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10月28日,我县在xx小学开展教学视导活动。在连续三周的教学视导活动中,我作为视导组成员,有幸听取了8位老师执教的16节课。应该说,大部分老师对文本解读比较准确,课堂把控比较到位、语用训练比较扎实。下面,我就此次教学视导活动做个回顾总结。
一、主要亮点
1.依据学段,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是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教学目标准确、具体、清晰,课堂教学就能沿着正确的轨迹运行,教师就可以更有效地把握教材中有价值的信息,就可以排除课堂上无关信息的干扰,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纵观整个活动过程,这16节课的教学目标,大多能紧扣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2.关注学情,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有效、必要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促进他们更好地体验作者表达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纵观整个活动过程,8位执教老师都能从学生“学”的角度,创设有效的、生动的、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醒他们记忆中的相关知识、经验或表象,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如王光宏老师在执教《鹿和狼的故事》时,启发学生回忆与狼有关的成语故事,帮助学生积累相关成语;瘳美祝老师在执教《鲸》一课时,拿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和海中最大的动物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到鲸的大;郑文庆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出示词语“玻璃”,引发学生思考:看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从而引出课文题目。可以说,在教学中,很多执教老师通过创设充满美感与智慧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渗透学法,体现学习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xxxx年版)》在总目标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这次教学视导活动中,大多数老师都能以学法决定教法,把教法转化为导法,在导法中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追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如陈瑞琼老师在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自学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教授语言的句子,仔细揣摩后,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又童宝恩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在检查预习之后,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用横线画出描写玻璃特点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玻璃作用的语句,并在小组内完成相应的表格。杨志强老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先是出示自学要求: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地球“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当学生找出描写地球可爱的句子后,杨老师又启发学生想象:地球怎么样?并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句子。这样的教学,注重学法渗透,无疑是落实课标“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的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搭桥铺路。
4.立足运用,落实语文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xxxx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可见,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语文教学的根。在这次教学视导活动中,大多数执教老师都在努力体现语文新课标的精神,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呈现,都能立足语文实践,引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如陈超芳、廖美祝老师在教学《鲸》一课时,以“鲸的自述”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进行仿写,精彩的文字在学生的笔端流淌。郑文庆、童宝恩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引导学生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并用所学的说明方法写出产品名称、特点和作用。可以说,大多数执教老师既能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语言美,又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落实了“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的要求。
二、存在不足
1.目标与过程对应统一有待完善
纵观整个教学视导过程,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有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目标不准确,教学时停留在“谈感受”上,泛泛而谈,不着边际;有的没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具体目标,教学过程平均使用力量,没有亮点;有的虽然有明确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教学过程却是蜻蜓点水,未能给学生“刻骨铭心”的体验。当然,语文教学还要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有针对性、选择性、创造性地教,让“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情,在教学对话中动态生成目标,灵活转轨,让教学沿着正确的轨迹推进。
2.教法学法对接有待进一步吻合
纵观教个教学视导过程,执教老师有的依据教学设计,按部就班,走“程序”的痕迹尤为明显;有的注重讲授,未能“读悟”结合,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牵引、注入痕迹突出;有的面面俱到,把学生的认知水平看作零,教学重点和难点得不到凸显;有的学法指导不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教学没有深度、未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的预设与生成不协调,在课前备课时,没能充分预设学生现有水平,不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只想着怎样“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至使教法与学法达不到无痕对接,其结果表现为,教师教得精彩纷呈,而学生却学得一头雾水,课堂成了几个优生展示的舞台,大部分学生成了看客,课堂氛围沉闷抑郁。
3.语言文字训练有待进一步落实
纵观教个教学视导过程,有的执教老师对于语言文字训练方向不明确,落入俗套,人云亦云,学生多彩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有的执教老师对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把握不准确,语言文字训练流于形式,出现盲目应付,走过场的现象。有的执教老师虽然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但是未能搭建必要的阶梯,训练方法不够得当,学生的感悟不深刻。因此,语言文字训练要真正落到实处,要实现从关注“言语内容”到关注“言语形式”、从注重“理解”到注重“运用”的华丽转身,抓住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找准言语实践的结合点,重锤敲击,才能富有实效。
三、措施建议
1.依据学情,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的备课要充分,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也就是说,要根据学习内容选择教法,更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学法,做到教法学法有效对接。因此,教师的备课过程要有两重身份,既当“老师”又当“学生”,考虑好怎样教有效,怎样学有趣,这样才能知道哪里是学生的认知难点,从而铺设几个台阶让学生逐步攀登;才能知道哪里是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引导学生定向、开放、深度地解读;才能知道哪里是学生的认知盲点,引发学生思维碰撞,逐步高层次的深化,从而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2.注重语用,合理利用教材例子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所以,一堂语文课应以课文为例子,关注教材的语言现象,挖掘其中的语文元素,为学生创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学语习文,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3.加强学习,促进自身素质提升
教师要想轻松地驾驭课堂,让学生喜欢语文,学好语文,就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增强自身的个性魅力。首先,教师要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威望。其次,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一旦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就能深入地解读文本,感知文本的精华,把握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抒发的情感,制定的教学目标就能准确、科学、合理,教学时就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就能引领学生踏上愉悦的生命之旅,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得以真正的提升。