似的事情发生?当时,你(他)是怎么处理的?”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向现实生活迁移也体现在结束语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结束语不同于学科的结束语,辅导教师一般不说“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大家回去复习一下”之类的话,而说一些意味深长的能引起学生反思或能激发学生情感的话,如格言、名人名言等。使学生能够将领悟到的理念,和学到的技能运用于生活实践,处理现实问题。例如,心理辅导活动课《交一个好朋友》的结束语是这样的:“是呀,朋友是夏天的凉风,是严冬的阳光,是春天的春雨。一个真正的朋友,能够在你最困难的时候给你关怀,给你温暖;能够在你最开心的时候分享你的快乐。能够在你犯错的时候,及时提醒你,鼓励你改正缺点。祝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
  心理辅导活动是一种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活动,是增进师生关系的活动,是一种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的活动。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教师必须牢牢把握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和技术,切实做到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并学会运用聚焦等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真正使学生在一堂课内有所收获,获得情绪的调节、理念的感悟、技能的掌握。

文章
来源一流范文网课件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